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KB和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浓度

邓文静;曾昭蕾;梁永钜;戴春岭;张建业;符立梧

关键词:阿霉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多药耐药, 裸鼠移植瘤, 肿瘤组织, 药物浓度
摘要:背景与目的:阿霉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癌药物,肿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比血液浓度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疗效.本研究采用肿瘤组织中阿霉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比较耐药KBv200细胞和敏感KB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方法:建立KB、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色谱柱为反相BDS C18柱(250 mm×4.6 mm,ID 5μm),流动相: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钾(1:2.4,V/V,pH 3.9);激发波长480nm,发射波长580 nm;流速:1.0 mL/min.结果: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肿瘤组织中阿霉素的线性范围为29.3~7 500 ng/g,线性相关系数r=0.9998,低检测浓度为14 ng/g.在3 750、468.8和117.2ng/g三个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分别为(99.35±7.65)%、(99.79±5.73)%和(103.67±6.76)%,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1.89±7.03)%、(94.94±5.18)%、(100.83±5.32)%.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4.2%.在阿霉索注射后第1、3、5 h,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分别为(139.32±54.68)、(260.00±126.11)和(173.26±13.88)ng/g,KB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分别为(385.13±42.55)、(523.38±138.84)和(460.75±86.85)ng/g,在相同的时间点,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明显低于其敏感KB细胞株(P<0.05).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耐药细胞肿瘤组织中抗癌药物的浓度低于相应的敏感细胞肿瘤组织.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抗血管形成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肿瘤新生血管,这使得抗血管形成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抗血管形成治疗的一些新药物研究成果--包括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贝伐;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IMC-ICII等.

    作者:贾卡;李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背景与目的:自1989年首次报道新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以来,新辅助化疗作为胃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在胃癌治疗的价值仍有争议.本研究拟对全世界中、英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以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CSJ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CJFD)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其它检索.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5个随机对照试验8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个随机对照研究来自日本,另3个分别来自荷兰、英国和中国:包括新辅助化疗组373例患者,手术组465例患者.5个研究均报道采用了随机方法,David使用了盲法,Yutaka对分配隐藏方案进行了描述.Meta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手术切除率、治愈率、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09(0.67,1.77)、1.25(0.85,1.84)、1.61(0.90,2.90)、1.13(0.83,1.53).结论: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纯手术,在没有取得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有效的临床证据之前.不宜将此治疗方法作为胃癌的临床常规治疗.

    作者:贺岭风;杨克虎;田金徽;拜争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晚期宫颈癌同期放化疗敏感性相关蛋白的筛选

    背景与目的:同期放化疗是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新方法,但尚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治疗前敏感性预测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比较同期放化疗高敏感和低敏感中晚期宫颈癌组织之间蛋白质组的差异,为确定中晚期宫颈癌同期放化疗敏感性相关蛋白以预测放化疗的敏感性.方法:收集治疗前的宫颈癌组织标本冻存.在进行同期放化疗后,根据WHO实体瘤疗效判断标准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提取组织总蛋白,进行2-DE得到凝胶图谱,进行匹配和差异分析,识别两组之间表达差异蛋白点.将这些差异蛋白点切割、酶解后进行MALDI-TOF-MS分析,数据库搜索鉴定蛋白质.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部分差异表达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建立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宫颈癌同期放化疗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出1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9个蛋白质在高敏感组高表达,1O个蛋白质在高敏感组低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SW70在低敏感组中的表达强度高于高敏感组.S100A9蛋白在高敏感组中的表达强度高于低敏感组.S100A9在高敏感组中的表达率为88.3%(53/60),在低敏感组中的表达率为28.6%(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34,P<0.001);HSP70在高敏感组中的表达率为21.7%(13/60).在低敏感组中的表达率为85.7%(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9,P<0.001).结论:获得了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宫颈癌组织的蛋白质2-DE图谱,鉴定了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与放化疗敏感性有关,可能作为同期放化疗敏感性预测的候选标志物.

