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17名吸毒人员吸毒行为与HIV、HBV、HCV、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吴宝燕;古有婵;李桂娇;罗小铭;高赛珍

关键词:吸毒, 行为, 感染
摘要:目的:了解中山市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与HIV、HBV、HCV、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吸毒人员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样检测HIV抗体、HBsAg、HC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317名吸毒者中,单一口吸者占35.33%;静脉注射者占64.67%,其中共用针具率46.34%.吸毒人员中HIV、HBV、HCV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2.84%,20.82%,66.24%和2.84%.单一口吸者未检出HIV感染者,HCV感染率静脉注射者显著高于单一口吸毒品者,HBV、梅毒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吸毒人群中持续开展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知识的宣传和干预措施很有必要.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银屑病免疫病理学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性、增殖性皮肤病,其发病占世界人口的0.1%~3%[1].具特征性损害为慢性、境界清楚的、银白色鳞屑性红色斑丘疹,一般冬重夏轻,高寒地区高于温暖地区.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近年通过对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子、表面受体等深入细致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银屑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其免疫病理变化中,主要是抗原提呈细胞(APC)、T细胞、角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何玉清;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641例煤矿工人皮肤性病情况调查

    1999年1月~3月,笔者对福建省永安上京矿务局所属的10个煤矿641例井下作业工人进行皮肤病调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家确;吕华;肖鹏;郭衍梁;张正绵;吴瑞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17名吸毒人员吸毒行为与HIV、HBV、HCV、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中山市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与HIV、HBV、HCV、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吸毒人员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样检测HIV抗体、HBsAg、HC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317名吸毒者中,单一口吸者占35.33%;静脉注射者占64.67%,其中共用针具率46.34%.吸毒人员中HIV、HBV、HCV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2.84%,20.82%,66.24%和2.84%.单一口吸者未检出HIV感染者,HCV感染率静脉注射者显著高于单一口吸毒品者,HBV、梅毒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吸毒人群中持续开展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知识的宣传和干预措施很有必要.

    作者:吴宝燕;古有婵;李桂娇;罗小铭;高赛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氯氮平致银屑病加重1例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口服氯氮平致银屑病加重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涛;施福明;王蓉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二氧化碳激光配合乌体林斯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我科于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CO2激光合用乌体林斯(灭活草分枝杆菌,四川省成都金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赖胡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广东省中山市头癣现状及其病原体分离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地区头癣现状及其病原体分布、流行情况.方法:对107例镜检阳性病发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和临床分析.结果:107例患者中自癣81例(占75.7%),脓癣24例(22.4%),黑癣2例(1.9%),未发现黄癣.107例病发分离出5种共101个菌株,其中犬小孢子菌90株(占89.1%),须癣毛癣菌5株(4.9%),红色毛癣菌3株(2.79%),断发毛癣菌2株(1.98%),紫色毛癣菌1株(0.99%).结论:广东省中山地区头癣种类以白癣为主,脓癣次之,黑癣少见,黄癣基本消失,流行的病原菌以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占绝对多数.发病年龄以1岁~15岁的少年儿童为主,成年人少见.

    作者:陆善词;梁连辉;陈述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昔洛韦与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与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生殖器疱疹随意分为2组.A组用阿昔洛韦,B组用万乃洛韦治疗.分别观察其起效时间,皮损清除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在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程度方面,万乃洛韦明显优于阿昔洛韦.结论:与阿昔洛韦相比,万乃洛韦在治疗生殖器疱疹时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韦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40例

    我们于2001年6月~11月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40例扁平疣患者,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曙光;李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57例疗效观察

    我院从2002年2月~2002年4月采用随机开放的方法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5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威萍;周再高;孙乐栋;温俊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雷公藤、强的松对RPR、TPPA滴度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的松、雷公藤对梅毒血清反应RPR、TPPA滴度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强的松、雷公藤对RPR、TPPA的影响.结果:1.两用药组RPR、TPPA各个时间段的滴度下降的病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2.两用药组RPR、TPPA各个时间段的平均下降的级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3.各组病人半年后RPR的阴转率分别为强的松组10/21例,雷公藤组9/21例,对照组3/21例,观察组半年后RPR的阴转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4.青霉素治疗后的RPR、TPPA滴度的下降速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减慢.结论:强的松、雷公藤能加快青霉素治疗后梅毒病人的RPR、TPPA滴度的下降速度.

    作者:程喜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维胺酯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2001年6月~12月,我们采用维胺酯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才滨;严煜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江苏省淮安市549例儿童麻风分析

    为了探讨儿童麻风病人的流行情况和特点,我们于2001年6月对江苏省淮安市1951年~1995年15周岁以下的儿童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邵成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13例解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病例中解脲支原体(UU)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耐药性.方法:应用肉汤稀释法对213株UU进行10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对UU敏感性较高的3种抗生素为:交沙霉素、阿齐霉素、美霉素.其敏感率分别为81.2%、79.3%、71.8%.而UU耐药性较高的3种抗生素为: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其耐药率分别为59.6%、47.4%、38.5%.结论:目前流行的UU菌株耐药形势严峻,对UU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向理;黄小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慢性前列腺炎在性病门诊中很常见,据国内有关文献,慢性前列腺炎占性病门诊60%以上.赵子山报告,对6093例性病门诊的初诊患者进行前列腺检查,发现前列腺炎4681例,占76.83%.

    作者:卢植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重度寻常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门诊病人随意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照组10例,单纯西药治疗.4周为一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和8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辩证与辩病结合,内服与外用并举的综合疗法治疗重度寻常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利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广东省江门市区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目的:提供本地区临床合理用药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本市区100株解脲脲原体(UU)、50株人型支原体(MH)临床菌株对大环内脂类、四环素及喹诺酮类等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UU对大环内脂类中的交沙霉素敏感,MIC50为1μg/mL,MIC90为2μg/mL;对喹诺酮类以氧氟沙星效果较好MIC50为4μg/mL,MIC90为8μg/mL,而红霉素及四环素类的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均出现较强的耐药.MH对红霉素、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有高度抵抗作用,MIC均大于64μg/mL,但对交沙霉素和氧氟沙星较为敏感,交沙霉素MIC50为0.25μg/mL,MIC90为0.5μg/mL,氧氟沙星MIC50为2μg/mL,MIC90为4μg/mL.结论:本研究提供UU/MU耐药性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柯建良;苏坚;黄海花;吴志周;黄澍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伊曲康唑短程疗法治疗浅部真菌病35例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1年6月~2002年4月使用伊曲康唑(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治疗浅部真菌病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林涛;邱耀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醋酸白试验辅助治疗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该病毒可在皮肤粘膜基底层及棘细胞层内大量复制引起病变,如果病变清除不彻底,则容易复发,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尖锐湿疣治疗前先用5%冰醋酸涂拭患处,有助于治疗者更清楚地观察病变所在,便于更好地清除病变.我们对照观察了60例病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尚艳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沉痛悼念张怡源教授

    作者:林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