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陆芳;管剑龙
目的 探讨miR-205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miR-205 mimics和scrambled control分别转染HK-2转分化细胞株,采用real-time qPCR检测miR-205和ZEB1、E-cadherin、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ZEB1、ZEB2、E-cadherin、α-SMA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免疫组化检测β-catenin的异位表达情况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miR-205 mimics转染HK-2转分化细胞株后,ZEBl和ZEB2的表达水平较高糖组得到大幅下调(P<0.01),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较高糖组显著提高(P<0.01),同时间质细胞特征分子α-SM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miR-205mimics也显著抑制了HK-2转分化过程中β-catenin异位表达,在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 miR-205可通过下调ZEB1和ZEB2的表达,抑制了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进程.
作者:曹罗元;杨菁;富显果;林应华;林峰;黄宝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鼠DNAJB13与HK1是否具有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双酶切连接方法构建pG EX-4T-1/Dnajb13原核表达载体,测序验证;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GST-DNAJB13表达,采用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蛋白和鉴定;提取小鼠睾丸蛋白,采用GST pull down检测DNAJB13与HK1是否具有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pGEX-4T-1-Dnajb13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一致;转化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在37℃,IPTG浓度1mmol/L诱导下高效表达融合蛋白;GST pull down检测结果阳性,显示DNAJB13与HK1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在小鼠睾丸中,DNAJB13与HK1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参与精子形成和精子运动.
作者:杨梦月;熊紫薇;李维娜;贾苗苗;刘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腺苷三磷酸(ATP)合酶抑制因子1(IF1)在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及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探索其生理功能及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近2年内在我院手术切除的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及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组织取自25~69岁患者,包括正常子宫内膜38例、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各33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正常子宫肌壁24例、子宫肌瘤30例、正常宫颈18例、宫颈鳞癌30例、正常输卵管11例、输卵管腺癌19例、正常卵巢15例、卵巢腺癌21例、绒毛及蜕膜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IF1在各样本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IF1及其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结果 IF1在子宫内膜腺癌(P<0.01)、宫颈鳞癌(P<0.01)、输卵管腺癌(P<0.01)、卵巢腺癌(P<0.01)组织表达均较对应正常组织显著增强,但在子宫肌瘤与正常子宫肌壁、绒毛与蜕膜间未见显著差异;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IF1在分泌期表达较增殖期显著减少(P<0.01).此外,IF1在异位症异位内膜表达较异位症在位内膜(P<0.05)及正常内膜(P<0.01)均显著增高,但异位症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间无显著差异.RT-PCR结果显示,IF1 mRNA表达在正常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表达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IF1在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及非恶性病变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在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增高,该结果提示IF1可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标记物,有望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赵军;刘肖;李亚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白塞病是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易发生血管栓塞,可累及脑实质和血管.本文回顾1例白塞病患者忽视了“三级预防”即既病防变,出院后迅速累及中枢神经病案,总结经验教训,对有发生血管栓塞高风险因素的白塞病患者需要及时干预.
作者:陈永;陆芳;管剑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性别对肥胖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190例哮喘患儿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02例,正常体质量组/肥胖组57/45)、女性组(88例正常体质量组肥胖组46/42),检测所有患儿治疗前及规范化ICS治疗1年后肺功能,包括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50%流量(MEF50)、用力呼气25%流量(MEF25).结果 治疗前各组肺功能男女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ICS治疗1年后,正常体质量男女性组FVC%、FEV1%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肥胖男性组FVC%、FEV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肥胖女性组仅FVC%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ICS治疗能够改善哮喘大气道通气功能,性别对哮喘ICS治疗大气道通气功能的改善依赖于体质量指数,表现为性别对正常体质量哮喘患儿ICS治疗影响作用较小,而女性肥胖哮喘患儿肺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低于男性肥胖哮喘患儿.