    作者:朱红;曾亮;袁君;申良方;肖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对其进行化疗将进一步抑制其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合理的免疫调节将是对肿瘤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IL-2的变化规律,研究化疗及化疗后不同反应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改变,并探讨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适时、合理免疫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low cytometry,FCM)分析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28+、CD8+CD28+和CIM+CD25+T细胞百分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血浆相关细胞因子IL-2的表达水平.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组CD4+、CD4+CD28+、CD8+CD28+和CD4+CD25+T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6.52±3.85)%、(32.87±4.98)%、(6.87±3.11)%、(9.68±3.42)%、0.98±0.17;对照组各指标分别为:(45.23±9.20)%、(40.12±5.85)%、(15.8±4.50)%、(5.67±2.90)%、1.43±0.12.晚期消化道肿瘤化疗有效组.化疗前CD4+CD28+和CD8+CD28+T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分别为:(22.93±3.98)%、(7.08±1.23)%、0.90±0.22,化疗3周后,各指标分别为(28.25±4.03)%、(12.10±3.45)%、1.24±0.22;化疗无效组,化疗前CD4+CD28+、CD8+CD28+和CD4+CD25+T细胞百分数分别为(24.08±4.02)%、(6.35+1.23)%、(8.20±2.34)%,化疗3周后,各指标分别为(16.45±3.27)%、(3.20±0.82)%、(20.34±3.69)%.结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1-2周后加重了免疫抑制的程度,化疗有效组患者化疗3周后全身免疫状况改善;而化疗无效组未出现相应的免疫功能的改善,甚至免疫功能进一步恶化.

    作者:徐红;毛一香;张学光;王庆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对卵巢癌细胞A2780/Taxol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背景与目的: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可抑制细胞凋亡,对PI-3K抑制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PI-3K的促癌机制,为多种癌症如卵巢癌、乳腺癌等的基因治疗提供线索.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卵巢癌耐紫杉醇细胞株A2780/Taxol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用LY294002处理A2780/Taxol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对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RT-PCR检测MDRI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方法分析LY294002作用前后磷酸化Akt及P-gP蛋白的表达.结果:10和50μmol/L LY294002干预A2780/Taxol细胞24h后,A2780/Taxol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84±1.65)%和(20.78±2.47)%,显著高于未干预细胞的凋亡率(1.25±0.78)%(P<0.05);A2780/Taxol细胞对紫杉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显著降低(P<0.01),相对逆转效率高可达(78.08±0.37)%;MDR-1 mRNA、磷酸化Akt及P-gP蛋白均明显降低.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卵巢癌细胞多药耐药的产生有关,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可逆转卵巢癌细胞A2780/Taxol的多药耐药.

    作者:石小燕;蔡晓军;类建翔;曹凤军;潘东风;陈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西妥昔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对人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背景与目的:国内外研究报道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常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高表达,并常与肝癌侵袭、转移、放化疗抗性等生物学特性有密切关系.现已证实EGFR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和厄洛替尼对肝癌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本研究探讨联合两种药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Bel-7402的体外作用,及两者是否具有协同性.方法:选用浓度递增的西妥昔单抗(5~500 mg/mL)和厄洛替尼(2.5~250μmol/L),单独或联合作用于HepG2和Bel-7402细胞,观察不同时间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联用时的两药协同系数(combination index,CI),并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HepG2和Bel-7402细胞EGFR信号转导通路关键酶的表达.结果:单药西妥昔单抗和厄洛替尼对HepG2和Bel-7402细胞的作用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两药单独作用72 h后,对HepG2细胞的大抑制率分别为(43.1±1.9)%和(83.4±1.3)%,对Bel-7402细胞的大抑制率分别为(35.1±2.6)%和(73.9±1.2)%;两药联用72 h对HepG2细胞和Bel-7402细胞的大抑制率分别为(91.1±1.0)%和(84.6±1.1)%.不同浓度的两种药物在各时间点的CI均小于1.提示二者联合作用有较好的协同性.免疫蛋白印迹检测亦显示,两药联用后HepG2和Bel-7402细胞中活化的EGFR信号转导通路关键酶的表达减弱更为明显.结论:西妥昔单抗和厄洛替尼在体外对HepG2和Bel-7402细胞的增殖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应用时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其作用可能与进一步下调了活化的EGFR信号转导通路关键酶的表达有关.

