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丁烯酸内酯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王世捷;郭雄;张银刚;任峰玲;彭双清;曹峻岭;师钟丽;张增铁

关键词:BUT毒素, 细胞凋亡, 相关调控因子, 软骨细胞
摘要:目的 研究丁烯酸内酯(BUT)致培养软骨细胞的凋亡损伤,探讨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及补硒对软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单层及立体培养胎儿的软骨细胞.BUT毒素浓度分为0.1、1.0和5.0 μg/ml.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糖核酸缺口标记技术和Annexin V染色定性和定量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用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调控因子Bcl-2、Bax在培养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BUT毒素可引起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凋亡,且与BUT毒素浓度有一定关系.在0~1.0 mg/ml之间时,BUT毒素浓度越大,凋亡细胞数量越多;各毒素组培养软骨细胞Bcl-2、Bax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BUT毒素加硒组软骨细胞凋亡较毒素组明显减少(P<0.05),而且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表达阳性率较毒素组降低(P<0.05).结论 BUT毒素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凋亡,且与BUT毒素浓度有一定关系,各毒素组Bcl-2、Bax蛋白表达增多.补硒对BUT毒素所致软骨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稳定表达GPI-CD80融合蛋白CHO细胞株的构建

    目的 将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型人CD80重组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RM10/GPI-CD80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构建CHO/GPI-CD80稳定表达细胞株.方法 将pRM10/GPI-CD80用脂质体法转染CHO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HO/GPI-CD80稳定表达细胞株表达GPI-CD80蛋白的效率的变化.结果 转染GPI-CD80基因的CHO细胞在G418筛选下出现阳性克隆,且经过传代后不同代数的克隆细胞表面表达GPI-CD80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M10/GPI-CD80在CHO细胞中成功表达,表达稳定且效率较高.

    作者:刘煜;张雪;刘胜军;林敬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酊剂和微乳制剂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经皮给药制剂的利多卡因微乳制剂与酊剂的皮肤渗透能力.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建立了利多卡因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结果 利多卡因微乳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高于利多卡因乳膏和酊剂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性优于利多卡因酊剂,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含药量呈线形依赖关系.

    作者:黄亮;陈志良;李国锋;朱晓亮;刘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TBM)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54例TBM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的病期、分型、脑脊液参数、EEG表现、影像学改变等相关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为治疗时病程、病期、分型、脑脊液参数.结论 影响TBM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病期、分型、脑脊液参数变化等与结脑预后有密切联系.

    作者:于娜;姚其英;胡福永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参皂甙对K562细胞作用的基因表达谱研究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参总皂甙(TSPG)作用后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200 μg/ml TSPG作用于K562细胞3 d后,提取总RNA,合成cRNA并分别用cy3和cy5标记,与Agilent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研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TSPG刺激K562细胞后共有362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与对照组K562细胞比较,表达上调的基因有20个,主要有代谢相关基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细胞受体相关基因等;表达下调的有342个,包括免疫防御相关基因,DNA结合与转录因子,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等.RT-PCR技术验证了FOSL1、E2F2、CCNE2和ODZ1四个基因表达的变化.结论 TSPG刺激K562细胞后,影响了细胞内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可能与TSPG的抗肿瘤机制有关.

    作者:周烨;马文丽;曲戎梅;向征;李长征;郑文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大肠癌细胞PRL-3基因启动子Snail结合位点的初步研究

    目的 确定转录因子Snail可与PRL-3基因启动子区结合.方法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PRL-3基因启动子区域,并对其潜在的Snail结合位点进行预测,进一步应用Snail抗体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结合PCR技术检测PRL-3基因启动子序列,以确定转录因子Snail可与PRL-3基因启动子结合.结果 应用TRED在线分析系统确定PRL-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位于PRL-0基因上游-700 bp至299 bp之间,在该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转录因子如Snail、n-MYC、ARNT、E74A、NF-kappaB、NRF-2及AML-1等的结合位点;在启动子区域的-500 bp至-451 bp之间存在Snail结合的核心寡核苷酸序列CACCTG,在其他多个区域存在多个类似这一核心序列的DNA序列;应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结合PCR扩增的方法对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进行分析,发现Snail可与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 PRL-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DNA片断结合.结论 转录因子Snail可与人大肠癌细胞SW480 PRL-3基因启动子结合,参与PRL-3基因的调控.

