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抗肿瘤机制药物对大鼠肝癌细胞成瘤性的影响

周媛;罗敏;张婧;张文清;张积仁

关键词:肝肿瘤, 肿瘤干细胞, 间充质于细胞, 抗肿瘤药物, 药物敏感实验
摘要: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癌细胞药敏与肝癌细胞成瘤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30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10只分别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TT法用于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的药物敏感实验,药物作用后接种至裸鼠,观察其成瘤实验的差异,对模型大鼠间充质于细胞、肿癌细胞抑制率与化疗药物作用后肿瘤细胞移植裸鼠后的成瘤质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种药物药敏结果显示肝癌癌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药物敏感无明显相关性(P<0.05).间充质细胞药敏实验与成瘤实验正相关.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耐药机制与肿瘤干细胞相似,有希望代替普通肝癌肿瘤细胞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干预措施对犬急性肺损伤早期呼吸应答和呼吸做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控制性高浓度氧疗、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不同的干预措施对急性肺损伤(ALI)早期呼吸应答和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 24只杂种犬在制作油酸ALI模型成功后(PaO2/FiO2≤300mmHg),保持自主呼吸,随机进入:(1)控制性高浓度氧疗组(n=8);(2)CPAP组(n=8);(3)BiPAP组(n=8).连续记录并计算正常、ALI早期、干预后1~4h内呼吸应答和呼吸做功各项生理指标.结果 在降低呼吸频率和浅快呼吸呼吸指数上,BiPAP组效果明显(P<0.001),其次是CPAP组和氧疗组(P<0.001).3组对分钟通气量的影响不大(P>0.05),维持在ALI/ARDS发生后的通气水平.在潮气量、平均吸气流量指标的改善上,BiPAP组效果显著,其次是CPAP组和氧疗组.3组在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值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跨膈压峰值上,BiPAP组降低明显,其次是CPAP组.CPAp组和BiPAP组可有效地抵消内源性PEEP(P<0.01),氧疗组对于内源性PEEP改善不显著(P>0.05).在降低吸气做功上,BiPAP组显著,其次是CPAP组,氧疗组呼吸功耗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PAP组(P<0.01)和BiPAP组(P<0.05)有效地降低了克服内源性PEEP成分做功的比例.结论 BiPAP和CPAP对于缓解呼吸窘迫、减少呼吸功耗、改善呼吸应答均具有积极作用,显著延缓了ALI/ARDS的病情恶化,其中BiPAP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陈新;许睿;陈荣昌;岑燕遗;钟南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对小型猪肝移植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分析小型版纳猪供肝经过缺血预处理后产生的保护效应,为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实验用小型版纳猪2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通过速率法检测血清AST、ALT的活性变化,采用HSP70免疫印迹法检测HSP70的表达量,观察光镜和电镜下细胞形态学损害.结果 缺血预处理组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由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可以看到缺血预处理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术后血清AST、ALT在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但缺血预处理组比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经过2个循环10 min的缺血预处理,对供肝产生了明显的保护效应.缺血预处理对HSP70的表达起正性调控作用.

    作者:潘明新;孔凡东;吴志峰;张翌;王海澜;李爱辉;谢金敏;高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抗生素应用分析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将术前体温、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及胸片均正常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35例,术前30 min给予先锋霉素V 2.0 g静脉滴注;对照组37例,不使用抗生素.随后均在DSA下用一次性21G酒精针穿刺病变椎间盘,注射浓度为40 μg/ml臭氧气体6~10 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椎旁组织内注人臭氧10 ml.术后第3天复查三大常规和C-反应蛋白.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无深部肌肉压痛和椎体叩击痛等.对两组间术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超过正常值患者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作者:韦传军;李彦豪;陈勇;王江云;曾庆乐;赵剑波;梅雀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Hassab术治疗门脉高压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附87例报告)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87~2005年应用Hassab法断流术治疗的87例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止血74例,死亡7例,再次出血6例,生存病例中无肝性脑病发生.结论 Hassab法断流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止血确切、肝性脑病发生率低的优点,是门脉高压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首选术式之一.

