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红;刘忠;李红;陈思梅;邢福祺
目的 将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单独及联合应用于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观察NGF和N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NGF对自体和移植NSCs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s,BrdU标记.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组(MCAo组)、B组(MCAo+NGF组)、C组(MCAo+NSCs组)及D组(MCAo+NGF+NSCs组),每组16只,移植后进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NSS),用免疫组化行BrdU、槽蛋白检测,分析结果.结果 移植后的2周、4周神经功能评分显示D组显著好于其他3组(P<0.05),B组与C组显著好于A组(P<0.05).B组的槽蛋白及BrdU阳性细胞数著多于A组(P<0.05),D组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C组(P<0.05).结论 NSCs移植和NGF单独及联合应用对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均有作用,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NGF对自体NSCs的激活、增殖有促进作用,对移植N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作者:赵宇;谢鹏;朱晓峰;蔡志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腺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MSC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传至3代的人MSC,分别在感染后第2、4、8和16天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利用RT-PCR检测感染前后MSC中内胚层标志基因CYP51、中胚层标志基因SM22α、外胚层标志基因槽蛋白(nestin)、多分化潜能标志基因OCT4和可变剪切因子基因nPTB的表达.在腺病毒感染MSC 7 d后,利用成脂肪诱导剂继续诱导培养14 d,用油红O染色观察MSC向脂肪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RT-PCR检测显示,MSC中CYP51、SM22α、nestin、OCT4和nPTB在腺病毒感染后2、4、8和16 d时仍有表达.腺病毒感染7 d后的MSC仍可向脂肪细胞分化,且分化效率同正常MSC一致.结论 腺病毒载体感染MSC后,不会影响MSC的分化能力,可以作为MSC诱导分化机制研究的基因表达载体.
作者:单志新;林秋雄;李晓红;邓春玉;周志凌;黄薇;黄晓忠;余细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43例浅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粒子分布及数量,局部浸润麻醉后,超声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结果 4例(9.3%)患者肿瘤完全缓解,31例(72.1%)患者肿瘤部分缓解,6例(14.0%)肿瘤稳定,2例(4.7%)肿瘤进展,有效率为81.4%.无严重皮肤反应、骨髓抑制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B超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浅表淋巴结转移癌具有方法简单、定位准确、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石敏;廖旺军;康世均;席菁乐;罗荣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牙龈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了32例样本(16例健康者,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析IL-8的检出率及IL-8分泌细胞在牙龈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IL-8的检出率均高于健康者,IL-8阳性细胞分布于牙龈的上皮和结缔组织中.结论 IL-8参与了牙周炎的病理过程.
作者:孙江;刘琼;章锦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衰竭患者无菌抽取骨髓65~95ml,Kai W01 lert方法分离纯化BMSC,然后经肝动脉或脾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或脾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观察同期的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清蛋白(g/L)为30.91±4.00 vs 27.75±5.40(P<0.05),至12周,升至32.00±6.18(P<0.01);前清蛋白(mg/d1)为18.28±3.78 vs 15.63±3.16(P<0.01);总胆红素(μmmol/L)为36.94±21.15 vs 125.01±150.05;总胆汁酸(μmmol/L)为41.63±33.91 vs 78.00±59.80,凝血酶时间(s)及纤维蛋白原(g/L)分别为14.81±1.69 vs 22.40±7.07和2.63±0.62 vs 1.76±0.95,P均<0.05;球蛋白及肝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食欲、体力改善分别为91.67%和87.5%;第2周62.5%肝病面容好转,有1例蜘蛛痣明显减少;术后12周的总生存率为62.5%,其中移植2周后死亡及失访者共9例,其原因为慢性肝衰竭合并白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DIC或肝肾综合征.BMSC肝内灌注术中有2例发现小肝癌,即改予脾内灌注BMSC并术后行经皮肝穿刺肝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其中1例AFP由80 ng/ml降至9 ng/ml,恢复良好,另1例手术后11周死于肝肾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细胞移植并发症.结论 自体BMSC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明显,生存质量提高,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潘兴南;沈建坤;庄岳鹏;陈先礼;李奕鑫;陈丽娟;杨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BRCA1能否在乳腺癌细胞中调节黄体酮受体A和B的表达.方法 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含有野生型BRCA1 cDNA的pFlag-CMV2-BRCA1 wt质粒或BRCA1特异性的小干扰RNA,过表达BRCA1或敲低BRCA1的表达.转染24 h以后,加入含有100 nmol/L黄体酮完全培养基刺激24 h.提取全细胞蛋白或总RNA,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BRCA1、黄体酮受体A(PRA)和黄体酮受体B(PRB)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BRCA1,PRA和PRB蛋白的表达下降,而PRA和PRB在mRNA水平无变化;BRCA1的表达被敲低后,PRA和PRB的表达升高.结论 在乳腺癌细胞中,外源性和内源性BRCA1都可以下调PRA和PRB蛋白的表达.
