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整体医疗佛山市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迈向国内先进行例

关键词:技术推进, 整体医疗, 佛山市, 顺德, 人民医院, 骨外科
摘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种植脂肪干细胞的去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应用于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48只体重200~220 g的雌性F344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用下面6种不同的实验组修复15 mm长坐骨神经缺损.A组:种植ADSCs的去细胞神经;B组:种植诱导ADSCs的去细胞神经;C组:种植许旺细胞(SCs)的去细胞神经;D组:去细胞神经;E组:自体神经移植;F组:空白对照.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荧光金逆行示踪、组织学检测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 术后12周,F组未见桥接物,A组和B组的神经电生理等各项指标均分别优于D组(P<0.05或P<0.01),与C组和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ADSCs及诱导后ADSCs作为种子细胞,与去细胞神经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移植体,能够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作者:江丽;朱家恺;刘小林;牛晓锋;周丽华;梁英杰;戚剑;胡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外科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折骨髓炎及感染创面的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皮瓣技术结合Grosse-Kempf交锁髓内钉(G-K钉)治疗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折骨髓炎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治疗30例小腿皮肤缺损伴胫腓骨骨折而致骨、肌腱等外露、骨髓炎及创面感染的病例,根据小腿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选用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肠肌皮瓣、足背岛状皮瓣等8种不同皮瓣,同时应用G-K钉恢复骨的连续性并取得牢固的固定作用.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骨折愈合;术后伤口一期愈合22例,8例伤口二期愈合,经换药长时间2个月愈合.术后随访2年,患肢外观正常,不臃肿,患肢活动好,远端肢体供血明显改善,大限度的恢复患肢功能,避免截肢残疾的发生.结论 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折,造成骨、肌腱等外露,应用多皮瓣结合G-K钉综合方法修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志国;闫乔生;马红霞;贾晶;许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内瘘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桡动脉远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吻合内瘘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先作Allen试验证明手掌动脉弓血管通畅,然后在腕关节近端压迫阻断桡动脉血流,检查在阻断处的远端仍可触及桡动脉明显博动者,再于术中开放桡动脉远心端确定有喷射状出血,血流充足的病例,选择将桡动脉远心端与头静脉近心端作对端吻合,临床应用30例.结果 术后6周内瘘穿刺透析血流量均在200 ml/min以上,随防6个月~4年,平均2年6个月,无肢端缺血并发症.结论 桡动脉远心端头静脉近心端对端吻合术,可作为腕部功能性内瘘的一种术式供临床选择.

    作者:李光昭;杨卫民;张克斌;李星洪;许哲;王乐浩;林建群;曾斌;郑会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外固定器结合软组织移植治疗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微型外固定器结合一期软组织移植治疗开放性指骨间关节周围骨折脱位的优缺点.方法 对开放性手部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12例(13指),采用微型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固定固定骨折,修复损伤的韧带和掌板,修复或桥接修复损伤的血管神经,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 随访6个月~2年,所有指体全部存活,皮瓣顺利成活,外固定架平均固定37 d,骨折均愈合.手指感觉恢复达S3+~S4;关节活动度:近指骨间关节活动范围25°~90°;远指骨问关节活动范围5°~20°.结论 微型外固定器结合一期软组织移植治疗开放性指骨间关节骨折脱位,利于保持骨折和关节位置,利于软组织损伤修复,是治疗复杂手外伤的可靠方案.

    作者:杨润功;张伟佳;郑晓勇;侯树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背阔肌节段肌瓣一期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联合应用背阔肌两块节段肌瓣一期动力矫正晚期面瘫表情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40侧背阔肌标本,醋酸乙酯血管灌注2具新鲜成人尸体共3侧背阔肌标本,观察肌外、肌内神经血管的分布特点.结果 ①92.5%的胸背神经分为内、外侧支;7.5%的胸背神经分为内、中、外侧支.胸背神经内、外侧支分叉点的坐标为(7.94±1.23)em、(3.71±1.68)cm,在该交角的中线区域,神经血管的数量相对较少.②背阔肌外侧肌瓣可以分为3~5个亚单位,内侧肌瓣可以分为2~4个亚单位.③肌内神经血管分支排列关系(由内向外),内侧节段100%为NVAV(神经、静脉、动脉、静脉),外侧节段85.0%为VAVN,其余15.0%为NVAV.④在神经蒂分支点外侧切断,第三段内侧肌瓣神经蒂平均达16 cm,第三或四段外侧肌瓣神经蒂平均达12 cm.结论 吻合血管神经的背阔肌双节段肌瓣移植可一期跨面修复晚期面瘫.

