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乳液相色谱直接进样测定大鼠血清中大黄素的含量

石勇;王秉钧;林晓凯;黄淑贤;林凯谦;张守尧

关键词:大黄素, 微乳液相色谱, 直接进样
摘要:目的 考察血清直接进样的可行性,建立大鼠血清中大黄素的微乳液相色谱直接进样测定法.方法 采用Hypersil BDS C18 5μm(4.6mm×150mm)色谱柱,以微乳(3.3%+二烷基硫酸钠(SDS)w/V-6.6%正丁醇VN-1.0正辛烷V/V-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血清经微孔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结果 大黄素在0.333-5.32μg`m1-,范围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65%,RSD为3.60%,低定量限为0.1386μg·ml-1.结论 采用微乳流动相,可直接进样测定血清样品中大黄素的含量,方法简单、准确、快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的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亚型)的分布.方法 从无偿献血人群中收集HCV RNA阳性标本,通过RT-PCR扩增NS5B基因,阳性结果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然后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比较和分子进化分析,以确定HCV基因型(亚型).结果 对广州地区69例HCVRNA阳性血液标本进行NS5B基因扩增,扩增阳性67例,其中lb占37.31%(25/67),2a占 4.48%(3/67),3a占7.46%(5/67),3b占4.48%(3/67),6a占44.78%(30/67),6n占1.49%(1/67).结论 HCVlb和6a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亚型).

    作者:叶汉深;许茹;王敏;戎霞;花文峰;叶欣;罗广平;付涌水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促进软组织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rADSCs )对软组织创面的促愈作用并比较全身和局部注射两种移植途径的有效性.方法 分离培养获得SD大鼠的ADSCs,体外进行成脂、成骨、成神经的诱导分化鉴定.在大鼠背部制作软组织缺损创面模型,分别经创面局部点状注射和尾静脉注人全身途径移植Dil标记的ADSCs,移植细胞数为2.4x106/只.术后3,7,11,14d观察创口收缩率,愈合时间等,24d收集创面组织标本行荧光显微镜及常规HE染色观察.结果 rADSCs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分化潜能.局部途径在术后3d即可见显著的创面收缩,全身途径在术后7d创面收缩开始加速,这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肉芽丰富,成纤维细胞、腺样结构及新生血管形成更明显.结论 rADSCs对软组织创伤具有促愈作用,局部较全身移植途径起效快且发挥作用更明显.

    作者:南华;高建华;鲁峰;付冰川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改进Demons算法的验证及其在4D-CT轮廓线推衍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一种改进的Demons变形配准算法,验证算法的有效性,评价配准算法的精度,并将其应用于4D-CT轮廓线的推衍.方法 为加快收敛的速度和提高配准精度,将Demons算法的双向作用力进行重分配,并提出一个能量函数作为相似性测度,利用BFGS优化算法对能量函数进行优化,避免了经典算法中需指定迭代次数的缺陷.分别利用模拟形变CT图像与变形模体,分析和测量了配准算法的精度,并对该算法在4D-CT轮廓线推衍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结果 改进后的Demons算法与经典的Demons算法以及类似的变形配准算法相比,有较高的配准精度,推衍生成的轮廓线与人工勾画的轮廓线匹配程度高.结论 变形配准是4D-CT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改进后的Demons算法应用于轮廓线的推衍有望大大治疗计划设计的轮廓勾画工作量,其配准精度能满足实际临床的需要.

    作者:甄鑫;周凌宏;卢文婷;张书旭;周露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DP )临床疗效,探讨LDP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30例LDP及同期所行42例ODPU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DP组手术时间长于ODP 组[(186.33±58.98 min) vs (149.29±29.00min),P=0.001],术中出血与ODP组相当[(223.33±143.68 ml) vs (251.19±103.29ml),P=0.341],良性病变保脾率两组无差异(42.3% vs 61.8%,P=O.192),LDP组术后排气[(2.37±0.85 d) vs (2.81±0.67d),P=0.016]、进食[(2.67±0.61 d) vs (3.33±0.79d),P=0.000]、住院时间[(7.43±1.57d) vs (9.67±1.41d),P=0.000]均短于ODP 组.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率相同(16.67% vs 21.43%,P=0.619),但ODP组术后切口感染3例,肺部并发症2例,LDP组无切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结论 LDP是安全、可行的,外科疗效与ODP相当,短期预后明显优于ODP.手术技术及器械要求高限制了LDP临床开展.