作者:郭银霞;曾位森;刘亚伟;李煜生;林俊;熊静波;罗深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 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X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X2=226.24,P<0.005;PreS1:X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 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作者:周晖;江楚文;钱靖琳;李世坚;梁洁玲;陈学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为探索鼻咽癌新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制备了中华眼镜蛇膜毒素(CT)和碘-131(131I)与抗鼻咽癌单克隆抗体BAC5的偶联物,观察其对体外鼻咽癌细胞CNE2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氯胺T法将131I标记于BAC5,Iodogen法将125I标记于CT,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偶联BAC5和125I-CT,并用噻唑蓝法观察抑瘤效应.结果 125I-CT-BAC5的IC<50>为9.17×10-8mol/L,131I-BAC5的IC50为5.83×108Bq/L,联合用药后抑制率明显提高.结论 125I-CT-BAC5和131I-BAC5对体外培养的CNE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则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赵永胜;杨惠玲;刘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分级预防策略.方法 术前按PONV危险因素的多少,将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划分为中危人群和高危人群,每组取200例,然后再随机分为OD组(恩丹西酮8 mg+地塞米松10mg)、O组(恩丹西酮8 mg)、D组(地塞米松10 mg)和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50例.常规诱导后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PetCO2维持在35~45 mmHg.诱导前给予地塞米松,手术结束后给予恩丹西酮.观察术毕~术后24 h所有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用视觉评分量表(VAS)进行评分.结果 在中危人群中,药物治疗组PONV发生率及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危人群中,OD组PONV发生率及其VAS评分均低,单药物治疗组次之,对照组高(P<0.05).恩丹西酮治疗组(OD组和O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和C组(P<0.05).结论 对于PONV危险程度不同的人群应采取分级预防策略,中危人群宜单纯采用地塞米松来预防PONV,而对于高危人群则应联合应用恩丹西酮和地塞米松,同时应注意恩丹西酮可增加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丁国友;孟海兵;许平波;王信磊;许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来源于蛇菰科植物日本蛇菰中的单体化合物三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TGGP)抑制HIV与靶细胞融合的活件,并探讨其作用靶点.方法 用萃取和柱层析方法分离提纯TGGP,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抑制HIV gp41六螺旋束结构形成的作用,用细胞-细胞融合方法检测TGGP抑制HIV进入靶细胞的活性.结果 酶联免疫测定法表明TGGP能有效地抑制gp41六螺旋束结构的形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7±0.19)ug·ml-1进一步用生物物理方法直观地确证了TGGP抑制gp41六螺旋束结构形成的作用.在生物学活性方面,50ug·ml-1的TGGP能有效地抑制HIV包膜糖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结论 HIV进入靶细胞的过程由跨膜糖蛋白亚基gp41介导.三没食子酰吡喃葡糖(TGGP)能作用于gp41,抑制HIV与靶细胞的融合.该化合物可望作为阴道外用杀微生物剂,预防HIV的性传播.
