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探讨

郭进强;李莉;万为人;谭非

关键词:青蒿琥酯, 扰脂质过氧化, 中暑内毒素血症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止常对照组.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中SOD的含量.用TBA法检测MDA的含量,用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青蒿琥酯组小鼠血中SOD含量和MDA含量分别高于生理盐水组,低于高温对照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近;青蒿琥酯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及高温对照组.结论 青蒿琥酯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是其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PCR和cycling probe技术检测母血浆游离胎儿DNA筛选重型β地中海贫血胎儿

    目的 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来筛选重型β-地中海贫血胎儿.方法 选择行产前基因诊断的夫妇6对,孕妇孕周23~26周.血液学检查:胎儿的父亲均为β-地中海贫血17M/N型,孕妇本人为携带除17M/N型之外的另一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针对CD17(A→T)无义突变,设计β-珠蛋白肽链上该等位基因的一对特异性引物和通过cycling probe法分别设计检测正常基因序列和基因突变位点的两条荧光探针,分别用FAM和HEX荧光标记.结合RT-PCR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游离胎儿DNA,诊断胎儿是否遗传了其父亲的β地中海贫血17M/N碱基突变位点.同时与脐血血液学检查所诊断的胎儿地贫基因型对照.结果 提取的6例孕妇血浆DNA模板中有3例同时显示FAM和HEX荧光信号值阳性结果,即这3例孕妇的胎儿遗传了父亲β-珠蛋白肽链上CD17位点的突变碱基(A→T).另外3例孕妇血浆DNA模板的FAM信号值阳性,HEX信号值阴性,即所孕胎儿没有遗传父亲的CD17位点的突变碱基.结论 利用RT-PCR和cycling probe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可用来筛选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胎儿.

    作者:陈熙;任景慧;郭辉;林琳华;姚秋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酪酪肽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酪酪肽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与干扰素和善宁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用腹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γ-干扰素治疗组、善宁治疗组、酪酪肽治疗组.连续用药4周.取血分别作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取部分肝组织HE染色法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经t检验后发现,酪酪肽治疗组TBIL、HA及LN与模型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酪酪肽可以降低肝纤维化积分,并且降低TGFβ1的表达.结论 酪酪肽可以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而发挥其作用.

    作者:宋丹萍;董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处理医患纠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医患纠纷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要处理好医患纠纷,首先要了解医患纠纷的概念、处理医患纠纷应适用的法律以及医患纠纷的成因和防范等问题.

    作者:杨光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脓毒症组(n=15)、预处理组(n=15)及治疗组(n=15).脓毒症组、预处理组及治疗组利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预处理组在CLP前2 h经尾静脉注射UTI 25 000 U/kg,治疗组在CLP后2 h经尾静脉注射UTI25 000 U/kg.分别存CLP后3、6及12 h活杀大鼠,取回肠黏膜及全血标本行小肠粘膜病理光镜观察、Tunel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及PCR扩增全血大肠杆菌DNA.结果 脓毒症组小肠绒毛顶端上皮脱落,固有层崩解,毛细疵管出血和溃疡形成.治疗组和预处理组能显著减轻上述改变;脓毒症组较其他三组比较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有显著增高(P<0.05),CLP后12 h预处理组较治疗组比较在上述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脓毒症组及治疗组全血大肠杆菌DNA检测阳性,对照组和预处理组阴性.结论 脓毒症时肠黏膜凋亡明显增加,肠细菌移位;乌司他丁可显著减轻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凋亡,抑制肠细菌的移位.

    作者:李旷怡;蒋龙元;张萌;钟冕;谢文卓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东京大学的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日本的医学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东京大学医学部作为日本医学教育的一员.在医学教育改革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尝试.日本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我们中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共性.因此.现将东京大学近年来的医学教育改革介绍给大家.供各位同仁参考.