    作者:韦玮;郭荣平;李锦清;徐立;石明;张亚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38例晚期食管癌的化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晚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目前仍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晚期食管癌的化疗疗效,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84年12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经病理和/或细胞学确诊的138例初治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分为新药组(含紫杉醇、健择或草酸铂)和非新药组(不含紫杉醇、健择或草酸铂).新药组有68例,其中化疗方案中含顺铂64例(94.1%);非新药组有70例,其中化疗方案中含顺铂48例(68.6%).对可能影响生存因素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死亡相对风险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计算.结果:全组138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47.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采用含紫杉醇或健择化疗新药组患者有效率(58.8%)明显高于非新药组(37.1%)(P=0.01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化疗周期数、化疗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以及治疗手段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疾病进展时间、治疗手段、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紫杉醇或健择联合顺铂方案用于晚期食管癌化疗有较高的有效性.疾病进展时间、治疗手段、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刘爱娜;黄镜;蔡锐刚;史冬梅;何小慧;张湘茹;石远凯;王金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FOLFOX4方案和DP(O)F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晚期胃癌目前尚无标准方案,FOLFOX4方案(FOLFOX4组)和DP(O)F方案[TXT+L-OHP/DDP+5-FU方案,DP(O)F组]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且有效的治疗胃癌的方案.本研究对比这两个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70例接受FOLFOX4方案或DP(O)F方案一线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FOLFOX4组34例,醛氢叶酸(L-OHP)85 mg/m2静滴,第1天;5-FU 400 mg/m2静推,第1、2天,5-FU 600 ms/m2持续静注22 h第1、2天,14 d为一周期.DP(O)F组36例,多西紫杉醇(TXT)剂量强度为20 mg·(m2·w)-1DDP 40 ms/m2静滴,第2、3天;L-OHP 100 ms/m2静滴第2天;5-FU 500 mg/m2静滴,第1~5天,21 d为一周期.结果:FOLFOX4组和DP(O)F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5.5%和52.8%(P=0.62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27个月和4.70个月(P=0.848);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97个月和12.17个月(P=0.095).两组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及恶心呕吐,FO[,FOX4组和DP(O)F组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1.8%和36.1%(P=0.025).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7.6%和41.7%(P=0.038),FOLFOX4组中有例患者死于化疗相关的肝功能衰竭.结论:FOLFOX4方案和TXT+L-OHP/DDP+5FU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相近,后者血液学毒性较重.

    作者:吴芳;张弘纲;冉飞武;张湘茹;石远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mDRA-6与尼美舒利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的协同杀伤效应

    背景与目的:mDRA-6为本实验室制备的具有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抗人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DR5)的单克隆抗体,尼美舒利作为特异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近年来发现其对某些肿瘤细胞系的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本研究探讨mDRA-6与尼美舒利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杀伤作用,及二者有无协同效应.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DR5的表达率;分别用一定浓度的mDRA-6、尼美舒利、mDRA-6联合200 μmol/L尼美舒利处理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SMMC-7721细胞核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凋亡细胞率.结果:SMMC-7721细胞表面DR5的表达率为95.0%,mDBA-6能够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存在浓度依赖性(r=0.984,P=0.002),25 ng/mL作用12 h可杀伤10.5%的细胞,1 600 ng/mL作用12 h可杀伤35.0%的细胞.尼美舒利能够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200μmol/L作用12 h可使5.0%的细胞凋亡,800 μmoL/L作用12 h可杀伤34.0%的细胞,存在浓度依赖性(r=929,P=0.002).尼美舒利与mDRA-6联合对SMMC-7721细胞具有协同杀伤作用(q=1.23),200μmol/L的尼美舒利协同25 ng/mL与1 600 ng/mL的mDRA-6作用12 h可分别杀伤31.2%与91.1%的SMMC-7721细胞,Hoechst33258染色和Annexin V/PI染色证实杀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结论:mDRA-6与尼美舒利均有杀伤SMMC-7721细胞的作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该作用是通过诱导凋亡实现的.

