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er2阳性乳腺癌中β-catenin和E-cadherin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牛利刚;何建军;王珂;张伟;周灿

关键词:HER2, β连环蛋白, 上皮性钙粘素, 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中Her2阳性表达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及上皮性钙粘索(E-cadherin)异常表达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7例乳腺癌中Her2、β-catenin和E-cadherin表达情况,同时检测19例癌旁正常乳腺和17例乳腺良性病变中β-catenin和E-cadherin的表达作为对照.结果 在乳腺癌组织中,Her2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较晚的临床分期及ER、PR阴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较高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1);E-e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较晚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E-cadherin的异常表达正相关(P<0.01);Her2的阳性表达与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正相关(P<0.01),并且二者还协同促进了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P<0.01).结论 在人乳腺癌组织中Her2的阳性表达与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呈正相关性,Her2的阳性表达与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之问可能存在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PET在舌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应用评价:与CT/MRI和临床触诊的对比

    目的 评价PET显像与CT/MRI和临床触诊比较在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舌癌患者在术前两周分别进行FDG PET与CT/MRI检查,分别获取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淋巴结状况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PET在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上比CT/MRJ和临床触诊分别高11.1%(83.3%vs 72.2%,P=0.423)和16.6%(83.3%vs 66.7%,P=0.248);特异性比CT/MRI和临床触诊分别高5%(80%vs 75%,P=0.703)和15%(80%vs 65%,P=0.288).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准确率分别是81.6%,73.7%和65.8%.结论 PET在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面略好于CT/MRI和临床触诊.虽然结果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我们仍认为PET作为舌癌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一种辅助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李军;陈仲伟;侯庆仪;王启朋;江穗;冯航;郑卫平;肖汉耿;常秀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多次输血产生抗-c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报告

    临床输血工作中常见由Rh 血型系统引起配血不合问题,现将1例多次输血产生抗-c引起交叉配血不合报告如下.

    作者:尧春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彗星分析法研究靶向SMPD1的siRNA对小鼠卵母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 建立彗星分析小鼠卵母细胞凋亡的模型,研究靶向酸性鞘磷酯酶1(SMPD1)的siRNA对卵子自发性凋亡的保护作用.为建立新的生殖保护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同源性分析并结合siRNA设计软件设计并化学合成靶向SMPD1的3条siRNA,用超排卵技术对雌性BALB/c小鼠进行超排卵并杀鼠取卵,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siRNA分别导人超排获得的小鼠卵子.分别于48 h和72 h观察卵子形态学变化,通过彗星分析检测卵细胞DNA破坏程度来分析卵子自发性凋亡情况.结果 彗星分析法观察到小鼠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24 h可见少量DNA泳出,48 h可见大量DNA泳出:通过显微注射导人siRNA 48 h后的彗星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对siRNA注射组,即siRNA003组的卵母细胞泳出量与其它2个siRNA注射组及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其它2对siRNA注射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靶向SMPD1的siRNA能够有效保护卵子的自发性凋亡,有望成为新的生殖保护方法.

    作者:张仁礼;孟锦绣;闻安民;黄跃深;周灿权;王凯;贾磊;刘彩霞;邓新燕;陈系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性激素与中成药治疗对绝经早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成本效用分析

    目的 评价倍美力和坤泰胶囊对绝经早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并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方法 将绝经早期的绝经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倍美力组(0.3 mg/d与0.6mg/d交替使用,n=29)和坤泰组(4g/d,n=28),疗程1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评价绝经期生存质量,并采用等级尺度法提取效用值以进行成本效用分析.结果 两组间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无差异(P>0.05);而各组内的生存质量在治疗1年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坤泰起效晚于倍美力;倍美力组和坤泰组的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分别为13581.45元/年和25105.12元/年.增量成本效用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表明坤泰组的花费高于倍美力组.符合方案集分析与意向性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 低剂量倍美力和中成药坤泰均可有效改善绝经早期的绝经后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但1年内服用坤泰成本较高.