    作者:杨发达;李建明;周军;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硝酸甘油对局部心肌氧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硝酸甘油对局部心肌氧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应用8只具有静息状态血流限制的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近端狭窄的开胸犬.以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室壁增厚率(%WT),放射性微球定量心肌血流量(MBF),用磷猝熄法在体直接测定心肌组织氧压(tPO2).分别在静息和左冠脉主干内输注硝酸甘油(0.3~0.6 mg·kg-1)状态下,进行二维超声检查、核素微球注射,以及tPO2和心肌氧耗量(MVO2,ml·min-1·100 g-1)测定,MVO2等于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氧浓度差乘以MBF,心肌氧输送能力等于冠状动脉氧浓度差乘以MBF.结果 与静息状态相比,经左冠脉主干内输注硝酸甘油时,无论是正常灌注区抑或是缺血灌注区的MBF明显增加(P<0.05),同时伴有%WT明显增加(P<0.05).正常和缺血灌注区的心肌氧输送能力明显增加(P<0.05),尽管缺血灌注区的MVO2有明显增加(P<0.05),但是缺血灌注区的tPO2仍明显增高(P<0.05).缺血区心肌tPO2增加的程度明显大于MBF增加的程度.结论 硝酸甘油可明显提高正常和缺血灌注区心肌氧浓度,提高缺血灌注区血氧的解离和释放,可能具有正性肌力效应.除了其直接血管效应之外,硝酸甘油还通过对心肌氧代谢和收缩功能的影响在心血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宾建平;D.Elizabem Le;陈少敏;查道刚;刘伊丽;Sanjiv Kaul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尖锐湿疣表皮CCL20及CXCR4的表达

    目的 了解尖锐湿疣(CA)表皮中CCL20及CXCR4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对CA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方法 使用Affymetrix寡核苷酸芯片,对3例CA表皮和3例正常表皮中的CCL20及CXCR4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例CA表皮和3例正常表皮中的CCL20及CXCR4的蛋白表达.结果 基因芯片检测到CCL20及CXCR4的mRNA在CA表皮中表达下调.Western blot法检测到CCL20蛋白及CXCR4蛋白在CA表皮中的显著下调表达.结论 CCL20及CXCR4在CA表皮中表达下调,并可能分别与CA表皮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数目减少及回流障碍有关.

    作者:冯进云;彭振辉;唐小平;王梅菊;刘玉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采用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的治疗经过.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有37例平均随访3年,其中,症状完全消失33例,偶有胆管炎发作者5例,术后残石共4例,均勿须再手术治疗.结论 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治疗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易于纠正肝胆管狭窄,取石彻底,术后胆汁引流通畅,远期效果满意.

    作者:周新科;吴晓东;冯智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274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分娩新生儿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分娩的新生儿的情况,以分析IVF-ET技术对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影响.方法 对我中心经IVF-ET治疗分娩的1274个新生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受精方式、母亲年龄、胎数与先天畸形的关系.结果 分娩930例,其中足月产706例(75.91%),早产224例(24.09%).获新生儿1274个,其中低体质量儿363例(28.49%),新生儿畸形13例(1.02%),围产期死亡15例(1.18%).结论 IVF-ET治疗增加了多胎妊娠、早产、低体质量儿等发生率,但未增加新生儿畸形发生率和围产期死亡率,卵母细胞内单精子注射术新生儿畸形率较IVF高,母亲年龄和胎数与先天畸形无明显关系,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安全手段.

