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苯丁酸钠对多烯紫杉醇耐药前列腺癌细胞株的增值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徐亚文;郑少波;陈玢屾;温勇;朱善文

关键词:前列腺癌, 化疗耐药, 苯丁酸钠, 多烯紫杉醇
摘要:目的:研究苯丁酸钠对前列腺癌多烯紫杉醇耐药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与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多烯紫杉醇耐药前列腺癌PC3细胞株(PC3/DTX),采用0、1、2、4 mmol/L的苯丁酸钠处理PC3/DTX,MTT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力以及抑制率,计算不同浓度苯丁酸钠处理后各组多烯紫杉醇对PC3/DTX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21、Cyclin D1与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0、1、2、4 mmol/L的苯丁酸钠处理PC3/DTX细胞48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是(99.85±2.69)%,(84.68±3.87)%,(68.65±4.54)%和(43.54±5.69)%(P<0.05);抑制率分别是(10.69±3.65)%,(5.78±4.58)2%,(54.68±3.98)%和(69.84±6.54)%(P<0.05);多烯紫杉醇对各处理组细胞的IC50分别为135.98±2.69、109.65±3.87、87.65±3.84、64.62±2.98 nmol/L(P<0.05);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7.20±0.80)%,(10.20±0.90)%,(19.80±2.10)%和(27.40±2.50)%(P<0.05);Western blot显示苯丁酸钠促进p21蛋白的表达,抑制Cyclin D1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论苯丁酸钠可以增加前列腺癌耐药细胞株对多烯紫杉醇的药敏性,并影响前列腺癌耐药细胞株p21、Cyclin D1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甲基苯丙胺对PC12细胞中二硫键异构酶S亚硝基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对PC12细胞中二硫键异构酶(PDI)S亚硝基化的影响以及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METH处理PC12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L-NNA与不同浓度的METH共同处理PC12细胞,生物素转化法检测各细胞内PDI及S亚硝基化PDI(PDI-SNO)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情况,HE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METH使得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PDI-SNO表达率增高,当同时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NA)与METH共同处理细胞时,L-NNA可有效地提高细胞的存活率,抑制PDI-SNO的表达率。结论 METH可对PC12细胞产生明显毒性作用,且使PC12细胞中的PDI发生显著的S亚硝基化。

    作者:吴小芳;王爱枫;邱平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FGF-2/PELA/BMP-2微囊支架促进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骨形态发生蛋白-2(FGF-2/PELA/BMP-2)微囊支架对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PDSC),进行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及成骨、成软骨、成脂三系诱导并进行茜素红、甲苯胺蓝、阿利新蓝、油红O染色及免疫荧光实验。制备FGF-2/PELA/BMP-2、FGF-2/PELA、PELA/BMP-2、PELA四组材料,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微囊表面,通过ELISA实验制作两因子的控释曲线。将4组材料浸提液与第3代骨膜来源干细胞进行共培养,分别在7、14 d进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分别在7、14、21 d进行qRT-PCR成骨基因表达检测,观察比较各组PDSC成骨分化能力,数据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显示PDSC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三系诱导分化染色结果表面PDSC具有成骨、成软骨、成脂等多向分化能力。AKP活性结果显示,FGF-2/PELA/BMP-2组在PDSC培养的7 d及14 d,AKP活性高,差异显著。FGF-2/PELA/BMP-2组的qRT-PCR结果提示RunX-2、OCN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且在第14天RunX-2表达量达到顶峰,OCN呈持续增长趋势。结论 FGF-2/PELA/BMP-2仿生控释微囊支架中的细胞因子活性得以保留,并相对其他实验组具有更高的促进PDSC成骨分化的能力。

