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叶戈;马国锋
目的: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探讨对下肢静脉炎性病变进行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线阵探头,先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在获取下肢静脉血管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再采用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显示血流充盈情况.结果:在下肢静脉炎性病变时,二维超声表现为血管壁增厚、毛糙,在继发血栓时,血管腔内可见到团雾状或絮片状实性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束直径明显小于血管内径,加压时血管壁弹性减弱,不被压瘪.结论: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炎病变作出诊断.
作者:郭顺贤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女,26岁.主诉因带环2年,闭经50天伴剧烈腹痛来我院就诊.
作者:王俊娥;程国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性,37岁.因尿闭伴下腹胀痛5小时就诊,三天前有肾绞痛病史,对症治疗后绞痛缓解.查体:痛苦病容,小腹膨隆,行腹部超声检查.仪器:百胜Au3,频率 3.5、7.5MHz.
作者:徐贵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原因.方法:对近年来在院就诊的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者进行了回顾,对各种致病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查出1646例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随年龄增长,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无明确病因者,占患者总数的35.9%,高血压和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占31.8%.结论:心脏舒张功能减退是心功能减退的早期表现,对早期诊断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耿学勤;王志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经阴道超声(TVS)扫查过程中,探头覆盖物避孕套的破裂率及探头污染情况.方法:428名门诊患者接受TVS,探头由避孕套覆盖,使用后的避孕套被加入过氧化氢,再注入500ml水检查穿孔情况;用干燥的棉球擦净探头,或再加用75%的乙醇擦拭,定期检测及培养使用后的棉球,隔周抽查一次耦合剂.结果:428名患者共使用434个避孕套,6个在使用过程中破裂,4个用后肉眼检查发现小孔(2.3%),余无漏气漏水;92次使用后的棉球取样,2例培养阳性,为不动杆菌属,8次耦合剂菌培养及26次擦试探头的棉球病毒培养均为阴性.结论:避孕套本身破裂穿孔发生率很低,再加用乙醇消毒则探头污染率更低.
作者:姜春峰;胡述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有关乳腺良性疾病的声像图特征以及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0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结果:良性肿块48例(病理类型有:纤维腺瘤、腺瘤、脂肪瘤、腺脂肪瘤、乳管内乳头状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及腺病瘤、腺病伴腺瘤样增生),弥漫性良性病变54例(病理类型有:囊性增生、纤维腺病),正常乳腺6例(病理为腺病和乳腺癌).结论:乳腺良性疾病的超声诊断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为良性肿块,以纤维腺瘤常见.另一类为弥漫性良性病变,常因声像图无肿块而不易诊断.
作者:王燕;郎玉玲;要金芳;张丽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33岁.于7年前发觉右下腹有一包块,1月后发觉左下腹亦有一包块.质硬、活动、无压痛,未曾检查治疗.包块逐渐增大,近年来时有隐痛.
作者:余大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女性,12岁.发现右乳腺肿大半年,近一个月明显增大来诊.查体:发育正常,尚未来月经.于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儿头大小实质性肿物,质中,活动度尚好,表面皮肤色泽正常略凸凹不平,无出血及溃疡.应用康强-88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为7.5MHz.超声表现:右乳腺外上象限可探及低回声实质性肿物,15.0cm×10.0cm×15.0cm大小,内部分布尚均匀,边界清,包膜完整,内部可见少量低速血流,皮下组织及腺体未见异常,右锁骨上窝及右腋下未探及肿大淋巴结(图1).
作者:宋玉琴;王蓉蓉;杨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危险因素对心肌梗塞患者左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组:①单纯心肌梗塞组76例;②伴有高血压病史的心肌梗塞组66例;③伴有糖尿病史的心肌梗塞组22例;④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心肌梗塞组36例.结果:左室重量(Lvmass)除在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舒张功能E、E/A在糖尿病组与单纯心肌梗塞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的心肌梗塞患者左室重量明显增加,伴有糖尿病病史的心肌梗塞患者舒张功能明显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存在者较单一因素者更为严重.