    作者:赵国栋;胡明根;刘荣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三氧疗法配合柳氮磺吡啶经结肠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 观察三氧疗法配合柳氮磺吡啶经结肠途径治疗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人选标准的活动期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成三氧加结疗组、结疗组及对照组各18例.3组均予柳氮磺吡啶2g/d,三氧加结疗组和结疗组经结疗机途径给药,三氧加结疗组加用三氧,对照组经灌肠途径给药.临床观察期4周,分别于第0,2,4周复查大肠镜,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价,第0,4周取活检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 三氧加结疗组临床症状缓解速度,以及组织学分级下降程度均优于单纯柳氮磺吡啶结疗和灌肠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三氧疗法经结肠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可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耿焱;王伟;马强;彭莉琼;梁仲惠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妊娠期体外循环下心脏开胸手术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出现严重心脏并发症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心脏外科手术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需行体外循环下开胸心脏外科手术的1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7例因机械瓣膜血栓形成行瓣膜再置换术,2例先心病,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并菌栓形成,1例心脏左房黏液瘤,1例风心病.8例胎儿存活,未发现畸形,1例继续妊娠中,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虽风险很高,仍不失为挽救母儿生命的一种方法.

    作者:韩凤珍;赵杨;庄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Cycl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在鼻咽癌细胞中干扰效率检测

    目的 检测Cycl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构建稳定干扰Cycl慢病毒载体及检测其在鼻咽癌细胞中的干扰效率.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ycl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Real-time PCR确证Cycl基因在鼻咽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构建重组靶向Cycl的shRNA慢病毒质粒pLentiU6/Cycl-shRNA.建立稳定干扰Cycl基因的鼻咽癌细胞系,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效率.结果 基因芯片检测显示,Cycl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qRT-PCR确证了墓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在8个鼻咽癌细胞株中,Cyc1基因基本上都显示了高表达,其中高的为鼻咽癌5-8F细胞.测序验证pLentiU6/Cycl-shRNA重组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质粒能明显稳定地抑制Cycl基因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Cycl 基因在鼻咽癌中高表达.构建的靶向Cycl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能明显抑制其表达.这为研究Cycl基因在鼻咽癌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真;王红艳;龙捷;方唯意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两种人鼻咽癌活检组织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人鼻咽癌活检组织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初步探讨鼻咽癌原代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 收集未经放、化疗的鼻咽痛初诊病人鼻咽部肿瘤活检组织33例,其中17例采用组织块培养法.16例采用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用含2%胎牛血清的Keratinocyte-SFM培养基培养.比较两种方法干贴壁时间、成功率及细胞长出所需平均天数,并通过倒置显微镜、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生长曲线、生存分析来观察原代培养细胞的特性.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成功率为23.5%(4/17),干贴壁时间为4.47±0.48h,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13.75±1.5d;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成功率为62.5%(10/16),干贴壁时间为7.88±1.01 h,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8.3±4.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块培养法,细胞多层重叠排列,结构不清,始终没有继续繁殖生长;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细胞呈梭形,核大居中,多个核仁,抗人角蛋自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生存时间均数为62.72d.结论 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较组织块法成功率高,细胞长出所需平均天数短,干贴壁时间长;低浓度血清的Keratinocyte-SFM培养基适合鼻咽癌原代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作者:王瑢;何英;梁莉;曾芳芳;李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IgG三羰基锝[99mTc(CO)3(H20)3+]标记方法及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目的 探索利用fac[99mTC(CO)3(H20)3]+中间体标记IgG的方法,了解99mTc(CO)3(H20)3-IgG在体内外的稳定性,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情况.方法 自行合成fac-(99mTc(CO)3(H20)3]+中间体,并采用聚酰胺薄膜层析法测定其放化产率,利用放化中间体fac-[99mTc(CO)3(H20)3]+直接进行IgG的放射性标记,用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率及放化纯度.并分别观察99mTc标记IgG在人血清白蛋白(HSA)及生理盐水(NS)中的稳定性.取9只小白鼠,分别经尾静脉注人99mTc 标记IgG(3.7x104 Bq/100μl),于注药后2,4和12h分别先进行SPECT显像,然后处死小鼠分离各脏器,称重后测定放射性计数,计算各脏器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ID/g),结果fac-[99mTc(CO)3(H2O)3]+中间体的放化产率为82.48%,室温放置4h保持稳定.99mTc(CO)3(H20)3-IgG的标记率为57.04%,放化纯度均大于90%,在HSA中温育24h放化纯度保持稳定,而在NS中温育24h放化纯度则降为20%.体内生物分布显示99mTc(CO)3(H20)3-IgG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脾、肾,可较长时间存留于血池中.结论 利用放化中间体fac-[99mTc(CO)3(H20)3]+直接进行IgG放射性标记,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稳定性,在小鼠组织中分布特点符合IgG体内的放射性分布规律,可满足进一步的单抗及多肽标记的实验要求.

