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王勇;翁凤妹
目的 探讨妊娠期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及对阻滞平面和范嗣的影响,评价妊娠是否能提高硬膜外麻醉对运动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 将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和子宫或卵巢切除的病人50例,分成妊娠手术组和非妊娠手术组.每组各25例.两组分别测试患者的头侧和尾侧平面,并在随后的5、10、15、20和25 min及采用相同的电刺激方式.测试患者右侧L2、S1和S3区域的痛觉消失阈值.结果 两组间患者体质量、向头侧扩散平面及向尾侧扩散平面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运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L2、S1和S3区的疼痛阈值或线性回归斜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组内S1和S3区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L2,妊娠组L2和骶区的线性回归斜率也有显著性差异,痛阈和时间正相关.结论 妊娠不能提高硬膜外麻醉下运动神经的阻滞效果.
作者:冯春;武庆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Notch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食管鳞癌新生毛细血管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食管鳞癌和8例正常食管组织的Notch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毛细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otch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不同的分化程度中有差异(P<0.05),但在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中无明显差异(P>0.05).VEGF和MVD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中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tch1与VEGF为负相关关系.结论 Notch1在食管鳞癌中可能为抑癌基因;在早中期食管鳞癌中可能是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分化;其的异常低表达可能是引起VEGF和MVD异常高表达的原因之一.Notch信号通路在食管鳞癌新生毛细血管中可能有关键作用.
作者:苏春华;何裕隆;陈振光;雷艺炎;邹健勇;钟佛添;罗红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一种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表面,考察其表面特征及VEGF缓释性能.方法 将4COOH-P(DLLA-co-TMC)聚合物溶液涂覆铂金微弹簧圈.固定肝素,利用肝素与VEGF的特异作用实现负载和控制释放VEGF.扫描电镜观察铂金微弹簧罔的表面结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微弹簧圈表面的VEGF缓释性能.结果 铂金弹簧圈表面成功涂覆4COOH-P(DLLA-co-TMC)聚合物,通过聚合物的肝素化.使VEGF负载于铂金微弹簧圈表面,VEGF的释放量在测试周期内呈现明显的积累递增趋势,整个过程无明显的突释期.结论 利用共聚物4COOH-P(DUA-co-TMC)可实现在铂金微弹簧圈表面负载和控制释放VEGF的目的 ,赋予铂金微弹簧圈一定的生物活性.
作者:汪求精;孙新林;姬斌;祝爱萍;全大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生存素反义核酸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对5-FU的增敏作用.方法 WST法,台盼蓝拒染法、克隆形成抑制实验检测聚乙烯亚胺携带生存素反义核酸(PEI-ASODN)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小鼠肝癌腋下移植瘤和腹水瘤模型,检测PEI-ASODN联合5-FU对肝癌移植瘤小鼠瘤重、瘤体积的改变,对肝癌腹水瘤小鼠平均存活天数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PEI-ASODN作用于SMMC-7721细胞48 h后,0.75 μmol/L的PEI-ASODN分别作用细胞24、48、72和96 h后,均能对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EI-ASODN对细胞的克隆形成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肝癌腋下移植瘤小鼠,各治疗组的瘤重、瘤体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联合用药组(5-FU+PEI-ASODN)明显,瘤重抑瘤率高达56.91%,瘤体积抑制率高达57.83%;肝癌腹水瘤小鼠模型,联合用药组生命延长率为94.09%,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聚乙烯亚胺携带生存素反义核酸(PEI-ASODN)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并可提高荷肝癌小鼠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吴风云;黄光胜;蒋建伟;王芳;徐向东;彭单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Sprague-Dawlev(SD)大鼠为供体和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供肝收获前无任何处理;CoPP组,供肝收获前24h供体腹腔注射CoPP5mg/kg;ZnPP组,供肝收获前24h供体腹腔注射ZnPP 20mg/kg.每组16只.供受体各8只,受体不做任何处理.肝移植后3 d每组各处死3个受体进行检测:(1)肝功能;(2)肝脏移植物HO-1的表达;(3)肝脏移植物细胞凋亡;(4)肝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每组留下5个受体观察其肝移植后的生存时间.结果 (1)CoPP组的ALT(65±27.8),AST(187.2±43.2)明显低于对照组ALT(346.4±45.1),AST(474.4±89.7)和ZnPP组ALT(577.8±75.3),AST(1084.4±127.9)(P<0.01).(2)CoPP组的HO-1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3)CoPP组的凋亡阳性细胞百分率(3.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2.5±2.4)%和ZnPP组(25.8±3.1)%(P<0.05).(4)CoPP组与对照组、znPP组比较,肝细胞损伤轻,炎症细胞浸润少.CoPP组的Suzuki评分(0.76±0.59)明显低于对照组(1.32±0.741和ZnPP组(1.80±0.70)(P<0.05).(5)CoPP组的中佗生存时间(100d)明显长于对照组(12 d)和ZaPP组(93 d)(P<0.01或<0.05).