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促进软组织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南华;高建华;鲁峰;付冰川

关键词: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细胞移植, 创面愈合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rADSCs )对软组织创面的促愈作用并比较全身和局部注射两种移植途径的有效性.方法 分离培养获得SD大鼠的ADSCs,体外进行成脂、成骨、成神经的诱导分化鉴定.在大鼠背部制作软组织缺损创面模型,分别经创面局部点状注射和尾静脉注人全身途径移植Dil标记的ADSCs,移植细胞数为2.4x106/只.术后3,7,11,14d观察创口收缩率,愈合时间等,24d收集创面组织标本行荧光显微镜及常规HE染色观察.结果 rADSCs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分化潜能.局部途径在术后3d即可见显著的创面收缩,全身途径在术后7d创面收缩开始加速,这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肉芽丰富,成纤维细胞、腺样结构及新生血管形成更明显.结论 rADSCs对软组织创伤具有促愈作用,局部较全身移植途径起效快且发挥作用更明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大规模开展提供基础.方法 6例肝功能不全患者均来源于我所住院患者,年龄44-69岁;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骼后上棘抽取骨髓5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在局部麻醉下,行肝动脉介入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移植于肝脏;患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1,2,4,8,12周进行肝功能检测;观察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移植后,谷丙转氨酶逐渐降低,由平均98.4IU/L降至41.5IU/L,总胆红素由平均136.5μmol/L降至78.4 μmol/L,肌酐由112.3 μmol/L降至72.1μmol/L;白蛋白逐渐升高,由平均23.3g/L升至32.6g/L;凝血酶原时间下降不明显.患者在移植12周生存率为100%,1例在7个月后死亡.移植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变,移植后12周食欲改善3例,精神体力好转3例,腹胀减轻2例.在4例随访患者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有轻度恶心1例,发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步改善,症状好转,表明骨髓于细胞移植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有效且副作用小,安全.

    作者:王忠;陈小平;梁志强;杨俊;郑培荣;高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 评价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42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56-88岁,平均74.4岁.应用PVP治疗15例24个椎体,PKP治疗15例18个椎体,术后对患者椎体高度的恢复、疼痛的缓解、活动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7个月(3-15个月).PVP组视觉类比评分平均由术前8.68到术后1.74和后随访1.13.PKP组视觉类比评分平均由术前8.62到术后1.72和后随访1.21.PVP和PKP均能恢复伤椎前柱高度,PKP组效果更明显,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和PKP均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PKP能更好恢复伤椎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作者:黄刚;陈海云;刘卓勋;林强;喻秀兵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形成特征及随访研究

    目的 随访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发生率和特征.方法 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4月(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监测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4月FⅧ抑制物累积发病率为11.6%(25/215);其中低滴度者占72%(18/25),高滴度者占28% (7/25) ; FⅧ抑制物阳性发生时的中位年龄为25岁(6-59岁)、累积中位暴露日为150日;15/25(60%)低滴度阳性者(中位滴度1.25BU/ml)在自然情况下于6-15月(中位10月)转为阴性,5/25(20%)高滴度抑制物者(中位滴度100 BU/ml)则随访24月持续阳性,另外5/25 (20%)FⅧ抑制物阳性无变化;25例FⅧ抑制物阳性者出血频率较其阴性时显著增加(P=0.025);18/25例继续应用FVl者,FⅧ产品用量(IU/kg.月)较前显著增加(P=0.015),但靶关节数目在24月随访期间并无增加(P=0.329).结论 我国血友病A患者FⅧ抑制物发病率和特征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差异.

    作者:周璇;孙竞;刘阳;李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自噬参与6-羟基多巴胺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自噬在6-9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激活,初步探讨自噬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脑立体定位黑质致密部给药法建立6-OHDA介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用透射电镜法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自噬激活,免疫荧光法检测6-OHDA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中LC3表达的影响.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6-OHDA注射后6h至24h,被损伤大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内溶酶体被激活,自噬小体形成.免疫荧光法显示模型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LC3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 自噬参与6-OHDA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过程.

    作者:夏立平;李凌云;费喜峰;梁中琴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血管造影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40例皮下软组织肿块,分布于颈面部1l例,躯干9例,四肢20例.超声观测肿块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缘状况及彩色血流表现,并与X线血管造影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0例超声诊断为皮下软组织血管瘤者,37例经X线血管造影及手术病理证实,其中5例超声诊断为毛细血管瘤者,病理诊断4例为毛细血管瘤,1例为皮下脂肪瘤.21例超声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者,X线血管造影及病理诊断19例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为淋巴管瘤.14例超声诊断为蔓状血管者与术后病理全部符合.超声诊断血管瘤准确率为92.5%,敏感性94.1%,特异性88.5%.结论 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牟春玲;罗利红;王宝平;吴凤林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64例合格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血必净针静滴,对照组予阿维A胶囊,两组均予肤必润软膏外涂皮疹.疗程共4周,出院后对照组阿维A胶囊减量,治疗组每3d以血必净注射液静滴.出院后3个月再观察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于治疗组;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81.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必净注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远期疗效与阿维A胶囊相当,副作用少,可用于治疗银屑病的治疗.

