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梅毒治疗后的血清学变化

杨立刚

关键词:梅毒, 血清学, 治疗
摘要: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苍白亚型(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产生各种不同抗体,检测这些抗体的方法被称为梅毒的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主要手段.这些抗体有些可以持续终生,与病情的发展变化无关;有的可以自行消退,或在治疗后消退,可用于观察梅毒病情的活跃程度.正确理解各种梅毒血清学检测的意义,尤其是梅毒治疗后的血清学变化规律,对于梅毒的诊断、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CO2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前后IL-12、IL-10的检测

    目的:观察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在应用CO2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CO2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的CA患者血清中的IL-12、IL-10水平,并同时测定3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2、IL-10的水平.结果:CA患者治疗前IL-12、IL-10水平分别为(50.1±4.09)ng/L、(97.3±38.5)pg/L,治疗后分别为(69.8±6.81)ng/L、(9.26±5.73)pg/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CA患者后血清IL-12水平上升、IL-10水平下降,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作者:邹循辉;刘军麟;吴利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比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引擎1998年1月至2012年5月间的文献,按照拟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SE 11.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实验,合计1 2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ALA-PDT治疗组复发率低于CO2激光治疗组[OR=4.13,95%CI(3.17,5.38),P<0.01];治愈率高于CO2激光治疗组[OR=1.72,95%CI(1.16,2.55),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O2激光治疗组[OR=4.13,95%CI(3.17,5.38),P<0.01].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临床治愈率.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期待更多合理设计的随机对照实验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作者:黄克;李尚坤;陈小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维生素K1肌注引起局部皮肤反应1例

    维生素K1常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由维生素K1引起的皮肤反应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48岁男性,因听神经瘤术后右下腹部切口出现瘀斑和脑出血,给予双侧臀部肌注维生素K1,10天后局部出现瘙痒性的红色斑块,诊断为维生素K1肌注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应,予停用维生素K1后6天皮疹变平、颜色变淡.

    作者:唐旭华;周晖;章星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乙氧苯柳胺软膏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外用乙氧苯柳胺软膏联合红蓝光局部照射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45例外用乙氧苯柳胺软膏联合红蓝光局部照射治疗的治疗组和45例单外用乙氧苯柳胺软膏治疗的对照组,8周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P<0.05).结论:外用乙氧苯柳胺软膏联合红蓝光局部照射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优于单外用乙氧苯柳胺软膏治疗,具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愈后不易复发等优点,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作者:陈宏辉;李伟权;周秀莲;李伟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秋水仙碱联合白芍总苷治疗白塞氏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抑制剂秋水仙碱联合白芍总苷治疗白塞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白塞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口服白芍总苷600 mg/次,3次/天;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同时加服秋水仙碱片0.6 mg/次,3次/天.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 8 例,显效12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P<0.05).结论:应用秋水仙碱联合白芍总苷治疗白塞氏病,疗效较好,便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英;柳曦光;刘菁;邹诏君;潘颖;娄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直肠淋病合并梅毒、HIV感染

    患者男,23岁.主诉:肛周潮湿、里急后重感1周.现病史:患者自诉近一周肛周常有轻度瘙痒,肛周不适并伴里急后重,有潮湿感,纸巾揩拭后纸巾间有黄色分泌物.每天大便3~4次.患者自述为同性恋,近3个月与多个性伴有多次无保护肛交及口交史.

    作者:杨立刚;陈征宇;张晓辉;柯吴坚;梁春梅;刘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预防保健人员首诊负责制对提高FSW人群梅毒治疗依从性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预防保健人员首诊负责制对提高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ual workers,FSW)人群梅毒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以在我市性病艾滋病外展项目中确诊的119例FSW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9人,实行预防保健人员首诊负责制,参与梅毒治疗中各阶段工作;对照组50人,按常规诊疗及护理模式进行.结果:实验组治疗依从率100%,对照组中4人(8%)未按医嘱进行治疗,3人(6%)放弃治疗,治疗依从率为86%(43/50),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7.89,P<0.05).结论:预防保健人员首诊负责制能明显提高FSW梅毒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冯丽珊;黄澍杰;冯志芳;林妙青;吴绿叶;许玉兰;陈洁珊;谭雪玲;尹跃平;陈祥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晚期隐性梅毒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晚期隐性梅毒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病期超过2年的晚期隐性梅毒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结果,并与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45例晚期隐性梅毒患者中,23例(51.11%)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有异常发现,对照组1例(5%)有异常发现,经比较两类人群心动图异常发现率有统计学差异,x2=12.64,P<0.05.45例晚期隐性梅毒患者中,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2例,左房扩大11例,左室扩大1例,主动脉关闭不全7例,主动脉增宽10例,轻度肺动脉高压3例,轻度左室舒张功能不全7例,室间隔及左室前壁运动降低、少量心包积液、中度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室容量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1例.结论:晚期隐性梅毒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左房扩大、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增宽为主,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血管梅毒的主要方法.

    作者:黎志刚;曾仁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对临床复发的影响.方法:86例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开放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CO2激光治疗,治疗组在CO2激光治疗后加做ALA-PDT光动力治疗.治疗后第1、2、3、4、6、8、12、24周分别进行随访.随访中发现复发疣体采用CO2激光治疗.结果:82例完成全部观察疗程,其中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在随访第3周开始至随访结束,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第24周时,治疗组一次性治愈率80.95%,总复发率19.05%;对照组一次性治愈率50.00%,总复发率为5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LA-PDT能有效减少CO2激光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复发率,安全性高.