作者:孙魏;王洪涛;夏承来;吴曙光;姜世勃;姜志宏;刘叔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骨节病(KBD)家族聚集性,了解遗传因素在大骨节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麟游县14个自然村进行KBD的诊断和家系的调查,分析家庭聚集性;225例KBD先证者为按照抽样比为1/2的系统抽样法获得,对304例同胞用Li-Mantel-Grart法计算大骨节病分离比,用Falconer回归法估算不同年龄段同胞对遗传度和加权平均遗传度.结果 大骨节病家族中实发病数超过了二项分布的理论概率范围(P<0.001),即大骨节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组同胞对患病率为19.41%(59/304),与病区的10.90%(1180/1082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62,P<0.0001);大骨节病分离比为0.061,同胞对的遗传度为28.61%.结论 :大骨节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符合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的复杂性疾病,大骨节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中,遗传易感性因素约占1/4.
作者:史晓薇;郭雄;任峰玲;吕爱莉;张永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酪酪肽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与干扰素和善宁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用腹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γ-干扰素治疗组、善宁治疗组、酪酪肽治疗组.连续用药4周.取血分别作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取部分肝组织HE染色法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经t检验后发现,酪酪肽治疗组TBIL、HA及LN与模型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酪酪肽可以降低肝纤维化积分,并且降低TGFβ1的表达.结论 酪酪肽可以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而发挥其作用.
作者:宋丹萍;董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来筛选重型β-地中海贫血胎儿.方法 选择行产前基因诊断的夫妇6对,孕妇孕周23~26周.血液学检查:胎儿的父亲均为β-地中海贫血17M/N型,孕妇本人为携带除17M/N型之外的另一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针对CD17(A→T)无义突变,设计β-珠蛋白肽链上该等位基因的一对特异性引物和通过cycling probe法分别设计检测正常基因序列和基因突变位点的两条荧光探针,分别用FAM和HEX荧光标记.结合RT-PCR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游离胎儿DNA,诊断胎儿是否遗传了其父亲的β地中海贫血17M/N碱基突变位点.同时与脐血血液学检查所诊断的胎儿地贫基因型对照.结果 提取的6例孕妇血浆DNA模板中有3例同时显示FAM和HEX荧光信号值阳性结果,即这3例孕妇的胎儿遗传了父亲β-珠蛋白肽链上CD17位点的突变碱基(A→T).另外3例孕妇血浆DNA模板的FAM信号值阳性,HEX信号值阴性,即所孕胎儿没有遗传父亲的CD17位点的突变碱基.结论 利用RT-PCR和cycling probe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胎儿DNA可用来筛选患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胎儿.
作者:陈熙;任景慧;郭辉;林琳华;姚秋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及配对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30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口腔粘膜中OPN mRNA的表达.结果 Real time RT-PCR检测结果表明,OPN mRNA在OSCC和配对正常粘膜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17±0.51和0.97±0.12,上调4.3倍(P<0.001).在30例OSCC标本中,OPN mRNA在高分化鳞癌中的表达为2.16±0.17,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为6.80±0.72,下调3.1倍,P<0.05;在颈淋巴结阳性组表达为6.38±0.56,颈淋巴结阴性组为2.89±0.32,上调2.2倍,P<0.05;在临床早期表达为2.34±0.17,临床晚期表达为4.73±0.35,下调2.0倍,P<0.05.结论 在OSCC的癌变过程中OPN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凋,可能是OSCC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一个靶点基因;OPN在OSCC分类诊断中有应用价值.
