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蘅;吕卓人
目的 探讨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载体介导表达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基因以及表达的hBDNF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AD模型神经元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 使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了hBDNF基因,并且构建了携带hBDNF基因的rAAV病毒载体(AAV-hBDNF),使用病毒载体转染Aβ诱导损伤的海马神经元.使用MTT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凋亡变化,同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BDNF蛋白以及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 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对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了有效的转染,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表达的BDNF对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在BDNF治疗组表现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高和有效地维持了[Ca2+]i平衡.结论 表达的BDNF通过抑制Aβ依赖的细胞内钙超载和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效地保护神经元抵抗Aβ神经毒性引起的凋亡.
作者:刘朝晖;马东亮;靳辉;马延兵;胡海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运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复方蒲公英灌肠液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定性和定量方法,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利用RP-HPLC方法,梯度洗脱测定10批样品.色谱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分析柱(5 μm,250mm×4.6 m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磷酸盐缓冲液(磷酸调pH为3.2),流动相A梯度洗脱(10%-80%乙腈),分析时间40 min,时间为0、38、40 min,A(%)为10%、80%、80%;柱温35℃;流速:0.7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10批复方蒲公英灌肠液样品得到的色谱指纹图谱有23个共有峰,可作为定性鉴别的指标峰;通过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紫外光谱比较,3、4和8号峰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咖啡酸和阿魏酸,复方蒲公英灌肠液中咖啡酸的含量为(63.7-136.8)μg/ml.结论 复方蒲公英灌肠液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可结合咖啡酸的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产品的质量.
作者:李亦蕾;晏媛;谭亚非;许重远;陈志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四环素诱导性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HGF cDNA全长序列,定向克隆于四环素诱导性真核表达载体pBI-L多克隆位点MluⅠ和SalⅠ之间,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 重组pBI-L-HGF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序列正确.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人HGF四环素诱导性真核表达载体pBI-L-HGF,为今后临床开展HGF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调控的基因治疗策略.
作者:任淑婷;于琳华;徐长福;高广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12年间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其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包括12例单纯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13例在心脏病基础上引发的感染心内膜炎;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3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作者:蔡开灿;王文林;王振康;王武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肿瘤相关性抑郁动物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行为及生化指标.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于接种肿瘤细胞前后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分养大鼠抑郁症模型,制备大鼠肿瘤相关性抑郁模型.采用开场试验检测大鼠的行为性抑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马5-羟色胺(5-HT)含量,同时监测体质量、皮下肿瘤大小,糖水消耗试验.结果 大鼠接受慢性应激后出现显著的抑郁,表现为在中央区域活动显著减少,总的活动路程减少,休息时间延长和活动时间缩短,在停止应激后的第12 d抑郁仍维持较高程度.抑郁大鼠糖水消耗量减少.抑郁模型组海马5-HT分别为(239.6±11.4)、(237.9±14.4)、(196.7±17.2)ng/g均低于肿瘤对照组(292.9±20.2)ng/g;4组大鼠均生长肿瘤.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肿瘤相关性抑郁的动物模型,荷瘤鼠存在明显的行为性抑郁及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是研究抑郁对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影响的理想平台.
作者:崔彦芝;韩亚光;罗荣城;杨海青;姜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位于右心房并向上下腔静脉延伸、部分与左心房壁相连,镜下为弥漫性增生的异型淋巴细胞,瘤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间有瘤巨细胞.细胞核呈泡状,核膜厚,可见清晰的核仁.免疫组化CD20(++)、CD79a(+).结论 原发性心脏恶性淋巴瘤罕见,病因学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绝大多数为B细胞系淋巴瘤,预后较差.
作者:吴正蓉;翁德胜;丁彦青;韩慧霞;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九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堆积的影响.方法 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OLETF鼠40只,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同系健康对照LETO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预防组于8周龄起以六味地黄丸2.4mg/kg每天1次灌胃给药,其余两组以等量清水灌胃.监测体质量,定期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测血糖,分批宰杀分离并称量腹部脂肪.结果 随病程进展,OLETF鼠内脏脂肪/体质量逐渐高于LETO组(P<0.05),在40周龄六味地黄丸预防组内脏脂肪/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减少OLETF鼠内脏脂肪的堆积.