    作者:宋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大鼠慢性肾纤维化组织中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M)对大鼠慢性肾纤维化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第1天、第21天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建立慢性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苯那普利治疗组和OM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检测各组的24 h尿蛋白含量、血生化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内NF-κB、抑制性κB(IκB)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NF-κB与IκB蛋白的表达、肾脏病理改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苯那普利治疗组、OM治疗组的肾脏病理改变、肾功能损害均轻于模型组,第2次注射后8周时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轻于模型组,而IκB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与IκB成负相关,而与肾脏病理改变及肾功能损害成正相关.结论 OM可能通过下调阿霉素大鼠肾组织中NF-κB的表达而抑制肾纤维化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作者:陈晨;金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与下丘脑的生长关系

    目的 通过检测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组织中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来分析肿瘤组织与下丘脑的生长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5及ICAM-1蛋白在30例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45标记的炎症反应在累及三脑室底部的颅咽管瘤组织广泛存在,ICAM-1主要在肿瘤内层细胞及间质细胞表达,向三脑室底部生长的肿瘤基底层细胞无阳性表达.CD45及ICAM-1的阳性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颅咽管瘤有明显差异,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P<0.05).结论 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与下丘脑间主要为炎症粘连而非侵袭性生长,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炎症差异可能影响其预后.

    作者:刘保国;漆松涛;潘军;彭玉平;方陆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关系

    目的 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EG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肝癌L-FABP以及VEGF在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FABP:0.97±0.12,0.83±0.14,t=5.21,P<0.05;VEGF:0.92±0.11,0.59±0.15,t=11.79,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L-FABP阳性反应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浆,肝癌组阳性反应物灰度值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73±7.67,癌旁对照组:82.83±6.90,t=7.44,P<0.05),阳性细胞计数肝癌组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18±4.44,癌旁对照组:84.52±6.43,t=5.94,P<0.05);肝癌细胞胞浆有VEGF阳性反应物,在癌旁组织细胞则偶见VEGF阳性反应物,差异有显著性(肝癌组:88.69±5.56,癌旁对照组:77.61±5.93,t=8.7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L-FABP以及VEGF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L-FABP、VEGF基因以及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并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我们推测L-FABP在获取更多的脂肪酸的同时可以促进血管的增生,进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作者:董立华;李华;王凡;李甫强;周鸿鹰;羊惠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与肿瘤抑制因子PTEN的表达研究

    目的 优化3T3-L1脂肪细胞分化条件,研究信号因子PTEN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以了解PTEN是否通过表达量来调节正常脂肪细胞形成,为探索PTEN的药物靶标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3T3-L1脂肪前体细胞,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磦呤(IBMX)和胰岛素按2种组合方案分别诱导3T3-L1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脂肪细胞,蛋白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化过程中PTEN的表达量,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小鼠和人类PTEN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1 μmol/L地塞米松、0.5 μmol/L mMX和5 μg/ml胰岛素诱导48 h后,再用含5 μg/ml胰岛素的DMEM高糖营养液培养48 h的方案对3T3-L1细胞诱导分化效果较好,脂肪细胞分化率高且均一,在分化第10天可见90%以上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PTEN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在第0、4 th、6 th、9 th和第12天时不一致,在12天时明显下降,显著低于诱导前.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小鼠和人类的PTENmRNA编码序列匹配率为96%,而氨基酸序列匹配率为100%.结论 内源性PTEN在小鼠3T3-L1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时相过程中表达量有所变化,提示PTEN可能在生理条件下即可发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脂肪细胞形成的作用.

