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鼻腔蝶窦、筛窦组织间插植后装治疗鼻咽癌蝶窦、筛窦复发

潘建基;吴君心;陈梅;陈传本;林少俊;张秀春

关键词:鼻咽癌, 蝶窦, 筛窦复发, 近距离放疗
摘要: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率为19.2%[1].当病变侵犯到蝶窦、筛窦时,再程放疗疗效差且后遗症严重.作者探索在体外照射的基础上,采用鼻咽腔内+蝶窦和/或筛窦组织间插植技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蝶窦、筛窦复发患者.现介绍如下: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白血病bcl-2,p170,CD34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

    目的:探讨和分析白血病bcl-2,p170,CD34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77例急性白血病和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l-2,p170,CD34的表达.结果: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bcl-2,p170,CD34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初治急性白血病;bcl-2,p170,CD34高表达的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不表达或低表达者;加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D34表达高于慢性期;bcl-2高表达的阳性符合率为90.9%,略高于p170或CD34;白血病bcl-2,p170的表达有轻度正相关性(r=0.386,P<0.001).结论:bcl-2为较敏感的临床预测指标,联合检测bcl-2,p170,CD34可能提高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CD34可能是CML病程进展的指标.而不同多药耐药机制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段宝华;刘少君;席雨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6例报告

    嗅神经母细胞瘤为少见的鼻腔恶性肿瘤.自1924年由Berger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已有不少文献对本病的病理和临床进行了研究.本文收集6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守云;周阳春;夏火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IGF-I mRNA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IGF-I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2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周正常组织IGF-I mRNA的表达.结果:28例结直肠癌中,IGF-I mRNA表达阳性者20例,癌周组织仅3例阳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1);C、D期癌表达率明显高于A、B期癌(P<0.01).结论:IGF-I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广泛的表达,IGF-I 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转移有关.

    作者:李晴;孔宪国;郝杰民;叶世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病例手术治疗问题.方法:1983年1月至1995年10月间,对48例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病例施行手术治疗,手术以左侧进胸胃代食管弓下吻合,二切口左侧进胸胃代食管颈部吻合及三切口右侧进胸胃或结肠代食管颈部吻合完成.结果:手术切除率79.2%,手术死亡率12.5%,术后并发症率35.4%.常见的并发症为吻合口瘘.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8%、28.9%、18.4%.结论:对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术中吻合口应建立在放疗野之外.

    作者:黄钢;周石林;谭正;梁剑平;肖高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近红外光无创伤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一种简便有效无创伤诊断乳腺癌的方法,采用近红外光对30例正常人乳腺和60例病人的乳腺肿块进行了血、氧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乳腺癌肿块组织高含血低含氧特征的临床符合率达88%以上.

    作者:谢则平;王晓芳;张先林;刘曼西;王惠芳;布林顿·钱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胰腺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胰腺囊腺癌(cystadeno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CACP)临床较少见,我院自1980~1994年共收治CACP共12例,就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今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陈国泰;李绍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食管癌外照射综合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食管癌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治疗的价值及后装治疗合适的每次剂量与总剂量.方法: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112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外照射加腔内照射52例,单纯外照射60例,分组比较.并将综合组的剂量分组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结果:综合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32.7%、23%;对照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6%、18.3%、8.3%.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其中病变长度小于或等于5cm外照射加后装的病例1、3、5年生存率比单纯外照射明显增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而长度大于5cm的病例,两组病人差别不大.结论:外照射综合高剂量率后装治疗对病灶小于或等于5cm的食管癌可明显提高疗效.掌握后装剂量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外照射60Gy后再加腔内后装5Gy/次,总量15Gy效果佳.