作者:薛耀明;罗仁;朱波;张燕;潘永华;李晨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表现,提高FNH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及1例病变未见明显增强,其余病灶均有明显强化,6例在多排CT上可以看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及延迟期病变呈略高、等或略低密度.20例病灶中,13例伴有中心瘢痕,延迟期均有强化,7例未见中心瘢痕.其他特殊的影像表现有:多FNH结节2例,假包膜样强化2例,钙化1例,中心坏死1例.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多排CT对显示FNH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有较强优势,可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作者:许鹏君;许乙凯;陈大朝;戴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在人大肠癌细胞系及大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意义.方法 培养不同转移能力的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和SW620细胞,收集50例大肠癌石蜡组织,50例淋巴结转移性大肠癌石蜡组织;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的方法研究环氧化酶2在不同转移能力人大肠癌细胞系及原发人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环氧化酶2蛋白在SW480和SW620细胞株中均阳性表达;环氧化酶2mRNA在SW620比SW480细胞中表达增高,表达量的平均倍比关系为2.268.环氧化酶2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癌组的异常表达高于原发大肠癌石蜡组织,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氧化酶2异常表达可能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李祖国;刘腾飞;谢卫兵;周军;余力;丁彦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确定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对左侧结肠癌梗阻患者Ⅰ期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上预防吻合口漏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4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术后扩肛组和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3个组,观察梗阻性左侧结肠癌梗阻患者一期切除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结果 术后扩肛组、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自术后3 d,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组患者各指标开始显著低于术后扩肛组(P<0.05).结论 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能有效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间接反映了该法可以促进左侧结肠癌伴梗阻患者一期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可做为预防吻合口漏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世雄;吴印爱;郑镇木;刘献堂;龙江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笔者自2001年~2005年自拟中药方治疗妊娠期皮肤瘙痒症,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霍彬;曹海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颈椎弯曲稳定性和植骨水平拔出力的变化.方法 12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照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柱状植骨前路CSLP钉板系统内固定.两组标本均在固定前后行弯曲稳定性实验,测定C4-C6固定节段在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6个自由度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同时在固定前后行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测定植骨块的水平拔出力.两实验均行组内和组间固定前后t检验.结果 椎弯曲稳定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固定后,C4-C6节段在6个自由度的稳定性均较固定前增高;组间对比,实验组屈曲和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与对照组相当,伸展稳定性较对照组增强,左右侧弯稳定性则弱于对照组.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两组固定后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均较固定前显著提高,但实验组固定后植骨块的POS则明显不及对照组.结论 路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弯曲稳定性和较高的植骨稳定性,同时具有许多促植骨融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优点.
作者:张健;贺西京;李浩鹏;王栋;赵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新鲜气体流量(FGF)对不同类型麻醉机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全麻下拟行脑部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60岁.根据使用麻醉机的类型随机分为两组: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A组);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B组),每组20例.在FGF为1 L/min时调整每个病人的设定潮气量(VTs),使A组病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8-42 mmHg,B组病人PETCO2维持在30-35 mmHg,VTs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固定不变.两组呼吸频率均为12/min,I∶E为1∶2.20 min后依次调整FGF为2、3、4、5、6 L/min.每次FGF通气20 min,每5 min观察记录吸入潮气量(VTi)、呼出潮气量(VTe)、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肺顺应性(C)和PETCO2.结果 A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均随之增大,而PETCO2随之减少,且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基本不变(P>0.05);潮气量、Vte均与FGF呈直线相关关系(P<0.05).B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PETCO2、肺顺应性的变化非常小,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FGF对潮气量补偿型和非补偿型麻醉机的实际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不同.当FGF增加时,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的输出潮气量随着增加,PETCO2则减小,其他各通气相关参数都会发生改变;而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的各通气相关参数不会随着FGF的改变而改变.