    作者:池晓华;黄宝丹;汪兵;黄凯;李贵平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Nkx2-5基因诱导P19细胞分化中心肌标志物的表达

    目的 研究同源框基因Nla2-5在心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转染组和未转染组,转染组细胞为稳定表达NIa2-5的P19细胞,未转染组细胞为P19细胞.两组细胞悬浮培养4d,形成聚集体后贴壁培养,于贴壁培养的4,8,12,16d,免疫细胞化学检测a横纹肌肌动蛋白(a-sarcomeric actin,a-SA)和心肌肌钙蛋白T (cardiac troponin T,cTnT)的表达;RT-PCR检测GATA-4,a-肌球蛋白重链(a-myosin heavy chain,a-MHC)、心房利钠因子(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基因的表达.结果 转染组a-SA和cTnT两种蛋白在聚集体贴壁的8,12,16 d出现表达,表达量有增高趋势;16d与8d比有显著差异(P<0.01) ; RT-PCR结果显示:转染组GATA-4在贴壁培养的4d有表达,8,12d表达逐渐增多.16d时表达有所下降.a-MHC和ANF在贴壁培养的8d有表达,12d和16d时表达逐渐增多.统计结果表明GATA-4在8,12,16d的表达量与4d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a-MHC在12,16d的表达量与8d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ANF在16d的表达量与8d比有显著差异(P<0.01),16d表达量与12d比也有显著差异(10.01);未转染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外源表达Nla2-5基因可诱导P19细胞逐渐表达心肌标志物.

    作者:张金平;王慧娟;史玉兰;王立轩;赵昱;郭艳红;赵春芳;张雷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鼠舌癌发生过程中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的变化

    目的 观察金黄地鼠舌癌发生过程中弹性和胶原纤维的变化,探讨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与癌进展关系的本质.方法 金黄地鼠舌癌存档蜡块,分为对照(6只)组和实验组(42只),实验组已有明确的病理分级(包括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应用Masson和醛品红染色检测各组中弹性和胶原纤维的构筑和分布.结果 在对照组AF染色阳性的纤细弹性纤维构成结缔组织芯的框架,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组弹性纤维呈现断裂和稀疏,在早期浸润癌组弹性纤维减少更为明显.对照组的胶原纤维表达低于实验组,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组胶原纤维显著增加,排列紊乱;在早期浸润癌组胶原纤维不仅增粗并沉积于粘膜固有层.结论 癌的新生与鼠舌癌组织部位的胶原纤维过量沉积和弹性纤维明显减少的变化是引起舌癌生长和进展的重要诱因.

