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邹寿长;欧雪玲;周明乾
目的 研究陕南安康地区大竹园镇高砷高氟高硒地区的砷皮肤损伤患者体内Ⅰ型胶原代谢状况.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安康大竹园镇燃高砷高氟高硒石煤区29例砷皮肤损伤患者为病例组,西安市非砷中毒区30例为对照组.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和硒含量.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中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PIC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的含量,高保真PCR扩增-美国ABI3100测序仪作正反向直接测序检测Ⅰ型胶原α1多肽链(COL1α1)碱基突变.结果 在偏相关分析中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PICP与血清氟呈弱负相关r=-0.4,P≤0.05),PINP与发氟呈中度负相关(r=-0.5,P<0.05),与发硒呈中度正相关(r=0.5,P<0.05).但血清PICP、PINP与COL1α1序列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发氟和发硒是影响PINP代谢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发氟升高可使PINP降低而发硒升高町使PINP增高.但在陕南安康地区大竹园镇砷、氟和硒三元素联合性增高地区的砷皮肤损伤患者体内的PICP、PINP含量和Ⅰ型胶原α1基因序列却无显著性改变.提示在该地区,发硒增高引起PINP的升高可能抑制了由发氟升高引起PINP的降低.
作者:王芝芳;郭雄;白广禄;王立新;雷艳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探讨喉罩通气用于腔镜辅助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4例年龄28~50岁、ASA Ⅰ~Ⅱ级择期行腔镜辅助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导管组(T组).每组12例.观察记录患者入室后、插管前即刻、插管时、插管后2 min、拔管时和拔管后2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CO2充气前和充气后15、30和60 min时的气道峰压(Ppeak)、潮气量(Ⅵ)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结果 两组间CO2充气前和充气后15、30和60min时的Ppeak、VT和PET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L组插管时、插管后2min、拔管时和拔管后2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T组低(P<0.05).拔管时T组75%出现呛咳或挣扎反应,术后24 h咽痛发生率为66.7%,而L组均无拔管反应,仪有2例术后咽痛.结论 喉罩通气较气管捕管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通气可靠,可减少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可安全用于腔镜辅助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麻醉.
作者:曾婉华;郑文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疗效关系及不同基因型治疗后的肝脏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基因分型法,分析48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基因型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B型与C型对比,两种基因型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病理结果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48周后,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P<0.05).结论 HBV基因型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
作者:沈建坤;侯金林;潘兴南;杨红;许正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对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增殖、代谢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①VEGF165和eGFP基因转染hBMSc组;②空腺病毒载体转染hBMSc组;③单纯hBMSc组.培养细胞,进行MTT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取各组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转染后,进行ALP含量检测,骨钙蛋白和层粘连蛋白榆测.结果 各组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都有所增加,各时间点经VEGF165基因转染的hBMSc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转染基因的hBMSc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hBMSc相比较,DNA合成前期细胞所占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反应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rI(包括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和有丝分裂期)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转染的hBMSc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合成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hBMSc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经转染的hBMSc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和层枯连蛋白合成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构建的Ad-VEGF165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后具有分泌VEGF165的能力,并获得了转VEGF165基因hBMSc.转染VEGF165对hBMSc体外增殖明显影响,同时可以显著提高BMSc分泌ALP,骨钙素(OC)和层粘连蛋白(LN),说明VEGF165对hBMSc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陈滨;宋艳斌;李玉华;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以弓形虫多表位抗原基因(MAG)和截短的速殖子主要表面抗原1(tSAG1)为插入子建立优化的番茄遗传转化筛选及其子代选育体系.方法 从培养基激素配方、番茄外植体选择等方面进行番茄再生体系的优化.白番茄品种、外植体选材、培养温度、培养基激素配方以及在共培养时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AS)等进行以农杆菌介导的番茄基因组稳定转化体系的优化.采用不同浓度卡那霉素抗性压力对转基因小苗进行根筛选诱导的比对.转基因番茄幼苗练莆移栽开花结果后收集种子.以无菌播种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法进行番茄转基因植株子代的选育.结果 子叶较下胚轴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在优化的番茄再生培养基ZB3中,番茄子叶可达到98%(59/60)的高频再生芽萌发率.番茄的转化体系优化,培养基激素配方、培养温度是番茄转化芽诱导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23±1)℃能显著提高转化芽的萌发率,AS的施加亦能显著提高番茄转化芽萌发率,Zhongshu No.5番茄子叶于ZB2培养基和(23±1)℃的条件下转化芽萌发率为35%(28/81).80 mg/L卡那霉素抗性进行HK种番茄转化小苗根的筛选诱导比较适宜,生根率为48%(31/65).抗性苗移栽成活.正常开花结果的转化植株117株.无菌播种,卡那霉素浓度≥100mg/L时能显著抑制非转基因番茄种子的发育尤其足根的萌发与植株的伸长.根出现紫化且无侧根生长:将转基因番茄种子置于150mg/L卡那霉素抗性浓度下培养,能有效进行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分离的选育.结论 成功建立番茄高频再生体系以及优化的番茄转化、抗性筛选及其转基因植株子代的选育体系.