作者:叶泽慧;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硫酸镁用于食道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2015年10月~2016年3月行择期食道癌根治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组(试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结束后,硫酸镁组以0.1 mL/(kg·h)(2.5 g硫酸镁加入50 mL生理盐水,泵注速度为5 mg/(kg·h))持续泵注硫酸镁,而对照组以相同的速度持续泵注生理盐水,直至手术结束.记录患者躁动,疼痛,肌张力评分,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术后Mg2+,Ca2+,K+浓度.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其中硫酸镁组57例,对照组51例.硫酸镁组在恢复室(PACU)的躁动评分、疼痛评分、肌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停药后拔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Ca2+浓度明显高于术后,且对照组术前Mg2+浓度明显高于术后,硫酸镁组术后Mg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P<0.05).硫酸镁组术前及术后Mg2+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PACU停留时间、入PACU即时苏醒期躁动评分,术前术后K+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道癌根治术中泵注5 mg/(kg.h)硫酸镁,能明显减少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不会出现肌力恢复延迟,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作者:谢敏;李祥奎;陈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早期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HCH患者102例,随机分成A组(51例)和B组(51例),在入院48h内两组采用不同的收缩压(SBP)控制目标:A组采取早期积极降压治疗,SBP目标(130~140)mmHg;B组采取标准降压治疗,SBP目标(170~180) mmHg.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48 h后,A组患者的SBP、血肿体积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均明显低于B组,Glasgou昏迷量表(GCS)明显高于B组(P<0.01或P<0.05).治疗30d后,A组疗效等级指标优于B组(Z=2.331,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B组(x2=2.772,P=0.0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安全可行,能减少血肿扩大,减轻神经功能恶化,改善预后.
作者:张洪涛;禹萌;任雅芳;张斌;张淑玲;付胜奇;张道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0例中度以上多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及气管内插管全麻组(B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并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A组胸椎旁神经阻滞后仅鼻导管吸氧;B组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5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无1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和B组的麻醉准备时间(15.46±8.32 min vs 35.65±11.12 min),术后清醒出手术室时间(6.26±2.09 min vs46.32±15.76 min),住院费用(6355.54±426.00元 vs 8932.25±725.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咽喉部不适等(0% vs 100%),术后监护时间(2h vs 12h),术后进食时间(2 h vs 6 h)均优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术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各指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血PH、PaCO2、PaO2无明显变化;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PaCO2升高及PH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O2无明显变化.结论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徐金东;郁丽娜;赵达强;谢亮;周海榆;王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自噬在法舒地尔(Fasudil)抑制Rho激酶心肌保护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装置灌流,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模拟局部心肌缺血,松开结扎线恢复灌流120 min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实验分3组:I/R组、法舒地尔(Fasudil)组、和Fasudil+自噬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组.连续记录左心室动力学变化,收集再灌注5、10 min冠脉流出液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Beclin1和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I/R组比,Fasudil使左心室发展压、左心室内压大上升及下降速率、左心室做功明显得到改善,降低复灌期冠脉流出液中LDH的释放,Atg5、Beclin1 mRNA表达增加,Bcl-2/Bax mRNA升高,caspase 3蛋白表达降低.自噬抑制剂Wort减弱了法舒地尔的保护作用,抑制了心室动力学指标的恢复,LDH释放增多,Atg5和Beclin1 mRNA表达降低,Bcl-2/Bax降低,caspase 3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抑制Rho激酶心肌保护作用中诱导了自噬的发生,且自噬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叶红伟;方婷婷;谷小雨;王娅;朱广宇;于影;高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微小RNA106b(mir-106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例2001~200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接收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获得的肿瘤组织和相对应的癌旁组织,采用qRT-PCR方法检测mir-106b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并通过northern blot进一步验证其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ir-106b表达量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相对于癌旁组织,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中mir-106b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统计学数据显示,mir-106b的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吸烟有相关性(P<0.05).