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华;江基尧;潘耀华;包映晖;王宇;梁玉敏;徐巳奕;殷晓璐;邱永明;罗其中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在人类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所分泌激素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55例垂体腺瘤中ER蛋白及ERmRNA的表达,并采用S-P法对其中53例标本进行激素分型.结果在不同性别及不同病程垂体腺瘤患者中,ER蛋白及ER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不同体积垂体腺瘤中,ER蛋白及ERmRNA表达阳性率有随肿瘤体积增大而增高的趋势,但ER蛋白表达仅在大腺瘤组和巨大腺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53例大腺瘤及巨大腺瘤中,部分PRL、FSH、LH单激素腺瘤及部分多激素腺瘤有ER蛋白及ERmRNA表达,而全部GH、ACTH、TSH单激素腺瘤均无ER蛋白及ERmRNA表达,4例无功能腺瘤均无ER蛋白表达,仅1例有ERmRNA表达.结论垂体腺瘤患者的性别和病程不影响肿瘤组织中ER的表达.推测ER蛋白及ERmRNA表达与垂体腺瘤的高增殖性及垂体腺瘤的激素分泌类型有关.
作者:朱雨岚;刘伟;费娜;吴海威;王维治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性,14岁,因视物模糊7 d、头痛3 d于2004年10月8日入院.查体: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黑色素瘤的斑痣.右眼视力50 cm数指,左眼视力0.1,双眼底视神经萎缩,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幕上下脑室系统轻度扩大.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于2004年10月10日在全麻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病人头痛减轻,但视力无明显好转,于2004年10月21日出院.因病人突然出现癫痫发作、发热再次入院.查体:双眼视力如前,颈抵抗感,Brudzinski sign及Kernig sign均为阳性.行头颅CT检查发现左额顶叶区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局部脑回密度略高(图1).头颅MRI示:左顶叶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灶,大小约3.0 cm×2.5 cm,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占位效应不明显(图2,3).
作者:孟祥云;惠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辅助下的脑室-腹腔(V-P)分流术与传统文献报道的V-P分流术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23例,梗阻性脑积水16例,交通性脑积水7例.19例颅内压高于正常.均行V-P分流术.将分流管的脑室端置入侧脑室的额角,分流泵置于耳后.腹腔端置管时,在腹腔镜的辅助下,于剑突下进入腹腔,并用一穿刺针带7号丝线,在右腋中、腋后线第八肋间刺入腹腔,将7号丝线带入腹腔,并固定于肝膈面.结果 23例均行随访3~35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头颅CT检查,脑室缩小至正常20例,2例好转,1例引流过度呈裂隙状.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所有病例引流管均在肝膈面.23例均无引流管阻塞发生,无颅内感染及腹腔感染.4例脑肿瘤患者术后9~13月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的侧脑室-肝隔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与传统的常规V-P分流术比较,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的特点,人工气腹使肝隔间隙显露良好、视野大而开阔、手术操作空间大、使分流管末端粘连及阻塞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作者:华春华;王岳华;谢思忠;袁荣军;陈国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与术后转归.结果 21例颅内动脉瘤中瘤颈夹闭20例,动脉瘤壁包裹1例;恢复良好18例,轻残1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充分放脑池,术中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减少手术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潘先文;江晓春;李真保;刘策刚;戴易;王弘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常用三角的解剖结构,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入路.方法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头部标本的CS常用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内侧三角和动眼神经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前外侧三角、前内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 (1)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了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2)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3)Kawase三角是经颅中窝进入颅后窝的重要通道.
作者:王社军;朱国俊;杜长生;唐红;李钟铭;于春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三叉神经痛确切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清楚,缺乏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比较目前诸多手术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经过长期随访和对照研究后认为,对一般状况较好,年龄不大的病人首选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愿意接受面部感觉减退的病人选择经皮射频热凝术.微血管减压或射频热凝术后复发者可再次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和甘油注射治疗已少用或弃用.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史有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天幕缘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形成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8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损伤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的基础上加行显微镜下天幕缘切开、环池罂粟碱冲洗.结果恢复良好42例(51.0%),中残16例(19.6%),重残6例(8.2%),植物生存7例(8.7%),死亡11例(13.4%).结论显微手术天幕缘切开、罂粟碱冲洗能够彻底解除脑干受压、防治血管痉挛进而减轻由此引发的脑干继发性损伤,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忠民;杨凤海;傅强;耿凤阳;刘鹏;李学元;王运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可脱球囊栓塞治疗,总结球囊栓塞的优点.方法 15例TCCF均使用球囊栓塞.结果其中14例一次性栓塞成功,1例不全栓塞,经随访半年仍获满意疗效.所有病例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球囊栓塞应作为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作者:徐宏;曾义;韩杨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TCCF病人14例,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病人共行16次栓塞,14例均完全栓塞;颈内动脉闭塞5例,均为应用弹簧圈栓塞的病例.随访3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治疗TCCF的理想方法.
作者:齐铁伟;胡子慧;郭少雷;石忠松;陈晓雷;黄正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外伤性急性颅内出血后血肿扩大是指一次出血不断发展,在一定时间内血液成分从受损血管不断渗漏的过程.其发生机制主要为:凝血机制障碍、损伤局部代谢异常、局部压力的改变等.受年龄、血管顺应性、出血量及血肿形状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时间多在脑外伤后72 h内,尤其是伤后1 h内.因而在伤后3 d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次复查CT,以便早期诊断.治疗上遵循急性颅内血肿的治疗原则,同时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脱水剂,以有效预防.
