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宇振;刘奕志;曹乾忠
目的:比较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一、二阶函数核的波形及视网膜分布特点.方法:使用VERIS Science TM 4.0系统,采用对比度为96%的103个六边形刺激模式,记录了17只正常人眼mfERG.结果:与一阶函数核相比较,mfERG二阶函数核波形较复杂、子波较多.其中一片反应一般有三个正向及负向波,而二片反应有四个正向及负向波.除潜伏期外,二阶函数核与一阶函数核振幅反应的视网膜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以中心凹处振幅密度反应大,随离心度加大振幅逐渐降低;上方视网膜反应大于下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反应大于鼻侧视网膜.但总能量明显小于一阶函数核.结论:正常人mfERG二阶函数核的视网膜分布特点与一阶函数核基本一致,二阶函数核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是否具有特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罗光伟;江福钿;龙时先;黄时洲;吴德正;吴乐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羊膜在实验动物兔抗青光眼手术中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选择纯种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小梁切除加羊膜移植术组,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分别于手术后第1、2、3、7、14、28、60d观察眼压、滤过泡、前房反应、并发症情况,术后1、2、3、4周和2个月处死相应组兔子,摘除眼球作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羊膜降解时间,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和炎症细胞计数.结果:眼压值在各观察点除术后第一天差异有显著性外(P=0.041,P=0.021),其余时间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羊膜组术后并发症与另两组比较未见增多;滤过泡存留时间约1个月;羊膜降解时间约3~4周.成纤维细胞计数羊膜组[(0.0205±0.01235)个/单位面积],与小梁切除术组[(0.0673±0.03830)个/单位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0.05),与丝裂霉素组[(0.0292±0.01085)个/单位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22>0.05);而炎症细胞数羊膜组[(0.4402±0.1708)单位面积]与小梁切除术组[(0.2944±0.08876)个/单位面积]和丝裂霉素组[(0.041±0.02131)个/单位面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67,P=0.002<0.05;t=4.81,P=0.004<0.05).结论:羊膜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其降解时间约3~4周,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作用,可以提高降压效果且并发症较少.其手术区炎症反应重可能为种属间的排斥反应.
作者:王岚;刘杏;张平;林健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估连续过夜配戴博士伦PV接触镜的治疗应用的指征与疗效.方法:非随机选用中山眼科中心的门诊与住院病例29例31只跟,包括需要缓解疼痛与刺激症,保护角膜和促进角膜创面愈合等病例.采用PV镜片连续过夜配戴治疗的同时,根据眼病性质、局部适当给予抗生素或人工泪液,定期检查或询问疼痛缓解情况、眼部改变、镜片的配适状态、镜片沉淀物以及眼部并发症.结果:病例共29例(31只眼),观察时间3~57 d.平均20.9 d,眼病包括大泡性角膜病变(6例6只眼),角膜炎合并小穿孔或后弹力层膨出5例(5只眼),化学烧伤上皮缺损6例(7只眼),角膜移植术或创伤缝线刺激3例(3只眼),丝状角膜炎3例(3只眼),角膜上皮糜烂2例(3只眼),反复性角膜上皮剥脱症1例(1只眼),角膜板层裂伤与上皮缺损1例(1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持续上皮溃疡1例(1只眼),角膜缘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后1例(1只眼).用于缓解疼痛与刺激症为目的者21例(22只眼),疼痛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达100%.促进角膜愈合者20例(22只眼);完全治愈15例(16只眼)占72.7%,部分改善者4例(5只眼)占22.7%.绷带保护角膜21例(23只眼),其中20例22只眼(95.7%)均有满意的保护作用,仅1例因配适不良无效.结论:PV角膜接触镜对于多种角膜病、眼表病、及角膜术后角膜保护、促进角膜愈合和缓解疼痛刺激等有显著疗效;镜片具有高透氧性能及抗沉淀性好,可大大减少眼部合并症发生的危险,这种新型的镜片可作为理想的首选的治疗性应用镜片.
