学术投稿

急诊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指尖的临床研究

黄东;牟勇;黄永军;吴伟炽;张惠茹;黄国英

关键词:指尖, 足趾, 移植, 拇指, 显微外科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游离移植第二足趾末节再造拇指指尖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拇指指尖部缺损大小、形状.设计第二足趾末节或者指尖急诊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第二足趾胫侧趾底动脉、神经与拇主要动脉及指同有神经吻合,吻合静脉主要以指(趾)背静脉为主,亦吻合指(趾)腹静脉.结果 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3年,再造拇指指尖与正常指尖相似,指甲、指纹生长良好,两点分辨觉在4~6 mm,对捏、持物功能良好.供足部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急诊再造拇指指尖,外形美观,功能恢复佳,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优点.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

    目的 探讨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合并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拇手指缺损的临床特点,设计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并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案,临床应用共3例.结果 再造手指与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6~12个月,再造拇手指恢复满意,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指,良2指.结论 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组织移植修复手掌部创面并再造拇手指手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晓东;杨锦;刘扬武;陈逸民;付尚俊;周阳;张根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动静脉内瘘术细小静脉分期成形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在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时浅表静脉细小的分期成形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解决细小血管的自体标准内瘘成形的困难以及提高成功率.方法 动静脉内瘘术中对静脉与动脉Ⅰ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端侧吻合法后,通过4周血管锻炼,监测内瘘血流量,Ⅱ期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内瘘成形术28例.结果 Ⅰ期内瘘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术后4周彩超测定血流量小于200 ml/min 25例,Ⅱ期再次手术后内瘘均可正常透析使用.透析期间内瘘闭塞4例.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通过对细小静脉分期成形可建立患者自体血管,经济、安全,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血管通路透析的可行方法.

    作者:连继洪;邓国三;邝石峰;匡斌;赵成利;王冕;陈云瀛;张方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壳聚糖微球介导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兔软骨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壳聚糖微球介导人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兔软骨细胞.方法 制备壳聚糖微球介导IL-1Ra质粒与TGF-β1质粒转染系统,检测其载药、体外释药、降解,转染体外培养的兔膝软骨细胞,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MTT检测.结果 壳聚糖-IL-1Ra DNA和壳聚糖-TGF-β1 DNA微球平均径粒(2.8±0.2)μm和(2.6±0.1)μm,包封率(88.3±4.1)%和(87.2±2.6)%;缓释分3个阶段.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定量PCR证实软骨细胞转染基因得到30 d表达.MTT提示转染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结论 壳聚糖微球介导IL-1Ra与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可获得较长期目的基因表达,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为用于基因治疗软骨退变和促进软骨修复提供基础.

    作者:温小粤;蔡道章;卢华定;曾春;刘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健侧颈_7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根部撕脱伤

    目的 探讨健侧颈7神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下干联合功能性股薄肌移植重建术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于伤后1~3个月行臂丛神经根干部探查,一期健侧颈,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患侧C_8T_1-下干,同时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9例.于一期术后4-8个月分别行二期吻合血管的股薄肌移植(以副神经斜方肌支为缝接神经)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结果 随访9~36个月.一期术后3个月12例患侧尺神经、正中神经Tinel征至上臂近段平面,术后6个月至肘关节与前臂近段平面,9个月至前臂远段与腕部.9例12个月Tinel征至手掌、手指部.7例术后9个月胸大肌胸肋部收缩,12个月肩内收可夹持物品;5例术后15-18个月手掌、手指与前臂内侧均有触痛觉恢复,尺侧腕屈肌和示、中、环、小指屈指肌收缩.3例术后24个月,拇指屈曲,1例鱼际肌出现收缩(M_1).二期股薄肌移植功能重建术后有7例于二期术后4~7个月移植肌肉收缩;9~12个月屈肘90°~120°(M_3),伸指伸拇M_3 .结论 健侧颈_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C_8T_1-下干术,联合二期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功能治疗全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初步观察神经再生进程顺利,能恢复手腕、手指的屈曲与感觉功能,重建屈肘、伸指功能.