结论 HO-1表达上调对肝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定华;张华;黄毓;周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溯性分析因子宫内膜异位而致不孕96例的病史情况及治疗经过.结果 治疗后96例患者中23例受孕,妊娠率23.96%.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妊娠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单纯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妊娠率高于巧囊合并盆腔其他部位病灶患者(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化症町以明显影响正常受孕,临床期别、内异症病灶部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手术治疗及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町提高妊娠率.
作者:陈玲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6年以来收治,并经神经内镜辅助行微血管减压术的3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0例病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6~59岁(平均51.1岁).发病率右侧:左侧=1.18:1.总计39条责任血管中,动脉接触25条,动脉压迫6条,静脉接触与压迫8条.2条责任血管者9例(30%),小脑前下动脉16例次.小脑后下动脉10例次,椎动脉压迫3例次,基底动脉压迫2例次,静脉压迫者8例次.随访时间1月至2年.28例术后1月内症状完全消失(93.3%),另2例术后症状改善,需结合药物控制(6.7%),其中1例术后3月症状消失,无需服用药物.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动脉性血管接触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发病原因,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是其理想的治疗手段.
作者:舒航;陈光忠;李昭杰;詹升全;曾少建;林晓风;周东;唐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观察视网膜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F(BDNF)表达的变化,探讨玻璃体注射携带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的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BDNF)对急性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机制.方法 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模型组,共24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24眼).另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BDNF组,共24眼),BDNF组在造模前3d玻璃体内注射10μl rAAV-BDNF.于造模后第1、3、7、14d三组各摘除6只观察眼做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视网膜内源性BDNF表达.结果 模型组兔眼视网膜内源性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减少,BDNF组兔眼视网膜内源性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及模型组增加(P<0.05,P<0.01).结论 rAAV-BDNF基因转染通过增加视网膜内源性BDNF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玻璃体注射是rAAV-BDNF转染视网膜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建明;孙乃学;惠娜;范雅稚;冯海晓;赵世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ECC)建立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 2007.01~2008.10使用达芬奇S(da Vinci.S)机器人在ECC下完成心脏手术7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9例,二尖瓣成形13例,左房黏液瘤摘除8例,右房黏液瘤摘除1例.除1例二尖瓣成形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C外,其余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ECC.ECC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控制负压在-30~60mmHg),连续血气监测(CDI-500)及超滤.10例二尖瓣成形手术使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其余手术均采用4:1含血停搏液(St.Thomas液)经升主动脉顺行、间断灌注.结果 71例患者ECC时间45~206(116.1±35.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7~132(58.5±23.6)min,ECC转流中尿量200~1900(825.5±447.5)ml,超滤液量800~4800(2571.1±885.9)ml,9例患者ECC液体量为零平衡,58例患者ECC液体量为负平衡200~2100(835.8±524.0)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17(10.1±5.3)h,术后24h引流量80~680(217.5±167.8)ml,全组病例均无并发症出院.结论 机器人心脏手术必需经外周建立ECC,灌注技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手术团队之间的密切交流,灌注中使用VAVD、连续血气监测和加强ECC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王加利;李佳春;高长青;张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我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的研究现状.方法 利用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764篇PACS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PACS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稳定3个阶段;地区发文分布不均衡:高产作者和核心研究机构少,作者合作意识强,机构合作待加强;PACS研究核心期刊已经形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欠缺.结论 我国PACS研究与开发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当务之急是加强HIS、DICOM、网格技术在PACS中的应用研究.