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庆林;田万成
患者男,2岁,2001年12月30日因左手搅入电动打米机致左腕部离断4 h入院,检查发现左腕部离断,仅腕背部有1.5cm宽皮肤相连,断端组织损伤、污染严重,腕屈、指屈肌腱及腕伸、指伸肌腱断裂,尺、桡动脉和正中神经断裂,左手各指冰凉,肢体远近断端另有多个横行伤口,腕掌侧有3 cm×3 cm皮肤缺损.
作者:陈强;王永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儿男,12岁,左上肢棉花机压砸伤8 h急诊入院.查:左上肢屈侧自肱骨中段到腕关节皮肤缺损达45 cm×15 cm,自桡骨颈平面以下屈侧全长外露,屈肌群仅剩环、小指屈、伸深肌及尺侧腕屈肌存在,尺神经血管鞘外露,尺动脉搏动弱,诸手指皮温低,中、环小指毛细血管反应微弱存在.
作者:林立;谭雄进;陈国奋;林昂如;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顾宇彤;张德松;强加和;陈浩;程志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脉端侧吻合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46例47个游离组织瓣移植术中,将游离组织瓣动脉蒂断端修剪成90度截面13个,45度斜面26个,鱼口状8个.应用两定点间断、两定点连续和四定点连续缝合法分别吻合28、10和9个动脉吻合口.结果2例术中发生吻合口脱落微血栓堵塞皮瓣惟一皮支,经逆行推出血栓解除危象.三种端口之间及三种端侧吻合方法之间,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46个组织瓣成活,1例皮瓣因静脉栓塞部分坏死.结论应用动脉端侧吻合技术移植组织瓣安全可靠.
作者:李小军;庄永青;童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张积礼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肌腱移植的肌腱粘连防治办法.方法回顾性对10例15指带腱周组织的掌长肌腱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屈肌腱缺损.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按照TAM法评价,优10指,良5指.结论带腱周组织的肌腱游离移植防止肌腱粘连效果肯定,特别是术后不配合功能练习者,尤为首选的术式.
作者:尹维田;魏壮;刘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俞汝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与评估经小切口用内镜在荧屏监视下摘除腰椎间盘这一手术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全部手术41例,用Nakano标准测定术后状况,优良率为92.7%;分析再次手术原因,并与其它方法进行的椎间盘摘除手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和功能障碍均消失,术后3个月均恢复原工作(41例),有3例分别于术后12、16和52个月复发,经常规开窗术治疗后,皆恢复正常.结论微创荧屏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成本低,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近、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新型的手术选择方法.
作者:高伟;张明贵;章晔;黄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17岁,因左手示、中、环指外伤部分缺如、畸形10年余,要求修复再造而收住院.检查:左手示指及环指中远节缺如,中指中节短缩偏向桡侧成角畸形,末节残存,指甲外观满意.
作者:苑芳昌;柏春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道海绵窦外侧壁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年来收治的7例海绵窦外侧壁肿瘤的临床资料,7例临床均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MRI检查显示一侧海绵窦外侧壁边界清楚的占位病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内侧移位,颈内动脉无狭窄或肿瘤包绕,全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结论海绵窦外侧壁肿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MRI检查,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施行显微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林佳平;黄正松;吴新建;刘金龙;陈晓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手术后神经轴浆流,建立评价术后神经再生的实验方法.方法SD大鼠18只,将右侧坐骨神经于坐骨结节远侧0.8 cm处切断后立即进行端-端吻合术.4周后,将放射性125碘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125I-HRP)500μl注入同侧小腿三头肌.注射后24h,取吻合口近段神经干,应用放射免疫γ-计数器进行组织放射性同位素强度的测定;同时取吻合口远段神经干,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神经干的神经纤维计数.将近段神经组织放射性强度和远段神经纤维计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当吻合口近段神经组织中放射性强度增加时,吻合口远段神经干神经纤维计数相应增加,两者的变化有相关关系,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术后神经纤维的再生状况可以用神经组织中放射性同位素强度来表示.放射性同位素追踪手术后神经轴浆流可以作为评价手术后神经再生的一种方法.
