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与下丘脑的生长关系

刘保国;漆松涛;潘军;彭玉平;方陆雄

关键词:颅咽管瘤, 三脑室底部, 下丘脑, CD45, 细胞间粘附分子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组织中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来分析肿瘤组织与下丘脑的生长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5及ICAM-1蛋白在30例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45标记的炎症反应在累及三脑室底部的颅咽管瘤组织广泛存在,ICAM-1主要在肿瘤内层细胞及间质细胞表达,向三脑室底部生长的肿瘤基底层细胞无阳性表达.CD45及ICAM-1的阳性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颅咽管瘤有明显差异,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P<0.05).结论 累及三脑室底部颅咽管瘤与下丘脑间主要为炎症粘连而非侵袭性生长,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炎症差异可能影响其预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对NK细胞KIR/NKG2D受体的免疫编辑作用及其对NK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NK细胞与表达NKG2D配体的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混合培养后4、24、48h时KIR、NKG2D的变化及其对NK细胞杀伤CNE2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PCR-SSP法检测CNE2细胞HLA-A、B、Cw表型、NK细胞KIR表型(选择3例健康者为试验对象),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新鲜分离的NK细胞)KIR2DL1、KIR2DL3、KIR3DL1、NKG2D的表达情况.IL2组(IL2培养的NK细胞)、CNE2组(CNE2、IL2、NK细胞混合培养)培养后4、24、48 h时KIR2DL1、KIR2DL3、KIR3DL1、NKG2D的表达情况,LDH释放法测定IL2组及CNE2组培养24 h后的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CNE2细胞表面HLA-A、B、Cw表型为A2,24;B18,35;Cw4,7.3例健康者均表达KIR2DL1、KIR2DL3、KIR3DL1.CNE2组4、24、48 h时KIR2DL1、KIR2DL3表达较对照组、IL2组明显升高(P<0.01),NKG2D表达较对照组、IL2组明显降低(P<0.01),KIR3DL1表达与对照组、IL2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IL2组4、24、48 h时KIR2DL1、KIR2DL3、KIR3DL1及NKG2D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IL2组、CNE2组培养24 h后的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10∶1时分别为(26.%±1.47)%和(2.74±1.64)%,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效靶比20∶1时分别为(35.74±3.59)%和(4.57±2.4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K细胞与NKG2D配体阳性的肿瘤细胞持续性接触,下凋NK细胞表面NKG2D表达,上调NK细胞表面与HLAⅠ类分子相结合的KIR表达,导致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活性减低.本研究阐明了编辑后的NK细胞杀伤活性减低的分子基础,同时提示阻断HLAⅠ类分子与KIR的结合或者增强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将有利于提高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

    作者:郭坤元;梅家转;姚开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分析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中存在的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分析其蛋白结构特征.方法 采用双向同源比对、结构域搜索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已有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基础上鉴定日本血吸虫的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并采用同源建模方法获得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结构特征.结果 获得了2条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同源蛋白序列;分析了这2条序列的EST丰度、理化性质及蛋白三维结构等信息.结论 日本血吸虫至少存在2个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异构体.

    作者:杨忠;胡薇;苏谨;马骊;李亦学;冯正;魏东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种新的基于纠正正弦图探测值的PET图像Bayesian重建算法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耦合反馈(CF)修改观测值的迭代模型以进一步改进正电子发射成像(PET)的Bayesian重建.方法 在PET重建的迭代过程中,此种负反馈迭代算法利用近的一次重建图像来更新有噪声的探测到的发射正弦图数据.对此重建图像的相关操作包括线性滤波、维纳滤波和对重建图像的投影.研究中使用的正弦图数据来自模拟体模数据.结果 实验及对于重建图像的视觉和量化比较表明,所提出的新的重建算法要优于传统的Bayesian重建,能够进一步提高PET图像的质量.结论 文中提出的修改观测值的CF迭代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始测量数据,能够应用于PET图像重建或其他原始数据噪声较大的重建问题.

    作者:陈阳;王庆奇;黄智勇;陈武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假设检验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以两样本t检验为例,结合实际,通过适当改变当前的差异性检验公式,使得统计分析方法更符合实际应用,避免非统计学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同时为其他常用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提供线索.