作者:应彩云;黄小琴;郭瑜琪;钟莉莉;刘艳;黎事伦;顾晓敏;周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HUVEC制备氧化应激细胞模型,观察17β-雌二醇(E2)对氧化应激内皮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实验分A组(空白组)、B组(250 μmol/L H2O2刺激组)、C组(250 μmol/L H2O2+0.1 μmol/L E2组)及D组(250 μmol/L H2O2+0.1 μmol/L E2+10μmol/L ICI182780组).刺激4 h后,检测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细胞内ATP水平、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细胞活力.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细胞中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下降,ATP水平下降,细胞内活性氧增加,细胞活力下降;C组细胞上述指标与B组细胞相比程度减轻;D组细胞上述指标与B组细胞变化相似.结论 E2可通过受体机制对氧化应激HUVEC的线粒体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陈国栋;吴赛珠;阮云军;彭慧茹;邢晓雯;银孟卓;简政威;王玉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弓形虫SAG1在大肠杆菌中的高密度发酵表达及其批量制备流程.方法 利用高密度发酵大肠杆菌批量表达rSAG1,经Ni-NTA、Sephadex G-75及切胶等纯化工艺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免疫反应性,ELISA验证rSAG1检测弓形虫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高密度发酵诱导4 h后工程菌液的OD600达到20.21:平均每升发酵液可收获工程菌26.10 g;目标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5.82%;经Ni-NTA、Ni-NTA联合Sephadex G-75及Ni-NTA联合切胶纯化的rSAG1蛋白纯度分别为72.36%、98.54%和97.39%;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联合纯化的rSAG1与弓形虫免疫兔血清晕单一反应条带,与正常兔血清未出现反应带;Ni-NTA联合Sephadex-G75纯化的rSAG1对25例感染小鼠血清和38例抗体阳性患者血清的检出率分别为96%和94.7%.结论 利用高密度发酵技术高效表达、Ni-NTA联合Sephadex G-75纯化的rSAG1具有较高纯度和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该工艺可以用于rsAG1抗原的批量生产.
作者:李华;言慧;陈白虹;刘敏;陈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与其新生儿脐血 C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对足月正常孕妇、子痫前期疾病患者血浆与其所分娩的新生儿脐血CA量进行监测.正常对照组30例.子痫前期组59例.结果 足月正常儿脐静脉血浆CA水平明显低于脐动脉(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浆CA水平明显高于脐静脉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浆C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脐动、静脉水平(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病情加重,血浆及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CA水平明显增加,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动脉血中CA水平增加.说明子痫前期的发病与脐动脉血中CA水平增加有关,即与胎儿嗜铬细胞的激活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的活性有关.
作者:王清津;刘可;蔡晓玲;赖卓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来源于蛇菰科植物日本蛇菰中的单体化合物三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TGGP)抑制HIV与靶细胞融合的活件,并探讨其作用靶点.方法 用萃取和柱层析方法分离提纯TGGP,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抑制HIV gp41六螺旋束结构形成的作用,用细胞-细胞融合方法检测TGGP抑制HIV进入靶细胞的活性.结果 酶联免疫测定法表明TGGP能有效地抑制gp41六螺旋束结构的形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7±0.19)ug·ml-1进一步用生物物理方法直观地确证了TGGP抑制gp41六螺旋束结构形成的作用.在生物学活性方面,50ug·ml-1的TGGP能有效地抑制HIV包膜糖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结论 HIV进入靶细胞的过程由跨膜糖蛋白亚基gp41介导.三没食子酰吡喃葡糖(TGGP)能作用于gp41,抑制HIV与靶细胞的融合.该化合物可望作为阴道外用杀微生物剂,预防HIV的性传播.