    作者:陈士岭;黎淑贞;孙玲;宋华东;何锦霞;孔令红;朱亮;李红;邢福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胰十二指肠同源框基因-1在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的转染及表达

    目的 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PDX-1转染大鼠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并对其转染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较高效率.方法 将已构建好的重组载体转染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改变DNA的量、转染后培养基中的血清浓度,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并计算转染效率;转染后48 h用RT-PCR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质粒2~10 μg获得佳的转染效率,提高转染后培养基的血清浓度可提高转染后细胞存活率及转染效率.RT-PCR检测转染后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有PDX-1表达.结论 通过优化转染条件提高了pEGFP-C1-PDX-1转染大鼠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的效率,为其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海澜;潘明新;张会迎;安靓;高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支气管哮喘患者ADAM33基因T1位点多态性研究

    目的 检测ADAM33基因T1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探讨T1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的方法,对160例哮喘患者及95例健康人进行ADAM33基因T1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 在英国、美国、德国、韩国及中国华南地区的不同种族人群ADAM33基因T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χ2=9.085,P=0.059,差异无显著性.ADAM33基因T1位点3种基因型(TT、TC、CC)在哮喘组分布为129(80.6%)、27(16.9%)、4(2.5%),在对照组分布为90(94.7%)、3(3.2%)、2(2.1%),χ2=10.955,P<0.05,差异有显著性.哮喘组ADAM33基因T1位点等位基因T和C的频率分别为0.891、0.109;对照组ADAM33基因T1位点等位基因T和C分别为0.963、0.037.哮喘组与对照组T及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299,P<0.05).(4)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探讨T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相对TT基因型而言,TC杂合型与TC+CC均能显著增加哮喘发生的危险性,OR值(95%CI)分别为6.279(1.849~21.328)、4.326(1.620~11.550),P<0.05.结论 ADAM33基因T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哮喘易感性相关.

    作者:邱玉明;罗雅玲;赖文岩;邱士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重度痔30例报道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国产的肛痔吻合器对30例重度痔患者行PPH术治疗,术后观察随访3~5个月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30例重度痔中,术后脱出肛外痔块均回纳肛内,无1例便后再脱出,24例3个月后痔核明显萎缩,6例仍在随访观察中,12例(其中包括4例PPH+血栓性外痔切除术)术后疼痛明显,需止痛治疗,22例发生尿潴留,6例发生术后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目前无1例复发,患者术后排便控便均无异常.结论 PPH是治疗重度痔的佳选择.

    作者:郭晓城;姜学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孕早期环境因素与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儿童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相关分析数据.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病例和对照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叶酸(OR=0.100,95%CI:0.032~0.312)有可能预防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的发生;感染(OR=4.155,95%CI:2.166~7.970)、化学毒物接触(OR=6.816,95%CI:2.528~18.381)、情绪状况(OR=3.250,95%CI:1.477~7.154)是引起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亲妊娠早期感染、妊娠早期化学毒物接触和心情紧张是影响儿童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妊娠早期叶酸的补充有可能降低发病的风险.

    作者:傅美华;陈伟;黄民主;吴心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促进人乳腺癌细胞SKBR3的生长侵袭

    目的 研究不同激活状态的单核细胞在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经典激活、替代激活、空白对照3组,分别采用细菌脂多糖IL-4、培养基进行相应激活.48~72 h后,采用RT-PCR、与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共培养、建立鸡胚尿膜囊血管生成模型等方法检测各组TNF-α、AMAC-1、β-actin mRNA表达的差异,观察3种不同活化状态的单核巨噬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肿瘤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经典激活组高表达TNF-α,替代激活组则高表达AMAC-1,3组间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实验显示经典激活的单核细胞呈现出明显抑瘤效应,3 d后效应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则在第5天开始呈现出明显促肿瘤效应(P<0.05).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中,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可以明显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5733±14.82),与经典激活(20.44±6.50)及未激活组(32.22±8.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可以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替代激活的方向分化并高表达替代激活的分子标志物AMAC-1,而替代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在与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中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刺激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提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体内很可能主要以替代激活的方式存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肿瘤的进展.

