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蕾
目的比较临床常用的X线片指感法与Root ZX测定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临床根管预备后拟作充填的患牙548颗,按就诊顺序分为单、双数两组,分别用X线片指感法和Root ZX电子根管定位仪测定根管工作长度,并依此长度行根管充填、拍X线片,测量根充材料至根尖的距离.结果 Root ZX距根尖1 mm内的准确率达94.2%,较X线片指感法(83.8%)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oot ZX测定根管工作长度准确、简便,建议作为X线片法的辅助工具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燕;凌均棨;欧阳勇;付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小涎腺以腭部多见.在颌面部,发生于除涎腺以外的软组织较少见.现将颏下部软组织混合瘤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兵;徐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增大,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下前牙的唇倾度减少.结论正畸治疗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是使下颌作顺时针旋转及改变上下前牙的唇倾度.
作者:朱双林;林界伟;蔡斌;王大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检测大鼠牙周组织IL-6mRNA表达的原位杂交方法,弄清咬合力与牙周组织IL-6mRNA表达变化的关系,初探其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分子机理.方法选用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动物模型,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的原杂交方法,检测不同咬合力状态下,大鼠牙周组织IL-6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牙周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IL-6mRNA阳性信号,而在阴性对照、空白对照中均未检测到信号.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原位杂交方法具较高特异性和灵敏性.此方法用于口腔修复生物力学研究中,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咬合力对牙周组织改建影响的机理,揭示了牙周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作者:袁林;周伟东;赵云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牙齿敏感症又称牙本质过敏症(Dentine Hyper-sensitirity,简称DHS),是口腔内科常见病征,是由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传导,即是近牙本质的牙髓及牙本质内的Aδ纤维传导的尖锐的疼痛感觉[1].然而,牙体质小管的结构和形态影响牙本质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牙本质敏感度[2].在充填后发生的DHS,经常是牙本质小管的结构和形态发生了改变而导致.其成因主要有微渗漏、牙合力改变、备牙时间和充填时机等并进行分析.
作者:杜家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颞下凹位置深,周围解剖比较复杂,其肿瘤的手术切除比较困难,特别是恶性肿瘤如不能完全切除,影响术后的治疗和生存质量.颞下凹手术径路有很多,如上侧径路、侧径路、下侧径路.前两者手术复杂而且并发症多,常不采用.后者并发症少,但因颞下凹位置高,手术较难到达.我们将下侧径路加以改进,就能进入颞下凹,并且手术野清楚.
作者:苟蜀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牙龈沟液(GCF)中PGE2、IL-6、IL-8在治疗前后的浓度,探讨评价牙周治疗效果的指标.方法选择20例牙周炎患牙,用超声波治疗仪进行龈下刮治,检查治疗前、治疗后4周龈沟出血指数(SBI),并收集治疗前后的GCF,用ELISA检测其中PGE2、IL-6、IL-8的浓度.结果治疗前后SBI分别为2.87±0.52和1.32±0.28,P<0.01;PGE2 浓度为254.86±123.60和157.78±129.06 (ng/ml),P<0.05;而IL-6、IL-8的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过彻底的牙周治疗后,GCF中PGE2浓度明显降低,IL-6、IL-8降低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作为牙周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PGE2较IL-6、IL-8等更为敏感.
作者:曾雄群;李梅;章锦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舌癌根治术后口腔颈部瘘的原因.方法总结我科从1992~2001年共施行的舌癌根治术40例.结果有3例发生口腔颈部瘘,并回顾临床治疗的体会,分析口腔颈部瘘出现的原因并探讨预防的措施.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成功的手术操作,术后细致的护理及用药可有效防止口腔颈部瘘的发生.
作者:杨利和;姚小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颈部肿块的临床特征,提高颈部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40例颈部肿块临床与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部肿块中有53例临床与病理诊断相一致,符合率37.9%,其余均以颈部肿块为临床诊断.恶性淋巴瘤及淋巴转移癌在临床上明确诊断较困难.结论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尤其对转移性癌的及时诊断,可尽早发现原发灶挽救病人的生命.
作者:谢旺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近7年先天性唇腭裂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发病因素.方法对1994年1月~2001年1月的884例先天性唇腭裂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唇裂合并腭裂、唇裂或伴牙槽裂、单纯腭裂分别占56.79%、22.06%和21.15%.男女比例为2.25∶1.结论多基因遗传和胚胎的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精神因素是唇腭裂的重要病因.
