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鸿美;朱森林;贺龙君;刘艳辉;谢丹
鼻咽癌2008分期的优点:①采用MRI为主要分期手段;②舍弃了主观性的因素,纳入了新的独立预后因素如咽后淋巴结、RTOG颈部分区概念;③对T分期进行了简化;④N分期和总临床分期可以很好地预测远处转移风险及总生存率.这些改变适应了现代诊疗模式,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对现行标准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验证,进而修正完善,则符合分期的发展性和科学性原则.不足的是:①鼻腔、口咽等解剖结构的定义过于局限,咀嚼肌间隙的表达不够直观;②淋巴结大小等指标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③T分期之间的风险差异性不显著:④与国际UICC/AJCC第六版分期标准基本概念如口咽、颈部分区上的差异,将有碍于国内外资料的交流.
作者:孙颖;马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维生素E琥珀酸酯(vitamin E succinate,RRR-α-tocopheryl suceinate,VES)是维生素E的一种酯化衍生物.对维生素E家族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实验证据显示,VES是维生素E家族中抗肿瘤效果好的化合物之一,能有效抑制多种肿瘤,但对正常的细胞和组织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对VES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4个方面阐述VES抗肿瘤机理的研究进展:①VES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运送载体;②VES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③VE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④VES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全面了解VES抗肿瘤的机理,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抗癌药物靶点,促进研发安全有效的肿瘤预防和治疗性药物.
作者:董永恒;郭银汉;顾心彬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细胞毒药物和分子靶点药物的研发,晚期胃癌患者姑息化疗取得一定进展,患者中位生存期可接近1年.本文主要介绍新药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卡培他滨、S1及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局部晚期胃癌的化疗策略,尤其重点介绍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一些新联合方案,如含多西他赛的DCF方案、含奥沙利铂的EOX和FLO方案、含卡培他滨的EOX和顺铂+希罗达方案、含伊立替康的ILF方案、含S1的S1+DDP方案,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新的参考方案.而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结论尚不明确,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终收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可作为局部晚期胃癌治疗的选择.
作者:徐瑞华;滕开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诱导化放疗与同时期化放疗被认为是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有效的两种策略.本随机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诱导化疗加同时期化放疗与诱导化放疗治疗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从2002年8月到2005年4月,408例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放疗(induction chemoradiotherapy,IC/RT)和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induction-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IC/CCBT)两组.两组患者接受同样的诱导化疗方案:两程氟尿嘧啶脱氧核苷(floxuridine,FuDR)(750 mg/m2,d1-5)+卡铂(carboplatin,CBP)(AUC=6).化疗结束后1周行放疗.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组的患者在在放疗的第7、28、49 d接受卡铂AUC=6的化疗.8例不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被排除.剩余的400例患者被纳入进行了分析.结果: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组和诱导化放疗组Ⅲ、Ⅳ度毒性率分别为28.4%和13.1%(P<0.001).中位随访3.9年,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组和诱导化放疗组的3年总生存分别为75.9%和83.4%(P=0.12).两组的无病生存、局部区域控制和远处转移控制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方案未能较诱导化放疗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总生存率.
作者:黄培钰;麦海强;罗东华;邱枋;李宁伟;向燕群;陈秋燕;张力;孙蕊;曹卡加;郭灵;邓满泉;莫浩元;郭翔;张锋;曹素梅;陈明远;郭颖;范育英;胡雯;华贻军;谢国锋;洪明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常规化疗方案治疗某些病理类型的侵袭性淋巴瘤疗效不佳.本研究评价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改良Hyper-CVAD方案化疗的3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等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31例患者共完成91个周期A方案,41个周期B方案化疗.中位化疗周期为4周期(1~7周期).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接受A方案和B方案期间Ⅲ~Ⅳ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49.5%和80.5%、3.3%和82.9%以及12.1%和46.3%.全组无治疗相关死亡.共2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总的客观缓解率达80.8%,12例达到完全缓解(46.2%).结论:改良Hyper-CVAD方案是治疗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较有前景的方案.
