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镇痛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浆IL-6的影响

蔡肖衡;王寿平;陈晓彤;彭书崚;曹铭辉;叶西就;杨勇志

关键词:胃肿瘤/手术, 胃切除术, 硬膜外镇痛, 镇痛/方法, 白细胞介素-6
摘要:目的 比较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单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术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 66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3组:(1)超前镇痛组即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2)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3)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记录3组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4、8、16、24、48和72 h各时间点静息时和咳嗽时视觉模拟(VAS)评分,测定术前、术后24、48、72 h血浆IL-6值.结果 3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似;术后VAS评分及IL-6增高,超前镇痛组VAS和IL-6均低于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均低于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组(P<0.05).结论 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比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具有更好的镇痛和抗炎效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面积脑梗塞的CT动态变化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病程阶段头颅CT的特点,找出相关因素并评判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4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分手术组(14例)及保守治疗组(10例),分别于起病后第1周、第2周及1个月复查头颅CT平扫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按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CT动态观察发现,起病后1~2周的CT表现为梗塞区低密度灶减少,等密度增加,而1个月后又呈现低密度灶改变.伤后1个月进行GOS评分:良好15例(62.5%),其中手术组8例(33.3%),保守组7例(29.2%);中等残3例(12.5%),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重残2例(8.33%),均为手术组;植物生存1例(4.2%);死亡3例(12.5%),其中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结论 无论是去骨瓣减压术还是保守治疗,适当的指征选择都能使大脑半球功能达到较好的恢复,从而获得较好的预后,但对已梗塞的脑区域无逆转作用.CT表现的特点与预后无关.

    作者:王国福;王辉;梁学军;崔连旭;何睿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抗肿瘤机制药物对大鼠肝癌细胞成瘤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药敏与肝癌细胞成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30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10只分别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TT法用于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药物作用后接种至裸鼠,观察其成瘤实验的差异,对模型大鼠间充质于细胞、肿癌细胞抑制率与化疗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的成瘤质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种药物药敏结果显示肝癌癌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药物敏感无明显相关性(P<0.05).间充质细胞药敏实验与成瘤实验正相关.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耐药机制与肿瘤干细胞相似,有希望代替普通肝癌肿瘤细胞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作者:周媛;罗敏;张婧;张文清;张积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氧化二砷对哮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对哮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离T细胞,每位受试者T细胞分别加入或不加三氧化二砷和地塞米松进行体外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细胞色素c 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哮喘患者T细胞自发凋亡减慢.加入地塞米松一起培养,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细胞凋亡均显著增加,两者增加幅度无明显差异;加人三氧化二砷一起培养,哮喘患者T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但健康对照者T细胞只受轻微影响.结论 哮喘患者T细胞自发凋亡减慢.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T细胞凋亡,哮喘患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正常人;对地塞米松诱导的T细胞凋亡,哮喘患者和正常人敏感性一样.

    作者:覃冬云;吴铁;刘军麟;梁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病程及干预下糖尿病大鼠肾脏核因子-κB的表达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与核因子-Kappa B(NF-κB)表达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NF-κB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糖尿病组60只(1月组、3月组、6月组及相对应干预组各1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干预组按60 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菌素,对照组仅腹腔内注射同样体积的0.1 mmol/L柠檬酸缓冲液.3 d后测空腹血糖≥16.5 mmol/L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干预组在造模成功后予GSH(按10 mg/100 g计算),每日腹腔注射1次.每周测大鼠血糖、体质量等指标;分别于1、3、6月末处死大鼠,留取肾脏标本,提取核蛋白,同位素探针标记后,以EMSA法测定NF-κB表达,同时作电泳条带灰度分析.结果 EMSA电泳条带光密度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NF-κB表达均增强(P<0.05);糖尿病1、3、6月组NF-κB表达随病程延长呈现逐渐增强趋势;干预组与相对应各组比较NF-κB表达显著减弱(P<0.05).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NF-κB活化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GSH干预治疗,有效抑制了NF-κB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

    作者:王扬天;王坚;赵明;狄红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制备肾癌相关抗原G250/MN/CA Ⅸ