    作者:刘英杰;马远方;张军;赵粤萍;白慧玲;李淑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背景与目的:厄罗替尼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选择性抑制剂,临床常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研究旨在评价厄罗替尼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为开放的,记名供药计划.44例患者均为经病理证实的、至少接受过一个方案全身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厄罗替尼每次150 mg每天口服一次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采用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NCI毒性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44例患者客观有效率为27.3%(12/44),疾病控制率为65.9%(27/44),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4.5个月(0.9~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3.7个月(9.2~18.2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81.8%)及腹泻(56.8%),多为Ⅰ~Ⅱ度.Ⅲ度转氨酶升高有1例(2.3%).未出现Ⅳ度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厄罗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赵洪云;张阳;黄河;陈丽昆;徐光川;张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HSP27高表达与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VCR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化疗失败的常见原因,虽然已有研究揭示了一些肿瘤MDR机制,但目前仍然不能完全解释MDR现象.本文旨在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白血病耐药相关蛋白,并研究其与白血病MDR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白血病MDR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分离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白血病耐药细胞K562/VCR的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MAI.DI-TOF-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应用反义核酸技术将分离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的反义核酸转染至耐药细胞,Westem blot检测转染后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率.结果:在K562/VCR细胞与K562细胞中鉴定出一差异表达蛋白点,并用质谱分析证实其为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用HSP27反义核酸转染K562/VCR细胞,在不同浓度长春新碱作用下,HSP27反义核酸转染的K562/VCR细胞的存活率较对照错义核酸转染组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显示细胞凋亡率为16.3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SP27在K562/VCR细胞中高表达,其表达抑制后,K562/VCR细胞对长春新碱的敏感性增强.

    作者:张朝霞;文飞球;刘智屏;成迎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DACE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背景与目的: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二线解救方案甚多,目前国内外尚无标准的解救方案.本研究旨在观察DACE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我院从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对61例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DACE方案进行化疗,具体为: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足叶乙甙100 mg,静脉滴注,第1-5天;阿糖胞苷150mg,静脉滴注,第1~3天;地塞米松15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3周为一疗程.按照WHO疗效评价标准及WHO对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反应的分度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评估.结果:两周期后有效率63.9%,4周期后有效率72.1%.有效患者中位缓解时间4.7个月(1~58个月),1年生存率29.5%,2年生存率21.3%.主要毒副作用为Ⅲ~Ⅳ度骨髓抑制49.1%,患者能够耐受.结论:DACE方案可作为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解救方案之一.

    作者:张明智;臧卫平;宋敏;耿丽;李鑫;王瑞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小肠转移1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肺癌转移率高,50%患者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脑、肝、肾上腺、骨、淋巴结.小肠转移者临床极少,大多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尸检时才发现[1,2],以往研究报道小肠转移者中位生存期大多不超过4个月[3].这里,我们报告一个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小肠转移治疗后生存期超过半年的病例.

    作者:吴烜;黄河;蔡木炎;林立平;赵媛媛;张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KB和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浓度

    背景与目的:阿霉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癌药物,肿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比血液浓度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疗效.本研究采用肿瘤组织中阿霉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比较耐药KBv200细胞和敏感KB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方法:建立KB、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色谱柱为反相BDS C18柱(250 mm×4.6 mm,ID 5μm),流动相: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钾(1:2.4,V/V,pH 3.9);激发波长480nm,发射波长580 nm;流速:1.0 mL/min.结果: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肿瘤组织中阿霉素的线性范围为29.3~7 500 ng/g,线性相关系数r=0.9998,低检测浓度为14 ng/g.在3 750、468.8和117.2ng/g三个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分别为(99.35±7.65)%、(99.79±5.73)%和(103.67±6.76)%,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1.89±7.03)%、(94.94±5.18)%、(100.83±5.32)%.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4.2%.在阿霉索注射后第1、3、5 h,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分别为(139.32±54.68)、(260.00±126.11)和(173.26±13.88)ng/g,KB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分别为(385.13±42.55)、(523.38±138.84)和(460.75±86.85)ng/g,在相同的时间点,KBv200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明显低于其敏感KB细胞株(P<0.05).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耐药细胞肿瘤组织中抗癌药物的浓度低于相应的敏感细胞肿瘤组织.

