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呼出气冷凝液中亚硝酸盐在判定哮喘严重程度中的作用

巫翠华;蔡绍曦;赵海金;宋冰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呼出气冷凝液, 亚硝酸盐, 诱导痰, 嗜酸粒细胞, 肺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亚硝酸盐(NO2-)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实验共纳入60名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23、21、16名)和23名健康非吸烟者,哮喘患者就诊或入院初检测并记录肺功能;用EBC收集仪器采集标本,一氧化氮检测试剂盒及分光光度法测定EBC中NO2-的浓度;采用瑞氏染色计诱导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对NO2-浓度与诱导痰中Eos%、呼出50%肺活量时流速(MEF50%)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哮喘患者EBC中N2-浓度和诱导痰中Eo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病情越重,两指标数值越高.哮喘患者EBC中NO2-浓度与诱导痰中Eos%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1);与MEF50%及FEV1%呈显著负相关(r=0.806,P<0.01;r=0.724.P<0.01).结论 哮喘患者EBC中NO2-能作为评估急性哮喘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垂体瘤术中视路结构和垂体柄的保护及预后

    目的 探讨垂体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与视路恢复的关系,以及术中对垂体柄及视路的保护.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07年间113例乖体瘤手术.肿瘤大小1.9~6.8 cm,其中102例患者有视力障碍,106例有垂体功能障碍.手术均采用经额或经翼点入路.结果 86例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5例大部切除.术后视力好转133只眼(77.8%),无变化29只眼(17%),下降9只眼(5.2%).死亡2例(分别死于下丘脑功能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垂体瘤与视路结构之间的蛛网膜屏障是手术保护视路结构的关键,严格地在其间分离使全切肿瘤成为可能;术前对垂体柄的定位及术中辨别垂体柄是保护垂体柄完整性的关键.

    作者:巩守平;吕健;宋千;杨庆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多态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是否与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多态有关.方法 选择3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组(n=98)、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组(n=96)和动脉瘤性或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未发生腩血管痉挛组(n=195).病例组194例和对照组195例中的100例的亲代也被检查且采用传递不平衡分析,一种基于家族的研究设计以便检验相关性.结果 检查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4种多态,在病例对照比较中有两种多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有关:在启动子的-786位点上一个T变成C的替换和在内含子4内的a缺失或b的插入.对于前者,C等位基因纯合体比另外两种基因型诱发脑血管痉挛的风险更高(优势比2.8,95%CI:1.4 to 5.6).对于后者的多态,携带a缺失的个体比不携带的个体患病风险更高(优势比2.3,95%CI:1.3 to 4.0).两种多态作为单倍型一起以家系为基础的研究采用传递不平衡分析进行分析.C或者a缺失单倍型从杂合体亲代传递到成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且脑血管痉挛比期望的频率更高(P=0.005).结论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DNA序列的差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相关性.

    作者:李平;马廉亭;张小征;龚杰;莫雪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胃癌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胃癌围手术期(术中及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CFIPPC)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2~2004年收治的85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术后采用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41例只行术后静脉化疗,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毒副反应、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1及3年生存率.结果 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0.45%和15.90%,低于对照组的43.90%及39.0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0%和59.09%,高于对照组的78.05%和34.1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胃癌围手术期热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可显著减少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作者:邓海军;魏志刚;甄莉;李国新;黄祥成;卿三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腹部手术后肠粘膜屏障障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血浆谷氨酰胺(Gln)水平、肠粘膜通透性与细菌移位及细菌移位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之间的关系.方法 腹部择期手术患者42例,于术前、术后2、7d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Gin浓度和全血细菌DNA检测,同时进行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测定,分析肠粘膜屏障障碍与术后SIRS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 血浆Gln浓度与术前比较,术后2、7 d血浆Gln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尿中L/M比值显著增高(P<0.01).这42例手术病人术前PCR结果均为阴性,术后5例变为阳性,其中,术后2d的PCR阳性率为9.5%(4/42),术后7 d的PCR阳性率为2.4%(1/42).术后2 d的PCR阳性患者血浆Gin浓度较阴性患者显著降低(P<0.01).术后2d的PCR阳性患者的L/M比值较阴性患者显著增高(P<0.01).术后42例病人中,26例发生SIRS:SIRS组术后2 d Gln浓度较非SIRS组显著下降(P<0.01),而L/M比值显著增加(P<0.01).术后26例SIRS患者中5例PCR阳性,而16例非SIRS患者的PCR结果均为阴性,两组间PCR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血浆Gln水平下降和肠粘膜通透性增高与细菌移位的发生密切相关,肠粘膜屏障障碍可能是术后感染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文斌;姜海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人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07例,根据多导睡眠仪监测分为单纯高血压组23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31例、高血压合并中度OSAS组29例和高血压合并重度OSAS组24例.对病人的血糖、血脂进行分析,观察睡眠呼吸参数对血糖和血脂的影响.结果 随着各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增高,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TC/HDL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OSAS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糖和血脂均有不良影响.