作者:尹宗生;顾玉东;朱建华;李光武;胡勇;华兴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应用健侧小腿内侧带蒂皮瓣桥式交叉与外固定支架修复对侧小腿严重毁损伤所致大面积皮肤坏死、骨折而致骨、肌腱等外露的修复方法,免除截肢所造成的重大残疾.方法临床治疗41例小腿大面积皮肤坏死伴骨折而致骨、肌腱等外露的病例,应用健侧小腿内侧带蒂皮瓣进行创面修复覆盖,同时应用外固定支架恢复骨的连续性并取得牢固的固定作用结果41例皮瓣全部成活,骨折愈合.术后随防8个月~3年,患肢外观正常,不臃肿,患肢骨折愈合,活动尚好,远端肢体供血明显改善,大限度的恢复患肢功能,避免截肢残疾的发生.结论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折,造成骨、肌腱等外露,应用健侧小腿内侧带蒂皮瓣加外固定支架综合方法修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建明;黄秋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能否被脊髓运动神经元逆行运输.方法氯氨T氧化法标记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新生SD大鼠经一侧小腿肌内注射125I标记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测定左、右侧腰段脊髓的放射性记数.结果注射侧腰段脊髓放射性记数明显高于对侧.结论脊髓运动神经元可以逆行运输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作者:李平;许扬滨;刘均墀;朱家恺;刘长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带蒂吻合血管的空肠移植食管重建治疗小儿良性食管狭窄及闭锁.方法距蔡氏韧带15 cm处截取一段空肠,解剖出第二直支血管备吻合用,结扎第三直支、第四直支为空肠的血管蒂,第二直支动脉与颈横动脉吻合后再行消化道重建.结果吻合动、静脉各10对全部成活,未发生食管吻合瘘及狭窄,出院前均恢复正常饮食.结论该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痛苦小,使大而复杂的手术小型化,一期愈合,是治疗小儿良性食管狭窄及闭锁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安富;徐培冲;张华;孙春亮;张勤;傅廷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足跟部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临床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15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4年,皮瓣感觉良好,外形满意,质韧耐磨,无溃疡现象,足及足趾活动功能良好.结论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足跟部创面的良好方法.
作者:岑海洋;林锎;梁胜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道4种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术及应用效果.方法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头静脉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皮瓣(4例)、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和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修复手及腕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大24cm×12 cm,小4 cm×3 cm.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因静脉栓塞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后,吻合1~2条浅静脉对皮瓣的顺利成活、肢体的静脉回流及皮瓣的超大面积切取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柳昊;叶澄宇;魏立坤;潘哲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道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吻合浅静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吻合头静脉的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缺损4例,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前区、踝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8例.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静脉通畅.随访3~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转移范围大,切取容易,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较好地解决了同类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问题,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罗志平;边子虎;饶海群;谢建军;黄大江;曾剑文;廖洪跃;刘思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道手部大鱼际损伤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89年起,采用掌浅弓或掌深弓转移、大鱼际肌瓣重新组合、损伤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等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大鱼际损伤21例.结果受损的拇指和皮瓣均存活,两点辨别觉5~10 mm,大鱼际肌肌力4级,拇指对掌功能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大鱼际损伤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陈智;吴春辉;颜志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吻合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下段骨外露、踝周瘢痕、溃疡共12例.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15 cm×10cm.结果全部皮瓣成活良好,切口Ⅰ期愈合,术后经1~3年随访,皮瓣外观良好,恢复了触、温、痛觉,两点辨别觉为35mm左右,行走和体力劳动时皮肤无磨损.结论该皮瓣切取简便安全、吻合了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静脉血回流通畅、感觉功能恢复快,可有效地修复小腿下段及踝周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明立功;明立德;明新月;明新杰;明新广;明新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血管转流管在静脉窦旁脑膜瘤显微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2月~2002年3月收治静脉窦旁脑膜瘤18例,其中17例侵犯后2/3矢状窦,1例侵犯先天单侧横窦.术中全部应用血管转流管,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肿瘤切除.结果全部病例均全部切除肿瘤和受侵犯之窦壁(SimpsonⅠ级切除),12例作人造血管移植重建静脉窦,4例行窦壁硬脑膜修补,2例因静脉代偿充分仅单纯结扎静脉窦,术后恢复好,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转流管的应用是保证后2/3矢状窦旁及横窦脑膜瘤全切除及顺利进行静脉窦重建的良好技术之一.
作者:刘金龙;黄正松;林佳平;吴新建;陈晓雷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