    目的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制备肾癌相关抗原G250/MN/CA Ⅸ.方法 采用PCR法从原有质粒中扩增G250/MN/CA Ⅸ全长编码序列,将获得的编码序列片段插入pET32a(+)表达载体,转化Rosseta大肠杆菌,IPTG诱导蛋白表达,而后进行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正确构建pET32a(+)/G250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转化Rosseta菌后,经IPTG诱导,在58 000相对分子质量处有明确的条带.目的蛋白表达占菌体总蛋白的32.7%.89.9%的重组蛋白是可溶性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后的蛋白可以与G250单克隆抗体M75特异性结合.结论 在原核系统中成功进行G250/MN/CAⅨ的高效表达,为下一步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和蛋白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姜耀东;郑少斌;谭万龙;赵善超;任非;张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广州地区宫颈癌组织标本中HPV感染情况的初步分析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其型别分布.方法 采用HPV通用引物对宫颈癌组织标本中的HPV 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根据PCR产物测序所得序列分析对HPV分型.结果 130例宫颈癌组织HPV DNA检出率为82.3%,广州宫颈癌患者存在HPV16、33、18、52、11、31、58、68、53和59十种型别.结论 证实了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妇女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曾莉;郭遂群;云径平;谢波;俞守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研究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1H-MRS)表现,了解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3种物质的代谢规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方法 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1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进行根治性放疗后经症状及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用化学位移成像法(CSI)行1H-MRS检查.观察各像素中NAA、Cr和Cho的含量、代谢图及它们之间的比例.结果 磁共振成像(MRI)可见放射性脑病病灶中的液化坏死区3种物质含量基本为零,代谢图中无信号;病灶中非液化坏死区NAA轻度升高,Cr和Cho明显降低或为零,NAA代谢图呈高信号,Cr和Cho低信号.病灶周边存在一个区域NAA降低,Cf和Cho升高,NAA/Cr和NAA/Cho<1,代谢图中信号区分不明显.远离可见病灶的区域NAA、Cr和Cho含量及比例正常.结论 1H-MRS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大于MRI中可见病变区,从而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邱士军;张雪林;张研;蒋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mo在小鼠视觉传导通路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膜蛋白Smoothened(Smo)在胚胎第13~15天(E13~E15)小鼠视觉传导通路和生长锥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震荡切片机制备E13~E15小鼠头部水平和纵切片,并行视网膜组织培养.经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在E13和E14的视网膜和视盘中,Smo有微弱表达;而在中脑及进入中脑并刚刚形成视束的视神经纤维中,Smo于E13强烈表达,且以中线为中轴呈倒V字形,但该表达方式于E14消失,仅在视束的表浅区域和视网膜片断培养的轴突和生长锥中表达.结论 Smo可能在引导视神经生长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郝彦利;洪乐鹏;陈新安;董为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的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的防止及应用价值.方法 31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全部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3 d置换1次.置换液为20%白蛋白50 ml、706代血浆1000ml.置换当日及置换后3、7、14 d根据临床绝对记分法评分,评分当日清晨抽血查AchR-Ab.结果 痊愈、基本痊愈、好转、显效和无效分别为2、4、11、17和3例,总有效率91.9%.有2例、2次在置换中出现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迅速降低血液中AchR-Ab水平,起效快、并发症少,对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霍江涛;龙海丽;骆翔;徐金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广东佛山某社区医院550例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为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在社区医院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提高社区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开展糖尿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SPSS软件对550例2型DM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550例患者中有并发症的人数为494例(89.82%),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并发症分布不同;并发症按发生率排列,依次为脑血管病(59.6%)、高血压病(45.5%)、高脂血症(41.3%)、心血管疾病(27.3%)、脂肪肝(19.3%)、周围神经病变(18.5%)、糖尿病肾病(17.8%);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控制水平较差.结论 多数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2型DM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社区基层医院糖尿病教育、防治的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李双喜;周琼;罗婉莹;吴筠;廖庆辉;蔡德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衰患者血清中血红素氧化酶-1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素氧化酶-1(HO-1)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采用ELISA方法定量测定血清HO-1、IL-6,化学发光法测定CRP,硫代硫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结果 终末期肾衰患者透析前HO-1、CRP、IL-6、MDA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血液透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变,血清HO-1、CRP水平较透前升高,IL-6、MD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终末期肾衰患者体内炎症加重,抗氧化防御酶水平随之提高;血液透析能够提高终末期肾衰患者血清中HO-1、CRP水平,同时血液透析能够清除一定的IL-6和MDA.

    作者:吴凡;喻陆;张智敏;石海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分析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中存在的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分析其蛋白结构特征.方法 采用双向同源比对、结构域搜索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已有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基础上鉴定日本血吸虫的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并采用同源建模方法获得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结构特征.结果 获得了2条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同源蛋白序列;分析了这2条序列的EST丰度、理化性质及蛋白三维结构等信息.结论 日本血吸虫至少存在2个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异构体.

