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GF、bFGF、NGF、RA对小鼠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调控

姬西团;章翔;费舟;张剑宁;刘卫平;蒋晓帆;林绿标;王西玲;曹锐峰;潘灏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分化调控, 小鼠
摘要:目的观察EGF、bFGF、NGF、RA对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无血清培养与单细胞克隆技术对小鼠胚胎脑组织进行分离、培养,随后分别加入EGF、bFGF、NGF、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 结果EGF培养的小鼠NSCs,2 d后见细胞集落形成(典型克隆球);克隆球中的细胞成圆形,形态规则,未见细胞突起,呈桑椹状聚集;经血清诱导分化后,则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个别的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生长良好,但克隆球数目较EGF组少,克隆球体积略小.3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除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细胞性质与EGF组的不同外,其余同EGF组.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的影响.RA组的克隆球数目量很少,形态以球形为主,部分细胞贴壁并出现突起.结论EGF,bFGF对NSCs的增殖及分化种类均有一定的影响.而NGF与RA则主要影响其细胞的分化,且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促使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18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对本人1998年1月~2004年8月收治的18例该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采用的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3~8分,急性脑积水2例,先行脑室外引流术,直至脑脊液(CSF)澄清,拔除外引流管后又出现脑积水.慢性脑积水16例.18例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症状好转者16例,无变化者1例,因颅内感染死亡1例.结论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积血是引起外伤性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及时复查CT可明确诊断,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姚文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垂体腺瘤中MMP-9与VEGF的表达及其与侵袭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侵袭性(20例)和非侵袭性(10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MMP-9与VEGF的表达,分析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MMP-9、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显著增高(P<0.01).在蛋白水平,侵袭性腺瘤组中MMP-9与VEGF表达水平无显著性相关;在mRNA水平,侵袭性腺瘤组中MMP-9与VEGF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MMP-9基因表达增高及血管生成正调节因子VEGF表达上调有关.MMP-9与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内在联系.

    作者:王翦;刘运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4年至2004年在我院诊治的8例脑胶质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讨论.结果经综合治疗,本组早期临床症状改善者7例,病情恶化1例.生存期至今短9月,长大于8年.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MRI等相关检查,对脑胶质瘤病作出早期诊断,并综合利用手术、化疗和放疗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张华楸;舒凯;叶飞;郭东升;牛洪泉;雷霆;李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Wilson病ATP7B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ATP7B的构建

    目的构建Wilson病基因ATP7B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分别以BamH Ⅰ+SalⅠ双酶切pcDNA3.0/ATP7B和pDC315,将ATP7B cDNA目的基因片段和线性化的pDC315连接,定向克隆构建pDC315/ATP7B,以PCR和酶切的方法鉴定.pDC315/ATP7B与腺病毒骨架共转染293细胞构建Ad-ATP7B,PCR进行鉴定. 结果经PCR和酶切鉴定证实pDC315/ATP7B构建成功.pDC315/ATP7B与腺病毒骨架共转染293细胞后见明显的毒斑,说明二者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并包装成功.经PCR证实重组腺病毒Ad-ATP7B构建已完成.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ATP7B外源目的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ATP7B,为下一步采用ATP7B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对Wilson病进行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

    作者:汤其强;梁秀龄;黄文林;黄必军;刘然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手术策略、显微手术方法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的发病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根据瘤囊位置将动脉瘤病人分为两组,组1多发动脉瘤位于同侧前循环,组2位于双侧前循环.结果在1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中有23例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具有52个瘤囊,2个瘤囊18例,3个瘤囊4例,4个瘤囊1例.100%的组1病人和70%组2病人的所有动脉瘤在一次手术中夹闭.术后随访84%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如果有可能,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包括已破和未破动脉瘤)都应一次或分次手术治疗,动脉瘤的大小、术前分级、动脉瘤位置和患者年龄显著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谭海斌;游潮;黄光富;袁立民;刘卫东;冯海龙;陈勇;陈隆益;廖晓灵;李自立;唐健;赵冬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囊性脑膜瘤诊治体会(附一例报告)

    囊性脑膜瘤临床少见,约占颅内脑膜瘤2%~4%[1].我院于2004年6月收治1例,现将诊治体会汇报如下.患者,女,27岁.人院前半年开始出现右下肢无力,活动不灵.3个月前出现前额、眼眶疼痛,伴呕吐,服用止痛片无效.近2个月出现右手无力,写字歪斜,伴双眼黑朦,右下肢无力症状加重.

