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鳃裂囊肿的CT诊断:附9例报告

王江云;陈卫国;程勇;段刚

关键词:鳃裂囊肿/诊断, 体层摄影术, 计算机辅助
摘要:目的 探讨鳃裂囊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CT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9例,复习有关文献,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鳃裂囊肿均位于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相当于舌骨平面,颈动脉鞘的外侧,左侧3例,右侧6例.注射造影剂5例合并感染有强化现象.囊肿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楚,囊肿邻近结构有不同程度受压移位.结论 CT可定位定性诊断鳃裂囊肿,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高价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功能性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同种肿瘤不同灌注区域血流灌注特征以及血管生成表型的差异.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技术检测30例乳腺恶性肿瘤、30例乳腺纤维腺瘤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廓清时间(W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恶性组TIC形态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多数(80.00%,12/15)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AUC、WOT大于良性组(P<0.05),平均PI、TTP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的PI、AUC、WOT、TTP与中心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的各灌注参数与中心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尤其富集于癌巢边缘.VEGF及Flk-1/KDR在恶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癌巢边缘呈强阳性表达,在良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TIC形态、各平均灌注参数及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VEGF或Flk-1/KDR为靶点进行乳腺癌特异性分子显像可能为乳腺癌的准确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颖嘉;杨莉;夏琼;文戈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界膜组织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研究

    目的 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来源的组织细胞培养中发现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因而进一步研究该细胞的部分干细胞学特性.方法 运用组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等方法鉴定界膜组织细胞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和干细胞特性,并将培养的界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在成骨细胞培养基和成脂肪细胞培养基作用下进行分化诱导.结果 所有培养的界膜细胞都表达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波形蛋白.其中少量细胞表达一些重要的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包括SSEA_4~+/CD45~-(0.1%)、Nanog~+(2.4%)、CD34~+(4.5%)和SH_2B~+(0.1%),这些细胞不表达CD133、Thy-1和SCF等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在成骨化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内部出现钙盐沉积,(24.5±5.5)%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细胞经成脂化培养基处理后,(16.0±6.5)%细胞内出现脂肪小滴聚集.结论 人工髋关节假体界膜组织细胞中有少部分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作者:秦煜;Henry DeGroot 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收集初发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7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h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溶栓治疗后1 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分为≥50%组(49例)和ST段回落<50%组(23例);24 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52例)和T波未倒置组(20例).观察4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4组患者LEVF分别为53.6±7.6、48.7±8.5、52.9±8.2和49.2±5.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30.6%、60.9%、30.8%和65.0%.ST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EVF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 溶栓1 h ST段回落≥50%及24 h T波倒置提示较好的临床预后.

    作者:黄邹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D56、CD11b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56、CD11b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_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G 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双色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探针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对113例初治成人AML-M_5患者进行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测,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13例患者中CD56表达率28.32%(32例),CD11b表达率73.45%(83例),CD56~+患者高表达CD11b(P<0.01),且CD11b的表达水平与CD56呈正相关(P<0.05);113例患者中异常核型患者占48.67%(55例),其中伴11q23异常者占22.12%(25例):I-FISH检测MLL阳性25例;CD56、CD11b共表达的患者比CD56、CD11b双阴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高(P<0.01);前者多合并异常核型,以累及11q23异常常见(P<0.05);较后者容易出现浸润表现、多为难治性白血病患者(P<0.01);且前者完全缓解率及中位生存期均较后者低(P<0.01);CD56~+患者与CD11b~+患者相比,前者合并异常核型及难治性白血病较后者多(P<0.05),而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髓外浸润、完全缓解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无差别(P>0.05).结论 CD56~+、高表达CD11b的AML-M_5患者易出现异常核型,以累及11q23/MLL基因异常多见,易合并髓外浸润,且多为难治性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许娜;刘晓力;杜庆锋;刘志;钟敏;林榕;宋兰林;易正山;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一步法多重RT-PCR快速筛查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

    目的 建立能同时筛查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多重RT-PCR技术.方法 针对A型流感病毒的M基因、B型流感病毒的NS基因设计通用扩增引物,针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采用一步法建立多重RT-PCR反应体系.通过盲法实验与实时荧光RT-PCR进行比对来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并应用于临床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多重RT-PCR产物,结果显示目的扩增片段条带清晰明亮,没有非特异性产物出现,可见该方法扩增效率高,特异性强.50份样本的盲法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能通过一次实验快速、准确地同时筛检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项成本低廉、对流感的疫情监测和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的筛检技术.