作者:施薇;石远凯;何小慧;杨建良;张长弓;周生余;董梅;刘鹏;秦燕;杨晟;桂琳;吕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 I(Ph I)与癌症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我们已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肺腺癌相关的人源单链抗体库.本研究对该库进行筛选,得到抗Prx I肺腺癌单链抗体,并检测其对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PCR法检测TG1中scFv基因插入率,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Sfi I和Not I双酶切质粒的结果,以A549细胞及在肺癌中高表达的抗氧化蛋白Prx I为靶抗原分别对抗体库进行3轮筛选富集.将阳性克隆用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计数法测定细胞单链抗体内摄水平,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单链抗体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抗体作用A549细胞后Prx I的表达水平.结果:seFv基因插入率为77%,双酶切鉴定检测到目的条带.在亲和筛选过程中,肺腺癌单链抗体得到富集,收获率逐轮提高,第6轮为第1轮的180倍.ELISA法检测到在随机选取的10个克隆中,有6个与A549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率60%.SDS-PAGE及ELISA检测证实得到人源抗Prx I肺腺癌单链抗体.被A549细胞内摄的单链抗体介导了细胞的凋亡以及细胞内Prx I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结论: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获得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抗Prx I肺腺癌单链抗体.单链抗体与肺腺癌细胞有特异性亲和力,并能有效抑制其增殖.
作者:罗弋;庞华;李淑杰;曹辉;李少林;樊春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肥胖和低体重与多种肿瘤的进展及预后相关.本研究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判断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从1990-2003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为鼻咽癌的病例中随机抽取1489例,按照患者的BMI分为正常、低体重、超重和肥胖4组.采用生存分析对4组患者的预后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年龄、T分期、N分期和总分期与正常体重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以低体重组为对照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的相对危险度均小于1,并且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危险度逐渐降低.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低于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肥胖组(P<0.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和BMI分级均可作为显著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治疗前低BMI鼻咽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较正常BMI患者下降.治疗前BMI可作为评价鼻咽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胡婧晔;易炜;夏云飞;高进;刘志刚;陶亚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e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MIF基因对卵巢癌HO-8910和OVCAR-3细胞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瞬时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靶向敲除MIF基因,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F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体外迁移、侵袭实验和噻唑蓝比色法(MTT)分析MIF对HO-8910和OVCAR-3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IF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细胞比较,瞬时转染MIF siRNA的HO-8910和OVCAR-3细胞中MI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TT结果显示,转染MIF siRNA的两株卵巢癌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转染MIF siRNA的HO-8910细胞穿膜细胞数(MIF-si1:48.0±7.3;MIF-si2:38.0±3.6)与阴性对照组(78.0±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穿过铺了Matrigel膜的细胞数(MIF-sil:35.0±5.0:MIF-si2:30.0±5.6)也显著少于阴性对照组(P<0.05).同样,转染了MIF siRNA的OVCAR-3细胞穿膜细胞数(MIF-si1:40.0±4.5;MIF-si2:42.0±3.0)与阴性对照组(65±2.1)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穿过铺了Matrigel膜的细胞数(MIF-sil:25.0±3.0:MIF-si2:27.0±3.4)也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53.6%(37/69)卵巢癌组织中有MIF蛋白表达.MIF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MIF基因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分子靶向治疗卵巢癌的潜在靶点.
作者:武鸿美;朱森林;贺龙君;刘艳辉;谢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缺乏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本研究通过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患者手术前后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BTCC患者早期诊断和术后监测肿瘤复发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15例膀胱炎患者和30例初发BTCC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定期随访至15个月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30例BTCC患者术前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相对拷贝数为96.01±42.3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膀胱炎组(P<0.05).术后1周(25.30±1.51)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1个月(13.20±1.49)、术后6个月(13.90±1.3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5个月,3例复发患者复发时的相对拷贝数为97.83±27.47,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作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指标敏感性高,术后动态随访survivin mRNA表达变化可监测复发.