    作者:刘盛泽;林茂晖;肖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儿童椎管内肠源性囊肿(附五例报告)

    目的探讨儿童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收集自1996年至2004年收治的5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儿童,确诊后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全切,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无一例死亡.经病理报告证实均为肠源性囊肿,术后神经根痛症状基本消失.随访0.5~2年,无一例复发.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E级4例,D级1例.结论儿童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其佳治疗方法是早期确诊并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切除.

    作者:张守祥;王扬美;袁先厚;王诚;刘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新认识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近年来,有关亚低温的治疗机理、治疗方法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目前亚低温结合常规治疗仍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但亚低温治疗应该早期、系统和规范化实施.

    作者:黄国栋;李维平;高永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巴胺能神经元替代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黑质、纹状体,大特点是病变只侵犯单一类型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尽管目前存在药物治疗的缺陷,但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替代治疗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文章综述了近年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健;刘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以颅内占位病变为主要症状的AIDS病一例及母子感染家系报道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并可以此为首发症状.近年来有关AIDS的报道国内逐年增多,有必要加以特别的关注.笔者近收治一例以颅内占位病变为主要症状的AIDS病人,并合并有母婴垂直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争;吕洋;王学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IL-6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应用特制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诱导培养6 d后收集贴壁细胞传代培养,用AlamarBlue摄入法检测不同浓度的IL-6及IL-6受体对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mblo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IL-6对干细胞中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IL-6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增殖作用明显增加,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其中20、100、200ng/mL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但2 ng/mL与对照组、100ng/mL与200ng/m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0 ng/mL与100ng/mL组之间有差异(P<0.05).IL-6受体可抑制干细胞的增殖,单独应用IL-6受体,100ng/mL、200 ng/mL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IL-6与IL-6受体联合应用可促进干细胞的增殖,但增殖作用比单独应用IL-6组差,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IL-6浓度的增加,干细胞中的STAT3表达增加,20、100、200ng/mL组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100ng/mL组的IL-6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有较好的增殖促进作用;IL-6受体可抑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联合应用IL-6和IL-6受体增殖效果不如单独应用IL-6,提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表面自身具有IL-6受体:IL-6通过增加STAT3表达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作者:周虎田;徐如祥;姜晓丹;徐宗俊;蔡颖谦;杜谋选;邹雨汐;邓镇;秦玲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胶质瘤的侵袭特点和治疗策略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由于呈侵袭性生长,其临床预后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们对脑胶质瘤的侵袭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侵袭的模式、侵袭的过程和参与分子等方面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治疗方面,基于胶质瘤的临床和侵袭特点,也提出一些新的策略.本文综述了上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作者:沈光建;唐文渊;许民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8~24 h小骨窗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结果48例患者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30例,70%以上18例;4例血肿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存活46例,死亡6例.获随访46例,生活质量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Ⅰ级14例(30.4%),Ⅱ级15例(32.6%),Ⅲ级9例(19.6%),Ⅳ级6例(13%),Ⅴ级2例(4.4%).结论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明显.

    作者:鲍洪;吴开华;丁轩;招建华;兰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Jeavon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脑电分析

    目的探讨Jeavon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脑电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对2例患者的症状学、临床脑电学特征及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观察.结果2例均儿童起病,表现为反复的眼睑肌阵挛伴或不伴短暂失神,脑电图特征为泛化性的双侧对称的3~6 Hz棘慢波或多棘慢波发放,常由特征性的闭眼或闪光刺激诱发或发作加重和时间延长.结论Jeavons综合征由于复杂的症状学和抗癫痫药物的影响所致的脑电图变化的遮蔽,常导致漏诊,Video-EEG对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黎冰梅;廖卫平;何小诗;邓宇虹;刘晓蓉;王剑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对1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寻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良好方法.方法将病人头部固定在定向仪上,用普通X线机摄取颅底片及侧位片,测算卵圆孔的位置,在定向仪的引导下穿刺针经卵圆孔进入三叉神经半月节及三叉神经节池,注射甘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结果穿刺治疗1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高达99.17%.结论应用立体定向仪定向穿刺,可将凭借经验性的不确定的穿刺变为标准化的穿刺,较徒手穿刺更具科学性.