    作者:殷杰;邱素均;高浚淮;赵胜利;闵少雄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护肝清脂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中AMPK通路激活及NF-κB-p65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肝清脂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正常组、非诺贝特组(0.1 g/kg)、护肝清脂片低(0.54 g/kg)、中(1.08 g/kg)、高(2.16 g/kg)剂量组。在高脂饲料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持续给药12周。HE染色观察各组肝脏形态学及病理学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肝组织TG、CHOL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组织TNF-α、IL-6、CRP水平。q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SREBP-1c、FAS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p-AMPK、SREBP-1c、FASN及NF-κB-p65的蛋白水平。结果护肝清脂片中、高剂量组能减轻NAFLD大鼠肝脏脂质沉积,显著降低其血清TG、CHOL、AST、ALT水平,同时降低肝组织TNF-α、IL-6、CRP水平。护肝清脂片中、高剂量组显能著升高NAFLD大鼠肝脏p-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SREBP-1c、FASN及NF-κB-p65的表达水平。结论护肝清脂片可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及抑制NF-κB活性减轻肝细胞炎症反应,缓解NAFLD进程。

    作者:姚笑睿;夏凡;唐外姣;周本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苯丁酸钠对多烯紫杉醇耐药前列腺癌细胞株的增值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目的:研究苯丁酸钠对前列腺癌多烯紫杉醇耐药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与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多烯紫杉醇耐药前列腺癌PC3细胞株(PC3/DTX),采用0、1、2、4 mmol/L的苯丁酸钠处理PC3/DTX,MTT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力以及抑制率,计算不同浓度苯丁酸钠处理后各组多烯紫杉醇对PC3/DTX细胞的半致死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21、Cyclin D1与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0、1、2、4 mmol/L的苯丁酸钠处理PC3/DTX细胞48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是(99.85±2.69)%,(84.68±3.87)%,(68.65±4.54)%和(43.54±5.69)%(P<0.05);抑制率分别是(10.69±3.65)%,(5.78±4.58)2%,(54.68±3.98)%和(69.84±6.54)%(P<0.05);多烯紫杉醇对各处理组细胞的IC50分别为135.98±2.69、109.65±3.87、87.65±3.84、64.62±2.98 nmol/L(P<0.05);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7.20±0.80)%,(10.20±0.90)%,(19.80±2.10)%和(27.40±2.50)%(P<0.05);Western blot显示苯丁酸钠促进p21蛋白的表达,抑制Cyclin D1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论苯丁酸钠可以增加前列腺癌耐药细胞株对多烯紫杉醇的药敏性,并影响前列腺癌耐药细胞株p21、Cyclin D1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量。

    作者:徐亚文;郑少波;陈玢屾;温勇;朱善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维格列汀通过上调胰高血糖素样肽1发挥抗癫痫作用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对戊四氮(PTZ)诱导的癫痫模型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的影响而发挥抗癫痫作用。方法脑外伤患者切除的皮质为对照组(control;n=14),颞叶癫痫(TLE)患者行癫痫灶切除的皮质为颞叶癫痫组(n=23)。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control)、PTZ单纯致痫组(B组,PTZ-induced epilepsy)、生理盐水2 mL/kg干预组(C组,PTZ+2 mL/kg saline)、维格列汀2.5 mg/kg干预组(D组,PTZ+2.5 mg/kg vildagliptin)、维格列汀5 mg/kg干预组(E组,PTZ+5 mg/kg vildagliptin)、维格列汀10 mg/kg干预组(F组,PTZ+10 mg/kg vildagliptin)。连续腹腔注射PTZ(35 mg/kg)3周建立慢性癫痫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运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GLP-1R的表达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各组血清中GLP-1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对GLP-1R进行定位。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LP-1R主要表达于人体脑组织以及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LP-1R在癫痫患者以及癫痫模型中表达降低(P<0.05);在大鼠中,维格列汀可以有效的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和降低癫痫发作次数;维格列汀干预后,GLP-1R的表达升高(P<0.05)。ELISA结果显示GLP-1与GLP-1R的表达变化一致(P<0.05)。结论维格列汀通过上调GLP-1和GLP-1R发挥抗癫痫作用。

    作者:温跃桃;吴昆仑;石全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脱氧胆酸对C57BL/6小鼠回肠类器官生长的影响