    作者:周玲玲;许良智;刘宏伟;张静;刘颖;刘晓芳;唐柳林;庄静;刘小先;乔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目的 探讨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tfiaibi为代表的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方法 31例经铂类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应用getfinibi 250mg/d治疗,采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并对接受gefitinib治疗的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EGFR酪氨酸激酶域基岗突变检测.结果 31例标本中共检测出12例基因突变.4例为19号染色体缺失突变,其中3例为2235~2249核苷酸缺失造成E746-A750氨苷酸改变,1例为2240~2257核苷酸缺失,造成L747-P753imsS氨苷酸改变.8例为21号染色体错义突变,均为L858R变异(T>G).经gefitinib治疗后EGFR基因突变组的客观有效率达66.7%,疾病控制率达100.0%,均高于无EGFR基因突变组(分别为10.5%、15.8%)(P(0.05).结论 getfinibi靶向治疗晚期NSCLC疗效明显,gefitinib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率高,因此,EGFR酪氨酸激酶域突变检测可作为患者应用getinibi疗效的一个预测指标.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可溶性预测模型在包涵体复性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包涵体复性后可溶性的预测方法,区分复性类型,提高复性效率.方法 利用可溶性预测模型对43个疾病相关重组蛋白的表达进行预测,并采用双变性-复性方法对表达形成的包涵体进行复性.结果 预测有可溶性表达倾向的14个蛋白表达的包涵体.复性后均收率高、可溶性好.预测为高不溶性表达倾向的29个蛋白.表达的包涵体复性后高收率与低收率并存,对这两种收率包涵体特性的统计学分析显示理论等电点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可溶性预测模型叮以应用于区分包涌体复性类型,预测复性后蛋白可溶性,为提高复性效率提供了新方法.同时提示蛋白的理论等电点在模型应用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颞;王菊芳;冯延叶;杨忠;马骊;王小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CAT启动子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

    目的 构建人过氧化氧酶(CAT)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为进一步研究CAT表达调控奠定基础.方法 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PCR获得-404~+16大小的肩动子片段,将其定向插入pDsRed1-1载体,构建pDsRed-CATp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瞬时转染NIH/3T3细胞,观察CAT启动子对H_2O_2刺激的反应.结果 pDsRed-CATp经双酶切及DNA测序分析鉴定准确无误;该载体瞬时转染N1H/3T3细胞,静息状态呈现弱转录,H_2O_2刺激后,转录水平明显增强.结论 成功构建CAT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对H_2O_2刺激反应良好,为研究CAT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作者:姚琦;黄劭;刘亚伟;刘靖华;姜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C-erbB-2、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病例中VEGF-C、C-erbB-2、p53、ER、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60例乳腺癌中VEGF-C、C-erbB-2、p53、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38.3%、46.7%、48-3%、53.3%,VEGF-C、C-erbB-2表达率同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呈正相关(P<0.05),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基因表达与C-erbB-2表达有显著性相关(P<0.05);p53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大小相关(P<0.05);ER、PR阳性表达率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表达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VEGF-C.p53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VEGF-C、C-erbB-2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率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促进乳腺癌的转移中可能起到协同作用,联合检测VEGF-C、C-erbB-2、p53、ER、PR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傅建民;石剑;周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消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消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观察消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模型的作用.结果 消风散可明显抑制由卵白蛋白致敏的大鼠同种PCA反应,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4、组胺和白三烯的水平(P<0.05).结论 消风散具有显著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作者:温炬;陈宝田;李慧;林中方;阮一民;马静;冯洁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腰椎及前臂骨质疏松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以利于早期预防与治疗.方法 112例老年MHD患者(男58例,女54例)测量腰椎L1~L4、前臂远端(内瘘对侧)的骨密度.采用SSP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老年女性与男性患者的腰椎L1~L4、前臂远端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62.96%与32.76%,50.00%与41.38%,二组比较.腰椎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臂远端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老年MHD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组腰椎与前臂骨质疏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组腰椎与前臂骨质疏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老年MHD患者随着透析年限的延长腰椎L1~L4骨密度(BMD)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前臂远端BM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MHD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老年MHD女性患者腰椎L1~L4骨质疏松较老年MHD男性患者腰椎L1~L4明显;老年MHD患者骨质疏松前臂远端较腰椎L1~L4显著.不同性别骨质疏松的部位存在差异.腰椎和前臂远端骨质疏松与透析年限无相关性.