    作者:邓文静;曾昭蕾;梁永钜;戴春岭;张建业;符立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Sorcin高表达与胃癌细胞株SGC7901多药耐药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长春新碱耐药胃癌细胞SGC7901/VCR是具有P-糖蛋白(P-gp)高表达的典型多药耐药细胞.但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RP)不能完全逆转其耐药,说明还存在其它耐药机制.我们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发现,可溶性耐药相关钙结合蛋白(Sowin)在SGC7901/VCR中表达较SGC7901细胞明显上调.为进一步阐明Sorein与胃癌细胞耐药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FLAG-Sorein融合表达载体,探讨Sorein在胃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eription-polymer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Sorein cDNA片段编码区序列全长,DNA重组技术构建FLAG-Sorein融合表达载体,经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SGC701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细胞Sorein mRNA表达的变化;噻唑蓝(MTT)法测定转染细胞及对照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用Sorcin反义核苷酸转染SGC7901-F-SOR细胞,RT-PCR检测Sorcin表达水平的变化.MTT法测定转染后细胞对VCR敏感性的变化.结果:RT-PCR法扩增出616 bp全长Sorein cDNA片段,成功构建了FLAG-Sorcin融合表达载体;BT-PCR及Western blot证实,Sorcin在SGC7901转染细胞中高表达;Sorcin高表达的SGC7901细胞对长春新碱(VCR)、阿霉素(ADM)、紫杉醇(Taxol)、氟尿嘧啶(5-FU)分别产生了8.87倍、6.13倍、6.67倍和2.80倍耐药.Sorcin反义核苷酸转染SGC7901-F-SOR细胞后.RT-PCR验证Sorcin表达被抑制,MTT结果显示细胞对VCR敏感性增加.结论:Sorcin高表达可致SGC7901细胞产生低倍数的多药耐药,说明Sorcin与SGC7901细胞多药耐药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靶点.

    作者:何青春;张桂英;曹伟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苏拉明对肺腺癌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苏拉明对恶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有关其对肺腺癌体内抗瘤作用的报道很少.本实验观察苏拉明对肺腺癌LA795细胞的T739小鼠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接种LA795肺腺癌细胞T739的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顺铂组、苏拉明组、联合组(苏拉明加顺铂组),每组8只.用药16 d,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于接种后24 d处死各组小鼠,取出双肺并剥离皮下肿瘤,计算出肺转移发生率,计数各组小鼠肺表面转移结节数并算出肺表面结节转移抑制率;收集移植瘤标本,称重和测量体积,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P-选择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顺铂组、苏拉明组、联合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抑瘤率分别为34.9%、23.8%、57.3%;苏拉明组及联合组与对照组和顺铂组相比肺转移发生率、肺表面转移结节数明显下降(P<0.05),而顺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EGFR和P-选择素的表达对照组高于顺铂组、苏拉明组、联合组,对照组、顺铂组、苏拉明组、联合组EGFR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57.7±6.1、130.7±5.9、110.3±5.8、89.2±5.4,P-选择素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34.5±5.7、117.9±5.1、96.2±5.4、78.3±4.5,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顺铂组、苏拉明组、联合组增殖指数(S phase fraction,SPF)分别为(89.7±3.8)%、(68.8±4.O)%、(65.2±4.2)%、(51.3±4.2)%.各用药组SPF都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苏拉明可明显抑制肺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和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中的EGFR和P-选择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减少肿瘤细胞的粘附而防止转移.

    作者:贺兼斌;易高众;杨凯;向志;谢茂峰;张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APRI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化疗药物对大肠癌SW480细胞APRIL表达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APRIL)是近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新成员,有促进肿瘤生成和增殖的能力.本实验通过研究APRIL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对比氟尿嘧啶和顺铂对大肠癌细胞株SW480表达APRIL水平的影响,探讨抗癌药对APRIL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56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相对正常组织及大肠癌细胞株SW480上APRIL的表达.将不同终浓度的氟尿嘧啶和顺铂加入培养中的SW480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加入药物后24 h、48 h和72 h SW480细胞表达APRIL mRNA的水平.结果:大肠癌组织表达APRIL的阳性率为76.8%,mRNA水平为0.71±0.08.高于癌旁相对正常组织的16.1%和0.16±0.05(P<0.001).SW480细胞上有明显的APRIL表达,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后.SW480细胞APRIL的mRNA水平逐渐升高,至72 h表达高,25、50、100、200 μg/mL 4个药物浓度作用72 h后细胞APRIL mRNA水平分别为0.85±0.10、0.81±O.09、0.83±0.11和0.90±0.12,与空白对照(0.57±0.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加入不同浓度的顺铂后,细胞APRIL mRNA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10、20 μg/mL浓度作用72 h后细胞的APRIL mRNA水平(分别为0.44±0.05,0.40±0.07)低于空白对照(P<0.05).结论:APRIL在大肠癌的进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氟尿嘧啶可能具有对抗APRIL功能的潜在作用.