作者:龚向明;钟兴武;杨晓;王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Ⅰ型角膜前弹力层营养不良(corneal dystrophy of Bowman layer,CDB Ⅰ)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取2家系中4例CDBⅠ患者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病变角膜,部分标本HE及特殊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部分标本做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以2例正常角膜组织标本为对照.结果:CDBⅠ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基底细胞间有小块高电子密度物质,基底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前弹力层及前部基质中可见大量棒状高电子密度沉淀物.结论:CDB Ⅰ患者角膜有特征性的结构改变,可能是造成其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琪;陈家祺;肖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HE和Giemsa对嗜酸粒细胞的染色效果比较,寻找佳染色方法.方法:对春季结膜炎20例病人进行结膜刮片,并分别作HE和Giemsa染色,后用光学普通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Giemsa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比HE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清晰.结论:实验表明,检测嗜酸粒细胞,采用Giemsa染色,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作者:林健贤;张平;李永平;郑健樑;钟秀风;张文忻;聂莉;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对视网膜变性发展的阻断作用.方法:14 d龄视网膜色素变性鼠(retinal degeneration mouse,Rd鼠)各8只视网膜下腔分别注射10-3 mol/L浓度视黄酸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术后1个月对注射眼进行病理取材.并取7、14、28 d和3个月龄Rd鼠各3只作正常对照.结果: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和PBS,1个月后均可见部分眼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增殖,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较注射PBS未见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并不能使已经变性的视网膜恢复正常或阻断视网膜变性的发展.
作者:张良;唐仕波;黄冰;陈系古;赖英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羊膜和丝裂霉素C用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8例(48只眼)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和丝裂霉素C组各24只眼,每组按年龄再细分为A、B两个小组.前者施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浓度为0.2~0.4 mg/ml,2~4 min.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的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均高于标准小梁切除术,两组之间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羊膜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C引起的并发症有薄壁滤过泡、术后浅前房、滤过泡渗漏、持续性低眼压、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与丝裂霉素C,均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长期保留功能性滤过泡,恰当应用,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郑康铿;黄梓材;邹海棠;李虹霓;黄奕霞;谢明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期眼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入选病例(104例,105只眼)符合以下条件:因复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硅油眼内填充期间视网膜复位良好;预期将硅油取出;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结果:硅油取出术后平均随访310 d,视网膜完全平复94只眼,再脱离11只眼,总复发率为10.4%.无晶状体眼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为21.1%(8/38),明显高于有晶状体眼(包括人工晶状体眼)(4.5%)(OR 5.69,P<0.05).术后视网膜再脱离与术前巨大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3级以上、有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史、高度近视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s>0.05).硅油取出前予以预防性360°光凝治疗的77只眼中4只眼(5.2%)再脱离,优于非光凝治疗组(OR0.16,P<0.05).结论:无晶状体眼可能是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硅油取出前行预防性360°视网膜光凝治疗可有效防止再脱离.
作者:李惠玲;朱晓华;姜德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手术治疗老视尚处于初步阶段,传导性角膜热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多焦点切削(multifocal ablation)等技术是新出现的治疗方式.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或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也为弥补老视调节不足提供了新的手段,对于重建调节的巩膜老视手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作者:刘德杰;杜之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倍频YAG激光治疗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倍频Nd:YAG激光治疗机对64例66只眼的不同部位泪道阻塞分别进行激光治疗,观察其远期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远期治愈率分别为100%、94%、89%,鼻泪管阻塞远期治愈率29%.结论:倍频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更适合于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阻塞,而对于鼻泪管伴慢性泪囊炎远期疗效差,更适合于选用其它术式.
作者:马显力;周灵;郭建兵;宋志杰;马瑞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构建HESR1基因的RNA干扰(RNAi)载体.方法:根据人HESR1的基因序列设计短双链两条,人工合成后,连接到RNAi-Ready pSIREN-RetroQ ZsGreen Vector载体中,构成两个HESR1/RNAi重组质粒,转入内皮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质粒对HESR1表达的影响,以确定HESR1/RNAi重组质粒进行下一步研究.结果:两质粒都有沉默HESR1基因的作用,1号作用更强烈一些,确定使用1号pSIREN/HESR1质粒进行下一步研究.结论:HESR1/RNAi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斌;唐仕波;林少芬;孟晶;肖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正常对照眼和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用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7例(20只眼)正常对照者和15例(19只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检测.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皆出现程度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显示视网膜前膜组1~6环的P1波反应密度值和1~6环的N1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视力与第一环振幅无相关但与第一环的潜伏期存在相关.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用于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视功能评估.