    作者:沈俊;许扬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显微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体会

    目的 分析、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明显白内障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C值的变化.结果 随访1~2年,21眼眼压控制正常,其中4眼需滴降眼压药物.全部病例手术后前房加深.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罗玉蓉;卓业鸿;白玉婧;卞新浩;李彦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兔软骨细胞在可注射温敏型壳聚糖/聚乙烯醇凝胶中生长的研究

    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CS)和聚乙烯醇(PVA)制备的可注射温敏型凝胶作为兔软骨细胞生长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将壳聚糖和聚乙烯醇溶液混合制成温敏型凝胶,取第三代软骨细胞接种于凝胶支架,于接种后24、48和72 h采用MTT测定细胞活性及毒力;于1、2及3周后采用扫描电镜及共聚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在凝胶中的形态及生长状态.结果 MTT结果显示接种细胞数量随着接种细胞生长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软骨细胞在CS/PVA凝胶支架中生长良好.软骨细胞在凝胶支架中保持了很高的增殖能力,材料对细胞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壳聚糖/聚乙烯醇混合凝胶可作为兔软骨细胞培养的生长支架,应用于软骨组织工程.

    作者:陈彪;喻爱喜;祝少博;漆白文;汤玉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侧脑室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侧脑室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方式,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手术疗效.方法 65例侧脑室内肿瘤,男39例,女26例,首发症状主要是头痛、呕吐(48例);分别经皮层-脑室前入路(34例)、皮层-脑室后入路(20例)和胼胝体前部入路(11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病理诊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全切54例,大部分切除11例.术后病理诊断以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常见.术后并发症:术后发热26例;术后脑积水9例;脑室内积血或血肿形成7例,其中2例因出现意识障碍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癫痫7例;术后出现意识障碍4例,均治疗后好转;伤口感染3例.手术死亡3例,其中2例系继发术后癫痫出现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早期发现侧脑室内肿瘤、周密的手术方案和精细的显微操作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内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杨正明;陈坚;陈劲草;周游;王玉平;张平;鲍文公;雷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整体医疗佛山市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迈向国内先进行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应用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5例,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和Macnab腰椎评价标准,评估腰椎术前功能状况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全部病例得到随访.结果 ODI评分:术前36.6±1.2,术后9.2±0.9;术后随访时间:1~45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平均Oswestry功能评分9.6±0.8.Macnab评分结果:优23例(51.1%),良17例(37.8%),可4例(8.9%),差1例(2.2%),优良率占88.9%.结论 MED术微创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拓展了中央型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作者:冯旭;黄建明;陈安民;李承;姜新华;王建超;郭风劲;徐卫国;李顺利;瞿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脑干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脑干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及神经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适应证、入路和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脑干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应用于5例脑桥肿瘤,3例延髓肿瘤,2例位于脑桥下段累及延髓上部的肿瘤;4例采用枕下乳突后人路,应用于2例脑桥肿瘤,1例延髓肿瘤,1例主体位于脑桥侧方累及部分中脑的肿瘤;3例中脑不同部位肿瘤分别采用枕下幕上入路、颞枕下入路及翼点入路.结果 病变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5个月~4年,总体效果良好,7例恢复正常生活,4例可从事轻微体力活动,3例生活基本自理,2例需人照料,1例因肺部感染于出院后6个月死亡.结论 适宜的手术入路和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作者:蒋宇钢;陈靖;彭雍;周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远端神经变性对神经再生放大规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正常供体神经修复预变性受体神经时,再生神经纤维放大的效果.方法 将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变性组、对照组,所有动物均实行手术.变性组应用部分正常腓总神经修复变性8周胫神经远端;对照组应用部分正常腓总神经修复即刻损伤后胫神经远端.术后3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测量、肌力测量、组织学观察、神经锇酸染色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并计算两组神经再生放大率.结果 变性组和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6.992±3.737)m/s和(23.092±2.788)m/s;肌肉强直收缩力恢复率为(39.642±5.865)%和(71.098±6.778)%;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分别为1718.2±282.0和3340.0±506.5;神经再生放大率1.581±0.329和3.098± 0.642;以上指标变性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正常神经修复8周变性神经远端时,神经纤维再生放大率降低,说明损伤远端神经较长时间变性,接受再生神经纤维长入的能力降低.