    目的:建立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系统,探讨脱氧胆酸(DCA)对小肠类器官生长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C57BL/6小鼠末段回肠,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后Matrigel基质胶包埋,于完整培养基中培养。以无水酒精和正常小肠类器官为对照,予100μmol/L高浓度DCA短期干预2 d,10μmol/L DCA长期干预10 d,并去除DCA后再长期培养10 d,观察类器官的生长和出芽情况。结果高浓度DCA短期干预类器官,肠道类器官球形结构形成率、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类器官演化率和出芽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短期去除DCA四项指标仍减少(P<0.05),长期去除DCA后仅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减少(P<0.05)。低浓度DCA短期干预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减小(P<0.05),长期干预肠道类器官球形结构形成率、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明显减少(P<0.05),去除DCA后仅肠道类器官结构形成率和出芽数量低于正常(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DCA损伤小肠类器官并影响其生长,长期去除DCA后可部分恢复其功能。

    作者:楼俪泓;曾悦;周慧;陆颖影;王兴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生物素靶向显影探针Biotin-S-S-Rhodol对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显影作用

    目的:对新型生物素靶向显影探针(Biotin-S-S-Rhodol,3a)的靶向显影性能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谷胱甘肽(GSH)处理后3a的光谱特性;采用不同浓度GSH处理3a,荧光光谱分析3a对GSH的敏感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素预处理前后MCF-7细胞、MDA-MB-231细胞和Hs 578Bst细胞对3a的摄取率和靶向显影性能;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初步分析3a对MCF-7细胞、MDA-MB-231细胞和Hs 578Bst细胞的毒性。结果3a的强吸收峰在510 nm处,在544 nm处荧光发射信号强;荧光光谱结果显示随着GSH浓度(0~6 mmol/L)处理浓度提高,544 nm波长处的荧光强度升高;MDA-MB-231、MCF-7细胞对3a的摄取率明显高于Hs 578Bst细胞;3a能实现乳腺癌细胞专一性成像,成像清晰;2~20μmol/L 3a对人正常乳腺细胞无明显毒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存活。结论3a能通过生物素介导专一靶向乳腺癌细胞,成像清晰,对正常乳腺细胞毒性极低,有一定的抑制乳腺癌细胞存活作用。

    作者:吴碧娟;周杏子;孙婧雯;谭翠雯;吴新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哮喘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62例为病例组及1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其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哮喘患者分为危重组87例、非危重组175例。记录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和血常规结果,并计算NLR和PLR。比较3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哮喘危重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哮喘非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PLR显著高于哮喘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哮喘非危重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784、0.873、0.795(均P<0.01)。NLR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的佳临界值为2.58,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NLR、PLR均升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时光;赵俊伟;明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对比: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对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围手术期结果、功能性及肿瘤相关性结果进行比较。方法从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72位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术,手术均由同一名有经验的术者操作完成。收集及评估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围手术期结果,功能及肿瘤相关结果。结果36位病人接受了3D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另外36位病人接受了2D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3D腹腔镜组比2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167 min vs 218 min,P<0.001),平均出血量少(86.11 mL vs 177.78 mL,P<0.001),且两组术后3个月尿控率有统计学差异(88.89%vs 63.89%,P=0.026)。两组间手术并发症、性功能恢复及无生化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与2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相比,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术后早期尿控情况更好。

    作者:唐开强;庞诗语;包继明;类成勇;谭万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孕中期热暴露对大鼠子代宫内发育及胎盘HSP70、Bax、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中期热暴露对大鼠胎盘和子代宫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受孕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热暴露组,每组12只。对照组孕鼠孕期全程在23±1℃的环境中饲养,热暴露组大鼠受孕后先在23±1℃的环境中饲养,妊娠第8~13天饲养温度调高至35±1℃,妊娠第14天回至23±1℃的环境中饲养。测量孕鼠不同妊娠时段的的体质量变化,在孕末期行剖腹取胎,检测仔鼠的数量、体质量、身长、尾长、外观、活/死胎数、胎盘质量及胎盘组织HSP70、Bax、Bcl-2等蛋白表达。结果热暴露组孕鼠孕末期体质量及孕期体质量增加值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热暴露组仔鼠的体质量、身长、尾长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仔鼠胎盘质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暴露组胎盘HSP70表达(HSP70/actin)和Bax/Bcl-2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中期热暴露会影响大鼠胎盘及子代宫内的生长发育,会诱发胎盘组织的热休克反应及加速胎盘组织细胞的凋亡。