作者:孙健;侯建全;何军;何雪峰;温端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局部和区域复发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原则和预后因素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和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0-2005年收治的255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存和复发情况.并对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9个月~15.5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首次治疗至复发的无病间期为2~260个月,中位时间为22个月,其中激素受体阳性者的中位无病间期时间为37个月,未知与阴性者为17个月.2年、5年和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4%、56.5%和35.0%,中位生存时间为79个月.2年、5年和8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6.1%,36.3%和27.6%.单因素检验分析发现、无病间期、复发部位、复发灶数目、激素受体状态、复发灶近期疗效是否达到完全缓解、原发灶T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病间期、复发部位和数目及激素受体状态是独立的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后指数.将全组患者划分为预后好、中等和差3个亚组,预后好组的2年、5年、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1.6%、56.4%,预后中等组和预后差组分别为88.1%、59.1%、36.8%和68.0%、8.5%、0(P<0.001).结论: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和区域性复发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指数可以合理预测预后好、预后中等和预后差的患者.
作者:陈佳艺;马学军;周卫兵;冯炎;蒋国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 T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原发皮肤淋巴瘤.本文旨在分析SPTC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9例S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为36岁,7例患者出现皮肤以外的结外侵犯,10例患者治疗前乳酸脱氢酶(LDH)异常升高,1例患者伴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接受以化疗为主的治疗,化疗方案包括CHOP、mATT等.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Kaplan-Meier分析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2年预期总生存为56%.8例持续完全缓解17~70个月,均采用强烈化疗方案;其中6例在化疗后接受了放疗.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提示,性别、B症状、皮肤以外的结外侵犯、治疗前血常规和LDH水平对预后有影响.结论:SPTCL可通过化疗与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治愈,把有效且无交叉耐药的化疗方案交替应用或使用有效的强烈化疗,继以全身电子线照射,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和总生存率.
作者:黄嘉佳;蔡木炎;叶升;李志铭;黄慧强;林桐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股前外侧皮瓣(ALT)对供区创伤小,有独特优点,但目前临床应用还不常见.本文探讨应用ALT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例应用ALT皮瓣修复重建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资料.总结皮瓣切取的技术细节.报告术中解剖和成功率.结果:2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均获成功.ALT皮瓣血管蒂长介于5~14 cm,平均9.9 cm.切取的面积介于(4~9 cm)×(6~16 cm).皮肤穿支的解剖类型分为肌间隔穿支4例(占20%),肌皮穿支16例(占80%).股前外侧皮瓣用于修复的头颈部缺损包括口腔内黏膜缺损14例(其中修复舌体及口底9例、口颊黏膜3例、硬腭1例、以及磨牙后区黏膜1例),面部及颈部皮肤缺损6例.皮瓣供区除1例以外均可一期缝合.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是头颈部各种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一个很有价值和应用潜力的供区,具有成功率高,对供区影响小的特点.
作者:刘巍巍;刘学奎;郭朱明;李浩;李秋梨;张诠;杨安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SYUIQ-5是具有吲哚和喹啉结构的白叶藤碱衍生物,已有报道它能稳定和诱导G-四链体形成,抑制c-myc启动子和端粒酶活性.本实验主要研究SYUIQ-5对鼻咽癌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YUIQ-5处理前后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和HONE1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Akt、p-Akt以及自噬相关基因BNIP3(Bcl-2/adenocarcinoma E1819KD interacting protein 3)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鼻咽癌细胞中LC3和BNIF3的mRNA水平.用siRNA干扰BNIP3,检测BNIP3在SYUIQ-5诱导自噬过程中的作用.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法观察FOX03a的定位.结果:用0.25~2.0μg/mL的SYUIQ-5处理鼻咽癌细胞CNE1、CNE2和HONE1 48 h,其LC3的表达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明显增强,且呈浓度依赖性.SYUIQ-5能显著抑制CNE2细胞的p-Akt水平,总的Akt表达基本无变化.用3 μg/mL SYUIQ-5作用CNE2细胞24 h后,共聚焦免疫荧光观察可见FOXO3a由细胞浆移位到细胞核.SYUIQ-5处理的鼻咽癌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BNIP3蛋白显著增加,而Beclin1无明显变化.用siRNA干扰BNIP3表达后,SYUIQ-5诱导的LC3-Ⅱ形成的功能受到抑制.结论:SYUIQ-5可能通过抑制Akt的激活,诱导FOXO3a移位到胞核,从而促进LC3的转录.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BNIP3也参与了SYUIQ-5诱导细胞自噬的过程.
