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红;罗薇;马骊;周明乾;温茜;吴远彬;黄宇贤;郭坤元
目的 探讨应用Nuss手术微创矫正小儿漏斗胸的疗效及Nuss手术中支气管封堵技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的作用.方法 15例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微创矫正漏斗胸,术中应用支气管封堵技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6~15岁.结果 15例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疗效均满意.手术时间25~45min;所有病儿均应用钢支撑架;术中平均出血25 ml;术后平均住院7 d.随访1~10月,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Nuss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值得推广.支气管封堵技术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俊猛;陈勇;李斌飞;梁爱群;姜海明;王得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经皮给药制剂的利多卡因微乳制剂与酊剂的皮肤渗透能力.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建立了利多卡因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结果 利多卡因微乳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高于利多卡因乳膏和酊剂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性优于利多卡因酊剂,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含药量呈线形依赖关系.
作者:黄亮;陈志良;李国锋;朱晓亮;刘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精液不液化患者及正常生育患者精浆中的差异蛋白.方法 通过蛋白质芯片-飞行时间质谱仪,对6例精液不液化患者的精浆和11例正常生育男性精浆样本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间蛋白质图谱表达差异.结果 正常组与不液化组精浆比较,有19个蛋白表达存在差异,其中有6个蛋白P<0.01.结论 精液不液化患者与正常生育患者精浆中存在较多差异蛋白质,差异蛋白质群的结构、功能变化是导致精液液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索不液化的病因及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玲;白洁;陈士岭;邱卓琳;张为青;杨杰;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对前列腺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应用缺陷性腺病毒载体将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以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RM-1细胞,以GFP是否表达作为间接鉴定转染成功的标志,以RT-PCR鉴定作为是否转染的标准.联合前药5-FC和/或GCV作用于转染了CD-TK基因的RM-1细胞,以MTT法检测自杀基因系统对转染后的RM-1细胞的杀伤作用,以未转染的RM-1细胞作对照.结果 以腺病毒感染RM-1细胞72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每个细胞都能发出淡绿色荧光,表明该基因已转染到RM-1细胞中,RT-PCR可检测到转染双基因的RM-1细胞含有CD-TK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较,当GCV浓度为125 μg/ml时,转染了CD-TK基因的RM-1细胞的存活率为47.27%;与对照组相比较,当5-FC浓度为160 μg/ml时,RM-1细胞的存活率为71.56%;而两种前药联合应用时RM-1细胞的存活率为18.45%,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结论 CD/5-FC、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前列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而应用CD-TK融合自杀基因系统明显优于单一的自杀基因系统.
作者:朱文辉;谭万龙;黄河;石向华;谢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导致Osaka超声多参数预测胎儿体质量公式误差的因素及其改良方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19例足月单胎孕妇在超声测量后3 d内分娩的正常体质量儿的出生体质量、各项胎儿生物指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新建的3个回归方程,与Osaka University公式一起应用于199例前瞻性验证,分别进行了预测符合率、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的比较.结果 胎儿腹部面积及腹围对胎儿体质量的影响显著,胎儿肱骨长在预测胎儿体质量上优于股骨长.结论 胎儿腹部面积、腹围及胎儿肱骨长是胎儿体质量较敏感的指标.
作者:裘毓雯;钟梅;陈翠华;胡茂兰;陈雷宁;孙秀云;苏桂栋;宋天蓉;余艳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后精子形态及精子受精能力的变化.方法 对20例尿毒症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前后的精液进行精子运动参数、精子形态学及顶体反应率的检测.结果 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手术前的精液主要参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接受肾移植手术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有显著提高(P<0.05),而精子密度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移植术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有明显提高,为(19.58±7.73)%,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手术前精子顶体反应率平均为(11.20±4.38)%,低于正常对照组(32.44±12.91)%(P<0.05),接受肾移植手术后,精子顶体反应率为(14.18±5.97)%,较术前稍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生育能力有所改善,但其精子受精能力仍低于正常男子.
作者:程学军;郭新宇;谢晓萍;李小庭;陈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和念珠菌的分布特征、耐药谱和耐药机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irby-Bauer法.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鉴定,K-B法药敏.数据分析用WHONET5软件.结果 2478株细菌和念珠菌中前6位为铜绿假单胞菌15.6%、大肠埃希菌11.5%、白色念珠菌9.6%、肺炎克雷伯菌9.3%、金黄色葡萄球菌8.2%、表皮葡萄球菌7.5%.革兰氏阴性杆菌合计耐药率较低的为美洛培南14.4%、头孢哌酮/舒巴坦14.8%、亚安培南21.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7.4%、头孢他啶30.0%、阿米卡星31.1%、头孢吡肟33.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47.4%和37.3%.革兰氏阳性球菌合计耐药率较低的为万古霉素0.9%、替考拉宁1.1%、呋喃妥因6.9%、阿米卡星20.1%、氯霉素30.7%、头孢哌酮/舒巴坦31.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为57.1%、65.0%和66.0%.念珠菌合计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两性霉素B0.3%、制菌霉素的0.3%、伊曲康唑5.6%、氟康唑9.4%和氟胞嘧啶9.4%.结论 本院临床细菌产ESBLs和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作者:耿穗娜;周晓红;芮勇宇;王前;张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分娩的新生儿的情况,以分析IVF-ET技术对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影响.方法 对我中心经IVF-ET治疗分娩的1274个新生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受精方式、母亲年龄、胎数与先天畸形的关系.结果 分娩930例,其中足月产706例(75.91%),早产224例(24.09%).获新生儿1274个,其中低体质量儿363例(28.49%),新生儿畸形13例(1.02%),围产期死亡15例(1.18%).结论 IVF-ET治疗增加了多胎妊娠、早产、低体质量儿等发生率,但未增加新生儿畸形发生率和围产期死亡率,卵母细胞内单精子注射术新生儿畸形率较IVF高,母亲年龄和胎数与先天畸形无明显关系,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安全手段.