    作者:彭永保;黄淑晖;张俊明;罗勇;周群;刘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肾动脉栓塞联合剖腹探查成功救治肾活检后肾后位结肠大出血:1例报告

    报告1例肾动脉栓塞联合剖腹探查抢救肾活检后肾后位结肠大出血成功的病例。提示在肾活检大出血的病例中,应警惕少见的解剖异常如肾后位结肠,及其所带来的结肠损伤出血的风险。本例中,肾动脉栓塞联合剖腹探查可快速精准止血,大限度避免器官切除,挽救生命。

    作者:马莲子;刘郑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以GSK-3β为靶标的miRNAs调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侵袭转移是导致肝细胞癌高死亡率的关键原因之一,其机制复杂。在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miRNAs可作为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调节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对肿瘤形成、血管生成及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重点综述了以GSK-3β为靶标的miRNAs调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具体涉及到miRNAs与肝细胞癌的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对GSK-3β的调控作用等相关性研究内容。

    作者:贺松其;文彬;陈冠新;孙海涛;孙嘉玲;杨雪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鼠李糖乳杆菌培养上清液通过抑制NF-κB通路预防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目的:体外探讨鼠李糖乳杆菌上清液(LGG-CM)能否通过抑制NF-κB通路来阻断大肠杆菌K1(E. coli K1)株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方法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研究LGG-CM能否抑制E. coli K1激活NF-κB通路;通过侵袭实验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实验,研究LGG-CM能否抑制细菌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通过免疫印迹研究黏附分子CD44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ZO-1蛋白的细胞内分布;用Transwell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跨细胞内皮电阻(TEER)值和细菌迁移实验评价LGG-CM对细胞屏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结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LGG-CM能抑制E. coli K1激活NF-κB通路,藉此抑制E. coli K1的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同时,LGG-CM可抑制E. coli K1上调CD44蛋白和下调紧密连接蛋白ZO-1。此外,LGG-CM能够明显减缓TEER值的降低和抑制E. coli K1穿越体外血脑屏障。结论体外实验表明,LGG-CM能够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阻断E. coli K1侵袭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及维护血脑屏障完整性来预防E. coli K1引起的细菌性脑炎。

    作者:曾庆;何肖龙;肖汉森;杜蕾;李雨静;陈乐程;田慧文;黄胜和;曹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不同肠段黏膜愈合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小肠受累的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第30周回末及结肠和小肠黏膜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接受IFX治疗的小肠受累C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周时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CRP、白蛋白)、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胶囊内镜Lewis评分、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30周18例小肠CD患者的内镜下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Lewis评分、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评分、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体质量指数和白蛋白明显升高。临床缓解率为88.9%(16/18),回末及结肠黏膜愈合率58.8%(10/17,1例患者治疗后未复查结肠镜),小肠黏膜愈合率22.2%(4/18),深度缓解率17.6%(3/17)。在IFX治疗第30周,4例小肠黏膜愈合者回末及结肠黏膜均达到愈合,而回末及大肠黏膜愈合而小肠黏膜未愈合者6例。结论 IFX可有效诱导和维持小肠CD患者的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减轻炎性活动。小肠黏膜愈合滞后于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小肠CD治疗疗效评价除关注回末及结肠的黏膜愈合外,还应结合小肠黏膜愈合情况。