    作者:耿景海;邢晓珲;周增桓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稀醇化酶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6例CI患者不同发病时期及46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进行分析;对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I患者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CI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第5天增高显著(P<0.001),第18天无显著差异.CI患者大、中梗死组及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及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组(P<0.001).结论 CI患者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增高,与机体高凝状态和脑组织神经元坏死密切相关,是CI发生、发展重要病理学基础.血浆D-二聚体、NSE含量明显升高,导致大梗死灶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D-二聚体,NSE两种特异性标志物,可早期诊断CI,有效评价患者病情程度.

    作者:詹海涛;陈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p38MAPK在Aβ25-35诱导AD大鼠海马CA1区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p38MAPK在AD大鼠发病中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Aβ25-35单次侧脑室注射诱导AD大鼠模型,Y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建模后4、7和14 d时痴呆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结果 Aβ注射7、14 d后,痴呆组的大鼠达到学习标准的训练次数(N)、错误次数(EN)和全天总反应时间(TRT)较生理盐水组均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N,EN,TRT均比痴呆组明显减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痴呆组Aβ注射4 d起,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表达即增高(P<0.01),且随着观察时点的延长,这种表达进一步增高(P<0.01);抑制剂组p38MAPK的表达比痴呆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大鼠侧脑室注射Aβ 7d可成功诱导AD大鼠模型;p38MAPK的激活贯穿Aβ诱导AD大鼠模型的全过程;SB203580可抑制p38MAPK的表达,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张桂莲;姚丽;杜赟;张茹;卜宁;刘璟洁;袁海峰;吴海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止常对照组.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中SOD的含量.用TBA法检测MDA的含量,用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青蒿琥酯组小鼠血中SOD含量和MDA含量分别高于生理盐水组,低于高温对照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近;青蒿琥酯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及高温对照组.结论 青蒿琥酯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是其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郭进强;李莉;万为人;谭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复方丹参合剂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诱发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影响

    目的 用长期脂肪乳剂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探讨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可否诱发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观察其肝脏病理学改变,探讨复方丹参合剂(DSC)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造成的大鼠高脂血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否有防治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3 m龄未交配SD大鼠27只,随机分成3组,1组为普通饲料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蒸馏水5 ml/kg·d灌胃共20周),2组为脂肪乳剂组(脂肪乳剂5 ml/kg·d灌胃连续20周),3组DSC组(上午脂肪乳剂灌胃5 ml/kg·d,下午予DSC 5.0g生药/kg·d灌胃,连续20周).实验结束时剪鼠尾采未梢血测血糖(BG),大鼠心脏取血处死,分离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含量;肝组织称乖,石蜡包埋制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普通饲料组相比,脂肪乳剂组大鼠BG、TC、LDL-c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明显升高(P<0.01),HDL-c降低(P<0.01),TG无明显差异;脂肪乳剂组大鼠肝湿重和盯指数升高(P<0.01),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1),肝脏切片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水样变及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与脂肪乳剂组比较.大鼠DSC组BG、AI降低(P<0.01),但还没达到正常组的水平,HDL-c明显升高(P<0.01),肝湿重和肝指数、ALT、AST降低(P<0.05),但还没达到普通饲料组水平,肝脏切片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水样变及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均有所减轻.结论 脂肪乳剂长期灌胃可引起大鼠出现TC升高、HDL-c降低为特征的脂质代谢紊乱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复方丹参合剂可提高长期脂肪乳剂灌胃的大鼠血清HDL-c,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引起的非洒精性脂肪肝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张志平;尤婷婷;邹丽宜;吴铁;吴怡;崔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通络方防治大鼠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通络方对肾组织中Ⅳ型胶原(Col Ⅳ)、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通络方防治大鼠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光镜观察治疗组肾脏病理学改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网像采集分析系统测定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Ⅳ-C、FN、LN、TGF-β1表达情况.结果 通络方可明显降低大鼠肾组织中Col Ⅳ、FN、LN、TGF-β1表达(P<0.05或P<0.01),减轻肾脏的病理损害(P<0.01).结论 通络方可能是通过降低肾脏组织中Col Ⅳ、FN、LN及TGF-β1表达起到治疗作用的.