并且,mir-106b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的生存率(60个月)显著高于mir-106b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37个月,P=0.024).另外,Cox回归分析显示,mir-106b的表达量、区域淋巴结转移及吸烟均为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独立预后因子(P<0.05).结论 mir-106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可用作ESCC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
作者:肖长艳;郭子健;曹磊;丁晓文;刘强;王小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早期合并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6月在南方医院儿科移植中心行干细胞移植早期合并败血症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病历资料,对早期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6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儿,321例早期发生感染,感染率77.16%,其中55例患儿血培养阳性,阳性率17.13%.55例败血症患儿感染途径以口腔黏膜(65.5%)为常见,其次为胃肠道、肺部、皮肤等.致病菌种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7.3%)、肺炎克雷伯杆菌(21.8%)、铜绿假单胞菌(9.1%).真菌败血症1例,为热带念珠菌.致病菌中产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6例,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多重耐药菌(MDR)2例.结论 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早期合并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平均耐药率高,口腔黏膜为常见的感染部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经验性应用抗真菌药物以及加强对口腔、肺部、肛门等易感染部位的护理,是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早期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艳军;李春富;何岳林;冯晓勤;裴夫瑜;吴学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在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取15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取22只Wistar大鼠行自体角膜移植术作为自体组;取22只SD大鼠与44只Wistar大鼠,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随机抽取22只归入典必殊组,术眼滴典必殊眼液(每日2次),剩余22只归入异体组,术眼滴同等量生理盐水,共一个月.参照Larkin法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评估;分别于术后第5、9天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自体组不发生排斥反应,典必殊组角膜存活时间为24±0.32 d,远高于异体组10±0.36 d (P<0.00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异体组角膜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SDF-1和CXCR4 mRNA在异体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第5天P<0.001,第9天P<0.01),典必殊组较异体组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检查发现SDF-1/CXCR4主要表达在角膜植片的上皮层与基质层,异体组角膜组织SDF-1和CXCR4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SDF-1/CXCR4可能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早期的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为SDF-1特异性诱导CXCR4+细胞成熟和朝着排斥部位趋化,并促进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巫小送;吴京;马明;卢晓丽;于健;张振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活体阿霉素(ADR)大鼠肾病模型探讨受地塞米松及LY294002影响的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下游分子Bad的表达、尿蛋白变化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随机数表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阿霉素肾病组(ADR组),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组(DEX组),阿霉素+地塞米松+LY294002干预组(LY294002组).分别于第7、14、28天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p-Akt、Akt和Bad蛋白表达水平,Q-PCR检测肾皮质Bad mRNA表达水平.结果 ADR组蛋白尿持续增加,p-AKT/AKT比值下降和Bad蛋白表达上调、Bad-mRNA表达增加,较正常N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DEX组尿蛋白明显减少,p-AKT/AKT比值升高和Bad蛋白表达下调、Bad mRNA表达减少,与N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LY294002组的尿蛋白无减少,p-AKT/AkT比值下降和Bad蛋白表达上调、Bad mRNA表达增加,与DEX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地塞米松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下调其下游分子Bad的表达,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LY294002干预后可抑制该信号通路,阻断地塞米松减少尿蛋白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是激素减少尿蛋白的信号传导机制之一.