    作者:张鹏;杜玉宾;于森;殷翔;吕岩红;高钟秀子;郑金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上颌骨缺损患者修复后咀嚼运动时脑血流变化的对照研究

    目的 以完整牙列为对照组,探讨上颌骨缺损患者赝复体修复后咀嚼运动时脑血流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上颌骨肿瘤手术后已行赝复体修复的患者30例为实验组,另选择30名完整牙列志愿者为对照组,受试者取平卧位,安静30 min后行颞窗的大脑中动脉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查,分别测定修复后组、对照组不咀嚼、空咀嚼5min,10min时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测得的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 修复组与对照组对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和平均峰流速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赝复体修复后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运动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量与完整牙列受试者无显著差异.上领骨缺损患者中空式阻塞器型赝复体修复后咀嚼运动时大脑中动脉血管充盈度接近完整牙列受试者水平.

    作者:郭亚娟;刘洪臣;孙力;步荣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上调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内胆固醇酞基转移酶-1的表达

    目的 观察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单核细胞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中胆固醇酞基转移酶-1(ACAT-1)的表达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m blot技术检测ACA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偶联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 不同浓度的ADMA (0,3.75,7.5,15,or30 μmol/L)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作用不同时间(6 12,24h)后,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内ACAT-1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细胞内总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ADMA在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内ACAT-1可能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

    作者:朱振东;贾俊琴;张旋;王庸晋;王殿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左侧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剂量学研究

    目的 评价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选取42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7.4f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进行电子束照射计划和切线照射计划设计,胸壁处方剂量均为5000 cGy/25次用剂量直方图来比较两种计划中临床靶区和心脏、同侧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靶区的Dmax为5562±61cGy,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的5402±82cGy高(t=6.10,P<0.05);胸壁电子束照射靶区均匀性也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好(1.18±0.03 vs.1.13±0.18,t=6.50,P<0.05);但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靶区的适形指数更好(0.77±0.17 vs.0.57±0.17,t=3.49,P<0.05 ).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的肺V40、心脏大剂量、心脏V30和心脏V40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小(5.86±3.68% vs.8.73±3.26%,t=2.27,P<0.05;4839±388cGy vs.5095±176 cGy,t=2.32,P<0.05;2.58±1.50% vs.7.20±2.62%,t=-4.70,P<0.05 ;1.74±1.23% vs.4.20±2.51%,t=3.50,P<0.05)0结论与胸壁切线照射计划相比较,左侧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的适形性较好,并降低了心、肺的高剂量体积,但其均匀性较差.

    作者:何振宇;李凤岩;郭君;吴三纲;王俊杰;林焕新;管迅行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医用透明质酸钠自组装形貌的纳米探测

    目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医用透明质酸钠的自组装在纳米水平上进行探测.方法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在自然条件下对不同浓度医用透明质酸钠在云母表面的自组装体系进行纳米分辨率成像,分析及比较.结果 医用透明质酸钠浓度为0.001mg/ml时在云母表面自组装成花斑状结构,0.01mg/ml时自组装成不规则的珍珠式网状结构,浓度为0.1mg/ml时自组装成树枝形分形结构,当浓度为1mg/ml及5mg/ml时则在云母表面形成均匀的杆状结构及球状微粒结构.5mg/ml透明质酸钠在云母表面形成的球状微粒的粒径及高度(粒径为197.97±78.48mm,高度30.79±18.67mm)较浓度为0.1mg/ml透明质酸钠微粒的粒径及高度(粒径为49.52±11.93 run,高度5.37±1.59 run)明显增大(P<0.05),结论不同浓度医用透明质酸钠在云母表面的自组装形貌不同,致密均匀的球状微粒、花斑状及网状形貌对于研究其在体内发挥的生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树枝状结构符合分形学中的有限扩散凝聚模型.