    作者:李运雄;孟锦绣;蔡雪珍;李东风;荣卡彬;蒋文玲;张仁礼;余细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胰岛素抵抗与伤后高血糖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规律,验证机体是否发生胰岛素抵抗现象.方法 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Feeney's model),分别在伤前1/2 h及伤后6、12、24、48、72、120 h测定轻、中、重型脑损伤动物的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值.运用正常血糖-高血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测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6、24、48、72 h后BG60-120、GIR60-120、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3个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结果 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血糖含量升高的同时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6、24、48、72 h后BG60-120显著地升高,GIR60-120、ISI显著地降低.重型脑损伤组大鼠伤后血糖与相应时间段血清胰岛素值呈现正相关,与相应时间段BG60-120呈现正相关,与相应时间段GIR60-120、ISI呈现负相关.结论 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地升高,高水平的胰岛素未能起到相应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

    作者:何朝晖;支兴刚;孙晓川;唐文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分析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中存在的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分析其蛋白结构特征.方法 采用双向同源比对、结构域搜索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已有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基础上鉴定日本血吸虫的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并采用同源建模方法获得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结构特征.结果 获得了2条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同源蛋白序列;分析了这2条序列的EST丰度、理化性质及蛋白三维结构等信息.结论 日本血吸虫至少存在2个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异构体.

    作者:杨忠;胡薇;苏谨;马骊;李亦学;冯正;魏东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在复杂断掌再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在复杂断掌再植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复杂断掌18例,根据复杂断掌中掌心、掌背皮肤的缺损程度,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心皮肤缺损,皮瓣大小:2~4 cm×3~6 c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背皮肤缺损,皮瓣大小:4~6 cm×5~8 cm;并同时完成断掌再植.结果 所有再植断掌及皮瓣全部成活.根据相关功能评定标准,手部功能均恢复70%以上.结论 利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分别修复复杂断掌中的掌心、掌背皮肤缺损,可较好地重建手的外形与功能,有利于一期完成断掌再植.

    作者:梅良斌;王钢;刘勇;任义军;王瑞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基因的克隆和大肠癌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 研究claudin-1在大肠癌中的作用,构建包含claudin-1基因编码区域的重组质粒.方法 从人类大肠癌细胞株SW620用Trizol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DNA,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T4连接酶进行连接:将PCR产物插入绿色荧光蛋白pEGFP-C1载体,然后转染进人人类大肠癌细胞株SW480.结果 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显示序列正确,在SW480中主要为膜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claudin-1/pEGFP-C1重组质粒,并能在人类大肠癌细胞中表达.

    作者:陈琳;姜泊;张亚历;张宏权;龚伟;卢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广东佛山某社区医院550例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为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在社区医院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提高社区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开展糖尿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SPSS软件对550例2型DM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550例患者中有并发症的人数为494例(89.82%),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并发症分布不同;并发症按发生率排列,依次为脑血管病(59.6%)、高血压病(45.5%)、高脂血症(41.3%)、心血管疾病(27.3%)、脂肪肝(19.3%)、周围神经病变(18.5%)、糖尿病肾病(17.8%);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控制水平较差.结论 多数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2型DM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社区基层医院糖尿病教育、防治的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李双喜;周琼;罗婉莹;吴筠;廖庆辉;蔡德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伴有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目的 探讨伴有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分析89例伴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的临床资料,以412例无新月体IgA肾病患者为对照.对其中276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患者人、肾存活情况,用非参数乘积限估计法(Kaplan-Meier法)分析肾存活率.结果 新月体形成在IgA肾病中的发生率为17.8%,39例(43.9%)表现为急进性肾炎,明显高于不伴有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其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均较无新月体组重,并随着其形成范围及纤维性新月体增加而加重.新月体组平均随访(40.3±29.6)月,其1、3、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5.24%、80.95%和61.9%;无新月体组平均随访(45.1±26.9)月,其1、3、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100%、91.67%和79.17%.结论 伴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较重,预后较差.