    作者:朱振浩;邱琛;张明;陈昭;向城;王新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75岁以上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1月~2013年11月,97例75岁以上高龄患者由同一术者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统计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围术期结果。出院后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MACCE)事件(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重复再血管化)。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在院死亡率3%,随访成功率93.81%,随访时间为(29-192)(95.61±34.07)个月。10年生存率为62%,10年MACCE事件免除率为47.4%。随访期间6例(6.8%)患者进行了重复再血管化,12例(12.37%)患者出现脑血管事件,5例(5.15%)出现心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1.388,P=0.043)、糖尿病(OR=1.692,P=0.017)是高龄患者OPCAB术后远期MACCE事件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而不完全再血管化并不会增加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事件发生率。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远期效果满意。高血压、糖尿病是高龄患者OPCAB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危险因素,但术后良好地控制血压及血糖可以有效降低MACCE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完全再血管化并不会对远期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郭弈;任崇雷;高长青;肖苍松;张华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弥散加权成像、氢质子波谱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髓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灌注成像在后颅窝髓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髓母细胞瘤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DWI检查,12例行MRS检查,5例行3D ASL检查。结果9例位于蚓部-四脑室,5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1例多发。MRI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FLAIR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实性成分DWI均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肿瘤囊变、坏死多见(n=12),钙化少见(n=1),无明显出血。增强扫描呈轻度斑片状(n=6)或明显强化(n=10)。12例可见梗阻性脑积水,3例并发脑脊液种植转移。MRS上Cho峰明显升高,NAA峰明显降低,Cho/Cr(≥3.5)和Cho/NAA(≥4.0)比率明显增高。此外,8例可见Tau峰,4例可见Lip峰。5例ASL均呈低灌注。结论髓母细胞瘤的DWI、MRS及ASL灌注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对不典型髓母细胞瘤明确诊断。

    作者:成东亮;汪文胜;胡译心;陈梦林;文戈;成丽娜;吴静;颜刘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输注高/低比例血浆及红细胞对创伤后需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高/低比例(≥1∶2/<1∶2)输注血浆及红细胞对创伤后需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的疗效。方法系统性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时间为2009年1月~2016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患者24 h及30 d死亡率、24 h生存率。结果纳入5篇文献,共计1024例患者,两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高比例组患者24 h死亡率明显降低(OR0.35,95%CI[0.25,0.48],P<0.00001);高比例组患者30 d死亡率仍明显低于低比例组(OR0.55,95%CI[0.41,0.75],P=0.0001);高比例组患者24 h生存率也显著提高(HR2.34,95%CI[1.46,3.73],P=0.00001)。结论输注高比例血浆及红细胞可显著降低创伤后需要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作者:虞芳;钟涛;武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聚氧化乙烯改善大鼠慢性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

    目的:通过声学造影评价聚氧化乙烯(PEO)改善大鼠慢性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的效果。方法12只Wistar大鼠通过结扎一侧股动脉建立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6),隔天分别经颈内静脉输注PEO和生理盐水,共治疗2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行声学造影检查测定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量并在第28天测量血流储备量。结果从第7天开始PEO组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第28天时PEO组缺血后肢骨骼肌血流储备量及血管容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O显著提高了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大鼠骨骼肌的血流储备量和血流量,增加慢性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管容积,提示PEO可能通过增加血流剪切力促进血管新生及动脉形成过程,从而改善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

    作者:郑德仲;周滔;查道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自杀意念的疗效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方法将178例老年抑郁症有自杀意念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0例,对照组9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治疗2周后减分率≥20%为显效,治疗4周后减分率≥25%为有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及SIO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研究组更显著(P<0.05);(3)研究组在治疗2周后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52.5%vs 28.6%;χ2=10.569,P<0.01);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77.5%vs 53.1%;χ2=15.470,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能缩短起效时间,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首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认识障碍、躯体化症状、迟缓等状况也明显改善,并且能减轻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降低自杀风险。

    作者:秦碧勇;戴立磊;郑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对结肠癌患者早期康复疗效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对比“进行”或“不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我国结肠癌患者群术前不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中心2014年7月~2016年2月期间某医疗组收治的需行择期一期吻合性切除术的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对照组患者术前12 h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术后12 h内完成基线资料指标收集,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球比等指标以术前1 d、术后第1和5天的数据为准,随访出院后至术后第30天患者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终纳入试验组76人,对照组72人。两组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及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前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结肠癌术前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增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延迟肠道运动功能恢复,影响术后早期营养状态。

    作者:胡艳杰;李卡;李立;汪晓东;杨婕;冯金华;张薇;刘雨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