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城;尹庆水;林骏;黄华扬;丁焕文;张余;李剑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血清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48例FC患儿(FC组)、30例发热患儿(发热组)和30例正常儿(正常组)的血清钠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FC组血清钠水平明显低于发热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 小儿FC时存在低钠血症,在常规治疗FC时应注意纠正低钠血症,以减少FC复发,减轻脑组织和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作者:王水有;高峰;胡建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EG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肝癌L-FABP以及VEGF在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FABP:0.97±0.12,0.83±0.14,t=5.21,P<0.05;VEGF:0.92±0.11,0.59±0.15,t=11.79,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L-FABP阳性反应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浆,肝癌组阳性反应物灰度值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73±7.67,癌旁对照组:82.83±6.90,t=7.44,P<0.05),阳性细胞计数肝癌组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18±4.44,癌旁对照组:84.52±6.43,t=5.94,P<0.05);肝癌细胞胞浆有VEGF阳性反应物,在癌旁组织细胞则偶见VEGF阳性反应物,差异有显著性(肝癌组:88.69±5.56,癌旁对照组:77.61±5.93,t=8.7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L-FABP以及VEGF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L-FABP、VEGF基因以及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并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我们推测L-FABP在获取更多的脂肪酸的同时可以促进血管的增生,进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作者:董立华;李华;王凡;李甫强;周鸿鹰;羊惠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的机制.方法 以WKY为对照,观察SHR肠系膜动脉环5-羟色胺预收缩后乙酰胆碱舒张性改变,考察NO途径、前列环素(PGI2)途径以及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途径在SHR肠系膜动脉舒张功能的改变,反应特征表述为大松弛百分率(Rmax)和产生一半大松弛百分率时所需要Ach浓度的负对数(pIC50).Two-way ANOVA和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透射电镜法观察SHR肠系膜动脉肉皮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WKY大鼠肠系膜动脉Rmax和pIC50分别为(97±1)%和8.67±0.21,SHRmax和pIC50分别为(39±2)%(P<0.001)和7.05±0.65(P<0.05);NO途径在WKY大鼠,Rmax和pIC50分别为(53±2)%和6.89±0.33,在SHRRmax和pIC50分别为(32±2)%(P<0.001)和3.93±0.07(P<0.001);PGI2途径在WKY大鼠,Rmax和pIC50分别为(8±1)%和4.58±0.30,在SHR Rmax和pIC50分别为(8±1)%(P>0.05)和(4.52±0.27)(P>0.05);EDHF途径在WKY大鼠,Rmax和pIC50分别为(35±5)%和6.30±0.50,在SHR Rmax和pIC50分别为(14±1)%(P<0.001)和3.85±0.07(P<0.001).电镜观察显示SHR肠系膜动脉出现部分内皮细胞脱落,内弹力膜不完整,有断裂现象.结论 NO和EDHF介导的舒张功能降低以及内皮超微结构受损参与导致SHR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
作者:李晋红;林杰;李洁;曹永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的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的防止及应用价值.方法 31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全部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法,3 d置换1次.置换液为20%白蛋白50 ml、706代血浆1000ml.置换当日及置换后3、7、14 d根据临床绝对记分法评分,评分当日清晨抽血查AchR-Ab.结果 痊愈、基本痊愈、好转、显效和无效分别为2、4、11、17和3例,总有效率91.9%.有2例、2次在置换中出现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迅速降低血液中AchR-Ab水平,起效快、并发症少,对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霍江涛;龙海丽;骆翔;徐金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病程阶段头颅CT的特点,找出相关因素并评判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4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分手术组(14例)及保守治疗组(10例),分别于起病后第1周、第2周及1个月复查头颅CT平扫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按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CT动态观察发现,起病后1~2周的CT表现为梗塞区低密度灶减少,等密度增加,而1个月后又呈现低密度灶改变.伤后1个月进行GOS评分:良好15例(62.5%),其中手术组8例(33.3%),保守组7例(29.2%);中等残3例(12.5%),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重残2例(8.33%),均为手术组;植物生存1例(4.2%);死亡3例(12.5%),其中手术组2例(8.33%),保守组1例(4.17%).结论 无论是去骨瓣减压术还是保守治疗,适当的指征选择都能使大脑半球功能达到较好的恢复,从而获得较好的预后,但对已梗塞的脑区域无逆转作用.CT表现的特点与预后无关.