    作者:宛霞;李劲高;白婕;黄湖辉;苏晓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肝复乐片降低射频治疗后肝癌局部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中成药肝复乐片对射频治疗后原发性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 严格选取单个病灶且病灶大直径在3.0~5.0 cm范围内的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射频治疗组(A组,20例)和射频+肝复乐治疗组(B组,21例).肝复乐片口服,用法为每次6片(单次剂量3.0 g),3次/d,连续服药6个月.结果 随访6个月时两组均未见肿瘤复发;随访9个月时,A组有5例复发(26.32%),B组有3例复发(15.79%);随访12个月时,A组共有8例复发(42.10%),B组共有4例复发(21.05%).结论 肝复乐可一定程度减少射频消融术后的肿瘤复发.

    作者:刘思德;白杨;郭文;张亚历;蓝琳;侯淑琴;崔生达;姜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PEG-SPA修饰血小板CD42a效果差异分析

    目的 观察mPEG-SPA对血小板抗原的修饰效果,并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mPEG-SPA修饰效果有无差别.方法 分别用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进行化学修饰;流式法检测修饰前后CD42a荧光强度变化;模拟CD42a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赖氨酸区域在CD42a的分布情况.结果 经5000和20 000的mPEG-SPA修饰后,CD42a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降低比例分别为85.54%和88.65%.CD42a分子表面表达多个赖氨酸区域.结论 5000和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均具有良好的化学修饰作用,20 000的mPEG-SPA修饰效果优于5000 mPEG-SPA的修饰效果.

    作者:张印则;熊文;李桢;邵超鹏;李天君;赵锋;杨宝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研究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1H-MRS)表现,了解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3种物质的代谢规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方法 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1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进行根治性放疗后经症状及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用化学位移成像法(CSI)行1H-MRS检查.观察各像素中NAA、Cr和Cho的含量、代谢图及它们之间的比例.结果 磁共振成像(MRI)可见放射性脑病病灶中的液化坏死区3种物质含量基本为零,代谢图中无信号;病灶中非液化坏死区NAA轻度升高,Cr和Cho明显降低或为零,NAA代谢图呈高信号,Cr和Cho低信号.病灶周边存在一个区域NAA降低,Cf和Cho升高,NAA/Cr和NAA/Cho<1,代谢图中信号区分不明显.远离可见病灶的区域NAA、Cr和Cho含量及比例正常.结论 1H-MRS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大于MRI中可见病变区,从而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邱士军;张雪林;张研;蒋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降调后Gn渐增法在卵巢高反应患者超促排卵周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对高反应病人降调后Gn渐增法超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并比较2005年6月~2006年4月应用渐增法超促排卵方案的患者与对照组(应用其他促排卵方案)患者的多种临床指标.结果 渐增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取卵日≥14mm卵泡数、获取卵子数、平均使用Gn天数及大卵泡穿刺率上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的妊娠率、使用Gn总量、取消周期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n渐增法用于卵巢高反应病人的超促排卵治疗可在临床上试用.

    作者:朱亮;宋亚丽;崔艳国;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氧化二砷对哮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对哮喘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离T细胞,每位受试者T细胞分别加入或不加三氧化二砷和地塞米松进行体外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细胞色素c 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哮喘患者T细胞自发凋亡减慢.加入地塞米松一起培养,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细胞凋亡均显著增加,两者增加幅度无明显差异;加人三氧化二砷一起培养,哮喘患者T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但健康对照者T细胞只受轻微影响.结论 哮喘患者T细胞自发凋亡减慢.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T细胞凋亡,哮喘患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正常人;对地塞米松诱导的T细胞凋亡,哮喘患者和正常人敏感性一样.

    作者:覃冬云;吴铁;刘军麟;梁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的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的防止及应用价值.方法 31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全部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3 d置换1次.置换液为20%白蛋白50 ml、706代血浆1000ml.置换当日及置换后3、7、14 d根据临床绝对记分法评分,评分当日清晨抽血查AchR-Ab.结果 痊愈、基本痊愈、好转、显效和无效分别为2、4、11、17和3例,总有效率91.9%.有2例、2次在置换中出现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迅速降低血液中AchR-Ab水平,起效快、并发症少,对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霍江涛;龙海丽;骆翔;徐金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