    作者:金领微;刘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人食管癌荷瘤裸鼠光动力效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荷瘤裸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皮下接种Eca-109细胞建立人食管鳞癌荷瘤裸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HpD)光动力治疗组(给予HpD及光照),单纯照光组(仅给予光照),单纯光敏剂组(仅给予HpD)及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HpD24h后前两组行光照(光能量密度为120J/cm~2),3d后处死所有裸鼠并检测瘤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并HE染色观察.结果 HpD-PDT组与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光组,单纯光敏剂组的MDA含量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而后3组之问MDA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HpD-PDT组与空白对照组闻caspase-3蛋白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光镜下,HE染色仅HpD-PDT组可见大片均质红染的坏死物.结论 HpD-PDT对人食管癌荷瘤裸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光照产生单态氧直接损伤肿瘤细胞并在过氧化反应中产生MDA.其凋亡途径中caspase-3可能未激活,即其凋亡途径可能是不依赖caspase-3通路的.

    作者:陈晓华;罗荣城;李黎渡;丁雪梅;吕成伟;周小平;严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450例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评估

    目的 对更年期妇女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填写Kupperman Index量表(K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450例社区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未绝经妇女WHOQOL-BREF心理领域得分高于已绝经妇女(P<0.05);KI<15分组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及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六个方面得分多于KI≥15分组(P<0.05).结论 随着更年期症状的加重,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下降,心理状况更加恶化,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更年期妇女身体症状,加强心理护理,保持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赵春梅;王小云;黄月婵;陈秀廉;邬素珍;朱东方;庞俏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Notch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毛细血管新生的关系

    目的 研究Notch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食管鳞癌新生毛细血管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食管鳞癌和8例正常食管组织的Notch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毛细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otch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不同的分化程度中有差异(P<0.05),但在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中无明显差异(P>0.05).VEGF和MVD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中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tch1与VEGF为负相关关系.结论 Notch1在食管鳞癌中可能为抑癌基因;在早中期食管鳞癌中可能是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分化;其的异常低表达可能是引起VEGF和MVD异常高表达的原因之一.Notch信号通路在食管鳞癌新生毛细血管中可能有关键作用.

    作者:苏春华;何裕隆;陈振光;雷艺炎;邹健勇;钟佛添;罗红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檗红碱毒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了解中药成分小檗红碱的体内毒性及毒性损害特点.方法 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小檗红碱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进一步确证小檗红碱的内脏毒性,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小檗红碱100mg/kg单剂量连续灌胃3周,观察小檗红碱对实验大鼠的内脏毒性.结果 小檗红碱的LD_(50)值为154.2mg/kg.远大于盐酸小檗碱(763.5mg/kg);小檗红碱100mg/kg单剂量3周连续灌胃后,实验大鼠均出现肾脏病变甚至死亡.结论 小檗红碱毒性大大高于小檗碱,具有很强的肾脏毒性.

    作者:杨勇;张保顺;李学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生存素反义核酸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对5-FU的增敏作用