    作者:莫秋华;杨翠兰;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杨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机体C反应蛋白及内脏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术后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内脏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53例拟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26)和开腹组(n=27),于术前1 d、术后第1、2、3、7天晨检测血CRP水平,于术前1 d、术后第3、7天晨检测血清内脏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 两组CRP在术后第1、2、3、7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2天达到峰值,腹腔镜组术后3d内CRP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两组术后血清内脏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手术创伤小、炎症反应轻,有利于机体术后内脏蛋白的恢复.

    作者:邓海军;何威;余江;张策;王亚楠;李国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型肺吸虫病1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36岁,因反复咳嗽5月余,加重1周于2009年4月入院.

    作者:马佳;邹梦晨;刘敏;蔡绍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动态研究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观察SCI/RI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变化.结果 NO在I/R组缺血末期显著上升(P<0.01),I/R 2h达到峰值,与sham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I/R6h下降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GMP-140在sham组无显著变化,在I/R组缺血末期显著升高(P<0.01),I/R2h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结论 血浆NO和GMP140在SCI/RI后显著升高,表明内皮细胞受刺激/损伤和血小板过度活化参与了脊髓I/R损伤与修复病理过程.

    作者:巩守平;王文涛;钟大林;吕健;吴锋;车金;僧志远;贺西京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结核毁损肺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肺结核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和危险因素.方法 1990~2008年间,94 例结核病患者接受了全肺切除术或胸膜全肺切除术,病理改变包括80例毁损肺、18例主支气管狭窄和4例同时合并有肺毁损及主支气管狭窄.行全肺切除术57例,胸膜全肺切除术33例和一侧余肺切除术4例.结果 和结论 2例患者手术后死亡.术后并发脓胸18例(包括8例支气管胸膜瘘),伤口感染5例和其他并发症6例.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脓胸、胸膜全肺切除术、过长的手术时间、年龄和术中胸腔污染是全肺切除术后脓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同时显示,术前肺功能低FEV1和手术后痰结核菌阳性是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和术前肺功能低FEV1是术后脓胸危险因素,而低术前FEV1、阳性痰液抗酸杆菌和曲菌球出现是支气管胸膜瘘时危险因素.

    作者:薛宗锡;刘健雄;游佩涛;邵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含糖腹透液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含糖腹透液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同时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的水平和ICAM-1表达水平.结果 腹膜透析液刺激1 h后,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早期凋亡率增高;随着腹透液中糖浓度越高,刺激时间越长,凋亡率增高越明显,ICAM-1表达显著增加,细胞内游离钙水平下降.结论 高糖腹透液可以增加腹膜间皮细胞其凋亡率,降低细胞游离钙水平和增加ICAM-1的表达,这些改变可能是长期腹透病人腹膜纤维化和发生失超滤的原因.

    作者:任昊;陈生晓;刘宏发;刘郑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低成本智能瘢痕治疗仪的研制

    目的 介绍一集按摩、加压、冷疗等作用于一体的低成本智能瘢痕治疗仪.方法 采用负温度系数测温元件等,构成RC积分器测温电路;通过单片机进行温度测定、控制与显示;用低速直流电动机的振动对瘢痕部位施加压力及按摩;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并应用于10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和结论该治疗仪按摩、加压、冷疗功能稳定,使用安全和方便,低成本;可有效抑制人体瘢痕增生和减轻瘙痒等不适,适应于市场推广.

    作者:徐月华;李志清;房毅卓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甘草提取液对肠粘膜P-糖蛋白的作用

    目的 研究甘草提取液对肠粘膜P-糖蛋白(P-gp)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Ussing chamber实验,研究甘草提取液对P-gP底物罗丹明123(R123)转运的直接影响,以及甘草灌胃后对R123和荧光素钠(CF)经空肠粘膜透过性的影响.结果 甘草提取液直接作用于肠粘膜时对R123吸收方向和分泌方向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灌胃相当原生药10 g·Kg~(-1)的甘草提取液每天2次,1周后,可显著提高R123吸收方向的转运,R123分泌方向有增加趋势,而对CF经空肠粘膜吸收和分泌方向的透过性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甘草可能是P-gP的轻度抑制剂,通过抑制存在于肠粘膜的P-gP活性而发挥其增加底物药物R123吸收的能力.