作者:周志刚;吴汪丽;刘甜甜;彭云;劳文芹;梁敏;朱美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良性甲状腺囊肿超声引导聚桂醇硬化的治疗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适合聚桂醇硬化治疗的甲状腺囊肿类型.方法 97例共99个囊腔体积≥2 cm3并经细胞病理诊断为良性的甲状腺囊肿,采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分别在术后1,3,6,12月进行随访.囊肿按病程、囊液成分、囊液粘稠度、囊实性比例、囊壁厚薄、囊腔分隔进行分类.疗效评价按囊腔体积缩小<50%为无效,缩小≥50%为有效,缩小≥90%为治愈.结果 囊肿基线及治疗后1,3,6,12月的体积分别为12.08±11.56cm3、5.63±8.51 cm3、5.96±8.42 cm3、3.80±5.50 cm3、2.85±3.98 cm3;平均囊腔体积缩小(70.0±33.7)%;累积有效率为82.8%(82/99),治愈率为63.6%(63/99);13.1%(13/99)囊肿因1~3个月后较基线增大或无缩小需要再次硬化治疗,病程1年以上的囊肿是导致多次硬化的独立因素[23.7%(9/38)vs 6.6%(4/61),OR=4.473(1.238~16.169),P=0.022];治疗效果与囊腔分隔、囊液粘稠度、囊实性比例、囊壁厚度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囊肿终疗效(缩小<90%)的主要因素是囊腔分隔(HR=2.25,95%CI 1.19~4.25)和囊液粘稠(FHR=2.02,95%CI 1.19~3.43).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术可有效安全地治疗良性甲状腺囊肿,6个月可达到大治疗效果,对病程1年以下、囊液稀薄、囊腔无分隔的单纯囊肿治疗效果佳.
作者:陈志江;王龙;黄怡静;赖水青;陈红梅;裴剑浩;丛淑珍;邝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40岁以上高龄妇女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治疗结局.方法 2007年1月~2015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非赠卵IVF/ICSI-ET的≥40岁妇女的1050个起始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40岁组(n=393),41岁组(n=266),42岁组(n=158),43岁组(n=107),44岁组(n=64),≥45岁(45~51岁)组(n=62),比较分析各组的临床特征和助孕结局.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和不同移植胚胎数目的妊娠结局.结果 共1032个取卵周期,750个移植周期,113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为17.7%,其中64个周期获得活产,活产率为8.5%.各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3.4%、21.0%、13.1%、9.2%、5.6%和0%,胚胎着床率为11.2%、10.2%、6.3%、5.1%、2.3%和0%,各组的早期自然流产率分别为31.0%、35.9%、42.9%、42.9%和100%,各组的活产率分别为11.9%、11.8%、2.8%和3.9%.长方案、短方案、拮抗剂方案、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3.6%、10.2%、13.3%、2.3%.750个移植周期中,移植1个胚胎,临床妊娠率为3.8%,移植2个胚胎,为12.6%,移植3个胚胎,为23.0%.结论 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临床妊娠率逐年显著下降,并且年龄≥44岁获活产的概率极低.对于≥40岁妇女即使无其他明显导致不孕的病因,应在知情告知后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对于年龄≥44岁妇女,则寻求赠卵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周星宇;冯淑娴;李雪兰;刘玉东;陈薪;叶德盛;牛静;陈士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2 (PPAR-γ2)基因-C34G、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ESCCBroder Ⅰ级、BroderⅡ级和BroderⅢ级患者各200例,以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上述各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PCR-RFLP检测PPAR-γ2基因-C34G和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C242T多态性.采用14C-UBT检测受检者H.Pylori与14C结合的每分钟衰变数(DPM)以判断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C34G、-C242T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C34G(CG)和-C34G(GG)基因型者患ESCC的风险均显著增加,-C242T(CT)和-C242T(TT)基因型者患ESCC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C34G(GG)和-C242T(TT)基因型在ESCC发生、发展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另外在-C34G (CG)和-C242T(TT)之间、-C34G(CG)和-C242T(CT)之间及-C34G(GG)和-C242T (CT)之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H.Pylori感染者患ESCC的风险性均明显增高.H.Plylori感染与-C34G(CG)、-C34G(GG)、-C242T(CT)和-C242T(TT)基因型与均有正向交互作用(γ均大于1).结论 携带-C34G(CG)、-C34G(GG)、-C242T(CT)和-C242T(TT)基因型的个体属ESCC高危险人群,这些基因型和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促进了ESCC的发生、发展,应当采取根除H.Pylori或调控基因表达的措施以达到有效预防LSCC的目的.
