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婷
目的 探讨腮腺沃辛瘤的合理术式.方法 93例患者分成2组,A组38例患者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B组55例患者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术后暂时性面瘫和再发率的差异.结果 A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少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肿瘤大小、术后暂时性面瘫和再发率与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面神经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腮腺沃辛瘤的目的 ,并减少出血量和缩短手术时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白槐延;侯靖元;解艳华;刘晓青;任文豪;郅克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成人根管治疗患者牙科畏惧症产生的原因,探讨行为干预对牙科畏惧程度的影响.方法 219例患者根据初诊时牙科焦虑症量表得分分为无畏惧型组、畏惧型组、高度畏惧型组和病态畏惧型组,每组患者随机进行常规治疗和干预治疗,在开髓、根备、根充治疗后3个阶段进行根管治疗牙科畏惧症量表的问卷调查,并在根备、根充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和脉搏.结果 成人根管治疗患者的牙科畏惧受传媒因素(P<0.01)和经济(费用)因素(P<0.05)的影响较大.畏惧干预治疗组患者的畏惧程度在根备后和根充后两阶段均较开髓后明显下降(P<0.05),但无畏惧干预组患者的收缩压在根备后、根充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 进行根管治疗的成人患者普遍存在牙科畏惧心理,恰当的干预可有效减轻畏惧症患者的畏惧,但在治疗环境存在较多干扰的情况下,干预措施可能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畏惧.
作者:任飞;庄最新;陈良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正畸支抗方法.方法 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20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分别采用将第一、二恒磨牙带环焊接在一起或将相邻两个分开粘接的磨牙带环结扎在一起的方法来增强正畸支抗.通过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比较正畸治疗前后2组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及切牙的位置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试验组上颌磨牙在近远中方向和龈牙合方向上位置的变化量均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上前牙在近远中方向上位置的变化量则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畸治疗后试验组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量占拔牙间隙量的比例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磨牙不需垂直向调整、牙列中、重度拥挤或上颌(双颌)前突畸形的病例,联体带环可以有效控制上颌磨牙近中向的移动.
作者:唐开红;段昌华;王增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为偏牙合畸形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诊断思路.方法 报道1例髁状突骨软骨瘤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1例50岁男性髁状突软骨瘤患者,术前CT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及大小,全麻下切除病变骨并进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后进行颌间牵引,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 对状突骨软骨瘤,为避免复发及恶变,须作肿物切除术,如肿物与髁突粘连,须作髁突切除术及颞下颌关节重建,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
作者:翁汝涟;张国权;张国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前牙烤瓷桩冠折断、脱落后保存原有烤瓷冠,二次修复前牙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42个脱落的前牙桩核烤瓷冠,重新制作铸造桩核,粘固旧烤瓷冠,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42个前牙的铸造桩核就位顺利,烤瓷冠边缘密合,修复体固位良好,患者满意,修复后经2~3年随访有3颗牙1年后发生根折而失败.结论 利用原有烤瓷冠的前牙桩冠修复方法,操作简便,经济省时,效果理想,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贺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椅旁护理中减少机用ProTaper镍钛锉在根管内折断的护理措施.方法 配合同一位医生完成235例492个根管的机用ProTaper镍钛锉根管预备,总结减少镍钛锉折断的护理措施.结果 235例患者根管治疗中,发生镍钛锉折断5支.结论 规范、熟练的护理配合能减少器械折断,提高医疗安全.
作者:郑晖;张亚兰;杨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汉族.1月前因左下后牙疼痛1周、加重2 d,伴下唇麻木2 d就诊.既往史无特殊.
作者:汪文银;方俊;何文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活髓牙与死髓牙牙根纵裂体征及其性别、年龄、牙位等相关因素.方法 确诊为牙根纵裂的患者275例,患牙302颗,年龄26~79岁,将其分为活髓牙和死髓牙牙根纵裂组, 2组进行临床观察指标对照分析.结果 牙根纵裂中活髓牙所占比例(57.3%)高于死髓牙(42.7%),活髓牙牙根纵裂患者年龄分布以40~69岁的男性多见,占67.5%,磨牙发生多,并且2组的体征及X线片表现都有不同.结论 牙根纵裂的病因较复杂,活髓与死髓牙牙根纵裂在年龄、性别、牙位及体征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为了解除患者痛苦,明确诊断很重要.
作者:戴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全球卫生领域日益重视社区卫生保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在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优先开展社区卫生(含口腔)保健项目,提高社区居民的口腔健康水平.