    作者:寇玉辉;殷晓峰;姜保国;王艳华;张培训;张宏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腓肠肌血管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腓肠肌血管在组织瓣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成人下肢标本20侧,左侧8侧,右侧12侧.解剖观测腓肠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和长度.临床采用腓肠肌内、外侧血管切取腓肠肌肌皮瓣480例.以腓肠肌血管为受区血管的小腿部位游离皮瓣43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伸肌缺损3例.结果 腓肠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2.2±0.1)mm,血管长度80~138 mm,平均(111±20)mm.腓肠外侧动脉外径(2.2±0.1)mm,血管长度54~123 mm,平均(88±18)mm.临床应用480例带蒂腓肠肌皮瓣移植,3例皮瓣部分坏死,其余皮瓣成活.43例游离组织瓣移植全部成活.3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游离移植均成活.结论 腓肠肌血管解剖恒定、口径粗,以此血管切取组织瓣移植或作为受区血管与游离组织瓣血管吻合,均可获得较高的组织瓣移植成功率.

    作者:任志勇;张维彬;王辉;黄现峰;魏长月;李永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细胞周期因子4抑制因子a和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预后关系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因子4抑制因子a(inhibitor of CDKda,p16INK4a)和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以及其与少突胶质瘤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少支胶质瘤资料,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p16INK4a和AEG-1表达,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42例中6例失访,p16INK4a总阳性表达率为66.7%,不同级别肿瘤p16INK4a表达阳性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降低,而AEG-1阳性率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其总阳性表达率为45.2%.p16INK4a表达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而AEG-1表达则呈负相关.AEG-1与p16INK4a表达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p16INK4a和AEG-1的表达强度对判断少支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余振华;金华伟;徐桂兴;黄正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股前外侧阔筋膜瓣联合股外侧肌肌腱瓣修复足背肌腱与皮肤缺损一例

    患者 男性,32岁.因右足背绞扎伤1.5 h入院.检查:右足背侧从外踝前侧至跖趾关节平面有9 cm×14 cm软组织缺损,3~5跖骨基部、中间与外侧楔骨外露伴骨折,2~4伸趾长、短肌腱缺损10 cm.

    作者:张功林;章鸣;夏丽萍;陈剑峰;王干生;吴发林;郁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逆行掌背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背侧皮肤缺损

    手部皮肤缺损应用掌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已有报道并取得较好疗效[1-4].我们自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逆行掌背动脉皮瓣移植,修复长条状手指背侧皮肤缺损19例,均成活,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洪良;沈卫军;余恒;王恒;王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羊膜遮盖治疗轻中度急性眼表烧伤的显微手术技巧

    目的 探讨羊膜遮盖治疗急性轻、中度眼表烧伤的临床价值及其显微手术技术.方法 将Ⅱ~Ⅲ度角膜烧伤、伴或不伴部分角膜缘Ⅳ度烧伤的病例分别接受羊膜遮盖术(21眼)或药物治疗(13眼).对4例在羊膜部分溶解、眼表面已经上皮化时取下羊膜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羊膜在遮盖术后5~10[平均(11±2)d]局部溶解和脱落.羊膜溶解后暴露的角膜很快上皮化.角膜缘破坏>1/2周的患眼在角膜缘的坏死侧出现少量新生血管或有菲薄的新生纤维血管膜侵入角膜.术后视力提高1至6行,平均(3.3±1.2)行.电镜结果显示:羊膜植片溶解,浸润的多形核细胞较少且发生大比例凋亡.药物治疗组4/13眼角膜表面进行性溶解,其后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其他眼发生不同程度的睑球粘连和角膜表面大量假性胬肉.结论 羊膜遮盖可以减少轻、中度角膜急性烧伤期的炎症反应和角膜深层新生血管形成,阻止眼表的进行性溃烂和融解,甚至还可促进角膜缘功能的恢复.

    作者:周世有;袁进;陈龙山;陈家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的手术策略,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5年内手术治疗74例上矢状窦旁镰旁中1/3脑膜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临床、影像学和手术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74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67例,Simpson Ⅲ级切除7例,没有SimpsonⅠ级切除.术中所有病例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保护完好,皮层供血血管未损伤.肿瘤囊内分块切除的66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1例,Simpson Ⅲ级切除5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肿瘤翻转并分块切除8例病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1例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7例病例术后患者对侧下肢肌力正常或短暂的力弱.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失访4例,未见肿瘤复发,手术后对侧下肢力弱的病例1个月后功能恢复正常,手术后对侧下肢完全性瘫痪的1例病例6个月后肌力恢复到Ⅳ级.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镜下肿瘤分块切除、保护好中央静脉、处理好矢状窦、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肿瘤切除率、保护神经功能的佳方法.

    作者:徐庚;叶明;孙力泳;赵瑞林;杜建新;徐建坤;凌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