作者:张超贤;郭李柯;张利利;韩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应机制.方法 利用划痕试验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中MMP-2和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中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能力逐渐增强,0.1 μmol/L和1μmol/L浓度组MHCC97H肝癌细胞穿过基质胶到达小室底端的细胞数目分别为对照组的(68.99±15.74)%和(34.28±8.17)%(P<0.05).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当浓度为1μmol/L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AKT的磷酸化水平,当浓度为1μmol/L时,磷酸化水平为对照组的(90±2)%(P<0.05).结论 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这种作用可能部分与调节AKT信号通路的活性进一步调节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然而,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证实这种作用关系.
作者:田长印;张欣;赵文学;党双锁;靳耀锋;纪泛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分期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RS)与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治疗2-4 cm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肾结石患者70例,应用计算机程序随机分为A组(分期FURS)和B组(m-PCNL),每组各35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治疗时间、总术后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治疗成功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临床疗效方面,A、B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的完全结石清除率为65.71%,B组为94.29%,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无临床意义结石残留率为34.29%,B组为5.71%,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安全性方面,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为3.37±1.56g/L,B组为11.93±2.24g/L,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B组为9.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并发症A组出现1例为发热,B组出现2例为自限性血尿;主要并发症A组出现1例为输尿管石街,B组出现1例为输血.A组两次治疗的总治疗时间为4.06±1.11周,B组为1.26±0.47周,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总术后住院时间为3.66±1.29 d,B组为5.13±0.43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治疗费用方面,A组为54 291.00±6149.00元,B组为23 482.00±2317.00元,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URS对于2~4 cm肾结石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期手术对提高较大负荷肾结石的完全结石清除率是必要的,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手术经验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建伟;王芳;蔡芳震;高宏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妊娠后母婴结局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5年9月)南方医院SLE妊娠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疾病缓解-轻度活动组(SLEDAI≤9分)和中-重度活动组(SLEDAI>9分)妊娠结局、母婴并发症,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66位SLE患者共妊娠69次,确诊SLE时平均年龄22.9±5.1岁;妊娠时SLE平均病程4.1±3.6年;妊娠期间45例(65.2%)接受药物治疗,44例(63.8%)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中27例(39.1%)剂量小于20 mg/d,17例(24.6%)剂量高于20 mg/d,19例(27.5%)应用羟氯喹,孕期SLEDAI高评分平均为6.8±7.4分.同病情缓解-轻度活动组相比,中-重度活动组胎儿丢失率[12(54.5%) vs 12(25.5%)]高于前者,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073.0±778.7)g vs (2817.8±533.7)g]低于前者(P<0.05);中-重度活动组SLE新发[9(40.9%) vs 6(12.8%)]、高血压[12(54.5%) vs 3(6.4%)]、活动性狼疮肾炎[22(100%)vs 4(8.5%)]、肺部感染[5(22.7%) vs 2(4.3%)]、肾功能不全[8(36.4%) vs 2(4.3%)]多于病情缓解-轻度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狼疮肾炎(OR=6.10,95% CI:1.43-25.96)是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LE患者孕期狼疮中-重度活动增加胎儿丢失、母亲并发症的发生,活动性狼疮肾炎是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狼疮患者妊娠转归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妊娠期间应定期监测SLE患者各项指标,合理用药,控制狼疮活动,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宋秀珍;陈嘉棉;周秋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合并室间隔缺损在临床上非常罕见.我们报道1例15岁患者,该患者以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为主要表现,同时合并室间隔缺损.多种影像学检查表明,大量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位于皮下组织和口腔粘膜组织,同时在患者大脑、鼻咽部、舌头、食道、胃、乙状结肠和肾上腺均发现血管瘤病灶.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对病灶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池晓华;王全师;薛耀明;刘峰;齐永帅;李贵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