    作者:卓胜青;杨雪苹;陈勇驰;田相亭;连环;欧琼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分型与经皮导管关闭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变异的显像能力和确定解剖分型的准确性,选择适合的病例进行经皮导管关闭.方法 本组资料来源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VSD患者240例,经过超声心动图筛选有73例(30.4%)不适合导管关闭;在167例(69.6%)适合导管关闭的患者中,有62例(37.1%)患者自愿选择了这一治疗方法.结果 使用AmplatzerVSD关闭装置成功地关闭了58例患者的VSD,成功率为93.5%,其中22例(37.9%)患者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患者有7例(31.8%)右室侧见2个或以上的开口.导管关闭术后3个月复查,仅1例(1.7%)患者室水平残余少量分流.导管关闭不成功的4例超声心动网的分型均为膜周流出道型,而外科手术均诊断为双动脉干下型.有7例(12.1%)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除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未恢复正常外,其余患者在术后3~10 d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距离主动脉瓣的距离为0.10~1.05 cm[平均(0.37±0.27)cm],导管关闭前后患者轻微的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出现率和返流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的VSD,能使用Amplatzer VSD关闭装置成功地关闭,超声心动图能精确地显示VSD的解剖变异和确定分型.必须警惕的是,超声心动图可能将双动脉干下型VSD误诊为膜周流出道型,这是导致导管关闭治疗不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传导阻滞是经皮导管关闭VSD的重要并发症.

    作者:赖玉琼;黄新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 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 mg)+托烷司琼5 mg,/100 ml术后镇痛,Ⅱ组给予芬太尼(0.8~1.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托烷司琼5mg/100 ml术后镇痛.两组维持量2 ml/h,单次负荷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Prine-Henry镇痛评分法(PHS)记录两组术后6h(T1)、12 h(T2)、24 h(T3)、48 h(T4)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应用血栓弹性图描记仪测定术前(T0)、术后48 h(T4)机体凝血功能,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Ⅱ组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T1、T2时点Ⅱ组的PHS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无差异(P>0.05).Ⅰ组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显著大于Ⅱ组(P<0.05).与T0比较,参数K在T4时两组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减少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用量,提高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镇痛期间对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

    作者:林文前;操隆辉;钟忠键;温丽丽;白晓晖;广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基于质量管理的全息病理信息系统研究

    目的 研究一套基于质量管理的全息病理信息系统,为病理诊断提供全面的临床资料及对病理诊断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跟踪管理,从而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和加强病理诊断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建立与HIS、CLS、PACS和手术室录像监控系统的数据共享接口,获取临床资料、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和手术、取材情况等信息;通过条码技术对标本和玻片进行标识管理;通过数码相机的SDK开发病理图像采集,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病理网像进行处理,以及进一步生成图文报告系统.结果 和结论系统能为病理医生的诊断提供全面的临床资料及对病理诊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作者:吴汉森;丁彦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l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I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ER、PR、HER2和ALN等表达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东省58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后,进行DNA测序方法证实.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ER、PR、HER2和AL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BRCA1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2例年龄<35岁的患者发生BRCA1致病突变,而且其中1个为新发现的拼接点突变(331G→A).BRCA1基因突变位点与ER、PR、HER2和ALN的表达无关.结论 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围家;331G→A致病突变位点可能是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基因突变位点可能与ER、PR、HER2和ALN等组织学表达无关.