    作者:贺牡丹;徐天星;王小平;李雅兰;刘育勇;段善娥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及脊髓NR2B亚基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变化及脊髓NR2B 亚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80g,共40只,随机分为4组:COI假手术组、COI模型对照组、COI电针组、COI假电针组.各组大鼠于术前和术后7,13d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脊髓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 CCI模型对照组、CCI电针组和CO假电针组大鼠痛阈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电针刺激显著减轻COI大鼠痛敏状态(P<0.05),明显抑制CCI大鼠脊髓NR2B的表达(P<0.05).假电针组大鼠痛敏状态、脊髓NR2B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提高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其机制与干预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可能有关.

    作者:周国斌;马薇涛;于卫;李真;吉锦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锂-匹罗卡品致痫模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研究

    目的 应用锂-匹罗卡品致痛动物模型研究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及继发性慢性自发性发作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的改变.方法 60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用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发大鼠急性SE.实验组又分为8个亚组,分别为出现急性SE后2,12,24 h,3,7,15,30,60 d组,分属急性期(急性SE 24h 内)、静止期(急性SE后3-15d)和慢性期(急性SE后30-60d),应用尼氏染色观察各期大鼠海马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以了解各期大鼠海马各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及其缝隙连接的改变.结果 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后,诱发大鼠急性SE持续6-30h后进人静止期,存活大鼠30-45d后出现慢性自发性发作.尼氏染色显示致痫后12-24h可见明显海马神经元损害,7d后海马各区开始出现反应性胶质细胞增多,以后持续性加重,到观察终点60天明显.致痛后7dGFAP免疫阳性反应开始增强,30d时较前更明显,60d 明显.CX43在对照组大鼠海马显示散在分布免疫阳性细胞;致痛后2h,CAI区与CA3区的分子层与起层出现散在曲张静脉状阳性突起;12h突起增多增粗,24h明显(P<0.05),CA1,CA3区比齿状回明显(P<0.05),进人静止期3-7d 逐渐下降,15d与对照组无区别,慢性期30-60d未见有明显阳性细胞及突起.结论 急性SE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增强,有助于维持胞外微环境的稳定;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缺陷,可能是引起慢性自发性发作的因素之一.

    作者:苏曼;童晓欣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中保存前列腺前括约肌治疗低龄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2例,年龄46-49岁,平均482岁.采用腔内剜除法逆行切除增生的中叶及两侧叶,保留前列腺前括约肌及前纤维肌肉区不受损伤.随访观察下尿路症状改善及性生活相关情况.结果 12例随访3-6个月,随访期间下尿路梗阻症状改善明显,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术前平均24±5.1,术后3个月时降至8.8±1.4;大尿流率(Qmax)术前平均(8.1±4.2)ml/s,术后3个月时为(20.1±4.2) ml/s;术前12例均有膀胱残余尿(12±244ml),术后3个月仅4例有残余尿(<30 ml).所有患者术后勃起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10例患者正常射精;另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5个月恢复正常射精.结论 腔内剜除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排尿梗阻症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损伤前列腺前括约肌,提高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

    作者:徐亚文;刘春晓;郑少波;李虎林;方平;陈汾屾;许凯;申海燕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64例合格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血必净针静滴,对照组予阿维A胶囊,两组均予肤必润软膏外涂皮疹.疗程共4周,出院后对照组阿维A胶囊减量,治疗组每3d以血必净注射液静滴.出院后3个月再观察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于治疗组;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81.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必净注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远期疗效与阿维A胶囊相当,副作用少,可用于治疗银屑病的治疗.

    作者:邓家侵;刘秋萍;范瑞强;廖列辉;李红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血清可溶性LOX-1及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评价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ACS组(n=75),SAP稳定型心绞痛)组(n=60)及正常对照组(n=40)血浆ox-LDL和LOX-1的水平,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检测LOX-ImRNA的表达.结果 ACS组ox-LDL,LOX-1、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水平均V.著高于SAP组和CON组(P<0.05); ACS组患者血浆LOX-1水平与ox-LDL呈显著正相关,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表达水平与血浆ox-LDL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血浆可溶性LOX-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可以作为诊断早期ACS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徐建;朱建华;史明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