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曲康唑短程疗法治疗浅部真菌病35例疗效观察

罗林涛;邱耀辉

关键词:伊曲康唑, 短程疗法, 治疗, 浅部真菌病, 现报告如下, 疗效满意, 制药厂, 天津, 生产
摘要:我科自2001年6月~2002年4月使用伊曲康唑(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治疗浅部真菌病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传染性软疣104例

    我所自2000年1月~2001年2月试用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制的CX-Ⅱ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传染性软疣10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庆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昔洛韦与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与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生殖器疱疹随意分为2组.A组用阿昔洛韦,B组用万乃洛韦治疗.分别观察其起效时间,皮损清除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在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程度方面,万乃洛韦明显优于阿昔洛韦.结论:与阿昔洛韦相比,万乃洛韦在治疗生殖器疱疹时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韦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维胺酯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2001年6月~12月,我们采用维胺酯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才滨;严煜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SLE患者T细胞PKA活性及血清因子对PKA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SLE患者T细胞功能异常是否与T细胞CA/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存在异常有关,探讨SLE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尼龙柱分离肝素化的静脉血得到T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阳性细胞90%以上,用CD3单抗与羊抗鼠二抗IgC相交联和rIL-1α共同刺激T细胞24小时,用RT-PCR检测IL-2和IL-2R mRNA的表达,证实T细胞是否活化.用PKA检测试剂盒检测T细胞PKA总体活性变化,用SLE血清或含不同浓度IFN-α的完全培养基和正常人T细胞培养24小时,然后用上述方法激活T细胞,分别测量T细胞PKA的总体活性.结果:SLE患者T细胞活化后PKA总体活性是下降的,SLE患者血清免疫复合物及不同浓度的IFN-α都不能使正常人T细胞的PKA总体活性下降.SLE患者T细胞活化后总体PKA活性下降和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及血中高浓度的IFN-α无关.结论:1,SLE患者T细胞CA/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存在异常.2,SLE患者T细胞功能异常是原发的,是由于细胞内生物化学信号途径异常所致.

    作者:杨庆永;廖元兴;王宗发;杨慧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

    作者:林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813例女性外阴部增生性皮损分析

    目的:为了解女性外阴部增生性皮损的病种分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对813例女性外阴部皮损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13例中发现各种皮肤病12种,其中与性接触传播密切相关的有尖锐湿疣、梅毒和传染性软疣(占67.04%).结论:女性外阴部增生性皮损在诊断时应注意各种疾病的鉴别,特别是性传播疾病.

    作者:谭雪玲;程文海;周丽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13例解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病例中解脲支原体(UU)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耐药性.方法:应用肉汤稀释法对213株UU进行10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对UU敏感性较高的3种抗生素为:交沙霉素、阿齐霉素、美霉素.其敏感率分别为81.2%、79.3%、71.8%.而UU耐药性较高的3种抗生素为: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其耐药率分别为59.6%、47.4%、38.5%.结论:目前流行的UU菌株耐药形势严峻,对UU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向理;黄小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广东省中山市头癣现状及其病原体分离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地区头癣现状及其病原体分布、流行情况.方法:对107例镜检阳性病发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和临床分析.结果:107例患者中自癣81例(占75.7%),脓癣24例(22.4%),黑癣2例(1.9%),未发现黄癣.107例病发分离出5种共101个菌株,其中犬小孢子菌90株(占89.1%),须癣毛癣菌5株(4.9%),红色毛癣菌3株(2.79%),断发毛癣菌2株(1.98%),紫色毛癣菌1株(0.99%).结论:广东省中山地区头癣种类以白癣为主,脓癣次之,黑癣少见,黄癣基本消失,流行的病原菌以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占绝对多数.发病年龄以1岁~15岁的少年儿童为主,成年人少见.

    作者:陆善词;梁连辉;陈述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睑黄疣5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二氧化碳(CO2)激光治疗睑黄疣疗效.方法:应用CO2激光机对56例睑黄疣进行烧灼,并设立以三氯醋酸点涂法作为对照组.结果:CO2激光组中56例痊愈18例,占32.14%,显效28例,占50.0%;总有效率82.14%;对照组中38例痊愈7例,占18.4%,显效10例,占26.31%,总有效率44.7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331,P<0.01).结论: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睑黄疣效果好.

    作者:褚国弟;张国娣;杨德兴;陈太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益气固肾胶囊治疗性病后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性病后前列腺炎是性病科常见病,其症状反复,病程迁延.近年来,我们用益气固肾胶囊(原名固泄灵胶囊,大同光明制药厂生产)治疗性病后前列腺炎9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裕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氯氮平致银屑病加重1例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口服氯氮平致银屑病加重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涛;施福明;王蓉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17名吸毒人员吸毒行为与HIV、HBV、HCV、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中山市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与HIV、HBV、HCV、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吸毒人员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样检测HIV抗体、HBsAg、HC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317名吸毒者中,单一口吸者占35.33%;静脉注射者占64.67%,其中共用针具率46.34%.吸毒人员中HIV、HBV、HCV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2.84%,20.82%,66.24%和2.84%.单一口吸者未检出HIV感染者,HCV感染率静脉注射者显著高于单一口吸毒品者,HBV、梅毒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吸毒人群中持续开展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知识的宣传和干预措施很有必要.

    作者:吴宝燕;古有婵;李桂娇;罗小铭;高赛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肛周巨大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我们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试用平阳霉素局部封闭治疗肛周巨大尖锐湿疣(CA),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曙光;韩宝永;刘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二氧化碳激光配合乌体林斯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我科于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CO2激光合用乌体林斯(灭活草分枝杆菌,四川省成都金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赖胡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伴有浸润性红斑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黄××,男,58岁,因全身红斑3个月,上腹部痛2天入院.

    作者:戚建明;陶峰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泛发性花斑癣真菌学疗效比较

    我们从2000年8月~2001年8月用伊曲康唑和酮康唑治疗泛发性花斑癣8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东辉;俞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银屑病免疫病理学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性、增殖性皮肤病,其发病占世界人口的0.1%~3%[1].具特征性损害为慢性、境界清楚的、银白色鳞屑性红色斑丘疹,一般冬重夏轻,高寒地区高于温暖地区.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近年通过对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子、表面受体等深入细致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银屑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其免疫病理变化中,主要是抗原提呈细胞(APC)、T细胞、角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何玉清;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奇霉素联合安体舒通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我所于2000年6月~2001年12月使用阿奇霉素(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和安体舒通并用治疗寻常痤疮35例,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建华;徐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醋酸白试验辅助治疗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该病毒可在皮肤粘膜基底层及棘细胞层内大量复制引起病变,如果病变清除不彻底,则容易复发,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尖锐湿疣治疗前先用5%冰醋酸涂拭患处,有助于治疗者更清楚地观察病变所在,便于更好地清除病变.我们对照观察了60例病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尚艳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