    作者:邓家侵;刘秋萍;范瑞强;廖列辉;李红毅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三氧疗法配合柳氮磺吡啶经结肠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 观察三氧疗法配合柳氮磺吡啶经结肠途径治疗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人选标准的活动期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成三氧加结疗组、结疗组及对照组各18例.3组均予柳氮磺吡啶2g/d,三氧加结疗组和结疗组经结疗机途径给药,三氧加结疗组加用三氧,对照组经灌肠途径给药.临床观察期4周,分别于第0,2,4周复查大肠镜,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价,第0,4周取活检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 三氧加结疗组临床症状缓解速度,以及组织学分级下降程度均优于单纯柳氮磺吡啶结疗和灌肠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三氧疗法经结肠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可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耿焱;王伟;马强;彭莉琼;梁仲惠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Nkx2-5基因诱导P19细胞分化中心肌标志物的表达

    目的 研究同源框基因Nla2-5在心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转染组和未转染组,转染组细胞为稳定表达NIa2-5的P19细胞,未转染组细胞为P19细胞.两组细胞悬浮培养4d,形成聚集体后贴壁培养,于贴壁培养的4,8,12,16d,免疫细胞化学检测a横纹肌肌动蛋白(a-sarcomeric actin,a-SA)和心肌肌钙蛋白T (cardiac troponin T,cTnT)的表达;RT-PCR检测GATA-4,a-肌球蛋白重链(a-myosin heavy chain,a-MHC)、心房利钠因子(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基因的表达.结果 转染组a-SA和cTnT两种蛋白在聚集体贴壁的8,12,16 d出现表达,表达量有增高趋势;16d与8d比有显著差异(P<0.01) ; RT-PCR结果显示:转染组GATA-4在贴壁培养的4d有表达,8,12d表达逐渐增多.16d时表达有所下降.a-MHC和ANF在贴壁培养的8d有表达,12d和16d时表达逐渐增多.统计结果表明GATA-4在8,12,16d的表达量与4d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a-MHC在12,16d的表达量与8d比有显著差异(P<0.05,P<0.01),ANF在16d的表达量与8d比有显著差异(P<0.01),16d表达量与12d比也有显著差异(10.01);未转染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外源表达Nla2-5基因可诱导P19细胞逐渐表达心肌标志物.

    作者:张金平;王慧娟;史玉兰;王立轩;赵昱;郭艳红;赵春芳;张雷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上颌骨缺损患者修复后咀嚼运动时脑血流变化的对照研究

    目的 以完整牙列为对照组,探讨上颌骨缺损患者赝复体修复后咀嚼运动时脑血流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上颌骨肿瘤手术后已行赝复体修复的患者30例为实验组,另选择30名完整牙列志愿者为对照组,受试者取平卧位,安静30 min后行颞窗的大脑中动脉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查,分别测定修复后组、对照组不咀嚼、空咀嚼5min,10min时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测得的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 修复组与对照组对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和平均峰流速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赝复体修复后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运动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量与完整牙列受试者无显著差异.上领骨缺损患者中空式阻塞器型赝复体修复后咀嚼运动时大脑中动脉血管充盈度接近完整牙列受试者水平.

    作者:郭亚娟;刘洪臣;孙力;步荣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IgG三羰基锝[99mTc(CO)3(H20)3+]标记方法及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目的 探索利用fac[99mTC(CO)3(H20)3]+中间体标记IgG的方法,了解99mTc(CO)3(H20)3-IgG在体内外的稳定性,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情况.方法 自行合成fac-(99mTc(CO)3(H20)3]+中间体,并采用聚酰胺薄膜层析法测定其放化产率,利用放化中间体fac-[99mTc(CO)3(H20)3]+直接进行IgG的放射性标记,用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率及放化纯度.并分别观察99mTc标记IgG在人血清白蛋白(HSA)及生理盐水(NS)中的稳定性.取9只小白鼠,分别经尾静脉注人99mTc 标记IgG(3.7x104 Bq/100μl),于注药后2,4和12h分别先进行SPECT显像,然后处死小鼠分离各脏器,称重后测定放射性计数,计算各脏器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ID/g),结果fac-[99mTc(CO)3(H2O)3]+中间体的放化产率为82.48%,室温放置4h保持稳定.99mTc(CO)3(H20)3-IgG的标记率为57.04%,放化纯度均大于90%,在HSA中温育24h放化纯度保持稳定,而在NS中温育24h放化纯度则降为20%.体内生物分布显示99mTc(CO)3(H20)3-IgG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脾、肾,可较长时间存留于血池中.结论 利用放化中间体fac-[99mTc(CO)3(H20)3]+直接进行IgG放射性标记,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稳定性,在小鼠组织中分布特点符合IgG体内的放射性分布规律,可满足进一步的单抗及多肽标记的实验要求.