    作者:刘庆深;林连兴;张小贤;李忆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p14ARF基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从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中扩增人的肿瘤抑制基因p14ARF,以研究其对人的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培养的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中扩增出0.4Kb的p14ARFcDNA片段,测序正确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的BamHI和EcoRI位点,命名为pcDNA3ARF.此质粒由脂质体LipofectamineTM介导转染肿瘤细胞Hep2、KB、KB-v200、HepG2、HLE、Huh7以及MCF7和MCF7/ADR,经G418筛选2周后统计形成的集落数.结果:经抗生素G418筛选2周后,发现p53阳性的肿瘤细胞HepG2、Hep2、MCF7形成的集落数较少,分别为59±2.1,60±2.1和66±7.0,占各自对照组的47%,57%,58%;而p53异常的肿瘤细胞KB,HLE,Huh-7,则形成相对较多的集落,分别为91±2.5,48±2.0,41±2.0,占各自对照组的74%,65%,80%,但是二种p53异常的耐药肿瘤细胞株KB-v200和MCF7/ADR,形成的集落数少,分别为13±2.0和21±1.5,占各自转染空载体pcDNA3的对照组的15%和17%.结论:p14ARF能明显抑制p53阳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p53相关性;然而p14ARF对p53阴性的耐药肿瘤细胞却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由此提示:p14ARF抑制耐药肿瘤细胞的生长是p53非依赖性的(至少在这两种耐药肿瘤细胞中).

    作者:范国昌;雷磊;谢建君;吴祖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as和FasL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在膀胱癌发病中作用及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例正常膀胱粘膜和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Fas和FasL表达.结果:膀胱癌中Fas和FasL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粘膜中表达;Fas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复发之间均密切相关,但FasL表达与三者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Fas和FasL系统异常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逃避的重要因素;Fas可作为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标记物.

    作者:谢庆祥;汪鸿;缪友仁;林福地;李金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p21WAF1/CIP1和p53在喉癌癌变过程中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研究证实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1].p21WAF1/CIP1和p53是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的负性调控因子.本实验以喉正常粘膜、喉粘膜不典型增生病变和喉癌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种基因蛋白产物,观察在喉癌癌变过程中变化及相互关系.

    作者:王建波;王金泉;娄卫华;董明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EB病毒LMP1促鼻咽癌细胞生长与CD23、bcl-2表达和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EB病毒LMP1表达促鼻咽癌细胞系生长作用与CD23、bcl-2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LMP1、CD23和bcl-2蛋白的表达;用MTT法测定鼻咽癌细胞系的生长能力;用DNA电泳法、流式细胞法和TUNEL法检测癌细胞凋亡;用CD23单抗阻断和MTT法观察CD23单抗对鼻咽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L-CNE1)的生长能力明显增强,并有CD23蛋白表达,而非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V-CNE1和CNE1)的CD23表达阴性;3种鼻咽癌细胞系均无凋亡发生,而都仅有2%~3%的细胞表达bcl-2蛋白;CD23单抗能明显地抑制L-CNE1细胞系的生长,但对V-CNE1和CNE1细胞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提示LMP1促鼻咽癌细胞系生长可能是通过上调CD23所致,而与bcl-2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无关.

    作者:黄培春;梁洪英;邓惠华;赵明伦;何志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左主支气管神经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18岁,因阵发性干咳一月,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一周,于1999年7月15日入院(住院号360125).体检:一般情况尚好,气管左移,左肺呼吸音消失,心界左移.入院前一月胸片示左下肺纹理增粗,心膈正常,入院前一周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左下肺密度增高、心脏左移,入院当天胸片示左肺不张,心脏明显左移,ECG正常,CT示左肺不张,未见块影;当日支纤镜检:咽、声带、气管、隆突、右支气管各叶段通畅正常,左主支气管开口下约1cm处见一新生物完全阻塞管腔,表面光滑,触压有弹性,但易出血,放弃钳摘.

    作者:胡卫东;袁宏银;熊斌;汪必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大肠癌组织胃泌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胃泌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关系,以探讨胃泌素对大肠癌的促增殖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胃泌素和PCNA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 5%,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粘液腺癌(P<0.05).癌组织的PCNA-LⅠ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0.01),Dukes'C期和D期显著高于A期(P<0.05).胃泌素阳性组癌组织PCNA-LⅠ为63.16±15.14,胃泌素阴性组为47.41±13.04,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部分大肠癌细胞可能通过自分泌方式产生胃泌素,促进细胞的增殖.

    作者:何渝军;何双梧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研究表明,uPA介导的纤维蛋白降解作用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1].临床上许多乳腺癌患者都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然而,u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国内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将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uPA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腋淋巴结阳性病人和阴性病人中的预后作用.