作者:周文君;邓蓉;冯公侃;朱孝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我国鼻咽癌2008分期是在原'92分期的基础上进行初步修订达成的共识.本研究旨在为2008鼻咽癌分期标准进行临床验证并为其进一步修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92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鼻咽和颈部MRI检查.根据鼻咽癌2008临床分期原则进行分期,采用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预后预测及分布均衡性等指标对分期进行评价.结果:根据2008鼻咽癌分期标准进行分期,924例患者中Ⅰ、Ⅱ、Ⅲ、Ⅳa期所占比例分别为4.9%、22.6%、38.0%、34.5%.从风险差异性来看,T1~T4期的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4%、93.7%、90.5%和79.1%,各期曲线能较好地分开,但T1与T2组、T2与T3组、T1与T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0~N3期的4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9.4%、84.3%、73.6和59.2%;Ⅰ~Ⅳ期的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7%、94.1%、82.6%和67.1%.从风险一致性来看,T3颅底骨质组与T3翼内肌组的局部复发风险比(1.628 vs.3.905)及疾病失败风险比(1.630 vs.3.288)相差较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颈部淋巴结的部位、包膜外侵犯、侧数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颈部淋巴结的横断面大径不是鼻咽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根据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病例分布较均衡,T、N及临床总分期各期生存曲线能较好的预测预后,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作者:毛燕萍;李文斐;陈磊;孙颖;刘立志;唐玲珑;曹素梅;林爱华;洪明晃;卢泰祥;刘孟忠;李立;马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能有效诱导体外抗食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食管癌细胞株EC-109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体内抑瘤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①采用聚乙二醇法制备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并诱导抗原特异性CTL8产生.②建立食管癌EC-10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成功荷瘤的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融合细胞激活的CTLs(A组,n=11)、未激活的T淋巴细胞(B组,n=11)以及RMPI=1640培养液(C组,n=11)作为效应细胞进行瘤内注射,每周一次.③4周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组织,测量并比较各组肿瘤组织的平均体积及平均湿重,计算抑瘤率.④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裸鼠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⑤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肿瘤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比较各组肿瘤细胞的S期细胞平均百分比(S-phase fraction,SPF)以及细胞平均凋亡率.结果:①A组肿瘤组织的平均体积显著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1.45±31.14)mm3 vs.(1493.37±51.67)mm3,(2065.77±87.55)mm3,F=950.67,P=0.00],其平均湿重亦显著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8±0.04)g vs.(1.38±0.07)g,(2.04±0.11)g,F=1335.90,P=0.00];A组抑瘤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86% vs.32.35%,F=1218.08,P=0.001).②A组肿瘤的平均PCNA-LI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3±0.95)% vs.(51.82±1.51)%,(68.93±2.40)%,F=1528.39,P=0.000].③A组肿瘤细胞平均SPF值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6±0.36)% vs.(29.39±0.96)%,(42.25±1.43)%,F=2188.05,P=0.001].④A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3±1.21)% vs.(17.75±0.56)%,(6.59±0.22)%,F=4565.51,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人食管癌EC-10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证实DC/EC-109细胞融合疫苗体外诱导的抗原特异性CTLs瘤内直接注射具有抑制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作者:邓勇军;张兰军;苏晓东;张冬坤;戎铁华;王其京;夏建川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2008分期自推出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半年,其分期标准以及对某些解剖结构的定义有别于鼻咽癌'92分期和UICC 2002分期.本文旨在从MRI影像学的角度,探讨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的合理性,提出2008分期中没有涉及或明确定义的分期因素,分析2008分期是否使病例期别分布产生变化.方法:收集17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MRI资料,按各个分期标准中提及的所有解剖部位,分别标记受侵犯与否,按2008分期标准,鼻腔和鼻咽的分界为双侧上颌窦后壁的连线.结果:口咽、鼻腔、软腭、椎前肌、茎突后间隙、颅内、眼眶和第1、2颈椎100%,翼内肌、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95%以上合并同期别或更高期别T因素.本组76.3%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Ⅱb区占91.9%;64.4%病例有咽后淋巴结转移,其中90.4%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3 cm的有3例,按2008分期分别为T4N3M0、T2N1aM0、T4N1bM0.全组淋巴结包膜外侵犯63例,双侧颈淋巴结转移77例,这两项在相同大横径和长纵径中的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腮腺淋巴结转移中(6.2%)1例为NO,1例为Nla,其余9例合并N1b以上的淋巴结转移.2008分期、UICC和'92分期的晚期病例分别为81.4%、78.5%和75.7%.结论:2008分期对鼻咽和鼻腔的分界定义偏前,以及将翼内肌列为T3,有其合理性;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的间隙受侵,应该给予明确定义;咽后淋巴结>3 cm,不论大小、侧数一律归为N1a,是合理可行的:淋巴结大横径或长纵径可能跟预后无关;淋巴结转移跨区时应该明确定义;腮腺淋巴结转移和耳前(咬肌前)淋巴结转移需要明确N分期归属;使用2008分期,对病例的分期分布影响不大.