    作者:顾立强;向剑平;秦本刚;李平;戚剑;朱庆棠;傅国;王洪刚;劳镇国;刘小林;朱家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头晕、呕吐5 d,行走不稳4 d于2008年6月26日入院.检查:头颅CT示鞍上区实性肿块及梗阻性脑积水;腰穿测压为350 mmH_2O;脑脊液常规:WBC 2×10~6/L,Pandy弱阳性,Glu 5.97 mmol/L,CI 118 mmol/L,M-TP 2.99g/L;性激素6项:FSH、LH偏低,PRL稍高,余正常;MR检查示鞍上区实性占位,大小约28 mm×28 mm×25 mm,边界清晰,T1W1周边呈略高信号,中央呈低信号,T2W1及FLAIR上均呈低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太均匀,肿块向上明显压迫视交叉,向下沿垂体柄进入鞍内,垂体柄相应增粗,考虑异位脑膜瘤.

    作者:徐伟光;殷利明;钟德泉;赵展;王文涛;张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近端轴突再生的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对SD大鼠坐骨神经近端新生轴突进行标记,观察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近端轴突再生过程.方法 64只SPF级SD大鼠于右侧坐骨神经分叉以上5mm处切断坐骨神经,分别采用原位缝合以及生物可溶性甲壳质套管小间隙(2 mm)缝合方法进行修复,分别于术后1、3、7及14 d取材.观察神经缝合处组织大体形态;套管内坐骨神经生长状态;近端新生轴突形态,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对新生轴突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套管小间隙缝合组大鼠神经缝合处粘连情况较轻.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术后14 d,新生纤维神经干形成圆锥形向前生长.形态规则均一.原位缝合组大鼠缝合处粘连较重,新生轴突于7 d左右长过缝合点,坐骨神经远端新生轴突散在分布,形态不规则.免疫荧光染色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术后3 d原位缝合组新生轴突数目较套管缝合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套管小间隙缝合组大鼠坐骨神经开始大量再生;术后14 d左右,套管小间隙缝合组新生轴突数目显著高于原位缝合组(P<0.05).结论 甲壳质套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套管内新生轴突前沿以圆锥形向前生长,新生轴突形态较原位缝合组好,套管小间隙修复7 d后新生轴突数目开始较原位缝合组多.本实验主要观察了两种术式修复后大鼠坐骨神经新生轴突的生长规律,也从组织学角度解释了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方法的再生效果比原位缝合效果好的可能原因所在.

    作者:张丞;王艳华;郁凯;张培训;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诊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指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诊游离移植第二足趾末节再造拇指指尖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拇指指尖部缺损大小、形状.设计第二足趾末节或者指尖急诊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第二足趾胫侧趾底动脉、神经与拇主要动脉及指同有神经吻合,吻合静脉主要以指(趾)背静脉为主,亦吻合指(趾)腹静脉.结果 再造拇指指尖15例15指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3年,再造拇指指尖与正常指尖相似,指甲、指纹生长良好,两点分辨觉在4~6 mm,对捏、持物功能良好.供足部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第二足趾末节游离移植急诊再造拇指指尖,外形美观,功能恢复佳,手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优点.

    作者:黄东;牟勇;黄永军;吴伟炽;张惠茹;黄国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单纯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

    目的 报道单纯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单纯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8例,对肿瘤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学和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选择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发生暂时性中枢性尿崩症5例,一过性的电解质平衡失调6例,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 单纯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有其自身临床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人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林佳平;曹健;陈昆;张宁宁;黄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面

    目的 探讨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而16例18指.结果 皮瓣均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成活17趾,1趾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经理疗和功能锻炼,随访6~18个月,皮瓣无明显萎缩及色素沉着,感觉恢复2-PD6-12 mm,手指外形满意,修复指关节屈伸活动恢复满意,按照肌腱修复后TAM/TPM标准评价,属优者6指,良9指,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面,一次手术完成了皮肤、肌腱的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李建宁;巨积辉;金光哲;肖斌;赵强;刘跃飞;魏诚;李雷;侯瑞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合头孢曲松钠和BMP的壳聚糖抗菌成骨生物陶瓷的制备实验研究