作者:王国福;王辉;梁学军;崔连旭;何睿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以纤维蛋白胶(FG)、富血小板血浆(PRP)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一种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方法 从兔髂骨处抽取骨髓体外培养BMSCs并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抽取兔自体动脉血提取PRP,以FG、BMSCs、PRP共同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体外培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如凝胶形成时间,组织学特点、细胞存活情况及其超微结构特征等.结果 构建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凝胶,体外培养1周时其中细胞生长良好,电镜下见纤维蛋白网格结构致密,种子细胞及血小板颗粒分布广泛.结论 以FG、BMSCs、PRP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操作简单,其生物活性良好,可塑形性好,种子细胞在其中生长增殖较佳,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黄爱文;金丹;彭道波;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用树脂吸附量、上样溶液体积为指标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行为.结果 确定合适的上样条件为:pH=5,上样液中总黄酮的浓度为0.85 mg/ml,上样流速为3 BV/h;合适的洗脱条件为:60%的乙醇,流速为3 BV/h.结论 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
作者:韩博;陈文;景文娟;刘绍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claudin-1在大肠癌中的作用,构建包含claudin-1基因编码区域的重组质粒.方法 从人类大肠癌细胞株SW620用Trizol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DNA,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T4连接酶进行连接:将PCR产物插入绿色荧光蛋白pEGFP-C1载体,然后转染进人人类大肠癌细胞株SW480.结果 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显示序列正确,在SW480中主要为膜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claudin-1/pEGFP-C1重组质粒,并能在人类大肠癌细胞中表达.
作者:陈琳;姜泊;张亚历;张宏权;龚伟;卢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使细胞周期同步化对增加鼻咽癌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体内实验证实鼻咽癌细胞系中确实存在放射抵抗亚克隆株,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对CNE-2Z-S1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作用,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及裸鼠实验,于体外体内测定经细胞周期同步化后S1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结果 (1)CNE-2Z细胞群中确实存在着放射抵抗的亚群.(2)TNFα能阻滞CNE-2Z-S1细胞周期,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作用.(3)体外研究证实经TNFα预处理可使CNE-2Z-S1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显著提高.(4)体内研究提示TNFα有可能提高CNE-2Z-S1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结论 TNFα可通过促进CNE-2Z-S1细胞周期同步化进而增加放射敏感性.
作者:袁健;孙宁;王丽京;田伟;周小明;陈东波;古宏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兔创伤模型的促愈作用.方法 将21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每只兔制备成含有4个全皮层缺损的创伤模型后,每个创伤缺损分别予以正常对照、地塞米松、蜕皮甾酮、云南白药处理,分别于造模后3、6、9 d处死3组兔,取创伤缺损局部组织,常规制片和染色,组织形态学对比观察药物对创伤缺损的作用.结果 术后3 d,各处理因素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9 d,蜕皮甾酮组、云南白药组分别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地塞米松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创伤早期各处理因素创面均以渗出和充血为主;术后6、9 d可观察到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较其他两组明显促进肉芽组织形成,促上皮细胞增生;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比较,促愈效果相似.结论 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兔创伤缺损模型有明显促愈作用,可为临床促愈用药的筛选提供新思路.
作者:侯量;吴旭;王武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在复杂断掌再植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复杂断掌18例,根据复杂断掌中掌心、掌背皮肤的缺损程度,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心皮肤缺损,皮瓣大小:2~4 cm×3~6 c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背皮肤缺损,皮瓣大小:4~6 cm×5~8 cm;并同时完成断掌再植.结果 所有再植断掌及皮瓣全部成活.根据相关功能评定标准,手部功能均恢复70%以上.结论 利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分别修复复杂断掌中的掌心、掌背皮肤缺损,可较好地重建手的外形与功能,有利于一期完成断掌再植.
作者:梅良斌;王钢;刘勇;任义军;王瑞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1H-MRS)表现,了解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3种物质的代谢规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方法 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1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进行根治性放疗后经症状及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用化学位移成像法(CSI)行1H-MRS检查.观察各像素中NAA、Cr和Cho的含量、代谢图及它们之间的比例.结果 磁共振成像(MRI)可见放射性脑病病灶中的液化坏死区3种物质含量基本为零,代谢图中无信号;病灶中非液化坏死区NAA轻度升高,Cr和Cho明显降低或为零,NAA代谢图呈高信号,Cr和Cho低信号.病灶周边存在一个区域NAA降低,Cf和Cho升高,NAA/Cr和NAA/Cho<1,代谢图中信号区分不明显.远离可见病灶的区域NAA、Cr和Cho含量及比例正常.结论 1H-MRS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大于MRI中可见病变区,从而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邱士军;张雪林;张研;蒋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以两样本t检验为例,结合实际,通过适当改变当前的差异性检验公式,使得统计分析方法更符合实际应用,避免非统计学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同时为其他常用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提供线索.
