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头骨折后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颜景涛;赵德伟;王本杰;刘宇鹏

关键词:股骨头骨折, 内固定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显微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 对单侧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带血运骨瓣转移术治疗的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2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股骨头及其周围骨的血供后行内固定物取出、带血运骨瓣转移术.1例内固定物取出后行全髋置换术.结果 施行带血运骨瓣转移术的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12~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根据手术前后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对其中15例进行术后DSA检查以明确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情况.术后2髋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得到重建的病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提高至平均86.2分(术前平均54分),其中临床成功率为92.0%,影像学成功率为84.0%.15例重建股骨头手术后DSA评估提示血管蒂充盈好,骨瓣血运丰富.结论 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可达40%).在取出内固定物同时行带血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血运重建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八例

    手指背侧肌腱和皮肤缺损是临床的常见损伤,如处理不当可直接影响伤指或手的功能,2002年以来本院采用以腕部带掌长肌腱的静脉皮瓣修复指背部肌腱皮肤缺损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焕伟;童致虹;杨卫东;张铁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侧脑室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侧脑室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方式,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手术疗效.方法 65例侧脑室内肿瘤,男39例,女26例,首发症状主要是头痛、呕吐(48例);分别经皮层-脑室前入路(34例)、皮层-脑室后入路(20例)和胼胝体前部入路(11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病理诊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全切54例,大部分切除11例.术后病理诊断以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常见.术后并发症:术后发热26例;术后脑积水9例;脑室内积血或血肿形成7例,其中2例因出现意识障碍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癫痫7例;术后出现意识障碍4例,均治疗后好转;伤口感染3例.手术死亡3例,其中2例系继发术后癫痫出现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早期发现侧脑室内肿瘤、周密的手术方案和精细的显微操作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内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杨正明;陈坚;陈劲草;周游;王玉平;张平;鲍文公;雷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十指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患者 男,23岁,工人,2007年12月14日15点30分因切纸机挤压切割致双手十指完全离断,伤后4 h入院.查体:血压16/10 kPa(1 kPa=7.5 mmHg),一般情况好.右手,拇指于近节指骨处完全离断,近节指骨碎成5块;示指于近节指问关节处离断;中、环、小指由近节指骨处离断,软组织及骨缘整齐,中、环、小指间均有0.5 cm的指蹼相连.左手,拇指于近节指骨斜型离断;示指于中节指骨处离断;中、环、小指于近节指骨处离断,边缘较整齐.

    作者:夏霆;李进;黄卫东;徐基农;周宪章;李展新;郑秋菊;招铭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先天性瞳孔残膜不同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先天性瞳孔残膜的不同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5例(6只眼)先天性瞳孔残膜的类型,分别采用Nd:YAG激光先天性瞳孔残膜部分切断术(4只眼)、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单纯先天性瞳孔残膜切除术(1只眼)以及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先天性瞳孔残膜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只眼),观察术后佳矫正视力、角膜切口、房水、(人工)晶状体的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改变情况;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临床治疗6眼,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术后无一例高眼压及前房出血.随访1年以上,4例(5只眼)晶状体保持透明.激光或手术后的角膜散光和内皮丢失均不明显.结论 先天性瞳孔残膜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和医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是获得理想术后视力、避免并发症和小化医疗成本的关键.

    作者:林浩添;李青;郑永欣;梁小玲;钟晓菁;张振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D34阳性兔真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

    目的 探讨兔真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初步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并为生物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新的种子细胞及成熟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 以新生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机械法直接分离得到真皮组织,采用酶消化法获取细胞,利用干细胞贴壁黏附生长的特性获取高克隆细胞群,并进行传代筛选.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成骨诱导检测其分化潜能,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 原代培养的兔真皮细胞经过连续传代培养至第3代,细胞形态均一.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显示,体外培养3 d时DNA合成前期细胞(G1期)为55.8%,DNA合成期细胞(S期)为34.6%.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表面波形蛋白(vimentin)、CD34表达阳性,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Ⅷ因子和巢蛋白(nestin)表达阴性.结论 新生新西兰大白兔真皮组织中存在多能干细胞,该细胞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作者:袁凌伟;夏亚一;鲁茂森;邢帅;汉华;沈海丽;王翠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外固定器结合软组织移植治疗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微型外固定器结合一期软组织移植治疗开放性指骨间关节周围骨折脱位的优缺点.方法 对开放性手部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12例(13指),采用微型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固定固定骨折,修复损伤的韧带和掌板,修复或桥接修复损伤的血管神经,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 随访6个月~2年,所有指体全部存活,皮瓣顺利成活,外固定架平均固定37 d,骨折均愈合.手指感觉恢复达S3+~S4;关节活动度:近指骨间关节活动范围25°~90°;远指骨问关节活动范围5°~20°.结论 微型外固定器结合一期软组织移植治疗开放性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利于保持骨折和关节位置,利于软组织损伤修复,是治疗复杂手外伤的可靠方案.