作者:陈士岭;黎淑贞;孙玲;宋华东;何锦霞;孔令红;朱亮;李红;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活动舌弓+再曲簧临床扩弓效果,寻找一种简便、有效,尤其对下颌牙弓更理想的扩弓方法.方法 选择临床牙弓狭窄伴牙列轻度拥挤患者.其中上颌扩弓者9例,下颌扩弓者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活动舌弓+再曲簧和四眼簧进行扩弓,比较两组的扩弓效果.结果 通过8周的扩弓治疗,活动舌弓组U4-U4及U5-U5间宽度分别平均扩大2.2 mm和3.0 mm,四眼簧组U4-U4及U5-U5间宽度平均扩大2.3 mm和3.5 mm,两处理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12周的扩弓治疗,活动舌弓组L4-L4及L5-L5间宽度分别平均扩大2.3 mm及2.5 mm,四眼簧组L4-L4及L5-L5间宽度平均扩大1.0 mm和1.2 mm,两处理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活动舌弓+再曲簧可明显扩大牙弓中段(前磨牙区),尤对下颌牙弓的扩弓作用明显优于四眼簧.
作者:孙风阳;张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不同激活状态的单核细胞在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经典激活、替代激活、空白对照3组,分别采用细菌脂多糖IL-4、培养基进行相应激活.48~72 h后,采用RT-PCR、与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共培养、建立鸡胚尿膜囊血管生成模型等方法检测各组TNF-α、AMAC-1、β-actin mRNA表达的差异,观察3种不同活化状态的单核巨噬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肿瘤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经典激活组高表达TNF-α,替代激活组则高表达AMAC-1,3组间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实验显示经典激活的单核细胞呈现出明显抑瘤效应,3 d后效应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则在第5天开始呈现出明显促肿瘤效应(P<0.05).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中,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可以明显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5733±14.82),与经典激活(20.44±6.50)及未激活组(32.22±8.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可以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替代激活的方向分化并高表达替代激活的分子标志物AMAC-1,而替代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在与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中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刺激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提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体内很可能主要以替代激活的方式存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肿瘤的进展.
作者:郭巨江;苏逢锡;姚和瑞;陈积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探讨其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68例EMs的异位内膜、20例在位内膜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其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HIF-1α主要定位于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EMs患者中异位内膜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P<0.01),各组中分泌期与增生期表达强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IF-1α在EMs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推测HIF-1α与EMs的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任旭;何援利;潘石蕾;彭冬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抗菌物质抑菌作用与抗菌分子.方法 室内饲养的家蝇三龄幼虫,经针刺体壁处理后48 h,提取其血淋巴,观察单独使用血淋巴和血淋巴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对9种应试细菌的抑菌效果,血淋巴与抗真菌药氟康唑混合对酵母真菌抑菌效果,应用SDS-PAGE分析血淋巴抗菌分子表达.结果 针刺家蝇幼虫后48 h的血淋巴,作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黄色小球菌,结果显示:针刺家蝇幼虫后48 h的血淋巴对试验9个标准株细菌,均产生明显抑菌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抑菌试验组的抑菌效果,皆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对黄色小球菌抑菌活力强.1 μ1氨苄青酶素与7 μ1针刺诱导家蝇幼虫淋巴液混合对白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呈现好的加强抑菌作用.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混合对酵母真菌抑菌效果呈现明显协同增强作用.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针刺幼虫后发育的成蝇和针刺幼虫血淋巴的电泳条带与未针刺者相比,针刺幼虫后发育的成蝇,在24000~97000范围内表达尤为增强,在12000附近有一条特异性条带.针刺家蝇3龄幼虫血淋巴SDS-PAGE分析显示,在24 000、35000、40 000~96000范围内表达明显增强,其中35 000、12 000条带较为特异.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家蝇血淋巴的抑菌活性,发现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对黄色小球菌抑菌活力强,氨苄青霉素与家蝇幼虫淋巴液混合对白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呈现好的加强抑菌作用,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混合对酵母真菌抑菌效果呈现明显增强作用,上述发现在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这类抗菌物质,提供了实验资料.