作者:安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半环槽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高能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5月收治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6例,其中Ⅴ型10例,Ⅵ型6例,平均年龄42.4岁.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5~27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月.仅有2例出现钉道浅表感染.按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4例、中2例、差0例.结论 半环槽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高能损伤的理想选择之一.
作者:谢肇;吴雪晖;王序全;马树枝;许建中;李起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将术前体温、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及胸片均正常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35例,术前30 min给予先锋霉素V 2.0 g静脉滴注;对照组37例,不使用抗生素.随后均在DSA下用一次性21G酒精针穿刺病变椎间盘,注射浓度为40 μg/ml臭氧气体6~10 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椎旁组织内注人臭氧10 ml.术后第3天复查三大常规和C-反应蛋白.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无深部肌肉压痛和椎体叩击痛等.对两组间术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超过正常值患者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作者:韦传军;李彦豪;陈勇;王江云;曾庆乐;赵剑波;梅雀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对高反应病人降调后Gn渐增法超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并比较2005年6月~2006年4月应用渐增法超促排卵方案的患者与对照组(应用其他促排卵方案)患者的多种临床指标.结果 渐增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取卵日≥14mm卵泡数、获取卵子数、平均使用Gn天数及大卵泡穿刺率上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的妊娠率、使用Gn总量、取消周期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n渐增法用于卵巢高反应病人的超促排卵治疗可在临床上试用.
作者:朱亮;宋亚丽;崔艳国;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87~2005年应用Hassab法断流术治疗的87例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止血74例,死亡7例,再次出血6例,生存病例中无肝性脑病发生.结论 Hassab法断流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止血确切、肝性脑病发生率低的优点,是门脉高压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首选术式之一.
作者:宋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优化3T3-L1脂肪细胞分化条件,研究信号因子PTEN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以了解PTEN是否通过表达量来调节正常脂肪细胞形成,为探索PTEN的药物靶标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3T3-L1脂肪前体细胞,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磦呤(IBMX)和胰岛素按2种组合方案分别诱导3T3-L1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脂肪细胞,蛋白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化过程中PTEN的表达量,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小鼠和人类PTEN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1 μmol/L地塞米松、0.5 μmol/L mMX和5 μg/ml胰岛素诱导48 h后,再用含5 μg/ml胰岛素的DMEM高糖营养液培养48 h的方案对3T3-L1细胞诱导分化效果较好,脂肪细胞分化率高且均一,在分化第10天可见90%以上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PTEN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在第0、4 th、6 th、9 th和第12天时不一致,在12天时明显下降,显著低于诱导前.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小鼠和人类的PTENmRNA编码序列匹配率为96%,而氨基酸序列匹配率为100%.结论 内源性PTEN在小鼠3T3-L1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时相过程中表达量有所变化,提示PTEN可能在生理条件下即可发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脂肪细胞形成的作用.
作者:李运雄;孟锦绣;蔡雪珍;李东风;荣卡彬;蒋文玲;张仁礼;余细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单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术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 66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3组:(1)超前镇痛组即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2)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3)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记录3组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4、8、16、24、48和72 h各时间点静息时和咳嗽时视觉模拟(VAS)评分,测定术前、术后24、48、72 h血浆IL-6值.结果 3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似;术后VAS评分及IL-6增高,超前镇痛组VAS和IL-6均低于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均低于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组(P<0.05).结论 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比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具有更好的镇痛和抗炎效果.
作者:蔡肖衡;王寿平;陈晓彤;彭书崚;曹铭辉;叶西就;杨勇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mPEG-SPA对血小板抗原的修饰效果,并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mPEG-SPA修饰效果有无差别.方法 分别用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进行化学修饰;流式法检测修饰前后CD42a荧光强度变化;模拟CD42a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赖氨酸区域在CD42a的分布情况.结果 经5000和20 000的mPEG-SPA修饰后,CD42a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降低比例分别为85.54%和88.65%.CD42a分子表面表达多个赖氨酸区域.结论 5000和20 000的mPEG-SPA对血小板CD42a均具有良好的化学修饰作用,20 000的mPEG-SPA修饰效果优于5000 mPEG-SPA的修饰效果.
作者:张印则;熊文;李桢;邵超鹏;李天君;赵锋;杨宝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