    作者:安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雷击伤致鼓膜穿孔2例报告

    1 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性,32岁,无中耳炎病史,因某晚在雷雨中驾驶摩托车时被雷击中,从摩托车上摔下后意识丧失,经附近医院抢救,患者1 d后意识恢复,诊断为:脑震荡;头部、颈部、右小腿多处烧伤.患者伤后双耳耳鸣,听力下降.受伤20 d后,发现左耳不断有淡黄色带血性分泌物流出,伴有左耳听力下降加重.

    作者:李刚;陈怀宏;刘友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大鼠慢性肾纤维化组织中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M)对大鼠慢性肾纤维化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第1天、第21天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建立慢性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苯那普利治疗组和OM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检测各组的24 h尿蛋白含量、血生化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内NF-κB、抑制性κB(IκB)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NF-κB与IκB蛋白的表达、肾脏病理改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苯那普利治疗组、OM治疗组的肾脏病理改变、肾功能损害均轻于模型组,第2次注射后8周时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轻于模型组,而IκB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与IκB成负相关,而与肾脏病理改变及肾功能损害成正相关.结论 OM可能通过下调阿霉素大鼠肾组织中NF-κB的表达而抑制肾纤维化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作者:陈晨;金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热惊厥患儿血清钠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血清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48例FC患儿(FC组)、30例发热患儿(发热组)和30例正常儿(正常组)的血清钠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FC组血清钠水平明显低于发热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 小儿FC时存在低钠血症,在常规治疗FC时应注意纠正低钠血症,以减少FC复发,减轻脑组织和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作者:王水有;高峰;胡建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PEG-SPA修饰血小板CD42a效果差异分析

    目的 观察mPEG-SPA对血小板抗原的修饰效果,并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mPEG-SPA修饰效果有无差别.方法 分别用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进行化学修饰;流式法检测修饰前后CD42a荧光强度变化;模拟CD42a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赖氨酸区域在CD42a的分布情况.结果 经5000和20 000的mPEG-SPA修饰后,CD42a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降低比例分别为85.54%和88.65%.CD42a分子表面表达多个赖氨酸区域.结论 5000和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均具有良好的化学修饰作用,20 000的mPEG-SPA修饰效果优于5000 mPEG-SPA的修饰效果.

    作者:张印则;熊文;李桢;邵超鹏;李天君;赵锋;杨宝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肝复乐片降低射频治疗后肝癌局部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中成药肝复乐片对射频治疗后原发性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 严格选取单个病灶且病灶大直径在3.0~5.0 cm范围内的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射频治疗组(A组,20例)和射频+肝复乐治疗组(B组,21例).肝复乐片口服,用法为每次6片(单次剂量3.0 g),3次/d,连续服药6个月.结果 随访6个月时两组均未见肿瘤复发;随访9个月时,A组有5例复发(26.32%),B组有3例复发(15.79%);随访12个月时,A组共有8例复发(42.10%),B组共有4例复发(21.05%).结论 肝复乐可一定程度减少射频消融术后的肿瘤复发.

    作者:刘思德;白杨;郭文;张亚历;蓝琳;侯淑琴;崔生达;姜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关系

    目的 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EG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肝癌L-FABP以及VEGF在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FABP:0.97±0.12,0.83±0.14,t=5.21,P<0.05;VEGF:0.92±0.11,0.59±0.15,t=11.79,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L-FABP阳性反应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浆,肝癌组阳性反应物灰度值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73±7.67,癌旁对照组:82.83±6.90,t=7.44,P<0.05),阳性细胞计数肝癌组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18±4.44,癌旁对照组:84.52±6.43,t=5.94,P<0.05);肝癌细胞胞浆有VEGF阳性反应物,在癌旁组织细胞则偶见VEGF阳性反应物,差异有显著性(肝癌组:88.69±5.56,癌旁对照组:77.61±5.93,t=8.7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L-FABP以及VEGF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L-FABP、VEGF基因以及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并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我们推测L-FABP在获取更多的脂肪酸的同时可以促进血管的增生,进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作者:董立华;李华;王凡;李甫强;周鸿鹰;羊惠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总黄酮的吸附