作者:吕晓智;殷学民;冯元勇;段丽琼;陈万涛;张陈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霜天蛾主要变应原的变应原性和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制备霜天蛾标准化变应原疫苗和基因工程重组霜天蛾昆虫变应原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霜天蛾变应原蛋白成分进行分离,对9例霜天蛾过敏患者血清分别进行IgE、IgG免疫印记分析,并对比分析IgE、IgG反应变应原成分.结果 霜天蛾提取液经SDS-PAGE染色后显示出20余种蛋白质成分,相对分子质量12 000~128 000.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变应原性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及反应率分别为:74 000(88.9%),66 000(22.2%),49 000(22.2%),36 000(77.8%),25 000(33.3%),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及反应率分别为:79 000(33.3%),74 000(66.7%),66 000(22.2%),49 000(22.2%),36 000(44.4%),25 000(55.6%).结论 霜天蛾变应原中具有较强变应原活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4000和36000,具有较强免疫原活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4 000和25 000的蛋白质,是霜天蛾过敏患者特异性过敏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成分.
作者:孙秀珍;刘昀;周玎;李维;冯向莉;徐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介绍小切口交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和结果采用小切口交叉克氏针贴髌骨钢丝张力带内同定治疗48例髌骨骨折,均随访5~7个月.平均6个月.本组优44例,良3例,优良率98%.结论 该治疗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符合外科微创原则,采用这种新的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好、并发症少,病人容易接受.
作者:李豫明;袁世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豚鼠离体心脏心电瞬间向量综合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5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2组,离体心脏分别浸入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将参比点置于远离心电场源的零电位,记录3个平面左、右心室侧和与之垂直的前后壁侧,共4个方向上4个不同距离点的心电图.以4个方向各自记录的心电图QRS波形态和振幅来确定心电场电势分布,并以此判断瞬间心电向量的综合情况.结果 每一平面4个方向上共16个点在两种电导率不同的溶液中都记录到以正波R(r)为主的心电图.心电场电势均呈一致向外的正相分布,末见心室左右壁或前后壁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结果.结论 离体豚鼠心脏心电场电势分布表明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可能性存在疑问.
作者:李本富;周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运用湿热环境、肥甘饮食、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造成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采用荧光标记法测定各组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 湿热组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CD8+明显高丁正常组(P<0.01),三仁汤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湿热环境、肥甘饮食、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特别足鼠伤寒杆菌的作用下,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三仁汤的祛湿清热,官畅气机的作用有对抗脾胃湿热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
作者:文小敏;瘳荣鑫;谭永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用长期脂肪乳剂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探讨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可否诱发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观察其肝脏病理学改变,探讨复方丹参合剂(DSC)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造成的大鼠高脂血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否有防治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3 m龄未交配SD大鼠27只,随机分成3组,1组为普通饲料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蒸馏水5 ml/kg·d灌胃共20周),2组为脂肪乳剂组(脂肪乳剂5 ml/kg·d灌胃连续20周),3组DSC组(上午脂肪乳剂灌胃5 ml/kg·d,下午予DSC 5.0g生药/kg·d灌胃,连续20周).实验结束时剪鼠尾采未梢血测血糖(BG),大鼠心脏取血处死,分离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含量;肝组织称乖,石蜡包埋制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普通饲料组相比,脂肪乳剂组大鼠BG、TC、LDL-c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明显升高(P<0.01),HDL-c降低(P<0.01),TG无明显差异;脂肪乳剂组大鼠肝湿重和盯指数升高(P<0.01),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1),肝脏切片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水样变及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与脂肪乳剂组比较.大鼠DSC组BG、AI降低(P<0.01),但还没达到正常组的水平,HDL-c明显升高(P<0.01),肝湿重和肝指数、ALT、AST降低(P<0.05),但还没达到普通饲料组水平,肝脏切片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水样变及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均有所减轻.结论 脂肪乳剂长期灌胃可引起大鼠出现TC升高、HDL-c降低为特征的脂质代谢紊乱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复方丹参合剂可提高长期脂肪乳剂灌胃的大鼠血清HDL-c,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引起的非洒精性脂肪肝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张志平;尤婷婷;邹丽宜;吴铁;吴怡;崔燎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