    作者:杨润功;张伟佳;郑晓勇;侯树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手术策略,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5年内手术治疗74例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临床、影像学和手术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74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67例,Simpson Ⅲ级切除7例,没有SimpsonⅠ级切除.术中所有病例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保护完好,皮层供血血管未损伤.肿瘤囊内分块切除的66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1例,Simpson Ⅲ级切除5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肿瘤翻转并分块切除8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1例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7例病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失访4例,未见肿瘤复发,手术后对侧下肢力弱的病例1个月后功能恢复正常,手术后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的1例病例6个月后肌力恢复到Ⅳ级.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镜下肿瘤分块切除、保护好中央静脉、处理好矢状窦、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肿瘤切除率、保护神经功能的佳方法.

    作者:徐庚;叶明;孙力泳;赵瑞林;杜建新;徐建坤;凌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显微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体会

    目的 分析、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明显白内障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C值的变化.结果 随访1~2年,21眼眼压控制正常,其中4眼需滴降眼压药物.全部病例手术后前房加深.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罗玉蓉;卓业鸿;白玉婧;卞新浩;李彦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造血管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报道应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Gore-Tex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40例,修复血管缺损长度3.0~8.0 cm,平均10.5 cm;血管直径0.4,~1.0 cm,平均0.7 cm.并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进行人造血管移植40例,其中32例获得术后5个月~3年随访,术后肢体血液循环良好,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管通畅,属优良循环23例,良好循环9例,术后局部发生皮肤坏死4例,经植皮及皮瓣覆盖创面,肢体成活.结论 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治疗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利;姚海波;李文庆;朱小弟;王文胜;陈传煌;杨涛;张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代掌骨一例

    患者 男28岁.因左手机械性损伤1.5 h于2005年11月急诊入院.检查:左手尺侧两指、3~5掌骨、腕骨以及尺骨远端连同与软组织缺损,伴有中指近侧指骨近端、第二掌骨基部和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张功林;章鸣;丁法明;郑良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小腿毁损伤废弃肢足跟皮瓣修复小腿残端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毁损伤后废弃肢足跟皮瓣修复小腿残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小腿毁损伤7例彻底清创后尽可能保留胫骨长度,切取废弃肢足跟皮瓣,修整为以足跟底部为中心的合适大小的游离皮瓣,皮瓣足跟底部紧贴于胫骨残端面,手术显微镜下应用显微缝合技术分别将游离足跟皮瓣胫前动、静脉、胫后动、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胫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与小腿残端的同名血管神经一一对应吻合.结果 7例皮瓣全部存活,膝关节屈伸范围平均0~100°,假肢装配下肢能单腿完全承重,步态4例正常,3例轻度跛行,7例日常生活均完全自理,6例已恢复社会工作,假体功能评定优,5例随访6个月以上者皮瓣不同程度恢复感觉.结论 小腿毁损伤后应用废弃肢足跟皮瓣是一效果良好的残端修复方法.

    作者:王建云;姜世平;何健飞;朱俊华;黄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前臂桡侧筋膜蒂相连皮瓣一期修复手部多处创面

    目的 探讨应用前臂桡侧筋膜蒂相连皮瓣一期修复手部多处创面的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对手部多处创面的7例,在传统前臂桡侧筋膜蒂皮瓣的近端附加设计一个筋膜蒂岛状小皮瓣,形成筋膜蒂相连皮瓣,修复手部两处跳跃式创面.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7例中5例全部成活,2例相连的小皮瓣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痊愈.术后随访发现皮瓣质地优良,外形较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前臂桡侧筋膜蒂相连皮瓣安全可靠,是修复手部多处创面的可行方法.