作者:林志雄;杨智宁;詹益州;谢文佳;李国文;冯会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研究鼻咽癌进展的实验模型系统可以为鼻咽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及潜在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由于EB病毒仅感染人类及少数灵长类,目前尚缺乏有代表性的鼻咽癌动物模型.当前鼻咽癌早期发生的体外模型的建立主要采用使正常增殖的鼻咽上皮细胞转化为永生化细胞的方法.早的两株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是由外源表达SV40T及HPV E6/E7病毒癌基因诱导建立,并进行了验证.为了避免由病毒癌基因引起的一系列与鼻咽癌发生不相关的分子改变,我们利用在鼻咽癌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的癌基因Bmi-1,介导建立并验证了两株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另外,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诱导产生的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也已建立.与由病毒癌基因诱导产生的永生化细胞不同,这些永生化的鼻咽上皮细胞保留了正常的P53表达水平,除一些在鼻咽癌中存在的分子改变外.并未表现出其他的基因缺陷.因此,这些永生化的细胞可以用于由某些特定的分子遗传因素诱导的鼻咽癌进展的研究,特别是可以用于阐明EB病毒在鼻咽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孔庆丽;关溯;郭宝红;曾木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放疗中佩戴个体化口腔支架可以保护口腔黏膜和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放疗中个体化口腔支架在口腔中的位置重复性,明确其在放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制作个体化口腔支架,并在口腔支架内埋入3个直径为2 mm的铅点,患者戴口腔支架作面罩固定和CT扫描,放疗前及放疗中每周在常规模拟机下拍摄正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计算和比较铅点在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的位移.在放疗40Gy时,戴原面罩并按照原来的位置标记点复查CT扫描,计算并比较两套CT图像间3个铅点和3个选择的骨性结构几何中心的位移有无差异.结果:得到240张X线片,铅点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69±0.54)mm、(0.49±0.62)mm、(0.56±0.57)mm,三维矢量位移为(1.20±0.77)mm(0~4.98 mm).三维方法显示3个铅点几何中心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的位移分别为(0.75±0.68)mm、(1.25±1.12)mm、(1.06±0.77)mm,三维矢量位移为(2.15±0.90)mm(1~4.24 mm).用ANOVA方法比较3个铅点和3个骨性结构几何中心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上的位移及三维矢量位移,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中口腔支架在口腔中的位置重复性较好,可以和骨性结构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关系,其在鼻咽癌放疗中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刘晓清;罗伟;林仕荣;刘孟忠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Ezrin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肿瘤的增殖以及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Ezrin蛋白、iNOS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普通型PA、25例生长活跃型PA及11例恶性PA中Ezrin蛋白、iNOS和Ki-67核抗原的表达及细胞定位.结果:Ezrin蛋白、iNOS在普通型、生长活跃型PA及恶性PA中的表达分别依次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蛋白与iNOS表达有相关性(P<0.05);Ki-67增殖指数(Ki-67 proliferation index,Ki-67 PI)随Ezrin蛋白、iNOS表达上升而增加(P<0.05).结论:Ezrin蛋白和iNOS的过表达可能与多形性腺瘤的增殖、恶性转化有关.
作者:王友元;陈伟良;张伟雄;白植宝;黄志权;李劲松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