作者:郑学礼;廖奕佶;胡佳林;温文星;张文炳;徐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足细胞去氧肾上腺素(nephrin)、肌间线蛋白(desm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DN治疗中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DN模型,将DN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厄贝沙坦组、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干预8周后,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足细胞nephrin、desmin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应用厄贝沙坦干预后,DN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显著减轻、足细胞nephrin、desmin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DN的肾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量有关,通过延缓或抑制nephrin的损伤、维护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而发挥减少尿蛋白、延缓DN进展的作用.
作者:龙海波;钟娟;魏连波;周伟东;许兆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和比较海洛因成瘾与正常大鼠前额叶皮质(PFC)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和鉴定海洛因成瘾大鼠PFC中的差异蛋白表达谱.方法 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别对正常对照大鼠和海洛因成瘾大鼠的PFC蛋白质样品进行二维分离,2-D图谱经ImageMaster 2D 5.0软件分析,选取7个差异蛋白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串联质谱进行鉴定.结果 经肽指纹图谱和串联质谱分析,并在NCBInr数据库检索,选取的7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为5种蛋白:成瘾组特有的是葡萄糖调节蛋白58和26 s蛋白酶复合体亚基p40.5;成瘾组含量下调的蛋白是ATP合酶D链;Ndufa10和α-烯醇化酶在两组中发生相对分子质量和(或)等电点迁移.结论 双向电泳结合质谱分析初步鉴定了大鼠前额叶皮质中与海洛因成瘾和神经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邱平明;王慧君;刘超;李学锋;谭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GL)MICA*008基因与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SSP方法分别检测8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和81例无血缘关系的随机健康个体的MICA*008基因,同时用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随机健康个体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前、后外周血HCMV-IgM抗体.结果 ①CGL患者组MICA*008基因频率(22.2%)比对照组(34.3%)低(χ2=4.98,P<0.05);②MICA*008基因阴性个体的HCMV感染率高于阳性个体的HCMV感染率(P<0.05),MICA*008基因与HCMV感染关系呈中度相关(C=0.5829,0.6142).结论 MICA*008基因阳性个体对HCMV不易感,阴性个体对HCMV易感,即MICA*008基因与HCMV负相关.
作者:黄柏胜;罗奇志;梅冰;余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某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常见的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参加体检的职工发放亚健康调查表,将合格问卷录入Epidata3.02,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891名职工问卷合格,其中510人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为57.2%,其临床表现很多,涉及到躯体、心理及社会等多种症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苦闷、疲倦乏力、失眠、腰背酸痛、时常叹气、眼涩、注意力差、急躁易怒、手脚发凉、容易感冒等为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临床表现.结论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
作者:霍云华;王学良;李俊;朱春燕;孙晓敏;赵晓山;张超;罗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确定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所致咔哒声响的确切小关节位置.方法 对30名健康成年人施行定位于C4棘突的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左右各1次,同时运用自行设计的声响采集定位系统对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进行采集,分析其发出声响的确切小关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主要集中在C3~7间小关节,这些小关节发生声响的次数与其他颈椎间小关节发出声响的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只是相对的定点,而不是精确的定点.
作者:金斌;邱桂春;李义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样细胞株ECV304增殖及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样细胞株ECV304,分别应用1、10、20、100 ng/ml的TNF-α作用24 h及36 h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MTS/PES法确定人脐静脉内皮样细胞的增殖状态.利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syndecan-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24 h各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对照组(1.956±0.214),TNF-α100 ng/ml组(2.154±0.250),TNF-α20 ng/ml组(2.26±0.151),TNF-α10 ng/ml组(2.118±0.205),TNF-α1 ng/ml组(2.106±0.136).统计分析显示低至1 ng/ml的TNF-α仍能明显刺激人脐静脉内皮样细胞的增殖(P<0.05),其中以TNF-α 20 ng/ml组细胞增殖显著P<0.05).36 h各剂量组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24 h的细胞增殖率(P<0.05).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样细胞的syndecan-4蛋白表达有显著的增强作用(P<0.05).结论 TNF-α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样细胞的增殖及syndecan-4蛋白表达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改变,这种作用有所变化.
作者:张彬;欧阳平;陈烨;赖文岩;谢晋国;许顶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可以在体外稳定地获得大量高纯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并对获得细胞进行形态、功能以及表面标志的鉴定.方法 取健康C57小鼠骨髓,通过MACS系统分离、纯化CD117+造血干细胞;使用SCF+IL-3进行体外扩增,在此基础上使用GM-CSF+IL-4+IL-10诱导其定向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进而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功能,并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其表面标志的表达,对其鉴定.结果 SCF+IL-3可以分别在3、5、7 d时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达10.34±1.43、22.65±2.71、54.39±3.08倍;小鼠HSC可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后者具有吞噬功能,表面树突较为短小,呈毛刺状,表面标志表达情况为CD11c+、I-A/I-Elow、CD40-、CD80-、CD86-.结论 使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
作者:姜亚卓;田普训;丁小明;李兆伦;管智慧;丁晨光;薛武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总结 2001年7月至2005年11月间80例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鼻咽温维持在(33±1)℃,阻断上、下腔静脉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脏手术完毕可顺利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用量2~5 μg/kg·min,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6.25%.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避免再灌注损伤,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陈兵;陈昱;鲁金祥;张骏;朱震;李雄伟;陆中元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