    目的 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用树脂吸附量、上样溶液体积为指标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行为.结果 确定合适的上样条件为:pH=5,上样液中总黄酮的浓度为0.85 mg/ml,上样流速为3 BV/h;合适的洗脱条件为:60%的乙醇,流速为3 BV/h.结论 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

    作者:韩博;陈文;景文娟;刘绍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衰患者血清中血红素氧化酶-1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素氧化酶-1(HO-1)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采用ELISA方法定量测定血清HO-1、IL-6,化学发光法测定CRP,硫代硫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结果 终末期肾衰患者透析前HO-1、CRP、IL-6、MDA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血液透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变,血清HO-1、CRP水平较透前升高,IL-6、MD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终末期肾衰患者体内炎症加重,抗氧化防御酶水平随之提高;血液透析能够提高终末期肾衰患者血清中HO-1、CRP水平,同时血液透析能够清除一定的IL-6和MDA.

    作者:吴凡;喻陆;张智敏;石海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同病程及干预下糖尿病大鼠肾脏核因子-κB的表达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与核因子-Kappa B(NF-κB)表达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NF-κB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糖尿病组60只(1月组、3月组、6月组及相对应干预组各10只).糖尿病模型组和干预组按60 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菌素,对照组仅腹腔内注射同样体积的0.1 mmol/L柠檬酸缓冲液.3 d后测空腹血糖≥16.5 mmol/L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干预组在造模成功后予GSH(按10 mg/100 g计算),每日腹腔注射1次.每周测大鼠血糖、体质量等指标;分别于1、3、6月末处死大鼠,留取肾脏标本,提取核蛋白,同位素探针标记后,以EMSA法测定NF-κB表达,同时作电泳条带灰度分析.结果 EMSA电泳条带光密度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NF-κB表达均增强(P<0.05);糖尿病1、3、6月组NF-κB表达随病程延长呈现逐渐增强趋势;干预组与相对应各组比较NF-κB表达显著减弱(P<0.05).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NF-κB活化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GSH干预治疗,有效抑制了NF-κB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

    作者:王扬天;王坚;赵明;狄红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改变对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 了解糖尿病大鼠白膜中弹性纤维改变对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模型,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先按时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分别是注射STZ后7周组和4周组,再按处理因素即给予大鼠腹腔注射STZ(60mg/kg)是否成模,分为对照组(未注射STZ,5只)、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模型组、糖尿病性非勃起功能障碍组、未成模组.利用维多利亚蓝-丽春红染色法对不同处理组的标本进行弹性纤维染色,利用彩色图文系统进行分析,以累积光密度(IOD)作为测量指标.结果 各处理组间I0D存在显著性差异(E=10.433,P<0.001),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组IOD均小于对照组、糖尿病非勃起功能障碍组及未成模组(P<0.05),糖尿病非勃起功能障碍组的IOD小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点间的IOD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685,P=0.415),不存在交互效应(F=0.905,P=0.452).结论 糖尿病可以导致白膜弹性纤维减少;白膜中的弹性纤维在勃起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白膜中弹性纤维的减少将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作者:韦安阳;程祎;李煜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四种用药方案进行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比较

    目的 比较冻融胚胎移植(FET)四种用药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如何选择恰当的FET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方法 对用于FET子宫内膜准备的四种临床用药方案419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自然周期、激素替代周期(HRT)、促排卵(hMG)周期和自然周期+hCG这四种方案对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分娩率的影响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四种用药方案在不孕年龄、不孕年限、移植胚胎个数和子宫内膜厚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分娩率上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种用药方案用于FET的子宫内膜准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局,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FET的个性化用药方案.

    作者:陈士岭;何锦霞;宋华东;黎淑贞;刘晓宁;李红;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顺铂-自制珊瑚人工骨缓释体系的制备及体外实验

    目的 研制顺铂珊瑚羟基磷灰石缓释体,并分析其体外药物缓释对人U-2 OS骨肉瘤细胞、骨转移乳腺癌细胞及骨转移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能力.方法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再通过真空冷冻干燥等处理将顺铂载入形成复合抗肿瘤人工骨缓释体,将复合人工骨浸入模拟体液取得不同时间浸提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其体外抑瘤作用.结果 顺铂分布均匀于复合人工骨孔隙内,除8周浸提液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率为29.92%外,其余浸提液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大于50%.结论 该缓释体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在8周内对骨肿瘤细胞有良好的抑制杀伤作用.