加强PACS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为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化进程,实现远程医疗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张草贤;郭文明;周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高密度脂蛋白(HDL)和氧化高密度脂蛋白(OX-HD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和胆同醇流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分别与100μg/ml HDL或100μg/ml ox-HDL温育24 h.设PBS为对照组.采用RT-PCR、液体闪烁计数法分别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BCA1的mRNA水平及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功能.结果 HDL组及ox-HDL组的ABCA1 mRNA表达水平分别较埘照组增高58%和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x-HDL组较HDL组的胆同醇流出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HDL可显著上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ABCA1表达并介导内皮细胞胆固醇流出;HDL经氧化修饰后对ABCA1表达的上调作用减弱.引起内皮细胞胆同醇外排障碍,是HDL氧化修饰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李公信;刘苋;徐琳;缪绯;刘映峰;赵欢;张紫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肺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变化对肺组织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全麻开胸组(S组)、体外循环组(CPB组)、体外循环+SB203580组(SB组).不同时间段处死动物,留取标本,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EMSA检测核因子(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变化,ELIASA分别检测TNF-α和IL-1β产量.结果 CPB组磷酸化P38MAPK较S组增加.NF-κB活性水平也较S组明显增加,肺组织中TNF-α和IL-1β产量增加.SB203580减轻了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活性水平,减少了肺组织中炎症闪子的产生.结论 (1)P38MAPK通过影响NF-κB的激活而参与体外循环术后肺组织炎症因子的产生;(2)SB203580通过阻断P38MAPK的激活而减轻体外循环术后肺炎症因子的产生.
作者:董啸;徐建军;何雄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佳时机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4月本院神经外科437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患者治疗后栓塞程度明显较间期、延期栓塞的完全栓塞程度高(P<0.01);间期组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的发生率高于超早期、早期组及延期组(P<0.01);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是否为多发动脉瘤、Fisher分级及手术时机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0.01),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超早期手术和早期手术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动脉瘤栓塞后町进行更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危险;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C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杨刚;涂艳阳;陈飞;邵高峰;裘互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26例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中Tiaml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株中Ti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乳腺癌组织Tiam1表达明显高于良性乳腺组织(P<0.05).Tiam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型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1).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展示Tiam1 mRNA和蛋白在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细胞株中相对高表达.结论 Tiaral和乳腺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可能在促进乳腺癌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元清;彭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Wistar大鼠模型,为研究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机制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滴鼻法建立大鼠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由尾静脉注射给予红霉素微球,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支原体模型组、乳糖酸红霉素治疗组和红霉素微球(高、中、低剂量组),进行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模型组大鼠肺部病理变化表现为支气管及肺血管周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斑片状间质性支气管肺炎、粘膜水肿,细支气管变厚而管腔变窄.乳糖酸红霉素及红霉素微球治疗组高、中剂量组细胞界限较清晰.病理变化不明显.RT-PCR检测结果为模型组、乳糖酸红霉索治疗组、红霉素微球治疗组均为阳性.结论 该法建立大鼠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可行,红霉素微球能减轻支原体对肺组织的炎性病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鼠有治疗作用.
