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罗深秋;林骏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与核因子-Kappa B(NF-κB)表达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NF-κB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糖尿病组60只(1月组、3月组、6月组及相对应干预组各1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干预组按60 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菌素,对照组仅腹腔内注射同样体积的0.1 mmol/L柠檬酸缓冲液.3 d后测空腹血糖≥16.5 mmol/L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干预组在造模成功后予GSH(按10 mg/100 g计算),每日腹腔注射1次.每周测大鼠血糖、体质量等指标;分别于1、3、6月末处死大鼠,留取肾脏标本,提取核蛋白,同位素探针标记后,以EMSA法测定NF-κB表达,同时作电泳条带灰度分析.结果 EMSA电泳条带光密度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NF-κB表达均增强(P<0.05);糖尿病1、3、6月组NF-κB表达随病程延长呈现逐渐增强趋势;干预组与相对应各组比较NF-κB表达显著减弱(P<0.05).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NF-κB活化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GSH干预治疗,有效抑制了NF-κB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
作者:王扬天;王坚;赵明;狄红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以两样本t检验为例,结合实际,通过适当改变当前的差异性检验公式,使得统计分析方法更符合实际应用,避免非统计学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同时为其他常用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提供线索.
作者:安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病程阶段头颅CT的特点,找出相关因素并评判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4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分手术组(14例)及保守治疗组(10例),分别于起病后第1周、第2周及1个月复查头颅CT平扫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按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CT动态观察发现,起病后1~2周的CT表现为梗塞区低密度灶减少,等密度增加,而1个月后又呈现低密度灶改变.伤后1个月进行GOS评分:良好15例(62.5%),其中手术组8例(33.3%),保守组7例(29.2%);中等残3例(12.5%),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重残2例(8.33%),均为手术组;植物生存1例(4.2%);死亡3例(12.5%),其中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结论 无论是去骨瓣减压术还是保守治疗,适当的指征选择都能使大脑半球功能达到较好的恢复,从而获得较好的预后,但对已梗塞的脑区域无逆转作用.CT表现的特点与预后无关.
作者:王国福;王辉;梁学军;崔连旭;何睿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的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的防止及应用价值.方法 31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全部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3 d置换1次.置换液为20%白蛋白50 ml、706代血浆1000ml.置换当日及置换后3、7、14 d根据临床绝对记分法评分,评分当日清晨抽血查AchR-Ab.结果 痊愈、基本痊愈、好转、显效和无效分别为2、4、11、17和3例,总有效率91.9%.有2例、2次在置换中出现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迅速降低血液中AchR-Ab水平,起效快、并发症少,对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霍江涛;龙海丽;骆翔;徐金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将术前体温、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及胸片均正常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35例,术前30 min给予先锋霉素V 2.0 g静脉滴注;对照组37例,不使用抗生素.随后均在DSA下用一次性21G酒精针穿刺病变椎间盘,注射浓度为40 μg/ml臭氧气体6~10 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椎旁组织内注人臭氧10 ml.术后第3天复查三大常规和C-反应蛋白.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无深部肌肉压痛和椎体叩击痛等.对两组间术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超过正常值患者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作者:韦传军;李彦豪;陈勇;王江云;曾庆乐;赵剑波;梅雀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冻融胚胎移植(FET)四种用药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如何选择恰当的FET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方法 对用于FET子宫内膜准备的四种临床用药方案419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自然周期、激素替代周期(HRT)、促排卵(hMG)周期和自然周期+hCG这四种方案对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分娩率的影响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四种用药方案在不孕年龄、不孕年限、移植胚胎个数和子宫内膜厚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分娩率上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种用药方案用于FET的子宫内膜准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局,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FET的个性化用药方案.
作者:陈士岭;何锦霞;宋华东;黎淑贞;刘晓宁;李红;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优化3T3-L1脂肪细胞分化条件,研究信号因子PTEN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以了解PTEN是否通过表达量来调节正常脂肪细胞形成,为探索PTEN的药物靶标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3T3-L1脂肪前体细胞,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磦呤(IBMX)和胰岛素按2种组合方案分别诱导3T3-L1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脂肪细胞,蛋白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化过程中PTEN的表达量,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小鼠和人类PTEN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1 μmol/L地塞米松、0.5 μmol/L mMX和5 μg/ml胰岛素诱导48 h后,再用含5 μg/ml胰岛素的DMEM高糖营养液培养48 h的方案对3T3-L1细胞诱导分化效果较好,脂肪细胞分化率高且均一,在分化第10天可见90%以上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PTEN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在第0、4 th、6 th、9 th和第12天时不一致,在12天时明显下降,显著低于诱导前.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小鼠和人类的PTENmRNA编码序列匹配率为96%,而氨基酸序列匹配率为100%.结论 内源性PTEN在小鼠3T3-L1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时相过程中表达量有所变化,提示PTEN可能在生理条件下即可发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脂肪细胞形成的作用.