    作者:杨进城;尹庆水;林骏;黄华扬;丁焕文;张余;李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对小型猪肝移植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分析小型版纳猪供肝经过缺血预处理后产生的保护效应,为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实验用小型版纳猪2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通过速率法检测血清AST、ALT的活性变化,采用HSP70免疫印迹法检测HSP70的表达量,观察光镜和电镜下细胞形态学损害.结果 缺血预处理组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由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可以看到缺血预处理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术后血清AST、ALT在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但缺血预处理组比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经过2个循环10 min的缺血预处理,对供肝产生了明显的保护效应.缺血预处理对HSP70的表达起正性调控作用.

    作者:潘明新;孔凡东;吴志峰;张翌;王海澜;李爱辉;谢金敏;高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宫颈癌的MRI表现与分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I在宫颈癌诊断与术前分期中的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重点观察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信号特点及盆腔侵犯,对50例手术患者比较MR分期、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检查方法平扫为SE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2WI/SPIR及增强扫描T1WI成像.结果 除1例IA期宫颈癌外,71例宫颈癌全部被MRI显示,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与宫颈基质、子宫内膜及宫旁脂肪有良好的对比,GD-DTPA增强后T1WI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宫颈癌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6%,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4%(χ2=6.453,P<0.05).50例宫颈癌MRI测量的大小为1.94±1.15,手术病理标本测量为1.94±1.11,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能准确显示宫颈癌瘤灶大小及侵犯范围,对于发现宫旁侵犯方面明显优于临床,可作为中晚期宫颈癌常规的检查方法,但MRI对IA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有限,必须结合临床资料与宫颈刮片综合判断.

    作者:李新春;商健彪;伍筱梅;曾庆思;孙翀鹏;何建勋;钟志伟;陈振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的发生机制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的机制.方法 以WKY为对照,观察SHR肠系膜动脉环5-羟色胺预收缩后乙酰胆碱舒张性改变,考察NO途径、前列环素(PGI2)途径以及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途径在SHR肠系膜动脉舒张功能的改变,反应特征表述为大松弛百分率(Rmax)和产生一半大松弛百分率时所需要Ach浓度的负对数(pIC50).Two-way ANOVA和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透射电镜法观察SHR肠系膜动脉肉皮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WKY大鼠肠系膜动脉Rmax和pIC50分别为(97±1)%和8.67±0.21,SHRmax和pIC50分别为(39±2)%(P<0.001)和7.05±0.65(P<0.05);NO途径在WKY大鼠,Rmax和pIC50分别为(53±2)%和6.89±0.33,在SHRRmax和pIC50分别为(32±2)%(P<0.001)和3.93±0.07(P<0.001);PGI2途径在WKY大鼠,Rmax和pIC50分别为(8±1)%和4.58±0.30,在SHR Rmax和pIC50分别为(8±1)%(P>0.05)和(4.52±0.27)(P>0.05);EDHF途径在WKY大鼠,Rmax和pIC50分别为(35±5)%和6.30±0.50,在SHR Rmax和pIC50分别为(14±1)%(P<0.001)和3.85±0.07(P<0.001).电镜观察显示SHR肠系膜动脉出现部分内皮细胞脱落,内弹力膜不完整,有断裂现象.结论 NO和EDHF介导的舒张功能降低以及内皮超微结构受损参与导致SHR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作者:李晋红;林杰;李洁;曹永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mo在小鼠视觉传导通路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膜蛋白Smoothened(Smo)在胚胎第13~15天(E13~E15)小鼠视觉传导通路和生长锥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震荡切片机制备E13~E15小鼠头部水平和纵切片,并行视网膜组织培养.经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在E13和E14的视网膜和视盘中,Smo有微弱表达;而在中脑及进入中脑并刚刚形成视束的视神经纤维中,Smo于E13强烈表达,且以中线为中轴呈倒V字形,但该表达方式于E14消失,仅在视束的表浅区域和视网膜片断培养的轴突和生长锥中表达.结论 Smo可能在引导视神经生长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郝彦利;洪乐鹏;陈新安;董为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