    作者:周婕;饶南燕;李顺荣;金亮;贾卫娟;龚畅;于风燕;苏逢锡;宋尔卫;邵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21只Wister大鼠分为3组: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超声+干细胞组(US+MSCs-iv)、超声+微泡+干细胞组(US+MB+MSCs-iv).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的骨骼肌行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移植后7 d取各组剩余大鼠下肢股薄肌、半膜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移植数量;另外US+MB+MSCs-iv组同时取重要脏器行免疫组化检测,评估靶向性.结果 US+MB+MSCs-iv组大鼠股薄肌、半膜肌染色可见红细胞外溢到组织间隙,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股薄肌、半膜肌及脾脏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其他组骨骼肌未观察到阳性细胞.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

    作者:白园园;修建成;查道刚;王月刚;刘伊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CD45在克罗恩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患者血清中寻找与克罗恩病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采取克罗恩病患者以及正常成人血清蛋白样本各4例,用不同的CyDye荧光染料标记后进行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 DIGE),并对获得的图谱进行分析及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 通过2-D DIGE分析,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中存在29个表达异常蛋白质点,其中胶号为973的蛋白质点,在克罗恩病患者患者血清中比正常成人组表达升高2.55倍(P<0.05),该蛋白点经质谱鉴定为CD45.结论 CD45在克罗恩病患者血清的高表达提示在克罗恩病的病程中免疫系统失衡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康亮;杨祖立;王磊;黄美近;刘炜;黎明涛;汪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吲哚胺2,3-二氧化酶对乙肝患者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方面的免疫耐受作用,从而为重建人体主动免疫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采集50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静脉血作为乙肝组,检测其乙肝病毒复制水平,T细胞亚群功能.以及IDOmRNA,蛋白定量以及表达活性.统计分析乙肝病毒(HBY)复制水平、T细胞亚群功能以及IDO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采集50例健康体检人群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同样方法处理之.结果 乙肝患者IDOmRNA、IDO蛋白定量、IDO表达活性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mRNA:(2.110±0.615)×103 vs(0.143±0.026)×103;蛋白定量:0.22±0.06 vs 0.02±0.0017;表达活性:26.07±8.12 vs 4.98±1.65;P<0.05],IDO mRNA与HBV(r=0.502,P<0.001)和ALT(r=0.65,P<0.01)均呈正相关.另外,IDOmRNA、蛋白定量和表达活性均与CD4(+)T细胞(r=-0.622,-0.682,-0.549,P<0.05)、CD8(+)T细胞(r=-0.487,-367,-294,P<0.05)以及CD4/CD8比值(r=0.426,-0.533,-0.397,P<0.05)呈负相关.结论 IDO与HBV密切相关,并且参与HBV的免疫耐受,抑制IDO的功能可以为打破乙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提供一个新方法.

    作者:何益平;陈永兵;龚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ABS-ELISA检测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137L浓度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检测血清可溶性CD137L(sCD137L)浓度的方法. 方法建立链霉亲和素-生物素-ELISA检测27例结肠癌患者、19例直肠癌患者以及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CD137L水平. 结果 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的平均浓度为(1091.48±519.3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6±2.94)pg/ml](P<0.01).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CD137L浓度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琳;黄娜;苏宁;李爱民;吕成伟;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VC)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肿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Walker-256移植性肝癌模型,静脉给予VC 2.83 g/kg、5.65 g/kg两种剂量,观察用药后移植性肝癌大鼠的一般状况、肝功能及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移植性肝癌成功率达94%,VC 2.83 g/kg组血清A/G高于模型组(P<0.05),ALT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GGT亦低于模型组(P<0.05),VC 5.65 g/kg组血清ALT低于模型组(P<0.05),VC 2.83 g/kg组肝癌的坏死程度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 静脉注射VC 2.83 g/kg可明显改善移植性肝癌大鼠的肝脏功能,并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坏死、凋亡,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彭磷基;陆大祥;戚仁斌;张涛;王珍;孙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胸腹水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8岁,因腹胀、浮肿3 d、尿少1 d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37.6℃,呼吸20次/min,心率82次/min,血压106/73mmHg,意识清楚,呼吸平顺,无力行走,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胀,腹水征阳性,双下肢轻度浮肿.

    作者:肖观清;孔耀中;甘宁;林敏娃;侯爱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含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2000年4月~2006年3月间救治的10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2003年4月我院成立院前急救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分析比较不同时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住院死亡率及其预后.结果 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患者分别为602例和490例(其中伤后至入院24 h死亡153人,转院16例),住院患者分别为498例和425例.院前急救科成立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7.28%和35.14%,成立后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3.27%和26.82%,两组间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伤住院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其中恢复良好或中残分别为241和274例(48.39%,64.47%)(P<0.01),重残为92和47例(18.47%,11.06%)(P<0.01),植物生存31和21例(6.22%,4.94%)(P>0.05),死亡134和83例(26.91%,19.53%)(P<0.05).结论 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有显著影响.