    作者:池晓华;黄宝丹;汪兵;黄凯;李贵平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医用透明质酸钠自组装形貌的纳米探测

    目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医用透明质酸钠的自组装在纳米水平上进行探测.方法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在自然条件下对不同浓度医用透明质酸钠在云母表面的自组装体系进行纳米分辨率成像,分析及比较.结果 医用透明质酸钠浓度为0.001mg/ml时在云母表面自组装成花斑状结构,0.01mg/ml时自组装成不规则的珍珠式网状结构,浓度为0.1mg/ml时自组装成树枝形分形结构,当浓度为1mg/ml及5mg/ml时则在云母表面形成均匀的杆状结构及球状微粒结构.5mg/ml透明质酸钠在云母表面形成的球状微粒的粒径及高度(粒径为197.97±78.48mm,高度30.79±18.67mm)较浓度为0.1mg/ml透明质酸钠微粒的粒径及高度(粒径为49.52±11.93 run,高度5.37±1.59 run)明显增大(P<0.05),结论不同浓度医用透明质酸钠在云母表面的自组装形貌不同,致密均匀的球状微粒、花斑状及网状形貌对于研究其在体内发挥的生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树枝状结构符合分形学中的有限扩散凝聚模型.

    作者:贺牡丹;徐天星;王小平;李雅兰;刘育勇;段善娥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吉非替尼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小鼠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对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在肺纤维化上皮间质转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分为三组:对照组(气管滴人生理盐水)、纤维化组(气管滴人博莱霉素3 mg/kg )、纤维化吉非替尼干预组(气管滴人博莱霉素+吉非替尼灌胃20 mg/Kg ).实验第14天杀鼠取肺,肺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与Masson染色;RT-PCR法检测a-SMA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总EGFR,磷酸化EGFR及a-SMA表达.结果 纤维化吉非替尼干预组肺病理损伤较纤维化组减轻,气道上皮下胶原沉积减少,气道上皮及肺间质细胞磷酸化EGFR表达评分下降(P<0.05);同时,肺a-SMA的mRNA表达减少,免疫组化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吉非替尼抑制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可能与其抑制EGFR活性,下调a-SMA表达有关.

    作者:李理;李伟峰;蔡琳;袁伟锋;黄文杰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ERKl/2介导依达拉奉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I/2)在依达拉奉(EDA)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异丙肾上腺素(ISO)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B1肾上腺素受体持续兴奋诱导心脏毒性的体外模型.EDA在ISO处理心肌细胞前1h加人培养基中作为预处理.PD-98059 (ERKI/2抑制剂)在应用EDA前加入培养基中并作用1h,以抑制ERKI/2的磷酸化.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Western blot法检测总量及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罗丹明123(Rhl23)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结果 80μmol/L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24h,可使磷酸化的ERK1/2及MMP的水平明显降低.EDA在10-40μmol/L浓度范围内预处理1h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弱80Rmol/LISO处理H9c2心肌细胞48h引起的毒性反应;40μmoUL EDA预处理1h可明显抑制ISO作用24h引起的ERKI/2磷酸化水平降低及MMP受损.ERK1/2抑制剂,PD-98059,可以取消EDA诱导的细胞保护作用,使细胞毒性及MMP受损加重.结论 EDA可保护H9c2心肌细胞对抗ISO诱导的损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拮抗ISO对ERK1/2的磷酸化抑制作用有关.

    作者:黄涌;王秀玉;傅璐;杨春涛;莫利球;杨战利;董小变;廖新学;冯鉴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鼠舌癌发生过程中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的变化

    目的 观察金黄地鼠舌癌发生过程中弹性和胶原纤维的变化,探讨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与癌进展关系的本质.方法 金黄地鼠舌癌存档蜡块,分为对照(6只)组和实验组(42只),实验组已有明确的病理分级(包括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应用Masson和醛品红染色检测各组中弹性和胶原纤维的构筑和分布.结果 在对照组AF染色阳性的纤细弹性纤维构成结缔组织芯的框架,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组弹性纤维呈现断裂和稀疏,在早期浸润癌组弹性纤维减少更为明显.对照组的胶原纤维表达低于实验组,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组胶原纤维显著增加,排列紊乱;在早期浸润癌组胶原纤维不仅增粗并沉积于粘膜固有层.结论 癌的新生与鼠舌癌组织部位的胶原纤维过量沉积和弹性纤维明显减少的变化是引起舌癌生长和进展的重要诱因.