    作者:吴喜利;孙万森;张王刚;王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X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X2=226.24,P<0.005;PreS1:X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 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作者:周晖;江楚文;钱靖琳;李世坚;梁洁玲;陈学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病毒携带人Galectin-3基因RNAi的有效靶点筛选

    目的 构建携带人Galectin-3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测定感染滴度,并对不同靶点进行有效筛选.方法 根据Galectin-3基因设计4对,经退火制备的双链DNA oligo,连接经双酶切的线性化pGCL-GFP/U6载体,转化后经PCR鉴定,阳性克隆测序,质粒抽提,经CaCl2导入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并检测其滴度.将含Galectin-3基因的RNAi病毒颗粒,感染靶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感染率>50%时,收集细胞抽提RNA,RT-PCR检测Galectin-3 mRNA水平,评价干扰效果.结果 经测序、PCR分析证实目的 序列成功连接到载体上,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成高滴度慢病毒.感染MCF-7细胞系后,细胞荧光显示感染率>50%,定量RT-PCR检测结果发现:1#和3#靶点敲减Galectin-3基因效率达95%、85%.结论 成功构建并筛选了携带有人Galectin-3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及有效靶点,为进一步研究Galectin-3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平台.

    作者:王明栋;史彦芳;王洪;马文斌;王任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早产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远期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调查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婴儿2281份资料,其中早产儿175人,健康足月儿2106人,取血检测HBsAg和IgG、IgM、IgA、C3、G4含量.结果 两组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和1~12月接种HBs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12月接种的HBsA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补体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早产儿可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接种时间越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机会越少.

    作者:郭炯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S100A4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S100A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NSCLC的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为NSCLC临床生物学行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非小细胞肺癌及6例正常肺组织中S100A4和MMP9的表达水甲;运用单因素(Log-rank)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比较两者以及临床各因素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S100A4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在肺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肺鳞癌(P<0.01).在TNM分期中,S100A4在Ⅲ+Ⅳ期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P<0.01),但是Ⅱ期和Ⅰ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MP9在Ⅲ+Ⅳ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Ⅱ+Ⅰ期(P<0.05).S100A4和MMP9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随肿瘤体积的增大S100A4的表达率明显升高(P<0.001).MMP9阳性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S100A4和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均有相关关系;而且S100A4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MMP9的表达均相关;MMP9表达与病理分级及S100A4的表达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TNM分期及S100A4和MMP9的表达情况均对患者的生存期有显著影响(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显示临床TNM分期、S100A4及MMP9的表达状态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S100A4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上调,而且与NSCLC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S100A4和MMP9的表达状态是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监测S100A4和MMP9的表达对评估NSCLC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香丽;王连才;张王刚;陈小燕;孙忠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HBV基因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关系及病理变化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疗效关系及不同基因型治疗后的肝脏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基因分型法,分析48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基因型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B型与C型对比,两种基因型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病理结果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48周后,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P<0.05).结论 HBV基因型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

    作者:沈建坤;侯金林;潘兴南;杨红;许正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颞下锁孔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以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方法 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cm,作直径1.8~2.5 cm的骨窗开颅,开放脑池,令脑组织自然回缩后,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切除相关病灶18例.结果 本组18例中,侧裂区蛛网膜囊肿6例,右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1例,均行囊壁切除并开放邻近脑池.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原入路修补.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1例,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2例,全切除神经节细胞瘤钙化1例,全切除脑膜瘤7例,全部病例顺利恢复.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技术可以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鞍上区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大大减少手术创伤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人路.

    作者:金虎;曹作为;史克珊;李钢;陈焕雄;陈晓东;林鹏;颜山;陈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异源淋巴细胞免疫结合IVF-ET治疗伴不孕症的习惯性流产