作者:翟莉;智光;黄岚;吕豪;张英;梅雪洁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方法:了解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及种类,1993年1月~2002年2月间常规检查6846例孕妇中,了解胎儿畸形发病率及种类特点.结果:胎儿畸形49例,发病率0.72%,均经妇科引产后尸检和产后超声检查证实.结论: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
作者:刘振亚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的价值.方法:将经B超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56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进行对比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及病变性质.结果: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的判定比较准确,并可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诊断.结论:B超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病变是可靠的,是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作者:郭丽苹;朱瑞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阐述外伤性白内障声像图特征.方法:利用高分辨率的超声诊断仪,对66眼外伤性白内障及100眼正常晶状体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平均厚度4.45±1.25mm,与正常对照组4.18±0.28mm间无差异(P>0.05);(2)66眼外伤性白内障中有54眼晶状体后囊弧形回声光带延长达两侧睫状肌;(3)根据晶状体病变声像图特征,将外伤性白内障分为三种类型.结论:超声对受伤眼球,能全面准确地观察晶状体损伤后的各种形态.
作者:陶玲;王雪梅;傅先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性,65岁.因血尿、排尿困难2周来院做超声检查. 检查方法:使用惠普1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做横切、纵切、加斜切扫查.
作者:金燕玲;董迎春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发病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0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回顾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其回声表现分为扁平斑块、软斑软,混合斑块、硬斑块.结果:40~49岁年龄组均为扁平斑块或软斑块;50~59岁组检出混合斑块;60~69岁组检出硬斑块;70岁以上组则以混合斑块、硬斑块多见.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发病年龄、病程呈正相关.(1)动脉管壁随发病年龄的增长而呈渐近性增厚;(2)斑块的性质随发病年龄、病程的递增而由扁平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演变.单纯内膜-中层增厚及扁平软斑块可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而混合斑块、硬斑块则为中、晚期表现.
作者:余虹;石欣;万青;刘传真;关树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女,22岁.心慌气短半年余,加重9天入院.查体:BP:14/9kPa,神志清,口唇轻度紫绀,心界向左扩大,心率88次/分,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Ⅲ级舒张期高调哨笛样杂音.心电图示:心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厚;X线征像:心脏扩大,以左心室为主.
作者:陈国捷;朱永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卵巢肿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小儿卵巢肿瘤的超声诊断资料.结果:27例术前超声检查:单纯性囊性6例,囊实性16例,实性5例.其中良性肿瘤19例(占70%),恶性肿瘤8例(占30%),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6%.结论:超声诊断小儿卵巢肿瘤符合率高,对小儿无损伤性,可作为小儿急腹症首选的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肖雪晶;李静;林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方法:36例早期乳腺癌分别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检查,并与36例乳腺增生者对照.结果:早期乳腺癌CDPI血流检出率为100%.CDPI血流显示三级占72.2%,乳腺增生者CDPI血流检出率为86.1%,CDPI血流显示0~1级占66.7%.结论:CDPI能完整地显示早期乳腺癌的血供情况,为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王顺章;张艳华;隋慧珍;郑秀兰;王晶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根据其流行病学、形态学、形态病理、临床过程及转归等,国内将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囊性包虫病和由多房(泡状)棘球绦虫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泡型包虫病).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我院统计,以囊型包虫病居多.本组均为囊性病,报道如下.
作者:英曼;储开昀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的超声表现.方法:50例小儿急腹症常规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肠套叠、肠梗阻、阑尾有无增粗肿胀等病变,同时用高频超声重点观察脐周(脐右侧为主)、回盲部及肠系膜根部有无淋巴结肿大.结果:39例表现为单纯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伴炎症,6例同时合并肠套叠,5例合并急性阑尾炎.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在脐右侧及右下腹,淋巴结内见稀疏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大血流速为(20±5)cm/s,RI为0.5左右.结论:高频超声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炎具一定特异性,并能同时发现肠套叠、急性阑尾炎等病变,对小儿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求钦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55岁.右睾丸无明显诱因肿痛1个月,可忍受,自觉发热,未测体温,以后右睾丸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抗炎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来诊.
作者:王芳芳;苏畅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