    作者:张鹏;杜玉宾;于森;殷翔;吕岩红;高钟秀子;郑金华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左侧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剂量学研究

    目的 评价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选取42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7.4f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进行电子束照射计划和切线照射计划设计,胸壁处方剂量均为5000 cGy/25次用剂量直方图来比较两种计划中临床靶区和心脏、同侧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靶区的Dmax为5562±61cGy,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的5402±82cGy高(t=6.10,P<0.05);胸壁电子束照射靶区均匀性也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好(1.18±0.03 vs.1.13±0.18,t=6.50,P<0.05);但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靶区的适形指数更好(0.77±0.17 vs.0.57±0.17,t=3.49,P<0.05 ).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的肺V40、心脏大剂量、心脏V30和心脏V40较胸壁切线照射计划小(5.86±3.68% vs.8.73±3.26%,t=2.27,P<0.05;4839±388cGy vs.5095±176 cGy,t=2.32,P<0.05;2.58±1.50% vs.7.20±2.62%,t=-4.70,P<0.05 ;1.74±1.23% vs.4.20±2.51%,t=3.50,P<0.05)0结论与胸壁切线照射计划相比较,左侧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电子束照射计划的适形性较好,并降低了心、肺的高剂量体积,但其均匀性较差.

    作者:何振宇;李凤岩;郭君;吴三纲;王俊杰;林焕新;管迅行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及脊髓NR2B亚基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变化及脊髓NR2B 亚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80g,共40只,随机分为4组:COI假手术组、COI模型对照组、COI电针组、COI假电针组.各组大鼠于术前和术后7,13d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脊髓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 CCI模型对照组、CCI电针组和CO假电针组大鼠痛阈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电针刺激显著减轻COI大鼠痛敏状态(P<0.05),明显抑制CCI大鼠脊髓NR2B的表达(P<0.05).假电针组大鼠痛敏状态、脊髓NR2B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提高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其机制与干预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可能有关.

    作者:周国斌;马薇涛;于卫;李真;吉锦泉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妊娠期体外循环下心脏开胸手术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出现严重心脏并发症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心脏外科手术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需行体外循环下开胸心脏外科手术的1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7例因机械瓣膜血栓形成行瓣膜再置换术,2例先心病,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并菌栓形成,1例心脏左房黏液瘤,1例风心病.8例胎儿存活,未发现畸形,1例继续妊娠中,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虽风险很高,仍不失为挽救母儿生命的一种方法.

    作者:韩凤珍;赵杨;庄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血清可溶性LOX-1及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m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评价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ACS组(n=75),SAP稳定型心绞痛)组(n=60)及正常对照组(n=40)血浆ox-LDL和LOX-1的水平,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检测LOX-ImRNA的表达.结果 ACS组ox-LDL,LOX-1、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水平均V.著高于SAP组和CON组(P<0.05); ACS组患者血浆LOX-1水平与ox-LDL呈显著正相关,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表达水平与血浆ox-LDL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血浆可溶性LOX-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LOX-1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可以作为诊断早期ACS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徐建;朱建华;史明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斑蝥素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 对原发性中晚期肝癌应用介人化疗栓塞加斑蝥素灌注,手术后静脉联合应用斑蝥素治疗以及单纯介人化疗栓塞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82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介人化疗栓塞加斑蝥素灌注联合治疗(治疗组)以及单纯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术后随访3年,比较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5.6%(CR+PR+SD),中位生存期13.1个月,18个月生存率41.5%,24个月生存率为29.3%.对照组总有效率48.7%,中位生存期8.8个月,18个月生存率24.4%,24个月生存率为17.7%.治疗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斑蝥素联合介人治疗中晚期肝癌,对肝脏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门静脉瘤栓有协同治疗作用,同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近期生存率.

    作者:武振明;刘琪;齐秀恒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中保存前列腺前括约肌治疗低龄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2例,年龄46-49岁,平均482岁.采用腔内剜除法逆行切除增生的中叶及两侧叶,保留前列腺前括约肌及前纤维肌肉区不受损伤.随访观察下尿路症状改善及性生活相关情况.结果 12例随访3-6个月,随访期间下尿路梗阻症状改善明显,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术前平均24±5.1,术后3个月时降至8.8±1.4;大尿流率(Qmax)术前平均(8.1±4.2)ml/s,术后3个月时为(20.1±4.2) ml/s;术前12例均有膀胱残余尿(12±244ml),术后3个月仅4例有残余尿(<30 ml).所有患者术后勃起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10例患者正常射精;另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5个月恢复正常射精.结论 腔内剜除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排尿梗阻症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损伤前列腺前括约肌,提高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

    作者:徐亚文;刘春晓;郑少波;李虎林;方平;陈汾屾;许凯;申海燕 刊期: 2010年第1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