    作者:郭云蔚;文卓夫;郑丰平;李永伟;冯智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24例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背景及目的: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一种有效、可逆性的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在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中发挥持久的疗效.本研究旨在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治、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及该方案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24例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每3周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共接受中位3个疗程(1-8个疗程)的化疗.采用EBMT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按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常规毒性判定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全组中位随访4个月.总有效率79.2%(19/24).轻链型患者CR率57.1%(4/7),明显高于非轻链型患者5.9%(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7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的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Ⅲ~Ⅳ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2/24,8.3%)、血小板减少(8/24,33.3%)、腹泻(2/24,8.3%)和乏力(1/24,4.2%),经对症治疗或推迟化疗后均可恢复.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MM患者有明显疗效.在轻链型患者疗效更加显著.副作用可以耐受,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安全应用.

    作者:李娟;赵莹;罗绍凯;黄蓓晖;丁艳;童秀珍;王荷花;郑冬;苏畅;彭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Burkitt淋巴瘤69例临床特点分析

    背景与目的: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是高度恶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非洲流行区的临床特点与美国、欧洲等散发区的临床特点不同,而中国尚未见此型淋巴瘤的大宗临床总结.本文中对中国Burkitt淋巴瘤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85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69例病理确诊为Burkitt淋巴瘤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69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25例;年龄2~72岁,中位年龄7岁;Ⅰ期5例,Ⅱ期9例,Ⅲ期21例,Ⅳ期34例,晚期(Ⅲ期和Ⅳ期)病例占79.7%.颈部淋巴结(68.1%)、腹部(63.8%)和颌面口咽(34.8%)为常见的侵犯部位,可伴有骨髓(21.9%)和中枢侵犯(17.4%).有B症状者占50.7%.42/58(72.4%)血清LDH水平升高,13/56(23.2%)血清尿酸升高.6/57存在HBV感染,7/13存在EBV感染,0/51存在HIV感染.采用短疗程、高强度化疗联合中枢预防,疗效较好,患者生存有较明显的改善.结论:本研究收集的69例Burkitt淋巴瘤与散发区的病例临床特点较为接近.但中位发病年龄较低;肿瘤侵犯部位介于流行区和散发区之间,以颈淋巴结、腹部和颌面口咽为主.

    作者:林慧;孙晓非;甄子俊;夏奕;向晓娟;凌家瑜;刘冬耕;夏忠军;黄慧强;罗文标;郑磊;林桐榆;管忠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3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CNS GCTs)是较罕见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多样.除纯生殖细胞瘤和成熟畸胎瘤外,其它类型预后较差.目前的研究多联合包括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以改善生存.本文分析PEB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手术的综合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2年5月至2006年6月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23例CNS GCTs患者入组,中位年龄16岁,82.6%的患者AFP和/或β-HCG升高.所有患者均采用PEB方案化疗结合手术/放射治疗.PEB方案:顺铂20 mg/m2dl-5或80-100mg/m2 d1,足叶乙甙或替尼泊甙60~100 mg/m2d1-5博来霉素10 mg/m2,d1,d5,每3周重复.结果:17例初治患者采用诱导化疗后放射治疗或手术/放疗后辅助化疗;6例复发患者行挽救化疗,其中3例肿瘤播散的患者挽救化疗后补充全中枢放疗.23例患者共完成61个周期的PEB方案化疗,中位化疗3周期,单纯化疗的客观有效率为87.0%,完全缓解率为30.4%.全中枢放疗14例,局部放疗8例.1例未放疗.13例接受过手术治疗但均未能完全切除肿瘤.综合治疗后60.9%(14/23)的患者持续完全缓解至今生存未复发.中位随访24个月,死亡6例,均死于肿瘤进展.全组2年生存率为67.4%.主要不良反应为迟发性放射性损伤: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下丘脑综合征1例,放射性脑病1例,垂体功能减退2例.结论:对CNS GCTs特别是伴有肿瘤标记物升高的患者,PEB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手术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生存率,但全中枢放疗的远期副作用不容忽视.

    作者:杨群英;孙晓非;黄慧强;甄子俊;夏奕;蔡清清;凌家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