作者:黄涛;柯以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甘露醇、速尿和白蛋白在不同使用方法和剂量上的降颅压效果,探讨临床合理的药物降颅压方法.方法 1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5组,全部进行持续颅内压(ICP)监测,连续观察静脉使用甘露醇、速尿和白蛋白后的ICP、血钾、血钠和血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甘露醇和速尿降ICP作用明显(P<0.05);半量甘露醇加速尿或白蛋白降ICP作用显著(P<0.05)且持续时间长(P<0.05);降ICP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电解质、肾功能的异常和ICP的反跳现象. 结论半量甘露醇+速尿降ICP的方法值得临床提倡;半量甘露醇联合使用中、大剂量白蛋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是适宜的降ICP方法.
作者:李维平;黄国栋;王建中;高永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枢性低钠血症和相关激素的分泌异常是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和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二者能加重病情的危重程度,增加死亡率.中枢性低钠血症主要分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和脑性盐耗综合征两种.二者临床表现相似,但由于病因不同,因而诊断和治疗原则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异常分泌的激素包括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皮质激素、性腺激素等,临床上可以通过激素的异常分泌水平对患者的预后作出判断,同时可以据此作出正确的治疗.
作者:陆永建;李明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进行临床观察及脑CT、MRI扫描.结果确切的头颈部外伤史,伤后抽搐、无严重意识障碍,1~6 d后出现偏瘫、失语等临床表现,头颅CT、MRI检查可提高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以基底节区多见.给予脱水,扩血管及神经保护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激素等药物应用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孙传顺;岳恒志;宋振声;张立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异位脑膜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异位脑膜瘤罕见.目前对原发于颅脑外的异位脑膜瘤的组织来源未明确,本文对此例病例进行报道.
作者:廖志东;匡亚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大面积头皮缺损的效果.方法早期西医方法治疗,中后期完全用中医方法换药、植皮等.结果 6例病人均顺利治愈.结论该方法适合于创伤性大面积头皮缺损的治疗,其优点是方法简洁、病程短、痛苦小、费用低、无副作用.
作者:李元柱;李文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位置细胞是具有位置特异性和复杂锋电位的海马锥体细胞.三十多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位置细胞放电与空间信息处理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遗憾的是,位置细胞处理空间信息的详细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海马位置细胞空间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胡波;隋建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采用不同浓度尼膜同灌洗给药,探讨其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佳药物浓度和效应时间,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颞部开窗置管注血法建立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分成4组,在注血后第3天打开颞部切口,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尼膜同液术野灌洗,A组:1:20尼膜同液;B组:1:10尼膜同液;C组:1:5尼膜同液;D组:5%乙醇生理盐水对照组,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在用药后5 min、15 min、30 min、60 min时的血流速度,14 d后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大脑中动脉周围脑组织及海马病理变化.结果 B组在用药后60 min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C组用药后15 min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30 min和60 min下降更显著(P<0.01).大脑中动脉周围脑组织及海马病理检查细胞结构未见异常.结论 1:5和1:10尼膜同液在术野中灌洗后能显著解除脑血管痉挛,提示在颅脑手术中采用适量尼膜同液冲洗,对防治术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作者:殷玉华;江基尧;潘耀华;包映晖;王宇;梁玉敏;徐巳奕;殷晓璐;邱永明;罗其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胶质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及HIF-1α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HIF-1α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与胶质瘤分级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检测41例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HIF-1α蛋白和HIF-1α mRNA的表达,并将胶质瘤分级,比较各级之间阳性表达率的差异.结果 41例胶质瘤标本中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1%(23/41例),而8例正常脑组织中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蛋白在胶质瘤各病理分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Ⅱ级42.3%(11/26例),Ⅲ+Ⅳ级80.0%(12/15例),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mRNA在胶质瘤中与正常脑组织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胶质瘤各病理分级中的表达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IF-1α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上调,且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相关,它有助于肿瘤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的存活,协助肿瘤的生长和侵袭.HIF-1α在胶质瘤中表达的调节是在转录后水平.
作者:秦华平;熊光仲;肖惠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Chiari Ⅰ畸形伴脊髓空洞症空洞分流与否对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探讨脊髓空洞分流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hiariⅠ畸形伴脊髓空洞症手术治疗病例,观察8例经后颅窝减压+颈1、2或3椎板切开+硬脑膜修补(A组)与13例同时行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病人(B组)术后早期、随访半年以上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并采用Karnofsky行为能力评分法对两组病例远期疗效进行评定,同时比较术后空洞变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A组术后早期症状改善5例(62.5%),稳定3例,无症状恶化者;随访4例,按照Karnofsky评分标准,临床症状改善3例,有效率75%(3/4).B组术后早期症状改善6例,稳定5例,恶化1例,有效率46.3%(6/13);随访8例,临床症状改善7例,有效率87%(7/8).随访MRI结果显示,B组空洞缩小程度明显优于A组,多数空洞缩小者,症状好转,少数病例症状无变化.结论后颅窝减压加颈1、2或3椎板切开及硬脑膜修补是治疗ChiariⅠ畸形伴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加行空洞分流能有效缩小空洞体积,多数患者远期疗效优于未分流者,但部分病人存在无效或症状恶化可能.
作者:黄其林;刘海鹏;何家全;安宁;周政;刘俊;杨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P>95%)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79%)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塞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此方法是目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戴黎萌;陈东;赵永阳;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