作者:李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脑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该技术在多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神经网络模型主要有4种: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以及概率神经网络.近年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在口腔癌高危人群筛检、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因子变化、口腔黏膜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划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进展阶段、组织自发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协助制定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诊疗计划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蜜丝;王大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rhBMP-7)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从SD大鼠取材进行原代培养,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矿化结节检测鉴定为成骨细胞后传代至第3代,接种至96孔培养板.分为A、B、C、D、E、F共6组,每组3个复孔,rhBMP-7浓度分别为0.000、 0.500、 1.000、 5.000、 10.000、 50.000 mg/L.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及PNPP偶氮法,分析不同浓度rhBMP-7作用72 h 后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ALP活性的影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LSD法统计数据.结果 作用72 h后, 6种浓度rhBMP-7对大鼠成骨细胞ALP活性促进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40,P=0.000),B组成骨细胞 ALP 活性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C、D、E、F组大鼠成骨细胞ALP活性均高于A组(P值均为 0.000),rhBMP-7浓度为50.000 mg/L时对ALP活性的影响明显(P=0.000).作用72 h后6种浓度rhBMP-7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6,P=0.026);rhBMP-7能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A组(rhBMP-7浓度为0.000 mg/L)相比,当rhBMP-7浓度为50.000 mg/L时并作用至第3天时,大鼠成骨细胞增殖显著(P=0.000).结论 一定剂量的rhBMP-7明显促进了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吴纪程;兰泽栋;张端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正畸牵引后桩冠修复龈下断根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外伤导致的前牙龈下断根18例患者共23颗患牙,用牙齿少量移动(minor tooth movement,MTM)正畸技术牵引断根后行瓷桩、瓷全冠修复.结果 经1~3年随访, 17例患者的龈下断根正畸牵引后成功修复,维持了牙根的生理功能,达到美观和功能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1例患者的1颗患牙因牙根吸收松动而拔除,推测牙根松动是由牵引力过大所致.结论 MTM正畸牵引后桩冠修复可保留龈下断根,维持牙根牙周组织的生理功能,恢复患牙的美观和功能.
作者:白丽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影响显微超声技术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的成功率及导致根管侧穿并发症的因素.方法 45例患者, 45颗患牙采用显微超声技术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观察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取出成功率以及根管侧穿发生的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当折断器械位于根管冠1/3、中1/3和尖1/3时,应用显微超声技术取出的成功率分别为90.00%、 94.12%和38.89%,根管侧穿发生率分别为10.00%、 5.88%和50.00%,后者取出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前二者(P<0.05),而根管侧穿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前二者(P<0.05);当折断器械位于直根管、中度弯曲以及重度弯曲根管内时,取出成功率分别为91.67%、 85.71%和47.37%,根管侧穿的发生率分别为8.33%、 7.14%和47.37%,后者的取出成功率明显低于前二者(P<0.05),而根管侧穿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前二者(P<0.05);另有2例断针推出根尖孔外.结论 显微超声技术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时可能发生根管侧穿,尤其当折断器械位于根管尖1/3段或重度弯曲根管时更应该慎重.
作者:卢志山;柳忠豪;李虹;姜广水;赵君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感染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发生的原因与牙位、疼痛程度、根尖周破坏范围的关系.方法 分析近3年来1 042颗牙髓坏死的感染根管治疗术中发生急症的200颗患牙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症发生率为19.19%,以下前牙和上、下颌磨牙居多;疼痛以老年人居多,根尖周破坏范围小于0.5 mm的患牙急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急症的发生有其特殊性及规律性,根管治疗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急症的发生.
作者:张腊轩;周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为临床选择牙周基础治疗龈下刮治术的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将35例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口腔卫生宣教及全口超声龈上洁治,并填写牙科畏惧量表(dental fear survey,DFS)评估患者畏惧水平. 2组患者分别使用Vector治疗仪和P5治疗仪进行龈下刮治术,术后再次填写DFS.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监测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和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等各项临床指标,监测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患者心理畏惧水平的变化.结果 患者使用Vector系统和P5系统进行龈下刮治后各项临床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2组间BOP和PD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的改善Vector组优于P5组(P<0.05).Vector组治疗后患者DFS得分由51.28±19.61降低为49.16±1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组治疗后患者DFS得分由49.41±16.14增加至50.82±1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DFS得分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轻中度慢性牙周炎龈下刮治术中,Vector系统与P5系统均可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均不会增加患者在龈下刮治过程中的畏惧水平,而保持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作者:宁杨;付云;周玉竹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