    作者:杨忠;胡薇;苏谨;马骊;李亦学;冯正;魏东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假设检验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以两样本t检验为例,结合实际,通过适当改变当前的差异性检验公式,使得统计分析方法更符合实际应用,避免非统计学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同时为其他常用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提供线索.

    作者:安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稳定表达PLCγ1 siRNA慢病毒的构建及对人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制备在人大肠癌系LoVo中稳定抑制磷脂酶C(PLC)γ1的重组慢病毒,建立PLCγ1表达降低的细胞系,以便客观研究该基因的作用.方法 制备产生PLCγ1 siRNA分子的重组慢病毒,在慢病毒感染LoVo细胞后以杀稻瘟菌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应用Westem-blot和RT-PCR对细胞中PLCγ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PLCγ1 siRN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和结论 PLCγ1 siRNA显著下调了LoVo细胞中PLCγ1的表达,所构建的重组慢病毒导入的siRNA有较高的沉默效率,显著增加了5-FU诱导的凋亡.

    作者:谭丽;罗深秋;林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四种用药方案进行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比较

    目的 比较冻融胚胎移植(FET)四种用药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如何选择恰当的FET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方法 对用于FET子宫内膜准备的四种临床用药方案419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自然周期、激素替代周期(HRT)、促排卵(hMG)周期和自然周期+hCG这四种方案对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分娩率的影响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四种用药方案在不孕年龄、不孕年限、移植胚胎个数和子宫内膜厚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分娩率上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种用药方案用于FET的子宫内膜准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局,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FET的个性化用药方案.

    作者:陈士岭;何锦霞;宋华东;黎淑贞;刘晓宁;李红;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的细胞同步化作用对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使细胞周期同步化对增加鼻咽癌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体内实验证实鼻咽癌细胞系中确实存在放射抵抗亚克隆株,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对CNE-2Z-S1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作用,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及裸鼠实验,于体外体内测定经细胞周期同步化后S1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结果 (1)CNE-2Z细胞群中确实存在着放射抵抗的亚群.(2)TNFα能阻滞CNE-2Z-S1细胞周期,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作用.(3)体外研究证实经TNFα预处理可使CNE-2Z-S1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显著提高.(4)体内研究提示TNFα有可能提高CNE-2Z-S1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结论 TNFα可通过促进CNE-2Z-S1细胞周期同步化进而增加放射敏感性.

    作者:袁健;孙宁;王丽京;田伟;周小明;陈东波;古宏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对小型猪肝移植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分析小型版纳猪供肝经过缺血预处理后产生的保护效应,为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实验用小型版纳猪2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通过速率法检测血清AST、ALT的活性变化,采用HSP70免疫印迹法检测HSP70的表达量,观察光镜和电镜下细胞形态学损害.结果 缺血预处理组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由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可以看到缺血预处理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术后血清AST、ALT在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但缺血预处理组比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经过2个循环10 min的缺血预处理,对供肝产生了明显的保护效应.缺血预处理对HSP70的表达起正性调控作用.

    作者:潘明新;孔凡东;吴志峰;张翌;王海澜;李爱辉;谢金敏;高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总黄酮的吸附

    目的 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用树脂吸附量、上样溶液体积为指标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行为.结果 确定合适的上样条件为:pH=5,上样液中总黄酮的浓度为0.85 mg/ml,上样流速为3 BV/h;合适的洗脱条件为:60%的乙醇,流速为3 BV/h.结论 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

    作者:韩博;陈文;景文娟;刘绍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热惊厥患儿血清钠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血清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48例FC患儿(FC组)、30例发热患儿(发热组)和30例正常儿(正常组)的血清钠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FC组血清钠水平明显低于发热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 小儿FC时存在低钠血症,在常规治疗FC时应注意纠正低钠血症,以减少FC复发,减轻脑组织和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作者:王水有;高峰;胡建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无关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193例绝经前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等处骨密度.结果 193例测试对象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别为bb型120例(62.2%)、Bb型64例(33.2%),BB型9例(4.6%);b等位基因频率为78.76%,B等位基因频率为21.24%.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其基因型与所测量部位的骨密度无关.结论 未观察到绝经前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有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还不能作为预测广州地区绝经前妇女是否易患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物.

    作者:吴文;智喜梅;李东风;林凯;许翎;杨艳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