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研究

江震钦;纪虹;叶志其;张国忠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β, 多发性硬化, 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基因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M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60例MS患者(MS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TNF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MS组TNFα-308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3.3%)与对照组(11.8%)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8);MS组TNFβ+25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69.2%)与对照组(55.5%)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结论TNFα-308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MS的发病有一定负相关,TNFβ+252A等位基因频率及TNFβ+252 A/A基因分布频率与MS的发病有一定正相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M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60例MS患者(MS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TNF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MS组TNFα-308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3.3%)与对照组(11.8%)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8);MS组TNFβ+25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且MS组等位基因A含量(69.2%)与对照组(55.5%)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结论TNFα-308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MS的发病有一定负相关,TNFβ+252A等位基因频率及TNFβ+252 A/A基因分布频率与MS的发病有一定正相关.

    作者:江震钦;纪虹;叶志其;张国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下脑胶质细胞瘤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以体外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化疗病人与常规化疗病人进行对照研究,评价肿瘤细胞体外敏感与体内化疗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2例行肿瘤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的脑胶质细胞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对其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先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然后应用MTT比色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订化疗方案;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生存机能状态和手术肿瘤切除程度与试验组相匹配的常规化疗患者为对照组,随访两组的生存机能状态、复发情况和死亡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试验组评价时的KPS评分为64.52±35.84,对照组则为33.60±36.24,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t=4.516,P=0.000);术后随访2~4年,试验组的复发率为32.3%,对照组则为60.0%,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x2=8.620,P=0.003);试验组的病死率为22.6%,对照组则为48.0%,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x2=7.978,P=0.005);试验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x2=7.29,P=0.0069).结论应用药敏试验指导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机能状态,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率;药物对肿瘤细胞作用在体外敏感与体内有效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作者:于朝春;周范民;王宇倩;钟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0例脑动脉瘤患者的可脱弹簧圈治疗

    目的评价使用可脱卸铂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 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蔡涛;陈丽静;陈国明;宋志惠;徐子明;潘力雄;李少鹏;宋敏鹰;付万新;刘锡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死亡的概念及其临床判定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脑死亡作为临床死亡判定标准已被多数西方国家所接受[1],并以法律、法规等不同形式加以界定,以保障现代医疗实践顺利进行.因此,正确认识脑死亡的概念和判定标准,对推动医疗实践和社会进步十分必要.

    作者:王继超;刘绍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猫脑外伤性持续性植物状态模型制作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闭合性硬脑膜外占位性猫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模型,探索其诊断标准.方法将水囊置放硬膜外模拟占位,然后向水囊内注入无菌水直到昏迷,并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手术一个月后,有12只猫处于植物状态,动物模型的临床表现、体征等与PVS病人相近.结论本实验制作的PVS动物模型与临床病人相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PVS动物模型.

    作者:李金彩;肖华;郭燕武;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其致残率、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动脉瘤颈夹闭手术.随着近二十多年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该技术现已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动脉瘤颈夹闭手术的疗效.

    作者:戴黎萌;陈东;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利福平保护MPTP所致PD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利福平(RF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帕金森病(PD)C57BL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用MPTP建立C57BL小鼠PD模型,在应用MPTP前或后给予RFP,通过行为学观察、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FP对PD小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及黑质致密部(SNc)Nissl、TH、Bcl-2、caspase-3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小鼠注射MPTP后出现震颤、竖尾、竖毛、运动迟缓、步态不稳、肢体僵硬,活动明显减少,同时SNc的Nissl、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Bcl-2阳性细胞有所增多,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应用RFP后较MPTP组症状减轻,Nissl、TH、Bcl-2阳性细胞增多,而caspase-3阳性细胞减少;预使用RFP组作用为明显.结论RFP对MPTP所致的PD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郭续文;徐如祥;姜晓丹;邹志浩;蔡颖谦;杜谋选;秦玲莎;邹雨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早期大剂量caspase-3抑制剂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大剂量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皮层神经元的凋亡的影响.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一次注血后第5天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分别检测颞叶皮层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及凋亡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SAH+Z-DEVD-FMK(一种特异性caspase-3抑制剂)组皮层神经元caspase-3表达较SAH组及SAH+二甲基亚砜(DMSO,有机溶剂)组明显降低(P<0.05);TUNEL染色结合凋亡指数(AI)显示SAH组及SAH+DMSO组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皮层神经元凋亡(P<0.01),而SAH+Z-DEVD-FMK组皮层神经元凋亡较SAH组及SAH+DMSO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早期使用特异性大剂量caspase-3抑制剂能减轻兔SAH后脑皮层神经元的凋亡,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作者:茅磊;史继新;张鑫;陈克非;周梦良;印红霞;吴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附30例报告)

