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进
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伴癌综合征的发病率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HCC患者的生化、影像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PNS组与非PNS组的差异。结果:PNS占同期HCC患者住院人数的17.8%,男女之比为7∶1。PNS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高胆固醇血症,白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6.9%。与非PNS组相比,PNS组患者的AFP水平、肿瘤直径、门脉癌栓发生率、乙肝病毒感染率和GGT水平显著较高,而生存时间较短。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FP>800 ng/ml,肿瘤直径>6.5 cm和PNS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伴PNS的HCC患者预后较差,PNS的发生与AFP水平,肿瘤直径密切相关,熟悉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治。
作者:宫文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静脉化疗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PICC置管保证化疗的有效进行,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保护静脉,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韩艳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对痔疮患者预后和术后并发症的具体影响。方法:抽取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痔疮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8.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疮患者在术后进行优质合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上的推广使用。
作者:陈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并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3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在47—95岁之间,平均77.2岁。34例中有26例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内科疾病,8例合并有一种内科疾病,骨折按AO分类标准:分31—A1型13例,31—A2型15例,31—A3型16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切开,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3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术中失血约50—150毫升,平均80毫升,手术时间为60—90分钟、平均75分钟。术后切口无感染、无深部组织感染、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股骨头切割、无髋内翻畸形及PFNA松动及折断。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11例,良:17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达82.3%。其中,30例伤肢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4例虽能行走,但是留有肢体疼痛。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该类疾病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张庆凯;杨光;马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在高职院校的五官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常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这些教学方法中,角色扮演法就是其中效果不错的一种。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4例女性患者(例128岁,例226岁,例334岁,例430岁),因阴道炎给予口服硝呋太尔片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8h、30min、1d、2h,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考虑皮疹与硝呋太尔有关。例1停用硝呋太尔片2d后皮疹消褪;例2停用硝呋太尔片并口服阿司咪唑10mg,qd治疗,2d后皮疹消褪;例3停用硝呋太尔片并口服阿司咪唑10mg,静推葡萄糖酸钙1g各一次,9d后红疹完全消褪;例4停用硝呋太尔片8h后不良反应自行消褪。硝呋太尔制剂的说明书未提示此类不良反应,希望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肖凯;江慧星;潘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01月0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两年来在我院我科住院的2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日、住院次数、并发症等相关因素。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年龄41~90岁,平均年龄67.5岁,60岁以上197例占80.08%。男189例,女67例,男女比2.82:1。年住院6次5例,年住院5次19例,年住院4次17例,年住院3次36例,年住院2次49例,年住院1次120例。并发气胸31例,并发慢性呼吸衰竭47例,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9例。死亡3例,死亡率1.22%。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年龄大,反复住院,并发症多严重,死亡率高,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作者:朱雪红;施亚斌;陈璇;宋绪梅;寇磊;何景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10例冠脉支架植入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5)和对照组(n=55),检测两组所有入选患者术前的血脂及hs-CRP水平;术后6个月时复查两组血脂及hs-CRP水平,并且对所有患者复行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的差别。结果:治疗组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作者: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黄俊音;莫湘琼;麦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急性面瘫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探讨和分析其治疗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78例急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并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后,干预组治疗有效率为94.87%(37/39)与对照组79.49%(31/39)比较(P<0.05);而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急性面瘫,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则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作者:李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以“腹痛、腹胀15天,右下腹可见原引流管孔处引出黄色液体”为主诉入院。既往5个月前因肠梗阻行小肠减置管术压术,患者一般状态差,无发热,小便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明、表情痛苦,查体合作,经查体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原腹部引流管孔处有液体流出,检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9.14*10︿9/L。因患者家属不同意手术,行胃肠减压,抗炎、补液、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经3天治疗,病情无好转,体温达39℃腹痛明显,伴有明显的反跳痛及肌紧张,患者病情继续加重,向患者及家属再次交代,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急需手术治疗,患者家属同意后完善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全麻下小肠部分切除小肠外引流腹腔冲洗引流术。放置5枚引流管,术中见腹腔内肠管广泛粘连,约有50厘米小肠坏死破溃,剩余小肠水肿扩张明显并粘连成团,腹腔内有较多的脓性肠液,切除坏死肠管后无法一期吻合及小肠造瘘,故小肠残端闭死后,小肠近端内放置引流管置腹壁外,术后诊断:小肠坏死,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术后加强抗炎,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术后第3天,腹腔引流管引流液颜色黄绿并有肠内容物,补充诊断小肠残端瘘。术后第7天自述已排气,腹胀明显好转,肠鸣音6次每分,第9天拔出胃管。术后10天腹腔引流液明显减少,拔出左右腹腔引流管各一枚,术后第15天拔出左腹腔引流管,。术后第19天拔出右腹腔引流管,患者一般状态明显改善,无恶心、呕吐、无腹胀,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留置小肠引流管,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医生办理出院。