作者:李运雄;孟锦绣;蔡雪珍;李东风;荣卡彬;蒋文玲;张仁礼;余细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胚胎移植内管尖距宫腔基底距离(TDF)与妊娠率(PR)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05年1月~2006年9月超声引导下取卵周期胚胎移植610例.通过腹部B超测量TDF,依据TDF分为4组,分析TDF与妊娠率及异常妊娠的关系.结果 不同TDF之间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大于2 cm组妊娠率高,小于1 cm组低,但大于2 cm组早期自然流产率较高.结论 不同TDF的妊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推荐TDF为1.0~2.0 cm.
作者:李红;邢福祺;全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尿碘,以便能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选用ICS-2500型离子色谱仪、IonPac(R)AS7(4 mm×250 mm)分析柱和银电极,在直流安培模式下测尿碘.应用人群选择:有自理能力的广州尊老康乐协会50岁以上会员569名,测尿碘、甲状腺刺激素和游离甲状腺素,并调查甲状腺病病史.结果 (1)离子色谱峰面积与尿碘浓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9,低检出限约2.2 μg/L,变异系数3.16%~3.45%,平均回收率95.0%;(2)在467名合格的入选对象中,尿碘浓度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为224.7 μg/L.结论 采用的离子色谱法测尿碘选择性好、灵敏、快速、可信、准确、稳定,应用于人群效果满意.
作者:张维森;许启荣;江朝强;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193例绝经前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等处骨密度.结果 193例测试对象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别为bb型120例(62.2%)、Bb型64例(33.2%),BB型9例(4.6%);b等位基因频率为78.76%,B等位基因频率为21.24%.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其基因型与所测量部位的骨密度无关.结论 未观察到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有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还不能作为预测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是否易患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物.
作者:吴文;智喜梅;李东风;林凯;许翎;杨艳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对哮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离T细胞,每位受试者T细胞分别加入或不加三氧化二砷和地塞米松进行体外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细胞色素c 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哮喘患者T细胞自发凋亡减慢.加入地塞米松一起培养,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细胞凋亡均显著增加,两者增加幅度无明显差异;加人三氧化二砷一起培养,哮喘患者T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但健康对照者T细胞只受轻微影响.结论 哮喘患者T细胞自发凋亡减慢.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T细胞凋亡,哮喘患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正常人;对地塞米松诱导的T细胞凋亡,哮喘患者和正常人敏感性一样.
作者:覃冬云;吴铁;刘军麟;梁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性,32岁,无中耳炎病史,因某晚在雷雨中驾驶摩托车时被雷击中,从摩托车上摔下后意识丧失,经附近医院抢救,患者1 d后意识恢复,诊断为:脑震荡;头部、颈部、右小腿多处烧伤.患者伤后双耳耳鸣,听力下降.受伤20 d后,发现左耳不断有淡黄色带血性分泌物流出,伴有左耳听力下降加重.