    目的总结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TB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30例TBED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0例中24例血肿位于中线旁,6例血肿位于中线两侧不同部位.14例伤后首次CT扫描明确诊断,16例表现为进展性,经手术或再次CT扫描确诊.30例均行手术清除血肿,27例为静脉性出血.出院时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25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TBEDH多见于前后方向着力者,多为静脉性出血;早期诊断和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梁玉敏;包映晖;高国一;徐巳奕;殷玉华;潘耀华;万杰青;陆兆峰;罗其中;江基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交替性偏瘫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结果本组3例患者起病年龄均小于18个月,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进行性的智能障碍,其中1例伴有短暂眼球震颤及眼球活动障碍,1例伴有张力障碍性姿势异常;睡眠可缓解无力及锥体外系症状.应用氟桂嗪治疗后,2例患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降低,1例无效.结论本病病因不明,多为散发,临床表现为18月内起病的发作性交替性偏瘫,辅助检查无特征性改变,氟桂利嗪治疗部分有效.

    作者:杨飞;黄旭升;毛燕玲;田成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阿尔茨海默病自身抗Aβ抗体对血浆Aβ水平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有无自身抗Aβ抗体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对照者(aNC)血浆Aβ水平之间差异,研究自身抗Aβ抗体对血浆Aβ水平的影响.方法113例AD患者和155例aNC的血浆对Tg2576小鼠大脑组织连续切片进行免疫染色,并进行组织淀粉样蛋白免疫反应(TAPIR)测定.随后,TAPIR阳性和阴性血浆分别与人工合成的Aβ40、Aβ42进行免疫沉降,免疫沉降物经过westernblot检测分析其免疫特性.后通过一种双抗体夹心的ELISA精确定量所有血浆的Aβ水平.结果(1)自身抗Aβ抗体无差异地频繁出现于AD患者(45.1%)和aNC中(41.3%)(P>0.05),并在免疫沉降过程中表现出与Aβ40更强的亲和力.(2)两组TAPIR+和TAPIR-血浆的Aβ40和Aβ4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身抗Aβ抗体不足以影响血浆Aβ水平,人类抗Aβ抗体产生和作用机制可能有别于转基因AD动物模型.

    作者:徐武华;陆兵勋;徐俊;王慕真;梁瑞华;何丽婵;東海林幹夫;松原悦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鼻孔蝶窦入路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老年人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1995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本法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54例,其中大腺瘤23例,巨大腺瘤31例.31例伴有垂体功能低下,经病理和内分泌学检查证实垂体PRL腺瘤18例,GH腺瘤5例,ACTH腺瘤7例,多分泌功能细胞腺瘤3例,无功能腺瘤21例.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分切除11例.随访0.5~7.5年,治愈27例,缓解21例,复发3例,死亡1例,失访2例.结论本手术方法能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特别适宜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

    作者:杨伟文;陈兵;赵革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03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及其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显微手术治疗的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指标包括年龄,性别,AVM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是否伴有出血及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本组脑AVM患者平均年龄33.1岁;男:女比例为1.4:1;103例中伴脑出血的高达87例(84.5%);AVM位于半球浅表功能区59例(57.3%);小型AVM占47例(45.6%);69例(67.0%)AVM有2根以上的供血动脉;单根引流静脉者占41例(39.8%);显微手术疗效优69例,良14例,差10例,死亡10例.结论脑AVM好发于青壮年;男略多于女;多伴出血;多发生于半球浅表的功能区,其次是脑深部功能区;大小以微型到中型占大多数,巨大型少见;大部分AVM有多根供血动脉,少数有多根引流静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AVM疗效优良,为大多数脑AVM患者的治疗首选.

