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57例疗效观察

杜威萍;周再高;孙乐栋;温俊生

关键词:咪唑斯汀, 治疗, 急性荨麻疹, 麻疹患者, 皿治林, 应用, 方法, 报告
摘要:我院从2002年2月~2002年4月采用随机开放的方法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5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伊曲康唑短程疗法治疗浅部真菌病35例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1年6月~2002年4月使用伊曲康唑(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治疗浅部真菌病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林涛;邱耀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益气固肾胶囊治疗性病后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性病后前列腺炎是性病科常见病,其症状反复,病程迁延.近年来,我们用益气固肾胶囊(原名固泄灵胶囊,大同光明制药厂生产)治疗性病后前列腺炎9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裕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江苏省淮安市549例儿童麻风分析

    为了探讨儿童麻风病人的流行情况和特点,我们于2001年6月对江苏省淮安市1951年~1995年15周岁以下的儿童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邵成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SLE患者T细胞PKA活性及血清因子对PKA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SLE患者T细胞功能异常是否与T细胞CA/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存在异常有关,探讨SLE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尼龙柱分离肝素化的静脉血得到T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阳性细胞90%以上,用CD3单抗与羊抗鼠二抗IgC相交联和rIL-1α共同刺激T细胞24小时,用RT-PCR检测IL-2和IL-2R mRNA的表达,证实T细胞是否活化.用PKA检测试剂盒检测T细胞PKA总体活性变化,用SLE血清或含不同浓度IFN-α的完全培养基和正常人T细胞培养24小时,然后用上述方法激活T细胞,分别测量T细胞PKA的总体活性.结果:SLE患者T细胞活化后PKA总体活性是下降的,SLE患者血清免疫复合物及不同浓度的IFN-α都不能使正常人T细胞的PKA总体活性下降.SLE患者T细胞活化后总体PKA活性下降和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及血中高浓度的IFN-α无关.结论:1,SLE患者T细胞CA/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存在异常.2,SLE患者T细胞功能异常是原发的,是由于细胞内生物化学信号途径异常所致.

    作者:杨庆永;廖元兴;王宗发;杨慧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001年广东省深圳市性罪错人员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性罪错人员中STD流行情况.方法:对2001年深圳市收教所的1 870名性罪错人员进行体检,以及性病实验室检测,并收集相关资料作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 870名被检测者中,共检出STD254例,总检出率为13.6%.其中梅毒居首位,尖锐湿疣、淋病等次之.结论:性罪错人员是性病的重要传染源,加强对性罪错人员的性病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性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曾序春;罗斌;洪福昌;王海燕;蔡于茂;周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氯氮平致银屑病加重1例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口服氯氮平致银屑病加重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涛;施福明;王蓉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肛周巨大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我们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试用平阳霉素局部封闭治疗肛周巨大尖锐湿疣(CA),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曙光;韩宝永;刘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维胺酯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2001年6月~12月,我们采用维胺酯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才滨;严煜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重度寻常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门诊病人随意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照组10例,单纯西药治疗.4周为一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和8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辩证与辩病结合,内服与外用并举的综合疗法治疗重度寻常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利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醋酸白试验辅助治疗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该病毒可在皮肤粘膜基底层及棘细胞层内大量复制引起病变,如果病变清除不彻底,则容易复发,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尖锐湿疣治疗前先用5%冰醋酸涂拭患处,有助于治疗者更清楚地观察病变所在,便于更好地清除病变.我们对照观察了60例病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尚艳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广东省中山市头癣现状及其病原体分离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地区头癣现状及其病原体分布、流行情况.方法:对107例镜检阳性病发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和临床分析.结果:107例患者中自癣81例(占75.7%),脓癣24例(22.4%),黑癣2例(1.9%),未发现黄癣.107例病发分离出5种共101个菌株,其中犬小孢子菌90株(占89.1%),须癣毛癣菌5株(4.9%),红色毛癣菌3株(2.79%),断发毛癣菌2株(1.98%),紫色毛癣菌1株(0.99%).结论:广东省中山地区头癣种类以白癣为主,脓癣次之,黑癣少见,黄癣基本消失,流行的病原菌以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占绝对多数.发病年龄以1岁~15岁的少年儿童为主,成年人少见.

    作者:陆善词;梁连辉;陈述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昔洛韦与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与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生殖器疱疹随意分为2组.A组用阿昔洛韦,B组用万乃洛韦治疗.分别观察其起效时间,皮损清除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在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程度方面,万乃洛韦明显优于阿昔洛韦.结论:与阿昔洛韦相比,万乃洛韦在治疗生殖器疱疹时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韦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40例

    我们于2001年6月~11月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40例扁平疣患者,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曙光;李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641例煤矿工人皮肤性病情况调查

    1999年1月~3月,笔者对福建省永安上京矿务局所属的10个煤矿641例井下作业工人进行皮肤病调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家确;吕华;肖鹏;郭衍梁;张正绵;吴瑞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几种皮肤病与幽门螺旋菌相关性的初探

    幽门螺旋菌(HP)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本文检测了各种顽固性皮肤病患者HP的感染状况及Hp治疗后对各种皮肤病的疗效.

    作者:何能清;彭学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传染性软疣104例

    我所自2000年1月~2001年2月试用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制的CX-Ⅱ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传染性软疣10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庆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13例解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病例中解脲支原体(UU)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耐药性.方法:应用肉汤稀释法对213株UU进行10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对UU敏感性较高的3种抗生素为:交沙霉素、阿齐霉素、美霉素.其敏感率分别为81.2%、79.3%、71.8%.而UU耐药性较高的3种抗生素为: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其耐药率分别为59.6%、47.4%、38.5%.结论:目前流行的UU菌株耐药形势严峻,对UU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向理;黄小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广东省江门市区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目的:提供本地区临床合理用药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本市区100株解脲脲原体(UU)、50株人型支原体(MH)临床菌株对大环内脂类、四环素及喹诺酮类等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UU对大环内脂类中的交沙霉素敏感,MIC50为1μg/mL,MIC90为2μg/mL;对喹诺酮类以氧氟沙星效果较好MIC50为4μg/mL,MIC90为8μg/mL,而红霉素及四环素类的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均出现较强的耐药.MH对红霉素、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有高度抵抗作用,MIC均大于64μg/mL,但对交沙霉素和氧氟沙星较为敏感,交沙霉素MIC50为0.25μg/mL,MIC90为0.5μg/mL,氧氟沙星MIC50为2μg/mL,MIC90为4μg/mL.结论:本研究提供UU/MU耐药性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柯建良;苏坚;黄海花;吴志周;黄澍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银屑病免疫病理学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性、增殖性皮肤病,其发病占世界人口的0.1%~3%[1].具特征性损害为慢性、境界清楚的、银白色鳞屑性红色斑丘疹,一般冬重夏轻,高寒地区高于温暖地区.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近年通过对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子、表面受体等深入细致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银屑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其免疫病理变化中,主要是抗原提呈细胞(APC)、T细胞、角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何玉清;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