作者:陈伟良;叶华山;潘朝斌;李劲松;庚尧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开牙合(openbite)是指在正中牙合位或非正中牙合位时,上下颌前牙部分牙齿在垂直方向上无接触的错牙合畸形.开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切割、咀嚼、吞咽、发育及呼吸等功能,甚者影响容貌和心理健康,成年患者尤甚.
作者:陈世稳;周嫣;黄敏方;方志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修复治疗38例48个栓体栓道,其中7例为长桥有2个栓体栓道相连.男24例、女14例,均为25岁以上成年人.固定桥大都在后牙区,个别长桥涉及前牙.固定桥2颗基牙者11例,3颗基牙者18例,3颗以上多个基牙者9例,共计137颗基牙,其中活髓牙108颗,行牙髓治疗的29颗.有牙周病8例,4例已行牙周手术治疗.
作者:樊中全;任煜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固定修复牙体预备前患者的心理情况.方法在固定修复牙体制备前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169例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比较了两组患者在有无心理准备下的畏惧心理,合作行为及对修复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心理有准备组较之对照组的畏惧程度低,能更好地与医生配合,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在固定修复牙体制备前应适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对获得医患双方都满意的修复体是很必要的.
作者:钟爱喜;潘小波;彭利辉;何培侠;黄燕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抗生素预防的牙种植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牙种植患者154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3名(196枚种植体)给予口服青霉素V(PC-V)预防处理,实验组71名(167枚种植种)术前、术后均不给予抗生素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术后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上颌骨与下颌骨种植体的存留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牙种植外科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是无意义的.
作者:王文红;范群;徐中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根管预备是根管治疗术的重要步骤,尤其在后牙根管治疗中操作难度高,费时.其方法除比较熟悉的逐步后退法、逐步深入法外,还有平衡力法、超声法和SW器械法,此外还有近年来备受瞩目的ProFile机用器械法,现对后4种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莫清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3细胞数较健康人低下(P<0.05),CD4、CD4/CD8下降,而CD8升高.晚期、分化差及有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CD3、CD4、CD4/CD8较早期、分化好及无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低,而CD8则相对较高.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可能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赵建江;郑俊发;许曼波;李梅;周会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甲状舌管囊肿(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72例甲状舌管囊肿(瘘)的临床资料,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表现.结果 172例中,10岁以下儿童91例(52.9%),男女之比为1.8∶1,发生于舌骨下部位106例(61.2%),复发30例(17.4%);囊肿衬里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54例(31.4%)、复层鳞状上皮40例(23.3%)、单层上皮8例(4.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伴有复层鳞状上皮7例(4.1%)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伴有单层上皮7例(4.1%).结论甲状舌管囊肿(瘘)好发于10岁以下男性,且舌骨下多见,组织学表现具有多样性.
作者:崔淑霞;刘进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寻找局部恒牙迟萌的佳治疗时机.方法治疗Ⅰ组的11例患儿在其迟萌恒牙根形成3/4以前拔除乳牙或切龈助萌;治疗Ⅱ组的8例患儿在其迟萌恒牙根完成3/4以上时拔除乳牙或切龈助萌.结果治疗Ⅰ组的迟萌恒牙均与对颌牙建立正常关系,而治疗Ⅱ组除2颗下颌第二双尖牙外,其余迟萌恒牙均未与对颌牙建立正常关系.结论建议在恒牙根完成3/4以前治疗局部恒牙迟萌.
作者:柏宁;朱维建;王志军;沈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保留下颌骨下缘和舌骨上淋巴清扫舌癌根治术式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10例采用该术式舌癌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3例在术后2个月~1年半发现患侧颈淋巴转移;2年生存者9例,3年生存者4例,5年生存者2例;所有病例均无局部复发.结论保留下颌骨下缘更有利于舌原发灶的彻底切除,避免局部复发,对未侵犯下颌骨的病例均可采用.舌骨上淋巴清扫术应慎重应用,手术应扩展至二腹肌淋巴结.术后配合系统化疗并严密观察,一旦发现颈淋巴转移灶立即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作者:姚小武;杨利和;叶金梅;李锐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科曾收治1例因颌面部急性蜂窝织炎并发败血症、休克,经治无效死亡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繁胜;张利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