    目的 探讨异源淋巴细胞免疫结合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IVF-ET)在治疗习惯性流产并伴不孕症方面的效果.方法 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都各有9例患者,均采用长周期方案超促排卵,观察卵子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习惯性流产致不孕的9例患者.在进行IVF-ET治疗前做2次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查血HCG确定妊娠后,再做2次淋巴细胞注射治疗.结果 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是81.3%和82.2%,两组间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9例中都有5例妊娠,对照组中有1例双胎妊娠,两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22.7和28.6%;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妊娠患者的胎儿发育良好,都安全出生.结论 异源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结合IVF-ET足治疗习惯性流产伴不孕症患者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孔令红;刘忠;李红;陈思梅;邢福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人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对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增殖、代谢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①VEGF165和eGFP基因转染hBMSc组;②空腺病毒载体转染hBMSc组;③单纯hBMSc组.培养细胞,进行MTT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取各组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转染后,进行ALP含量检测,骨钙蛋白和层粘连蛋白榆测.结果 各组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都有所增加,各时间点经VEGF165基因转染的hBMSc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转染基因的hBMSc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hBMSc相比较,DNA合成前期细胞所占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反应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rI(包括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和有丝分裂期)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转染的hBMSc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合成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hBMSc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经转染的hBMSc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和层枯连蛋白合成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构建的Ad-VEGF165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后具有分泌VEGF165的能力,并获得了转VEGF165基因hBMSc.转染VEGF165对hBMSc体外增殖明显影响,同时可以显著提高BMSc分泌ALP,骨钙素(OC)和层粘连蛋白(LN),说明VEGF165对hBMSc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陈滨;宋艳斌;李玉华;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大鼠坐骨神经切除后人发角蛋白诱导的神经的再生机制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诱导坐骨神经再生时的形态学变化,以揭示神经再生机制,方法制备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丝束桥接体,手术后2天、1、2、3、6、9、1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第2天到2周,大量新生微血管长入HHK植入部位,切除后近远端的施万细胞发生去分化.去分化后的施万细胞沿着HHK丝束表面纵向分裂增殖.术后第3周人发开始降解,HHK周围可见很多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大量增生的施万细胞有规则地排列于HHK丝间,有轴突和大量的微血管出现.术后第6周,在HHK丝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的神经纤维,其间有微血管分布.术后第9周,人发角蛋白降解显著,再生神经纤维增多,有明显的神经外膜和束膜.术后第12周,实验组人发角蛋白基本完全降解,其部位被新的神经纤维所取代,并已贯通缺损部位,且外观形态接近正常神经.结论 1,HHK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接作用.2、受损后高度分化的施万细胞通过去分化形成幼稚的施万细胞,其中胞质脱落起着关键作用.3、受损轴突立即发生保护性封闭、脱落.健康轴突形成膨大的带突起的生长锥,生长锥突起上伸出许多丝状生长芽.并与1到多个施万细胞嵌合,它们通过竞争性选择,后只有一条生长芽可发育成完整的轴突.4、神经纤维屏障膜(神经外膜、束膜及内膜)是由外侧的血管屏障膜中和束内的微血管间充质细胞演变而成的.总之,施万细胞、神经轴突、神经膜三者的再生模式是自身器官化过程所要求的,它们是同步进行的协调行为.

    作者:胡莲美;朴仲贤;王启伟;王万山;顾为望;朴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霜天蛾昆虫变应原的变应原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目的 分析霜天蛾主要变应原的变应原性和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制备霜天蛾标准化变应原疫苗和基因工程重组霜天蛾昆虫变应原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霜天蛾变应原蛋白成分进行分离,对9例霜天蛾过敏患者血清分别进行IgE、IgG免疫印记分析,并对比分析IgE、IgG反应变应原成分.结果 霜天蛾提取液经SDS-PAGE染色后显示出20余种蛋白质成分,相对分子质量12 000~128 000.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变应原性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及反应率分别为:74 000(88.9%),66 000(22.2%),49 000(22.2%),36 000(77.8%),25 000(33.3%),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及反应率分别为:79 000(33.3%),74 000(66.7%),66 000(22.2%),49 000(22.2%),36 000(44.4%),25 000(55.6%).结论 霜天蛾变应原中具有较强变应原活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4000和36000,具有较强免疫原活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4 000和25 000的蛋白质,是霜天蛾过敏患者特异性过敏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成分.

    作者:孙秀珍;刘昀;周玎;李维;冯向莉;徐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