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丽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癌性疼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之间收治的癌症住院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癌性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癌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其癌性疼痛的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邓洪渠;曾小梅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收治为AECOPD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氧气吸入、抗感染、β2受体激动药剂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多索茶碱,对照组应用氨茶碱,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结果 多索茶碱组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氨茶碱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索茶碱组的不良反应等发生率明显低于氨茶碱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索茶碱应用于AECOP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殷咸萍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肺功能改善情况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桂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分析观察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之间,在我院选取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为(2.3±1.2)次,对照组为(5.2±1.3)次,对比差异显著,且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LVEDD分别为(69.8±10.3)%、(59.8±9.2)mm;对照组患者的LVEF、LVEDD分别为(64.5±8.5)%、(55.1±8.4)mm,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赵昌兴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究抑郁症患者行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对患者睡眠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收治抑郁症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睡眠干预护理,观察两组在多导睡眠图下睡眠过程中各项指标,并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睡眠干预后睡眠总时间、睡后清醒时间、卧床时间、清醒次数、睡眠效率以及睡眠潜伏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浅睡眠期、深睡眠期以及快速眼动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睡眠干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时间,减少清醒次数,提高睡眠效应,提高睡眠各分期评分.
作者:褚霞南;隋和玲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分析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在临床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于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给予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以及多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每分排血量(CO).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以及每分排血量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则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选择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能够相辅相成,增加治疗效果,临床意义重大.
作者:许兰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分析CT、MRI应用于早期临床分组诊断脑梗塞的实际效果.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采用CT、MRI实施检查,其中对A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实施分析,对B组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对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以手术结果作为参照标准.结果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90例患者中包括脑干9例、额叶11例、基底节25例、颞叶21例、枕叶16例、小脑8例.借助两种检查办法对上述疾病的影像学实施检查,其中A组的检查结果显示76例和临床结果符合,其准确率为84.44%,B组检查结果显示有43例和临床诊断结果符合,准确率为47.7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脑梗塞的患者采用MRI实施诊断,可以有效的对其病灶进行检查,帮助医师对患者的病灶部位以及形态、大小、性质等进行确诊,从而降低了临床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使得治疗的安全性大大的提高,临床诊断价值比较显著.
作者:许玉红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和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8只6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三组:SHR对照组、依那普利治疗组、美托洛尔治疗组,每组6只;两治疗组分别用依那普利20mg.kg-1·d-1、美托洛尔100mg.kg-1·d-1溶于饮水灌胃,1次每天,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给正常饮水.夹尾法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阴茎海绵体内压(ICP)检测评价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结果 治疗12周后依那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血压水平明显低于SHR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组阴茎海绵体内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1),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依那普利能改善SHR的勃起功能,而美托洛尔无改善作用,这种差异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逆转血管重构的作用有关.
作者:刘云飞;王细生;王胜军;彭乃雄;张泽键;冯传顺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COPD病人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护理要点.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接受COP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开展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开展相关护理,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96例病患中,无死亡案例,其中94例治疗效果满意,顺利脱机,2例病患因病情加重,转入ICU进行气管插管,改为有创通气治疗.结论 对于COPD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开展针对性护理,能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安全性强,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林兆淑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分析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在临床中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病例筛选2016年1月份——2018年1月份收治的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8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A组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DP)方案,B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化疗(DP)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33/45),VSB组89.47%(34/38)的治疗效果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在临床中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的近期效果较好,得临床推广.
作者:康兆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分析非常规拔牙矫治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正畸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35例,应用非常规拔牙矫治方法)和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减数矫治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总满意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以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常规拔牙矫治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颇为理想.
作者:曹晓冬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对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特定时间段(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88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的临床护理办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的心理、饮食、认知功能等方面实施综合护理.结果 在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很好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医护人员在临床中推广并使用.
作者:郝娟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护理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本院2017.1——2018.2期间收治90例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全部入选者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45例.两组均进行MECT治疗,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护理前、后QOL评分及Y-BOCS评分变化.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QOL评分与对照组相似,无显著性差异,护理后研究组QOL评分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护理前两组Y-BOCS评分差异不大,护理后研究组Y-BOC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强迫症患者进行MECT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强迫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治疗效果,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运用价值.
作者:隋和玲;褚霞南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症状自我管理对精神分裂症议论性幻听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议论性幻听患者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幻听进行症状的自我管理,后对护理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恢复良好出院.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议论性幻听患者实施有效的症状自我管理干预可以对病情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作者:王云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全年来我院进行腹腔镜切除术的180位子宫肌瘤患者,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方案.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长,手术时长、出血量、焦虑度和忧郁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手术质量和护理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张方瑜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对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对血浆BNP影响及疗效作探讨.方法 将纳入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用常规方法+曲美他嗪+美托洛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225.01±10.54)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60.73±11.36)pg/mL,P<0.05;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LVEF等指标数值(40.52±5.02)mm、(34.19±5.06)mm、(53.70±3.52)mm明显优于对照组(56.67±5.23)mm、(50.34±4.12)mm、(41.21±5.07)mm,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1%比对照组72.0%低,P<0.05.结论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常规方法治疗的同时,再以曲美他嗪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佳.
作者:王富礼;张志民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分析2016年——2017年三台县某三级医院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从而提高中成药用药安全.方法 对三台县某三级医院2016年——2017年上报的6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明确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特点.结果 6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中有55例为中药注射剂型,5例为口服剂型.临床症状表现具有多样化特点,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抗炎.大多数患者在用药24 h内出现不良反应;出现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结论 通过对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有助于使用中成药过程中做好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同时强化中成药的管理,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在使用后应加强病情观察,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付勇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心脏康复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35例不良血管事件几率14.3%,对照组35例,不良血管事件几率57.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预防行为评分(77.5±10.2)分,对照组预防行为评分(60.5±8.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毛艺潼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之间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输液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良好,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谢进辉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探讨在精神科交接班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室2017年5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30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每组各150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sbar沟通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交接班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交接班中的问题发生率.结果 采取sbar沟通模式后的实验组患者在交接班中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精神科交接班中采取sbar沟通模式,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问题的机率减少,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包黎红 刊期: 201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