    作者:邢志利;熊革;谢玲丽;王相;徐国金;韩良军;孙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壳聚糖支架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壳聚糖支架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壳聚糖制成疏松多孔海绵状支架材料,采用体外复合细胞培养技术,将骨髓基质细胞在壳聚糖支架材料中培养,通过噻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观察支架材料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在壳聚糖支架材料中生长良好,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细胞组与支架-细胞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壳聚糖支架材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壳聚糖支架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好,有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五洲;孙艳玲;喻爱喜;王达义;常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静脉动脉化再植完全性离断拇指12例体会

    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采用静脉动脉化再植完全性离断拇指12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临床资料

    作者:武运喜;李海州;李海林;程永振;李建党;刘振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淋巴显像检测对四肢淋巴水肿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淋巴显像检测在四肢淋巴性水肿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四肢水肿的97例(下肢水肿84例和上肢水肿13例)施行单光子发射性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观察肢体的淋巴回流及功能状态,分别获得5min、30 min或延迟1~2 h影像,对图像进行定性分析,并与显微手术后或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四肢水肿97例,确诊淋巴性引起88例.下肢水肿84例,通过显像诊断为淋巴性水肿68例(包括原发或继发),淋巴回流缓慢10例,淋巴回流正常6例.上肢水肿13例,诊断为淋巴性水肿12例,淋巴回流正常1例.结论 淋巴显像检测简便无创、安全可靠,能鉴别四肢水肿性质,对选择治疗方案有应用价值.

    作者:陈维安;金华伟;余振华;李纬明;张祥松;梁宏;胡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第一、二趾全背侧皮甲瓣互换的第二趾Ⅰ期塑形再造拇指

    目的 探讨改进第2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外形的方法.方法 在切取第2趾之前,先切取其近端带蒂的全背侧皮甲瓣并留于足部.然后在游离第2趾时一同游离(足母)趾全背侧皮甲瓣,将趾全皮甲瓣与无背侧皮甲瓣的第2趾组装成为外形更近似拇指的组合足趾再造拇指.将第2趾全背侧皮甲瓣覆盖(足母)趾背侧创面,修复供区.结果 手术12例(12指)全部成活,其中8例得到6~9个月随访,再造拇指外观逼真(特别是背侧),其粗细、长度接近正常,外形及功能良好,优7例,良1例.(足母)趾的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影响,行走感觉不适、有轻微疼痛者1例,但不影响行走及工作.结论 应用此方法对供区破坏较小,设计合理,患者易接受,再造的拇指背侧外观无明显差异,是一种较理想的拇指再造方法.

    作者:张敬良;谢振荣;肖军波;雷彦文;宋君;何明飞;黄忠明;李杭;陈焕伟;郭桥鸿;汤焕才;刘超;刘克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

    目的 探讨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沿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皮瓣,内侧支以踝间线中点稍外侧至第1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为轴线,外侧支以踝间线中间至第2趾蹼中点连线为轴线,蒂位于足远端,根据创面大小由深筋膜层切取,皮瓣中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近断端与创面附近足底趾固有神经吻合,急诊修复1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8例随访6~11个月,前足皮肤耐磨无破溃,足行走负重功能较好,痛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2~3 cm.结论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缺损,手术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供区损伤小,感觉恢复满意,是急诊修复足前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厉孟;刘旭东;刘兴炎;段永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脑干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脑干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及神经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适应证、入路和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脑干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应用于5例脑桥肿瘤,3例延髓肿瘤,2例位于脑桥下段累及延髓上部的肿瘤;4例采用枕下乳突后人路,应用于2例脑桥肿瘤,1例延髓肿瘤,1例主体位于脑桥侧方累及部分中脑的肿瘤;3例中脑不同部位肿瘤分别采用枕下幕上入路、颞枕下入路及翼点入路.结果 病变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5个月~4年,总体效果良好,7例恢复正常生活,4例可从事轻微体力活动,3例生活基本自理,2例需人照料,1例因肺部感染于出院后6个月死亡.结论 适宜的手术入路和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作者:蒋宇钢;陈靖;彭雍;周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背阔肌节段肌瓣一期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联合应用背阔肌两块节段肌瓣一期动力矫正晚期面瘫表情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40侧背阔肌标本,醋酸乙酯血管灌注2具新鲜成人尸体共3侧背阔肌标本,观察肌外、肌内神经血管的分布特点.结果 ①92.5%的胸背神经分为内、外侧支;7.5%的胸背神经分为内、中、外侧支.胸背神经内、外侧支分叉点的坐标为(7.94±1.23)em、(3.71±1.68)cm,在该交角的中线区域,神经血管的数量相对较少.②背阔肌外侧肌瓣可以分为3~5个亚单位,内侧肌瓣可以分为2~4个亚单位.③肌内神经血管分支排列关系(由内向外),内侧节段100%为NVAV(神经、静脉、动脉、静脉),外侧节段85.0%为VAVN,其余15.0%为NVAV.④在神经蒂分支点外侧切断,第三段内侧肌瓣神经蒂平均达16 cm,第三或四段外侧肌瓣神经蒂平均达12 cm.结论 吻合血管神经的背阔肌双节段肌瓣移植可一期跨面修复晚期面瘫.

    作者:沈俊;许扬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