作者:李刚;陈怀宏;刘友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1H-MRS)表现,了解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3种物质的代谢规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方法 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1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进行根治性放疗后经症状及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用化学位移成像法(CSI)行1H-MRS检查.观察各像素中NAA、Cr和Cho的含量、代谢图及它们之间的比例.结果 磁共振成像(MRI)可见放射性脑病病灶中的液化坏死区3种物质含量基本为零,代谢图中无信号;病灶中非液化坏死区NAA轻度升高,Cr和Cho明显降低或为零,NAA代谢图呈高信号,Cr和Cho低信号.病灶周边存在一个区域NAA降低,Cf和Cho升高,NAA/Cr和NAA/Cho<1,代谢图中信号区分不明显.远离可见病灶的区域NAA、Cr和Cho含量及比例正常.结论 1H-MRS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大于MRI中可见病变区,从而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邱士军;张雪林;张研;蒋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膜蛋白Smoothened(Smo)在胚胎第13~15天(E13~E15)小鼠视觉传导通路和生长锥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震荡切片机制备E13~E15小鼠头部水平和纵切片,并行视网膜组织培养.经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在E13和E14的视网膜和视盘中,Smo有微弱表达;而在中脑及进入中脑并刚刚形成视束的视神经纤维中,Smo于E13强烈表达,且以中线为中轴呈倒V字形,但该表达方式于E14消失,仅在视束的表浅区域和视网膜片断培养的轴突和生长锥中表达.结论 Smo可能在引导视神经生长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郝彦利;洪乐鹏;陈新安;董为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单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术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 66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3组:(1)超前镇痛组即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2)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3)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记录3组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4、8、16、24、48和72 h各时间点静息时和咳嗽时视觉模拟(VAS)评分,测定术前、术后24、48、72 h血浆IL-6值.结果 3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似;术后VAS评分及IL-6增高,超前镇痛组VAS和IL-6均低于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均低于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组(P<0.05).结论 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比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具有更好的镇痛和抗炎效果.
作者:蔡肖衡;王寿平;陈晓彤;彭书崚;曹铭辉;叶西就;杨勇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血清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48例FC患儿(FC组)、30例发热患儿(发热组)和30例正常儿(正常组)的血清钠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FC组血清钠水平明显低于发热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 小儿FC时存在低钠血症,在常规治疗FC时应注意纠正低钠血症,以减少FC复发,减轻脑组织和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作者:王水有;高峰;胡建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mPEG-SPA对血小板抗原的修饰效果,并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mPEG-SPA修饰效果有无差别.方法 分别用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进行化学修饰;流式法检测修饰前后CD42a荧光强度变化;模拟CD42a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赖氨酸区域在CD42a的分布情况.结果 经5000和20 000的mPEG-SPA修饰后,CD42a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降低比例分别为85.54%和88.65%.CD42a分子表面表达多个赖氨酸区域.结论 5000和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均具有良好的化学修饰作用,20 000的mPEG-SPA修饰效果优于5000 mPEG-SPA的修饰效果.
作者:张印则;熊文;李桢;邵超鹏;李天君;赵锋;杨宝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其型别分布.方法 采用HPV通用引物对宫颈癌组织标本中的HPV 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根据PCR产物测序所得序列分析对HPV分型.结果 130例宫颈癌组织HPV DNA检出率为82.3%,广州宫颈癌患者存在HPV16、33、18、52、11、31、58、68、53和59十种型别.结论 证实了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妇女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曾莉;郭遂群;云径平;谢波;俞守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兔创伤模型的促愈作用.方法 将21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每只兔制备成含有4个全皮层缺损的创伤模型后,每个创伤缺损分别予以正常对照、地塞米松、蜕皮甾酮、云南白药处理,分别于造模后3、6、9 d处死3组兔,取创伤缺损局部组织,常规制片和染色,组织形态学对比观察药物对创伤缺损的作用.结果 术后3 d,各处理因素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9 d,蜕皮甾酮组、云南白药组分别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地塞米松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创伤早期各处理因素创面均以渗出和充血为主;术后6、9 d可观察到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较其他两组明显促进肉芽组织形成,促上皮细胞增生;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比较,促愈效果相似.结论 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兔创伤缺损模型有明显促愈作用,可为临床促愈用药的筛选提供新思路.
作者:侯量;吴旭;王武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已制备的兔肝硬化肝癌模型观察肝病状态下肝癌照射后放射性肝损伤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肝硬化肝癌兔16只(实验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单次剂量20、30 Gy的立体定向照射;8只单纯接种肝癌兔(对照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按上述方法分别给予立体定向照射,单次剂量20、30 Gy.照射后3周分别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用EV二步法分别观察照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变化.结果 照射后PCNA、GST-π在癌周组织的表达:照射20Gy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癌周组织表达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0);照射30Gy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癌周组织表达相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实验组不同剂量照射后,高剂量组(30 Gy)PCNA、GST-π的表达比低剂量组(20 Gy)的表达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0).照射后PCNA、GST-π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实验组不同剂量照射,高剂量组(30 Gy)的表达比低剂量组(20 Gy)的表达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0).结论 实验性肝硬化肝癌的照射效果单次剂量30 Gy优于20 Gy;PCNA、GST-π可作为评价肝硬化肝癌照射效果的参考指标.
作者:丁轶;陈龙华;吴德华;孙爱民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