    作者:周育瑾;吴江;甄云;黎国雄;黄振林;曾碧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不同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关系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临床特征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并探讨其相互关系,以期对PCOS不孕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2003年鹿特丹专家会议提出的PCOS诊断标准,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PCOS不孕患者189例分为3个亚型:Ⅰ组:PCO+稀发排卵/无排卵+高雄激素临床/生化表现,共54例,行IVF-ET新鲜周期58个;Ⅱ组:PCO+稀发排卵/无排卵,共117例,行IVF-ET新鲜周期126个;Ⅲ组:PCO+高雄激素临床/生化表现,共18例,行IVF-ET新鲜周期18个: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及IVF-ET治疗结局的关系,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Ⅰ型组和Ⅲ型组的基础T浓度高于Ⅱ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组的其他基本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Ⅰ型组Gn起始量较其他两组增加,Ⅰ型组和Ⅲ型组获卵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正常受精率较Ⅱ组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卵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的取消移植率、生化妊娠率无显著差异;Ⅰ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单个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较其他两组降低;Ⅰ组和Ⅲ组胚胎丢失率、自然流产率较Ⅱ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和Ⅲ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 鹿特丹诊断标准的分型方法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特征,各型PCOS不孕患者接受IVF治疗的临床结局相似,而Ⅰ型和Ⅲ型PCOS不孕患者的早期胚胎丢失和自然流产率升高,推测可能与体内过多的雄激素影响了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有关.

    作者:李敏;宋娟;陈士岭;罗琛;倪运萍;王庆玲;郑海燕;伍芳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应用ROC曲线评价髓鞘碱性蛋白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脑脊液(CSF)及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诊断多发性硬化(MS)的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MS组(45例)患者CSF及血清中MBP水平,并与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组(36例)及对照组(33例)相比较.运用ROC曲线评价CSF及血清中MBP诊断M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MS组中CSF和血清中MBP水平均显著高于GBS组(P<0.01)及对照组(P<0.01).CSF中MBP诊断M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0.037,佳分界值为0.87 pg/ml.以CSF中MBP≥0.87 pg/ml来预测MS,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78.3%.血清MBP ROC曲线的AUC为0.761±0.046,佳分界值为0.25 pg/ml.以血清MBP≥0.25 pg/ml来预测MS,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73.9%.两条曲线AUC的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SF及血清MBP水平对诊断MS均有一定的准确性,两者联合可以作为诊断MS较为敏感的指标,CSF中MBP比血清MBP敏感性更高.

    作者:田作军;赵薛旭;李作汉;张帆;曹福田;李少明;邵明;董亚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星形细胞瘤不同区域血管生成模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目的 通过对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的组织学观察,探讨其不同区域的血管生成,并观察拟态血管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照磁共振精确留取51例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组织后行CD34-PAS双染色.结果 在水肿区发现CD34-PAS双染呈CD34、PAS均阳性的管道样结构,均为血管或微血管.在4例胶质母细胞瘤瘤体区发现除了占绝大多数的CD34、PAS均为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外,还有:(1)拟态血管(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有瘤细胞排列,内含红细胞);(2)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内含红细胞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无明显细胞排列;(3)PAS阳性和部分CD34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4)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血管或微血管.结论 大部分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血管生成模式仍然以血管或微血管形式存在,而一些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瘤体区出现的拟态血管可能是血管生成不良的表现.

    作者:王浩;漆松涛;郭志旺;王克万;刘晓军;张国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Balb/Cdx鼠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A糖识别域的原核表达

    目的 获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alb/C小鼠血清型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A)糖识别域(CRD)蛋白.方法 应用PCR从含Balb/C小鼠MBL广A基因的质粒pmMBL-A中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1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目的 蛋白.表达产物(包涵体)经洗涤和复性处理后,利用GST柱纯化,以SDS-PAGE、Western blotting和ELISA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从pmMBL-A中扩增到约450 bp的DNA片段,构建重组载体pET41a-mMBL-A-CRD,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其导人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47 000.包涵体经洗涤及复性处理,GST柱纯化后,融合蛋白的纯度达90%以上.Westemblotting显示重组融合蛋白与抗GST抗体特异性反应,糖结合试验表明表达产物具有生物学活性.结论 成功获得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alb/C小鼠MBL-A CRD蛋白,为MBL-A分子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左大明;张丽芸;卢晓;陈政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