作者:孙魏;王洪涛;夏承来;吴曙光;姜世勃;姜志宏;刘叔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来筛选重型β-地中海贫血胎儿.方法 选择行产前基因诊断的夫妇6对,孕妇孕周23~26周.血液学检查:胎儿的父亲均为β-地中海贫血17M/N型,孕妇本人为携带除17M/N型之外的另一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针对CD17(A→T)无义突变,设计β-珠蛋白肽链上该等位基因的一对特异性引物和通过cycling probe法分别设计检测正常基因序列和基因突变位点的两条荧光探针,分别用FAM和HEX荧光标记.结合RT-PCR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游离胎儿DNA,诊断胎儿是否遗传了其父亲的β地中海贫血17M/N碱基突变位点.同时与脐血血液学检查所诊断的胎儿地贫基因型对照.结果 提取的6例孕妇血浆DNA模板中有3例同时显示FAM和HEX荧光信号值阳性结果,即这3例孕妇的胎儿遗传了父亲β-珠蛋白肽链上CD17位点的突变碱基(A→T).另外3例孕妇血浆DNA模板的FAM信号值阳性,HEX信号值阴性,即所孕胎儿没有遗传父亲的CD17位点的突变碱基.结论 利用RT-PCR和cycling probe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可用来筛选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胎儿.
作者:陈熙;任景慧;郭辉;林琳华;姚秋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EnSir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对3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导管消融,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38例患者都达到消融终点,双侧肺静脉均完全隔离.手术操作时间(233.8±31.7)min,X线曝光时间(32.5±4.7)min,左房建模时间(27.5±7.5)min.术后随访(9±3)月,单次消融的成功率为89.5%,出现并发症7.9%.结论 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捎融治疗房颤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作者:谭海斌;杨希立;温旭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外周血可溶性CD14(sCD14)、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特点,探讨sCD14水平与CHF患者病因、临床症状及单核细胞数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入院CHF患者246例,按病因、临床症状进行分组,并以10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入院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sCD14含量,速率散射比浊法测CRP浓度.结果 CHF组外周血CRP、sCD14水平较同年龄健康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不同临床症状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3.787,P=0.024),中重度临床症状组较无临床症状组显著性升高(P<0.05).病因不同的CHF组间sCD14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冠心病病因组与风湿病病因组均较高血压病因组显著性增高(P=0.009,P=0.016).CHF组sCD14水平与CRP水平及临床症状成显著正相关(r=0.396,P=0.000;r=0.206,P=0.001),而与单核细胞的绝对数及相对数无关.结论 sCD14和CRP水平在CHF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受病因及临床症状的影响,但sCD14水平的增高并非由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引起.
作者:吴雷;许顶立;邓烈华;叶桃春;邓翰;李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止常对照组.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中SOD的含量.用TBA法检测MDA的含量,用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青蒿琥酯组小鼠血中SOD含量和MDA含量分别高于生理盐水组,低于高温对照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近;青蒿琥酯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及高温对照组.结论 青蒿琥酯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是其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郭进强;李莉;万为人;谭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克林霉素合并氨曲南治疗院内感染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48例(试验期间脱落、剔除病例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采用克林霉素合并氨曲南治疗,对照组21例给予头孢呋辛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存有效率、细菌清除率、药物敏感试验和安全性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注射用克林霉素合并氩曲南治疗社区性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安全、有效.
作者:凌云;叶初阳;何松彬;龚晓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p38MAPK在AD大鼠发病中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Aβ25-35单次侧脑室注射诱导AD大鼠模型,Y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建模后4、7和14 d时痴呆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结果 Aβ注射7、14 d后,痴呆组的大鼠达到学习标准的训练次数(N)、错误次数(EN)和全天总反应时间(TRT)较生理盐水组均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N,EN,TRT均比痴呆组明显减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痴呆组Aβ注射4 d起,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表达即增高(P<0.01),且随着观察时点的延长,这种表达进一步增高(P<0.01);抑制剂组p38MAPK的表达比痴呆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大鼠侧脑室注射Aβ 7d可成功诱导AD大鼠模型;p38MAPK的激活贯穿Aβ诱导AD大鼠模型的全过程;SB203580可抑制p38MAPK的表达,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张桂莲;姚丽;杜赟;张茹;卜宁;刘璟洁;袁海峰;吴海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及配对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30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口腔粘膜中OPN mRNA的表达.结果 Real time RT-PCR检测结果表明,OPN mRNA在OSCC和配对正常粘膜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17±0.51和0.97±0.12,上调4.3倍(P<0.001).在30例OSCC标本中,OPN mRNA在高分化鳞癌中的表达为2.16±0.17,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为6.80±0.72,下调3.1倍,P<0.05;在颈淋巴结阳性组表达为6.38±0.56,颈淋巴结阴性组为2.89±0.32,上调2.2倍,P<0.05;在临床早期表达为2.34±0.17,临床晚期表达为4.73±0.35,下调2.0倍,P<0.05.结论 在OSCC的癌变过程中OPN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凋,可能是OSCC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一个靶点基因;OPN在OSCC分类诊断中有应用价值.