    作者:郭巨江;苏逢锡;姚和瑞;陈积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封堵技术在小儿Nuss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Nuss手术微创矫正小儿漏斗胸的疗效及Nuss手术中支气管封堵技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的作用.方法 15例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微创矫正漏斗胸,术中应用支气管封堵技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6~15岁.结果 15例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疗效均满意.手术时间25~45min;所有病儿均应用钢支撑架;术中平均出血25 ml;术后平均住院7 d.随访1~10月,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Nuss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值得推广.支气管封堵技术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俊猛;陈勇;李斌飞;梁爱群;姜海明;王得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足细胞去氧肾上腺素(nephrin)、肌间线蛋白(desm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DN治疗中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DN模型,将DN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厄贝沙坦组、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干预8周后,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足细胞nephrin、desmin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应用厄贝沙坦干预后,DN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显著减轻、足细胞nephrin、desmin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DN的肾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量有关,通过延缓或抑制nephrin的损伤、维护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而发挥减少尿蛋白、延缓DN进展的作用.

    作者:龙海波;钟娟;魏连波;周伟东;许兆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目的 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发病与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RAU患者唾液为模板,设计引物,用PCR,检测82例RAU患者口腔中Hp阳性率情况.结果 82例RAU患者和74例健康人群,Hp阳性率分别为43.9%和16.2%(P<0.001);82例RAU患者中,伴有胃肠道疾病的22例,占26.82%;74例健康人群中,伴有胃肠道疾病的7例,占10.45%.比较RAU与非RAU患者中,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Hp感染与RAU的发病之间有某种潜在的关联.RAU患者较健康人群胃肠道疾病患病率高.

    作者:龙宝军;陈柯;吴补领;段建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干扰RNA分子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筛选特异高效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小干扰RNA分子(siRNA),评价其干扰效果.方法 在HepG2.2.15细胞内导入筛选的3条特异抗HBV的siRNA分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干扰后HBV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分析siRNA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 导入特异siRNA分子细胞中HBV的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上清中HBsAg含量显著减少.阴性对照细胞中HBV的mRNA含量和上清中HBsAg含量基本不变(P>0.05).结论 所筛选的siRNA分子能特异性抑制HBV的mRNA和蛋白的合成.

    作者:焦京;曹虹;周美娟;刘志华;丁振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p16、p53、Ki-67的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p16、p53、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自制组织芯片对243例CIN病变上皮和30例正常上皮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16、p53及Ki-67表达情况,部分CIN病例用基因杂交捕获法检测高危型HPV感染情况.结果 正常鳞状上皮与腺上皮p16、Ki-67和p53染色均为阴性,而在CIN中三者均有较高表达,且随CIN级别升高而表达增强,各组间有差别并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同时二者阳性表达均见分层现象,在CIN1中大部分阳性细胞局限于宫颈鳞状上皮的下1/3,在CIN2中累及上皮下2/3,而CIN3则多超过上皮的下2/3或全层弥漫阳性,各组间有差别且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p53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从CIN1到CIN3逐渐增加,多组之间及CIN1与CIN2比较有差别且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但CIN2与CIN3之间无差别.部分CIN1、CIN2及CIN3患者高危型HPV-DNA阳性率分别为37/52(71.2%)、50/58(86.2%)和50/55(90.9%),DNA相对含量多组之间及CIN1与CIN2比较有差别并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0.001),CIN2与CIN3之间无差别.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及p16、Ki-67及p53与宫颈癌前病变发生机制及病变进展相关,而联合检测p16蛋白和Ki-67抗原表达可作为CIN分级诊断的辅助方法,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史健;郑军生;尹方;胡维维;黄小军;周小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Delphi法在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指标筛选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Delphi法对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指标进行筛选.方法 确立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备选指标,建立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对31名专家进行2轮调查.选择的专家涉及妇科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3个领域,分别来自9个城市,具有较好的学科代表性和地区代表性.结果 专家权威系数平均为0.78,积极系数为100%,咨询的可靠性高.两轮咨询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22、0.318,敏感性评价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61、0.307,统计检验P均<0.05,专家意见协调性好,预测结果可取.根据指标的均数、变异系数结合协调以及议题小组讨论意见,61个指标中共筛选出46个指标.结论 应用Delphi法筛选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指标是实用有效的.

    作者:杨洪艳;王小云;聂广宁;赵春梅;张春玲;成方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