作者:李梅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2009年1月~2013年6月对3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给予精心舒适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先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测定于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胆疾病患者224例与体检健康者40例,分别进行TBA、ALT测定,对比指标水平与阳性率。结果:肝癌TBA、ALT水平分别为(30.9±18.3)μmol/L、(71.2±58.3)U/L,肝硬化(28.1±20.0)μmol/L、(70.2±63.0)U/L,,急性肝炎(41.1±32.7)μmol/L、(162.1±123.2)U/L,慢性肝炎(19.1±14.2)μmol/L、(90.3±73.2)U/L,胆道疾病(60.1±51.6)μmol/L、(88.9±70.6)U/L,体检健康(6.3±4.1)μmol/L、(21.2±14.3)U/L;肝癌TBA、ALT阳性率分别为80.00%、36.67%,肝硬化84.21%、39.47%,急性肝炎100.00%、100.00%,慢性肝炎90.38%、80.77%,胆道疾病85.00%、75.00%,体检健康0.00%、0.00%,肝炎患者TBA、ALP水平均较高,肝硬化、肝癌患者TBA水平较高,胆道疾病介于两者之间,肝胆疾病TBA、ALP水平均高于体检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监测TBA、ALT有助于诊断鉴别肝胆疾病,特别是针对肝炎患者,其TBA、ALT水平均较高。
作者:吴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门诊的综合护理研究,以进一步探讨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门诊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我中心2012年9月-2013年12月筛查的共168例高危妊娠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试验组给予综合产前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护理措施。筛查后发放一份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门诊护理需求和产前门诊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168例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门诊的护理需求以胎儿状况需求高,经济状况需求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性护理措施更能满足高危妊娠产前门诊的需求。
作者:俞海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无痛胃镜检查前、中、后护理配合的措施和临床意义。方法:对560例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病人行无痛胃镜检查,护士充分了解病人后,做好与病人沟通,及时术前用药;术中配合医生检查并严密观察病人状况。结果: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未发生1例意外。结论:精心护理可使患者在在接受无痛检查时更安全。
作者:郭秀红;黄志红;邢海青;张银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一种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若血糖控制不好便会产生许多并发症。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并且在治疗方面难度大、难题多,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多年后,仍不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些误区。
作者:周祥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诊疗原则及注意问题。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妇科产收治的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分娩方式、肌瘤直径、肌瘤分类进行分组,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周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上数据资料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诊疗原则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100例患者中,剖宫产术前确诊67例,诊断率为67%;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周期上与单纯的剖宫产手术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妊娠合并宫体肌瘤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合并子宫下段及宫颈部肌瘤(P<0.05);合并子宫肌瘤大于8 c m组与≤2 c m肌瘤组、2~5 c m肌瘤组和5~8 c m肌瘤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多(P<0.05);黏膜下肌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周期均显著长于浆膜下肌瘤组患者(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尽可能的早诊断,并根据妊娠、肌瘤情况做评估以确定分娩方式及术中处理方式,对于合并>8cm、粘膜下肌瘤患者需特殊对待,以求将各类损害降到低。
作者:郭巧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脾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对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应用双源CT血管成像方法进行诊断,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术后将患者的病理切片与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估CT诊断结果及其应用价值。结果:36例患者共39个瘤体,29个位于脾门,19个伴有瘤体钙化,单发的有20例,多发的16例,采用容积再现法显示脾动脉瘤的效果为显著。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明确显示出脾动脉瘤,对于诊断及治疗脾动脉瘤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忠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在有关脑梗死的众多病理机制中,炎症反应机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表明,许多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等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本文就脑梗死患者的上述血清学指标的变化、临床意义及生理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秦德友;俸军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联合应用与室性早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室性早搏病患98例,并将其平均分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分析对比得知,治疗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9%,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临床应用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联合对室性早搏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越于单纯用胺碘酮治疗,不良反应少,是治疗室性早搏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马向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