作者:吕晓智;殷学民;冯元勇;段丽琼;陈万涛;张陈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分级预防策略.方法 术前按PONV危险因素的多少,将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划分为中危人群和高危人群,每组取200例,然后再随机分为OD组(恩丹西酮8 mg+地塞米松10mg)、O组(恩丹西酮8 mg)、D组(地塞米松10 mg)和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50例.常规诱导后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PetCO2维持在35~45 mmHg.诱导前给予地塞米松,手术结束后给予恩丹西酮.观察术毕~术后24 h所有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用视觉评分量表(VAS)进行评分.结果 在中危人群中,药物治疗组PONV发生率及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危人群中,OD组PONV发生率及其VAS评分均低,单药物治疗组次之,对照组高(P<0.05).恩丹西酮治疗组(OD组和O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和C组(P<0.05).结论 对于PONV危险程度不同的人群应采取分级预防策略,中危人群宜单纯采用地塞米松来预防PONV,而对于高危人群则应联合应用恩丹西酮和地塞米松,同时应注意恩丹西酮可增加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丁国友;孟海兵;许平波;王信磊;许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BRCA1能否在乳腺癌细胞中调节黄体酮受体A和B的表达.方法 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含有野生型BRCA1 cDNA的pFlag-CMV2-BRCA1 wt质粒或BRCA1特异性的小干扰RNA,过表达BRCA1或敲低BRCA1的表达.转染24 h以后,加入含有100 nmol/L黄体酮完全培养基刺激24 h.提取全细胞蛋白或总RNA,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BRCA1、黄体酮受体A(PRA)和黄体酮受体B(PRB)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BRCA1,PRA和PRB蛋白的表达下降,而PRA和PRB在mRNA水平无变化;BRCA1的表达被敲低后,PRA和PRB的表达升高.结论 在乳腺癌细胞中,外源性和内源性BRCA1都可以下调PRA和PRB蛋白的表达.
作者:郭银霞;曾位森;刘亚伟;李煜生;林俊;熊静波;罗深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骨节病(KBD)家族聚集性,了解遗传因素在大骨节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麟游县14个自然村进行KBD的诊断和家系的调查,分析家庭聚集性;225例KBD先证者为按照抽样比为1/2的系统抽样法获得,对304例同胞用Li-Mantel-Grart法计算大骨节病分离比,用Falconer回归法估算不同年龄段同胞对遗传度和加权平均遗传度.结果 大骨节病家族中实发病数超过了二项分布的理论概率范围(P<0.001),即大骨节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组同胞对患病率为19.41%(59/304),与病区的10.90%(1180/1082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62,P<0.0001);大骨节病分离比为0.061,同胞对的遗传度为28.61%.结论 :大骨节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符合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的复杂性疾病,大骨节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中,遗传易感性因素约占1/4.
作者:史晓薇;郭雄;任峰玲;吕爱莉;张永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腺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MSC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传至3代的人MSC,分别在感染后第2、4、8和16天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利用RT-PCR检测感染前后MSC中内胚层标志基因CYP51、中胚层标志基因SM22α、外胚层标志基因槽蛋白(nestin)、多分化潜能标志基因OCT4和可变剪切因子基因nPTB的表达.在腺病毒感染MSC 7 d后,利用成脂肪诱导剂继续诱导培养14 d,用油红O染色观察MSC向脂肪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RT-PCR检测显示,MSC中CYP51、SM22α、nestin、OCT4和nPTB在腺病毒感染后2、4、8和16 d时仍有表达.腺病毒感染7 d后的MSC仍可向脂肪细胞分化,且分化效率同正常MSC一致.结论 腺病毒载体感染MSC后,不会影响MSC的分化能力,可以作为MSC诱导分化机制研究的基因表达载体.
作者:单志新;林秋雄;李晓红;邓春玉;周志凌;黄薇;黄晓忠;余细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