作者:黄晓虹;龚铭;李桃;蒋文玲;刘婧;杨占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倍美力和坤泰胶囊对绝经早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并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方法 将绝经早期的绝经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倍美力组(0.3 mg/d与0.6mg/d交替使用,n=29)和坤泰组(4g/d,n=28),疗程1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评价绝经期生存质量,并采用等级尺度法提取效用值以进行成本效用分析.结果 两组间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无差异(P>0.05);而各组内的生存质量在治疗1年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坤泰起效晚于倍美力;倍美力组和坤泰组的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分别为13581.45元/年和25105.12元/年.增量成本效用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表明坤泰组的花费高于倍美力组.符合方案集分析与意向性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 低剂量倍美力和中成药坤泰均可有效改善绝经早期的绝经后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但1年内服用坤泰成本较高.
作者:周玲玲;许良智;刘宏伟;张静;刘颖;刘晓芳;唐柳林;庄静;刘小先;乔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TREM)-1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表达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收集36例AOSC患者(实验组)和40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以半定量RT-PCR检测单核细胞中TREM-1 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单核细胞中TREM-1蛋白表达;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NF-表达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TREM-1 mRNA半定量比值分别为0.4571+-0.053和1.007+-0.252(P<0.05).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结果示实验组TRE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TNF-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TREM-1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病初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REM-1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廖锐;刘作金;龚建平;魏思东;徐发良;陈蓁臻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包涵体复性后可溶性的预测方法,区分复性类型,提高复性效率.方法 利用可溶性预测模型对43个疾病相关重组蛋白的表达进行预测,并采用双变性-复性方法对表达形成的包涵体进行复性.结果 预测有可溶性表达倾向的14个蛋白表达的包涵体.复性后均收率高、可溶性好.预测为高不溶性表达倾向的29个蛋白.表达的包涵体复性后高收率与低收率并存,对这两种收率包涵体特性的统计学分析显示理论等电点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可溶性预测模型叮以应用于区分包涌体复性类型,预测复性后蛋白可溶性,为提高复性效率提供了新方法.同时提示蛋白的理论等电点在模型应用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颞;王菊芳;冯延叶;杨忠;马骊;王小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彗星分析小鼠卵母细胞凋亡的模型,研究靶向酸性鞘磷酯酶1(SMPD1)的siRNA对卵子自发性凋亡的保护作用.为建立新的生殖保护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同源性分析并结合siRNA设计软件设计并化学合成靶向SMPD1的3条siRNA,用超排卵技术对雌性BALB/c小鼠进行超排卵并杀鼠取卵,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siRNA分别导人超排获得的小鼠卵子.分别于48 h和72 h观察卵子形态学变化,通过彗星分析检测卵细胞DNA破坏程度来分析卵子自发性凋亡情况.结果 彗星分析法观察到小鼠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24 h可见少量DNA泳出,48 h可见大量DNA泳出:通过显微注射导人siRNA 48 h后的彗星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对siRNA注射组,即siRNA003组的卵母细胞泳出量与其它2个siRNA注射组及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其它2对siRNA注射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靶向SMPD1的siRNA能够有效保护卵子的自发性凋亡,有望成为新的生殖保护方法.
作者:张仁礼;孟锦绣;闻安民;黄跃深;周灿权;王凯;贾磊;刘彩霞;邓新燕;陈系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PET显像与CT/MRI和临床触诊比较在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舌癌患者在术前两周分别进行FDG PET与CT/MRI检查,分别获取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淋巴结状况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PET在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上比CT/MRJ和临床触诊分别高11.1%(83.3%vs 72.2%,P=0.423)和16.6%(83.3%vs 66.7%,P=0.248);特异性比CT/MRI和临床触诊分别高5%(80%vs 75%,P=0.703)和15%(80%vs 65%,P=0.288).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准确率分别是81.6%,73.7%和65.8%.结论 PET在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略好于CT/MRI和临床触诊.虽然结果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我们仍认为PET作为舌癌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一种辅助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李军;陈仲伟;侯庆仪;王启朋;江穗;冯航;郑卫平;肖汉耿;常秀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