    作者:肖继平;张广德;夏文华;陈德基;凌长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骨肉瘤细胞凋亡与p53和bcl-2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骨肉瘤细胞凋亡和p53,bcl-2表达及细胞增殖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在80例骨肉瘤标本中,用DNA末端标记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80例骨肉瘤中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范围为0.63%~18.8%,p53和bcl-2蛋白检出率分别为37.5%和60%,PCNA指数范围为12%~96%.统计学分析表明,细胞凋亡与p53、PCNA表达呈正相关,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p53和bcl-2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53和bcl-2在调节骨肉瘤细胞凋亡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p53、bcl-2和PCNA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东;陈俐;李增鹏;牟江洪;高奉浔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螺旋CT多期连续扫描在诊断肝多发性血管瘤及合并肝癌、肝转移瘤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肝多发性血管瘤及合并肝癌或肝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连续扫描在诊断上的优越性.方法:21例患者(16例多发性血管瘤,2例肝血管瘤合并原发性肝癌,3例肝血管瘤合并肝转移瘤).按常规先对全肝进行平扫,然后于注射造影剂后30秒、60秒、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后进行肝脏螺旋扫描.结果:21例患者肝脏内病灶数共75个.血管瘤病灶66个,其中21/66小血管瘤病灶平扫时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区,增强扫描30秒、60秒,表现均匀强化,或边缘不规则强化,2分钟、5分钟、表现高密度或等密度灶;10分钟、15分钟,表现为等密度灶或低密度灶.44/66例大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为强化渐向中心扩展;1/66例大血管瘤,5~15分钟,表现为边缘轻度强化.2例肝血管瘤合并肝癌,肝癌病灶共2个,平扫时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30秒表现为不均匀强化.3例肝血管瘤合并转移瘤,转移病灶7个,平扫表现低密度.增强扫描5/7个病灶在30秒、60秒表现为周边强化,2/7个病灶各期呈均匀低密度.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不仅同时对肝多发性血管瘤做出诊断,而且同时对血管瘤合并肝癌或肝转移瘤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吴沛宏;赵明;卢丽霞;阮超美;郑列;李立;莫运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小叶癌与乳腺原位癌之间的定量比较

    尽管乳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鉴别诊断可以在常规的HE切片中进行,然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偏面性,故提出具有可重复性的肿瘤定量组织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拟在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癌中,进行定量形态学比较,并在伴有或缺乏侵袭性成分的原位癌癌变细胞间特征的比较,观察小叶癌和导管癌之间的差异.

    作者:郑唯强;郑建明;高莉;朱明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原发性肺腺癌的粘液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腺癌产生粘液物质的类型、性质及分布.方法:收集22例原发性肺腺癌进行五种粘液组化染色,ABpH2.5,ABpH1.0,HID ABpH2.5,ABpH2.5-PAS,PAS-D.结果:22例均见粘液细胞型粘液,21例见被膜型粘液(两者主要为唾液酸粘液),10例见到腺腔型粘液(硫酸粘液为主).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粘液可共存于同一肺腺癌中.结论:被膜型粘液是肺腺癌一种独立类型粘液,与粘液细胞型粘液,腺腔型粘液一样对肺腺癌有诊断意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粘液共存于同一肺腺癌中,反映了肺腺癌的异质性;肺腺癌主要含酸性粘液,ABpH2.5辅助诊断肺腺癌既简单又实用.

    作者:胡陆林;陈镆铘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E1A基因抗癌作用机理及在肿瘤防治中的意义

    人类腺病毒5型E1A基因(Ad5EI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抑癌基因.它能双向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通过依赖及非依赖p53的途径诱导细胞程序化死亡,调控细胞周期,使细胞滞留在G1及G2期.

    作者:赵清正;储大同;唐平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附100例病例报告

    目的:探讨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4~1997年间外科收治的100例硬纤维瘤,包括腹壁硬纤维瘤53例,腹壁外硬纤维瘤47例.结果:全组100例硬纤维瘤行广泛切除术68例,根治切除术27例,术后合并放疗12例,全组病例复发率36%,本院治疗复发率10.8%,1例病人死于肿瘤肺转移.结论:硬纤维瘤呈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治疗应按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处理.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可能对肿瘤有效.

    作者:赵东兵;邵永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