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山市2011-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监测

柯岩;王来;赵丽丽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病原学监测
摘要:目的:通过对乳山市2011-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及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对国家疾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进行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进行病原学监测。结果:乳山市2011-2013年手足口病年平均发病率为49.70/10万,0-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696例,占病例总数的81.59%。全市共有15处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城区街道办事处放多,全年均可发病,在6-7月份出现流行高峰。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发病为主,2011-2013年共抽样检测病例标本162份,阳性率为96.91%。三年来,我市手足口病的致病优势病毒属分别为EV71、CoxA16和其他人肠道病毒。结论:乳山市手足口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和人群特征,每年致病的优势病毒均有变化。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几年来我们通过对(UAP)患者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继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辨证取穴择时三伏贴敷防治小儿哮喘196例临床观察

    目的:采用不同时辰与不同频数进行三伏穴位贴敷,探讨辨证取穴择时三伏贴敷疗法对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方法:将216例轻中度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三伏贴巳时组、三伏贴酉时组、隔日贴巳时组,隔日贴酉时组、正常贴敷组、西药对照组。干预2年后对发作次数、呼吸道感染频次、中医证候群指标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各组哮喘患儿各项指标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伏贴巳时组、三伏贴酉时组、间隔日贴巳时组、间隔日贴酉时组与正常贴敷组、西药对照组哮喘患儿哮喘的各项指标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伏贴巳时组、三伏贴酉时组与间隔日贴巳时组、间隔日贴酉时组各项指标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辨证取穴择时三伏贴敷可减少哮喘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呼吸道感染次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达到防治哮喘发作的目的;辨证取穴择时三伏贴各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正常贴敷组和西药对照组,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李伟伟;王宇宁;王学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病人应用氨酚羟考酮片的镇痛效果评估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氨酚羟考酮片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氨酚羟考酮片组30例,术前2 h 氨酚羟考酮组患者每次口服氨酚羟考酮片1粒,6~8h用1次,术后6h 禁食禁水期过后再次给药,每次1粒,3次/d,术后3~5d 视病人疼痛情况停药;镇痛泵组30例,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维持至术后第2天。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12、24、48、72 h 的VAS 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镇痛药物援助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泵组术后6、12 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氨酚羟考酮片组(P<0.01),术后24、48及72 h 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氨酚羟考酮片有一定镇痛效果,但其镇痛效果并不优于镇痛泵。

    作者:唐莹;王琳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骨科降低压疮发生率管理对策研究

    医院骨科通过实施以压疮三级监控为主的综合管理能有效降低骨科压疮的发生率。目的:探讨以管理方式降低骨科压疮发生率。方法:以传统意义上的责任护士——专业组长——护士长三级监控为骨干,辅以重点人员及关键时节管理和病案分析研究的管理体系。结果:采用以压疮三级监控为主的综合管理措施后,骨科压疮发生率下降了59.6%。结论:压疮三级监控为主的综合管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骨科压疮发生。

    作者:张远琴;尹琴;张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例患儿高热致急性尿潴留、惊厥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患儿高热致急性尿潴留、惊厥;尿潴留的概念;高热致急性尿潴留的原因与急救处理措施;护理体会。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HBV cccDNA检测方法及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我国是肝炎大国,约有一亿三千万慢性乙肝携带者,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高危因素[1],并且在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2]。因此对于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用药疗程、耐药、停药后复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肝炎久治不愈,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HBV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的存在及消除困难。本文主要对 HBV cccDNA 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作者:王楠;冯鑫妍;石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临床规范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规范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采取临床规范治疗,包括积极控制血糖、扩血管与改善微循环治疗、抗感染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等,总结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其中痊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0%;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仅有1例,发生率为2.00%。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规范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与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作者:付艳令;孙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达到长期控制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肖双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同理心在护理专业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同理心是一种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保持理解的能力[1]。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由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关注[2]。患者的心理感受在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更好地理解病人的感受,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强化同理心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应用同理心,有利于护士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内心,并做出利于患者适当的反应[3],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临床服务。本文就同理心的概述、研究现状及同理心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倩;张银玲;李小燕;魏平;李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01月0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两年来在我院我科住院的2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日、住院次数、并发症等相关因素。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年龄41~90岁,平均年龄67.5岁,60岁以上197例占80.08%。男189例,女67例,男女比2.82:1。年住院6次5例,年住院5次19例,年住院4次17例,年住院3次36例,年住院2次49例,年住院1次120例。并发气胸31例,并发慢性呼吸衰竭47例,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9例。死亡3例,死亡率1.22%。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年龄大,反复住院,并发症多严重,死亡率高,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作者:朱雪红;施亚斌;陈璇;宋绪梅;寇磊;何景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指导的意义分析