    目的 使用壳聚糖和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头孢曲松钠和BMP,制备出一种具有成骨和抗感染作用的植骨材料.方法 使用不同成分和比例的壳聚糖固化液将磷酸钙骨水泥、头孢曲松钠和BMP共混制备抗菌成骨生物陶瓷,绘制头孢曲松钠的紫外吸光度-浓度标准直线,测定生物陶瓷中头孢曲松钠体外释放浓度.微生物法测定生物陶瓷体外抑菌效果.生物陶瓷埋于大鼠腿部肌袋研究其成骨性能.将生物陶瓷填充大鼠污染骨缺损模型,研究其抑菌和成骨作用.结果 生物陶瓷的优化制备方案为0.1 g磷酸钙骨水泥复合10.4 mg头孢曲松钠和0.5 mg BMP与2.4 ml同化液C混合后在60℃、100%湿度下固化24 h.该生物陶瓷体外释放稳定,微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头孢曲松钠在体外释放持续1周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小抑菌浓度,达到了局部抗菌效果,组织切片显示8周后埋于大鼠腿部肌袋的生物陶瓷周围有骨组织产生,污染骨缺损实验中白细胞计数和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炎症反应轻微,成骨显著.结论 复合头孢曲松钠、壳聚糖和BMP的抗菌成骨生物陶瓷有望成为治疗污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作者:夏睿;方诗元;徐玮;张亮;董行;赵伟亮;方月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近年来中青年发生非创伤性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有增加的趋势.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至FicatⅣ期只能做人工髋关节置换,而该类患者做人工髋关节置换后5年返修率高达10%.我院自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Ⅱ-Ⅲ期)32例(41个股骨头),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会久;胡雅光;杨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联合尺神经束支和臂丛外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

    目的 观察联合尺神经束支和臂丛外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臂丛损伤6例,其中单纯上干损伤4例;上中干为主,合并下干部分损伤2例.伤后平均2.8个月接受手术.术式包括尺神经部分束支转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膈神经或者副神经斜方肌支转位至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支.用肱二头肌、岗上肌和三角肌肌力,肩外展和上举角度,尺神经功能损失等指标对手术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例中5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肱二头肌均在术后3~4个月开始恢复肌力.随访时间18个月以上的4例屈肘M_4~+~M_5;随访时间4个月的1例屈肘M_3~+.其中3例行外展功能重建,单用膈神经修复的病例上臂可上举至180°,外展肌力M_4~+;联合副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肌支修复的病例上肢可外展90°,肌力M_4~-;单用副神经修复的病例上肢可外展80°,肌力M_3~+.3例手部握持力与术前相同,2例增强.4例手部尺神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1例小指掌侧皮肤感觉减退,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结论 尺神经部分束支转位修复肱二头肌支可以有效的恢复臂丛损伤后屈肘功能;用膈神经修复肩胛上神经可能取得更好的肩外展和上举效果;本组臂丛下干部分损伤的病例受伤均在3个月内,采用此术式同样恢复了肱二头肌功能,未加重原有的手功能障碍.

    作者:许扬滨;沈俊;向剑平;秦王驰;刘祥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泡膜蛋白-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泡膜蛋白-1(vacuole membrane protein-1,VMP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星形细胞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星形细胞肿瘤274例的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MPI表达,随访患者生存预后情况.结果 274例中随访到212例,VMP1总阳性表达率为78.5%,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VMP1表达阳性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降低,VMP1表达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VMP1的表达强度对判断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星形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级和顸后判断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余振华;朱顺叶;柯春龙;栾中钦;金华伟;夏之柏;黄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间隙吻合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研究进展

    对于周围神经断裂伤、重建神经连续性是恢复神经功能的惟一方法.对于断端没有明显神经缺损的周围神经损伤,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单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缝合)延用了近百年,但是很难达到相同功能束对接,总会有部分神经束未能正确对合.