    作者:谢淑霞;张云青;赖维;卢荣标;马寒;陆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梅毒治疗后的血清学变化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苍白亚型(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产生各种不同抗体,检测这些抗体的方法被称为梅毒的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主要手段.这些抗体有些可以持续终生,与病情的发展变化无关;有的可以自行消退,或在治疗后消退,可用于观察梅毒病情的活跃程度.正确理解各种梅毒血清学检测的意义,尤其是梅毒治疗后的血清学变化规律,对于梅毒的诊断、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立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研究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并与其在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其规律.结果:TGF-β1在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细胞中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较表浅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明显增高(P值均<0.05),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也出现增强,但与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比较,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皮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作者:丁丹霞;马刚;陈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银屑病患者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角质形成细胞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上的STAT1、STAT3、SOCS1、SOCS3 4个相关基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组织各一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STAT1、STAT3、SOCS1、SOCS3 mRNA的表达,计算各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发生的关系.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STAT1、STAT3、SOCS1、SOCS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Ct值分别为-1.9±1.6、0.6±1.6、0.1±1.0、-0.6±1.1)较非皮损区(△Ct值分别为1.0±1.6、3.7±1.5、4.2±1.2、3.9±1.3)明显增高(P值均<0.01);银屑病患者中角质形成细胞STAT1 、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与SOCS1和SOCS3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4、0.83,P值均<0.01).结论:角质形成细胞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有关,需要进行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

    作者:陈飚;孙乐栋;张丽;蒋冲;张堂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 pg/mL,(10.9±6.2) 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润祥;梁碧华;杨婧;熊斯颖;马少吟;梁艳华;朱慧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折叠缩放型被褥架在皮肤疾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避免被褥直接压迫和接触皮肤疾病患者的伤口,提高皮肤疾病患者被褥的保洁度和病人的舒适感.方法:选择皮肤疾病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以空心小园柱不锈钢管为基础材料制成的折叠缩放型被褥架进行临床护理.结果:对照组病人在住院第1周里被套因被伤口渗出液、药物等沾污而更换的频次为284例次,实验组为70例次;对照组病人舒适感为76分,实验组为91分;两组被套更换频率和病人舒适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73、F=98.19,P值均<0.05).护士对被褥架的使用满意度为100%.结论:折叠缩放型被褥架制作简易,可以折叠伸缩,大小可控,占用空间较小,使用方便,可以避免被褥直接压迫和接触皮肤伤口,提高了病人的舒适感和被褥的保洁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作者:莫选菊;邝恵冰;陈梅英;刘章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快速检测四种泌尿生殖道病原体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杂交检测方法.方法:选取靶基因16S rRNA基因和gD糖蛋白基因,设计2对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建立双重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以上4种病原体,并对其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建立的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敏感性分别为1 CFU、3 IFU、6.7 pg/μL、1 CFU、1 CFU;各特异性探针只与相应病原体扩增产物杂交,未见交叉反应;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比较,一致率达96.8%,并显示能检出沙眼衣原体和生殖支原体双重感染.结论: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并能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在性病的快速诊断和病因学筛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正琪;郑和平;黄进梅;薛耀华;覃晓琳;吴兴中;曾维英;蓝银苑;欧江丽;李奕歆;唐三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2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超声心动图特点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确诊的127例SLE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结果:114例(89.76%)SLE患者存在心脏损害,其中瓣膜反流发生率高,占76.38%(97/127),以二尖瓣、三尖瓣反流为常见; 其次为心脏结构改变24.41%(31/127)和心包积液23.62%(30/127).重度活动SLE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活动的SLE患者(x2=6.00,P<0.05),病程≥5年的SLE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程<5年的SLE患者(x2=4.68,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改变发生率高,且随着病情变化,超声心动图显示瓣膜功能也呈现易变性,早诊断和合理治疗可逆转早期心血管改变.

    作者:简练;孙乐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微波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ALA-PDT联合微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治疗后3个月后的复发率分别为85.29%和14.71%;对照组分别为41.18%和58.8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均为14.23,P值均<0.05).结论:ALA-PDT联合微波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燕卿;卢艳;胡永轩;朱德江;韩雪;毛祖豪;刘康兴;吴中;周冼苡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发疹性黄瘤1例

    报告1例发疹性黄瘤.患者,男,28岁.背部、四肢伸侧出现泛发性橘黄色丘疹半年.皮肤专科检查可见背部、四肢伸侧泛发性橘黄色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质坚,表面光滑,无压痛.皮肤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网状层见大量组织细胞浸润,较多泡沫样细胞.诊断为发疹性黄瘤.

    作者:辛甜甜;王晓华;陈永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剂量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大剂量伐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伐昔洛韦片1 000 mg口服,每日3次,共7天;对照组35例,给予伐昔洛韦片300 mg口服,每日2次,共10天.用药后第3、5、8、11天观察疗效,皮疹消退后1个月随访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皮疹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28.57%),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9.35%、20.00%,P>0.05).结论:在带状疱疹早期应用伐昔洛韦1 000 mg口服、每日3次、共7天疗法较伐昔洛韦300 mg口服、每日2次、共10天疗法起效快、疗效好,并能明显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锐华;杨捷;莫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13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日,依匹斯汀胶囊10 mg 1次/日,共治疗4周;对照组66例单独口服依匹斯汀胶囊,方法和疗程同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6%、89.85%,对照组分别为53.03%、71.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04、7.33,P值均<0.05).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高且安全性好.

    作者:吴志强;周平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