    目的:对比观察安全指导用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院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指导组各60例,常规组由医师给予统一的用药安全系统性的讲解,指导组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由医护人员给以更加详细周到的用药安全指导。两组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从依从性、是否再次入院、自觉用药情况三个方面对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指导组患者在用药依从性高达73.3%、未见再次入院者、全部患者都具有自己用药的好习惯,而常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高达38.3%、出现4例再次入院患者、仅有48.3%的患者具有自觉用药的习惯,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用药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降低了患者再次入院的概率。

    作者:董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门诊的护理需求分析

    目的:通过对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门诊的综合护理研究,以进一步探讨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门诊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我中心2012年9月-2013年12月筛查的共168例高危妊娠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试验组给予综合产前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护理措施。筛查后发放一份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门诊护理需求和产前门诊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168例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门诊的护理需求以胎儿状况需求高,经济状况需求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性护理措施更能满足高危妊娠产前门诊的需求。

    作者:俞海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30例原因分析与护理

    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 Postoperative Mental State Chamges)是指老年人在术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可逆的和波动性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它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以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1]。病人术前一般无精神异常。随着社会逐渐向老龄化发展,老年患者占骨科患者比例日益增高,术后精神功能障碍( POP)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恢复,也增加了医疗费用。我科从2009.8--2012.8期间,老年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共3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寇立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行为诱导疗法在口腔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行为诱导疗法在口腔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根据心理发展分期法分为三组,并观察三组患者行为诱导前后的效果;结果:各个年龄段的患者诱导后的合作、基本合作发生率均明显比诱导前高,不合作发生率明显比诱导前低(P<0.05);4~6岁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0%(24/30);7~9岁患者诱导的总有效率为76.9%(10/13);10~12岁患者诱导的总有效率为90%(9/10)。行为诱导前后效果差异均较显著(P<0.05)。结论:行为诱导疗法在口腔外科护理中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行为诱导有效率,而且还能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韩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初探钙剂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钙剂不仅可以抗过敏、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而且还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和维持骨骼的硬度,文中笔者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临床用药中钙剂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作出简要的论述,为今后工作用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临床应用双向格林术治疗小儿先心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应用双向格林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应用双向格林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21例,其中11例患儿增加了早期护理措施作为观察组,另10例患儿仅开展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样本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开展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死亡率、住院时间、静脉综合征发生率与低氧血症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先心病治疗中双向格林术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术中护理增加早期干预的具体措施可降低静脉综合征与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与死亡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87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有明确病因者78例(89.66%),其中动脉粥样硬化75例(86.20%),心源性脑栓塞10例(11.49%),病因不明者2例(2.30%)。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吸烟、酗酒、TIA 病史等。经治疗基本痊愈45例(51.72%),显著进步17例(19.54%),进步15例(17.24%),无变化10例(11.49%)。结论:老年人脑梗死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脑栓塞常见。以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血脂异常等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伍书元;杨冰洁;张钦林;杨剑文;杨期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IL-6、IL-8、CRP与脑梗死

    在有关脑梗死的众多病理机制中,炎症反应机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表明,许多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等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本文就脑梗死患者的上述血清学指标的变化、临床意义及生理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秦德友;俸军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品管圈”活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实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实践效果。方法:我科于2013年7月起由护理部指导下行QCC活动试点,由护士长作为辅导员制定、执行、评估、反馈,开展QCC活动,对比参与护士改进前后相关指标,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改进前参与护士运用QCC手法、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评分分别为(4.25±0.62)、(4.17±0.21)、(2.97±0.62)分优于改进前(1.02±0.12)、(1.55±0.22)、(1.76±0.34)分,自信心、责任心、目标执行力、管理意识评分分别为(4.25±0.62)、(4.17±0.21)、(3.11±0.76)、(2.97±0.62)分优于改进前(1.02±0.12)、(1.55±0.22)、(1.83±0.18)、(1.76±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非常满意72例占87.80%、满意10例占12.20%。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科室护士凝聚力提升了,大家思考问题的发法更科学,积极参与科室管理的愿望提高了!

    作者:陈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从《伤寒论》谈治未病的思想

    探讨《伤寒论》治未病的学术理论思想。分析归纳《伤寒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有关治未病的内容。《伤寒论》治未病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新瘥防复”,其“有病早治”,主要突出在发病之初,做到防微杜渐,将病防发、既病防变、病盛防危及施治防误等方面是“治未病”之核心。“新瘥防复”重在调养脾胃。《伤寒论》治未病”的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今天我们研究《伤寒论》治未病的学术理论、思想等对于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研究发展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张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