    作者:姚红卫;傅晓幼;解庆东;黄蓓蓓;孙亚彬;李国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结果 65例治愈出院,平均EF值(53.6±10.4)%.死亡12例(死亡率15.6%),早期死亡原因7例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为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术后失访.58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4例(24%),恢复至Ⅱ级35例(60-3%),恢复至Ⅲ级9例(15.5%),随访病例中无死亡病历.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注重围术期综合治疗,改善心、肺、肝、肾等各脏器功能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邹小明;刘鑫;李梅;王武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汕头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市公共场所室内微生物污染及卫生学指标的状况,探讨影响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原则,选择1~5星级宾馆、普通旅店、文化娱乐场所、公共浴室、美发美容业、商场、候车室等公共场所作为调查监测对象,监测微小气候、照度、噪声、CO、CO_2、空气菌落总数、甲醛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3年中共监测569户次,监测22293项次,合格21372项次,合格率95.8%.其中风速合格率为100%,合格率高,文化娱乐场所甲醛合格率为87.0%,合格率低.结论 汕头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应加强消毒保洁工作,确保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的卫生质量.

    作者:蔡亚军;江素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改良设计与实验手术

    目的 改良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简化器械组成和操作步骤,减少手术损伤和感染机率,实现经皮穿刺经椎弓根植骨的新理念.方法 对我们设计的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进行改良,删减穿刺针、导针、扩孔器,改良设计植骨漏斗、内芯、通条和取骨器,通过X线监测实验手术,观察改良后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的操作过程、植骨范围和手术损伤.结果 改良后经皮穿刺经椎弓根植骨器械组件减少,手术步骤简化、手术时间缩短、植骨量增加,手术损伤减少.结论 改良后器械精简、操作简化、方便安全,能实现经皮穿剌经椎弓根植骨.

    作者:尹知训;丁红梅;白波;吴景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广州市部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04版<医保目录>调整前后的广州市部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医保目录>修订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采用频度分析方法.结果 2004版<医保目录>实施后,头孢菌素使用频度从22.8%上涨到27.52%,其中三代头孢从5.3%涨到9.48%;所使用的抗菌药物91.9%来自<医保目录>;用药剂型方面,片剂使用率从45.7%增加到49.37%;同一通用名的抗菌药品品规增加情况异常突出.结论 医保药品目录的广覆盖给广大患者提供了用药保障,同时<医保目录>对用药的导向性作用影响着医疗机构的用药选择和厂家的生产方向.

    作者:伍俊妍;伍俊斌;陈楚雄;姜征;陈少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类型及其血液指标比较研究

    目的 分析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碱基序列变异分化类型,比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实验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 采集59头西藏小型猪血液,分别进行全基因组DNA提取、线粒体DNA控制区的扩增、测序并分类,同时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 根据串联重复区重复片段的变化,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分为A、B两种类型,分别占57.6%和42.4%,几乎与5'端序列在305、500和691的三个主要转换位点的变化相对应.A、B两类西藏小型猪18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红细胞数(RBC)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碱基变异,西藏小型猪分为两个类群,两个群体之间红细胞数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李洪涛;吴清洪;袁进;肖东;王万山;张嘉宁;张建明;李金泽;顾为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44例复发性宫颈癌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癌治疗后复发或未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和结果复发性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阳性5年生存率为20.35%,盆腔淋巴结阴性5年生存率为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0%,直接手术盆腔淋巴结阳性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中,37.5%为局部复发,62.5%为远处复发;盆腔淋巴结阴性者,有73.3%为局部复发,仅有26.7%为远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盆腔淋巴结阳性者,62.5%的复发间隔小于12个月,37.5%的复发间隔大于12个月;盆腔淋巴结阴性的患者,73.3%的复发间隔大于12个月,26.7%的复发间隔小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盆腔淋巴结阳性者复发间隔明显小于淋巴结阴性者.淋巴结转移与复发的部位关系密切,有淋巴结转移者,更倾向于远处复发.淋巴结阴性者的无疾病生存期远远大于淋巴结阳性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可能降低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率.

    作者:罗中明;黎淑贞;郭振仪;阮晓红;杨爱莲;练晓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丁苯酞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P38及ERK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P38、ERK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影响和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通过向大鼠海马内注射Aβ_(1-42)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喂养60d后用Y型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P38和ERK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海马CA1区P38阳性细胞增多,皮层ERK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苯酞组大鼠海马Ca1区P38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皮层ERK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丁苯酞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抑制P38、增加ERK的表达有关.

    作者:侯德仁;田怡;周军;陈坤;万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HPLC-ELSD法测定桑叶中的r-氨基丁酸

    目的 采用HPLC-ELSD测定桑叶中r-GABA的含量.方法 用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90:10,流速0.6 min/ml,柱温25°,进样10 μl;ELSD气化室温度108.3°,氮气流速:3.0 min/m.结果 桑叶中Υ-GABA在0.476~4.760 μg范围内呈线性,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2.43%.结论 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可靠,可用于桑叶中r-GABA的含量测定.

    作者:戴开金;罗奇志;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