    作者:陈小华;江野峰;庄志浩;何锦;梁庆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53例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病人的催醒效果

    目的介绍53例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1个月以上病人的催醒效果和影响催醒效果的因素.方法伤后昏迷时间1~2个月、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53例,采用高压氧、理疗、药物等综合催醒方法治疗.结果53例长期昏迷病人中,28例苏醒(52.8%).按照GOS评分,28例清醒病人中仅6例恢复良好和中残(21.4%),其他22例病人为重残、无自主生活能力(78.6%).苏醒成功率与病人是否有原发性脑干伤、脑疝、GCS评分、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采用综合催醒方法,能提高长期昏迷病人苏醒成功率,但神经功能恢复仍十分困难.

    作者:钟天安;贾军;叶宇;尹夕龙;黄凯雄;张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巨大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一例

    我院2003年收治1例罕见的椎管内巨大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已追踪随访12月,现报告如下,并就国内外巨大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做一文献回顾.

    作者:吴小军;卢亦成;于明琨;高国一;陈菊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侧脑室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附65例报告)

    目的总结侧脑室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特点和所遇到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近7年收治的65例侧脑室内肿瘤的病变特征、显微手术方法与问题、辅助治疗和结果等.结果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视野缺损8例、丘脑与基底节区水肿5例、暂时性不全偏瘫3例、失联系症状2例、平衡障碍2例、注意力缺损1例、暂时语言障碍1例.术后非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脑积水11例,脑室内血肿6例,短暂意识障碍6例,脑室内感染3例,硬膜下血肿2例.手术死亡2例,长期昏迷1例.辅助治疗:放疗12例、化疗10例,放疗+化疗14例.随访6个月~8年,失访7例.术后6个月采用Kamofsky评分,80~90分42例,60~70分13例,40~50分2例,10~20分1例.结论侧脑室内肿瘤以室管膜瘤、脑膜瘤、中枢神经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但各有好发的具体部位.多数起源位于脑室内,也可为脑室周围的结构向脑室突入所致.生长缓慢且发现时体积较大.显微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各手术入路都有手术难点和内在的并发症,其选择应根据病变的特征做决定.手术中争取全切,但不可强行全切,残留部分可接受放疗和/或化疗.

    作者:王向宇;柯以铨;杨俊;杨志林;王清华;罗成义;周振军;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和囊壁部分剥除18例,囊肿次全切除3例,囊肿脑室造瘘5例(1例尚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术前有症状的20例患者中,症状消失11例,改善7例,无变化2例,术后不能改善的症状主要是癫痫.有随访影像学复查结果的16例患者中,囊肿消失6例,缩小7例,无变化3例.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作者:彭玉平;张喜安;漆松涛;罗洪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及电生理特性的研究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比较血清、维甲酸(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2-巯基乙醇(2-ME)等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以及分化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和RA、GDNF、BDNF、2-ME等生长因子在不同血清浓度下进行培养增殖和诱导分化.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低浓度血清(2.5%)+RA(0.3mg/L)+GDNF(20μg/L)诱导分化效果较好,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较未分化细胞的膜特性[静息膜电位(RMP)、膜电容(Cm)、串联电阻值(Rs)]有了显著改变(P<0.01).部分形态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出TTX敏感的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而未分化细胞却未记录到内向电流;两类细胞均可记录到外向的K+电流,但神经元样细胞的电流峰值强度要显著高于未分化细胞,并且包括两种电流成分:瞬时外向K+电流和延迟整流型的K+电流. 结论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有效诱导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神经系细胞分化,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类似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作者:郭再玉;姜晓丹;徐如祥;张世忠;徐强;邹雨汐;杜谋选;蔡颖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