    作者:陆永建;任天剑;何伟文;李明昌;陈唏;伍健伟;方泽鲁;朱建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茶氨酸予处理组和茶氨酸治疗组.麻醉后分离血管,采用基底动脉、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结扎,予处理组在缺血前应用茶氨酸,治疗组在缺血后应用茶氨酸,缺血组不作特殊药物处理.各组分别在规定时间点即缺血前、再灌注后30min、1 h、2 h采血测定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取脑组织活检观察超微结构,处死动物测定脑含水量.结果茶氨酸予处理组和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均较脑缺血组有显著的改善,提示茶氨酸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实验还显示茶氨酸予处理组在再灌注30 min时NSE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提示用茶氨酸予处理后可能使缺血后脑损害的发生延迟,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结论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玉芬;李春雨;秦志祥;唐振山;赵中夫;贾晋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8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颈内动脉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了动脉溶栓治疗,通过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情况.术后即刻和24 h后分别行头颅CT扫描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ICH).术后第90天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状态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经动脉溶栓治疗,堵塞血管再通18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死亡5例.术后第90天,生活状态优者14例,良者8例,差或者死亡6例.再通患者生活状态明显优于部分再通及未通患者.结论动脉溶栓具有较高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再通患者生活状态较好.

    作者:练学淦;段传志;汪求精;何旭英;陈光忠;尹家和;李铁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不断普及,但其中的许多观念和技巧不甚一致,甚至有些可能还不够成熟.本文就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张进朝;王守森;王如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硬膜外血肿手术后脑水肿临床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指征.方法将15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水肿组和无水肿组两组.根据患者GCS评分,瞳孔大小,血肿量,CT或MR检查脑中线移位程度,结合手术时间、中线及周围池改变、血肿部位、年龄及是否有原发昏迷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前GCS评分,瞳孔进行性散大,血肿量增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加重,手术拖延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血肿部位、年龄、是否有原发昏迷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脑水肿主要是急性脑受压造成的;脑受压程度越重、时间越长,术后脑水肿越严重;早期手术是避免或减轻术后脑水肿的有效措施,对术后发生较大范围的脑水肿病例应及时去骨瓣减压.

    作者:郑斌;全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蟹猴脑室下区成体神经前体细胞培养及鉴定

    目的分离、培养成年食蟹猴脑室下区神经前体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成年食蟹猴脑室下区组织,经木瓜蛋白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消化后,接种于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中.结果神经前体细胞可以增殖形成神经球,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验这些细胞呈现巢蛋白nestin阳性,神经球分化后的细胞表达胶质细胞的标记物及神经元的标记物.脑室下区来源的神经球进行自主分化时可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但分化成神经元的比例都很少.结论从食蟹猴脑室下区分离培养的细胞可以在体外增殖形成神经球,并可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符合神经前体细胞的生物学性状.

    作者:吴迪;岳峰;关云谦;张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颅脑手术的应用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反馈控制变量,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颅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44例择期行大脑半球肿瘤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和靶控输注组,各22例.闭环组设定反馈值为BIS=50,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2.0μg/mL,舒芬太尼恒速持续静脉输注.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即时、插管后3 min、切皮、锯颅骨、切开脑皮质、切肿瘤1 h、缝皮等时间点的MAP、CVP、HR、HRV、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靶控组在插管后3 min、切开脑皮质、切肿瘤1 h等时间点MAP下降较闭环组明显(P<0.05),HRV变化幅度也大于闭环组(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以BIS为反馈值,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颅脑手术,术中患者麻醉深度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

    作者:黄焕森;郑志远;高崇荣;何荣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短发夹RNA靶向抑制suvivin基因在人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表达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的三个短发夹结构(shRNA)的RNA干扰载体,使其在胶质瘤细胞发挥干扰效应.方法在survivin全长序列中选取设计3条19个核苷酸靶序列,2条反向重复序列,间以9个核苷酸的茎环序列,加上对应酶切位点,形成3条shRNA的DNA模板,分别克隆到3个干扰载体pG1,pG2和pG3上;采用分布酶切连接的方法,分别将U6启动子以及下游的后2个shRNA模板酶切下来,依次连接到pG1对应酶切位点,构建出含有3条shRNA模板且能独立编码shRNA的重组干扰载体pGenesil-survivin,测序鉴定;将干扰质粒导入到胶质瘤细胞U251,分别采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ing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干扰后效果.结果重组的干扰载体含有3条正确的shRNA模板;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survivin的mRNA转录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得到显著抑制.结论编码3条shRNA的干扰载体pGenesil-survivin介导的RNA干扰技术(RNAi)可以显著的靶向抑制survivin基因在人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表达.

    作者:涂艳阳;徐如祥;王向宇;姜晓丹;封江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