    目的 探讨生存素反义核酸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对5-FU的增敏作用.方法 WST法,台盼蓝拒染法、克隆形成抑制实验检测聚乙烯亚胺携带生存素反义核酸(PEI-ASODN)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小鼠肝癌腋下移植瘤和腹水瘤模型,检测PEI-ASODN联合5-FU对肝癌移植瘤小鼠瘤重、瘤体积的改变,对肝癌腹水瘤小鼠平均存活天数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PEI-ASODN作用于SMMC-7721细胞48 h后,0.75 μmol/L的PEI-ASODN分别作用细胞24、48、72和96 h后,均能对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EI-ASODN对细胞的克隆形成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肝癌腋下移植瘤小鼠,各治疗组的瘤重、瘤体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联合用药组(5-FU+PEI-ASODN)明显,瘤重抑瘤率高达56.91%,瘤体积抑制率高达57.83%;肝癌腹水瘤小鼠模型,联合用药组生命延长率为94.09%,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聚乙烯亚胺携带生存素反义核酸(PEI-ASODN)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并可提高荷肝癌小鼠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吴风云;黄光胜;蒋建伟;王芳;徐向东;彭单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创伤早期血清睾酮和雌二醇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多发创伤病人早期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变化与创伤严重度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关系,探讨创伤后两者及两者比值变化的意义.方法 急诊就诊的男性多发创伤患者95例,就诊时间均在伤后24 h 内,即时采集血样.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沉淀法测定病人早期血清中睾酮、雌二醇含量.按照ISS评分予以分组,其中合并颅脑损伤病人按GCS评分分组.并与15例上E常对照组比较,同时各分组间比较睾酮、雌二醇含量以及雌二醇/睾酮变化.结果 多发创伤病人早期.创伤越重,睾酮值降低越明显.雌二醇值升高.严重创伤组(ISS>25分)睾酮、雌二醇、雌二醇/睾酮值与其他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合并颅脑损伤组按GCS评分分组:5≥GCS≥3组、8≥GCS>5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水平的改变以及雌二醇/睾酮的改变与严重创伤、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伤情、观察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武钢;王赞智;王阳;符娟;许立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9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溯性分析因子宫内膜异位而致不孕96例的病史情况及治疗经过.结果 治疗后96例患者中23例受孕,妊娠率23.96%.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妊娠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单纯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妊娠率高于巧囊合并盆腔其他部位病灶患者(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化症町以明显影响正常受孕,临床期别、内异症病灶部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手术治疗及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町提高妊娠率.

    作者:陈玲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SB203580减轻体外循环肺组织炎症介质产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肺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变化对肺组织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全麻开胸组(S组)、体外循环组(CPB组)、体外循环+SB203580组(SB组).不同时间段处死动物,留取标本,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EMSA检测核因子(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变化,ELIASA分别检测TNF-α和IL-1β产量.结果 CPB组磷酸化P38MAPK较S组增加.NF-κB活性水平也较S组明显增加,肺组织中TNF-α和IL-1β产量增加.SB203580减轻了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活性水平,减少了肺组织中炎症闪子的产生.结论 (1)P38MAPK通过影响NF-κB的激活而参与体外循环术后肺组织炎症因子的产生;(2)SB203580通过阻断P38MAPK的激活而减轻体外循环术后肺炎症因子的产生.

    作者:董啸;徐建军;何雄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rAAV介导hBDNF基因转染对急性高眼压兔眼视网膜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视网膜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F(BDNF)表达的变化,探讨玻璃体注射携带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的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BDNF)对急性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机制.方法 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模型组,共24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24眼).另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BDNF组,共24眼),BDNF组在造模前3d玻璃体内注射10μl rAAV-BDNF.于造模后第1、3、7、14d三组各摘除6只观察眼做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视网膜内源性BDNF表达.结果 模型组兔眼视网膜内源性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减少,BDNF组兔眼视网膜内源性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及模型组增加(P<0.05,P<0.01).结论 rAAV-BDNF基因转染通过增加视网膜内源性BDNF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玻璃体注射是rAAV-BDNF转染视网膜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建明;孙乃学;惠娜;范雅稚;冯海晓;赵世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广州地区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毒RNA检出率与病程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毒RNA检出率与人群年龄分布和病程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广州地区新型甲型H1N1临床病例共248例,对151例进行病程动态咽拭子采样833份,统计分析患病人群年龄分布和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不同病程的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甲型HINl流感病毒RNA的检测,并采用趋势x~2检验探讨标本阳性率与不同发病时间的关系.结果 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在10~20岁(57.26%)和20~30岁(22.18%)两个年龄段.对咽拭子标本阳性率随发病时间的变化进行趋势x~2结果显示标本阳性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下降(x~2=9.784,P=0.002).讨论此次研究表明新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中,且有长可达10天以上的病程,标本阳性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下降.

    作者:白志军;吴新伟;伍业建;李美霞;许杨;谢华萍;陈艺韵;蒋力云;刘于飞;李铁钢;杨智聪;王呜;狄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