    作者:王培吉;周忠良;董启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供区并发症及其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有效随访的427例施行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供区的处理方法.其中:①直接缝合:单纯皮瓣49例,筋膜瓣27例;②游离植皮:单纯皮瓣258例;肌皮瓣65例;③逆行腹壁浅动脉皮瓣:28例.皮瓣或筋膜瓣切取面积30 cm×10 cm~18 cm×7 cm.随访时间8~54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SPSS 11.0.1对供区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近期并发症(4周内)包括:植皮区皮肤坏死23例(5.4%),伤口感染17例(4.0%),肌肉坏死2例(0.5%);远期的并发症(6个月以上)包括:伤口迁延不愈21例(4.9%),严重瘢痕28例(6.6%),严重局部不适感25例(5.9%),股四头肌功能障碍16例(3.7%).统计分析表明供区手术方式与供区并发症的出现具有相关性,部分并发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结论 应重视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并发症的防治,合理选择和改良供区手术方案.术中注意软组织保护等均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供区采用股前外侧筋膜瓣移植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供区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文根;柴益民;吴旭华;康庆林;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用手指脱套皮预制皮瓣修复示指和中指脱套性损伤一例

    患者男,38岁,2007年10月18日因左示、中指机械性损伤1.5 h人院.检查:左示、中指连带部分手背和手掌皮肤脱套性损伤,脱套的组织不整齐,有明显的挫裂伤,无可供吻合的血管,难以行再植术.创面污染不重.示、中指伸、屈肌腱和部分指骨外露、末节指骨缺损,环指尺侧纵行挫裂伤.

    作者:郭翱;张功林;尤灵建;胡继苏;蔡灵敏;李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鼻亚单位整形修复的显微应用解剖

    目的 为鼻亚单位整形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提供显微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2例新鲜的成人头部标本上,解剖并数字化测量鼻的皮肤、肌肉筋膜系统、软骨及骨支架系统.观察神经及血管走行,软骨间的连接.结果 皮肤薄的地方在骨软骨结合部,厚的地方在鼻根点和鼻间上点.皮肤、软骨骨支架结构和血管肌肉筋膜支撑系统组成鼻的轮廓;鼻亚单位分为鼻根区、鼻背区、鼻尖区、鼻翼区及鼻小柱区;鼻阀是保持正常呼吸的重要解剖结构;上颌骨鼻突截骨可以改变鼻骨高度和宽度2 mm,鼻翼软骨与侧鼻软骨间连接可以松解6~8 mm,鼻翼软骨中间脚的弧度变化可以抬高鼻尖2 mm,中隔软骨切除范围为15 nnn×20 mm,厚度为1 mm;鼻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和眼动脉,同名静脉伴行,淋巴回流位于肌肉筋膜浅层.结论 解剖上鼻骨截骨可以使鼻梁增高,鼻尖的延长与增高可以通过侧鼻软骨与鼻翼软骨间彻底的松解、鼻翼软骨外侧脚和中间脚弧度的旋转缝合实现;鼻部皮肤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交织成网,手术应该注意解剖层次,避免血管网损伤或者立体结构混乱导致的鼻部挛缩畸形.

    作者:齐向东;马立敏;李勤;唐建兵;曾东;张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问题讨论

    2009年广州创伤骨科周嗣神经损伤研讨会的主题是骨折与周围神经损伤、臂丛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集中研讨8个临床热点问题.大会学术委员会整理了参会代表在各专题讨论的要点与书面意见,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讨论与争鸣栏目刊出.

    作者:顾立强;戚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四肢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特点与皮瓣修复

    目的 报道各种类型难愈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特点以及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 应用皮瓣修复四肢难愈性创面28例(30处),其中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或肌皮瓣16例,局部皮瓣7例,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1例.结果 1例皮瓣远端约1 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半年~2年溃疡无复发.结论 对难愈性溃疡创面应用皮瓣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苏顺清;戴新明;朱雁;莫济贤;韩勇;陈容容;张一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报道应用指固有动脉背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指固有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背支、掌背动脉返支相互串联吻合为皮瓣血管轴,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大小、形状在手背设计皮瓣逆行旋转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示指指端缺损3例,环指指端缺损2例,示指背侧缺损2例,掌侧缺损1例,中指中节环形缺损3例,示指远节环形缺损4例,缺损面积大6.5 cm×7.5 cm,小2.5 cm×1.5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伤指术后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10~15mm,感觉良好.结论 皮瓣具有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旋转弧度长,供区损伤小,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优点.

    作者:张燕翔;周钢;王和驹;马心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