作者:黄时洲;吴德正;罗光伟;江福钿;梁炯基;龙时先;吴乐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获取视网膜特异性表达Rho启动子基因,为实现外源基因在视网膜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做准备.方法:用酚氯仿异戊醇抽提BLAB/c鼠全基因组DNA;设计引物,从基因组中通过PCR扩增获得视网膜特异性表达的Rho启动子基因;克隆入PcDNA3.1+载体,酶切、PCR鉴定,上海博亚生物技术公司测序;序列分析.结果:从BLAB/c鼠全基因组DNA中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启动子片段;构建重组PcDNA3.1+-Rho载体具有与目标片段长度相符的插入片段,插入方向正确;测序结果分析显示,视网膜特异性Rho启动子高度保守,所获得的BLAB/c鼠Rho启动子与Genebank报道的序列一致.结论:成功获得BLAB/c鼠Rho视网膜特异性启动子,为下一步研究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作者:吕秀兰;吕林;李永浩;张静琳;李石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报道一例因庆大霉素球结膜下注射误入眼球内并误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例.方法:给予一系列的检查包括: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后确诊,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果:FFA提示后极部视网膜血管严重充血缺损,确诊为药物毒性视网膜病变后(庆大霉素性)给予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视力为指数/1 m.随访期间发现眼压偏高,出现巩膜葡萄肿,视神经萎缩.结论:庆大霉素误入球内多为操作失误所致,大剂量的药物可对视网膜产生严重的毒性反应,并可误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需高度警惕,FFA可帮助诊断.玻璃体手术虽不能改变视网膜的根本损害,但可以降低药物浓度,恢复病人的一些有用视力.
作者:张洁;李梅;林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在角膜浅层弥漫性火药伤中的应用,为角膜弥漫性火药伤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5例(39只眼)角膜浅层弥漫性火药伤患者,采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进行异物清除.术后观察视力、角膜上皮恢复时间、眼压、远视状态和Haze等状况.结果:该手术与常规手术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一只眼激光手术过程在10 min以内.一次手术即可完成绝大部分的异物剔除,手术损伤小,一般在1周内角膜上皮可以完全恢复.术后在角膜光学区基本不残留角膜斑翳,术后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0 d平均视力为0.6.术后患者轻度远视38例,中度远视1例.该手术产生的并发症在术中和术后也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安全性和预测性较高.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在角膜浅层弥漫性火药伤中是一种方便、效果好、费用低廉并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江萍;方洪兴;莫纯坚;王静;胡学斌;王红俊;甘绪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白星系统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中对切口温度的影响,在切口安全性方面与常规术式进行对比.方法:将60只猪眼平均分为4组,用夹闭抽吸液流的方式模仿乳化针头堵塞状态,4组分别在堵塞状态和非堵塞状态下用开启堵塞模式的白星系统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和常规超声乳化术,用K型热电偶接触性数字测温仪测定脚踏进入3档位累计时间达30、60、90和120 s时的切口温度.结果:无论乳化针头处于堵塞还是非堵塞状态,双手微切口术式在各测量时间点上的切口温度皆保持于21.0~30.7℃范围内,均低于常规术式,在保持抽吸液流的情况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模拟堵塞状态下组间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应用白星系统的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具有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更高的切口安全性.
作者:蒋宇振;刘奕志;曹乾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组织粘合剂粘合羊膜手术在眼烧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9月~2004年6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外伤病区住院的眼烧伤患者29例34只眼.其中Ⅱ度烧伤4只眼,Ⅲ度5只眼,Ⅳ度25只眼.Ⅳ度烧伤中角膜缘100%缺血者7只眼,角膜缘缺血小于100%者18只眼;结膜严重坏死累及巩膜者12只眼.全部患者行组织粘合剂粘合羊膜手术前均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术后随访2~6个月,观察角结膜上皮生长情况,羊膜、组织粘合剂贴附情况,炎症及视力等.结果:Ⅱ、Ⅲ度烧伤及部分Ⅳ度烧伤[角膜缘缺血小于100%有27只眼,手术后全部上皮缺损愈合,缺损愈合时间为术后8~42 d,(23.9±8.0)d;Ⅳ度烧伤角膜缘100%缺血角膜溃疡溶解的1只眼,除1只眼失访外,6只眼局部溃疡静止.4只眼视力无变化,29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组织粘合剂粘合羊膜手术可以迅速恢复烧伤眼表的完整性,有效地防止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角巩膜溃疡穿孔,睑球结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严重的Ⅳ度烧伤(角膜缘100%缺血),组织粘合剂粘合羊膜手术有助于阻止角巩膜溃疡穿孔,重建结膜表面,恢复眼前段血供,防止睑球粘连,但由于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陷,恢复角膜表面的完整性,尚需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作者:汤学付;董诺;汪振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