作者:靳三庆;陈明全;王钟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兔眶距增宽修复重建手术的动物模型,研究了解眶距增宽矫正后眶周骨骼愈合及内眶距变化的规律.方法 4-6月龄新西兰兔16只,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全部16只兔在眶内移术后即刻和术后12周分别进行内眶距测量,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即刻内眶距平均0.74 cm,术后12周平均内眶距为0.96 cm,有显著性差异(P<0.01).X线和组织学检查见骨愈合处明显新骨生成,眶距增宽复发明显.结论 使用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技术可成功缩窄兔内眶距,是一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袁强;柳大烈;袁继龙;单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大鼠肝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细胞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保护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肝缺血预处理的模型.随机分成3组:①为正常对照组,②缺血再灌注(IR组);③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IP+IR组).术后在分析各组肝组织Fas及FasL蛋白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ALT及AST的活性.并在电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Fas及FasL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IP+IR组轻度增高.IR组ALT及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而与IR组比较,IP+IR组ALT、AST活性明显较低(P<0.05).电镜下观察到IR组肝细胞形态出现明显的凋亡损伤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细胞Fas及FasL蛋白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损伤.
作者:庄永敬;徐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创建一种新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清中异丙酚浓度,为临床上快速准确的监测异丙酚血药浓度提供科学实用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20%高氯酸沉淀血清样品后,混匀离心取上清液50μL进样分析.分析柱为Diamonsil(R)C18(250mm×4.6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冰醋酸调pH=4.0),流速1.0mL/min,荧光激发波长为276nm,发射波长为310nm.柱温为室温.结果 当测定浓度范围为0.05-10μg/mL时,异丙酚与内标麝香草酚的峰面积之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5),低检出浓度50ng/mL,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在4.78-6.59之间,明显小于15%.结论 改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异丙酚浓度具有准确高效、灵敏快捷等特点,适用于科研和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监测.
作者:范莹盈;徐礼鲜;文爱东;张惠;刘春然;李薇;每晓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以针对HER-2/neu癌基因表达蛋白为靶点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Herceptin作为靶向载体,制备188Re标记的放射免疫治疗剂(188Re-Herceptin),观察其在体外对HER-2/neu癌基因高表达的SKBR-3乳腺癌细胞株的靶向结合性及抗癌作用.方法 188Re对Herceptin的标记采用直接标记法,取不同放射性活度的188Re-Herceptin与SKBR-3乳腺癌细胞共同培养,以MTT法测定其对单层培养的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相对抑制率(IC50).结果 188Re-Herceptin在体外可明显抑制SKBR-3细胞,且其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188Re标记的正常鼠IgG(nmIgG)和188ReO4-的抑制作用较弱.188Re-Herceptin组的IC50(76.1×104Bq/L)明显低于188Re-nmIgG组(139.2×104Bq/L)和188ReO4-组175×104Bq/L.结论 188Re-Herceptin具有明显的抑制体外培养SKBR-3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可进一步用于乳腺癌的放射免疫导向治疗.
作者:李贵平;张一帆;汪勇先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Cl4喂养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肝实质局部注射同种BMSCs(肝损伤移植组),或不行细胞移植(肝损伤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前、BMSCs移植术后6 h、1周、5周取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肝损伤大鼠造模后肝内出现弥漫性分布的点片块坏死,肝血窦充血明显,弥散性炎性细胞浸润.BMSCs移植组大鼠移植术后6 h肝内坏死、充血、炎性细胞等改变与肝损伤对照组组织学改变基本类似,移植术后1周、5周上述组织学改变逐渐好转,但BMSCs移植组较肝损伤对照组好转更明显.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BMSCs有助于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损伤的肝组织.
作者:刘胜军;方驰华;陈小伍;戎祯祥;朱达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用过硫酸铵还原对硝基苯胺,得到对二硝基偶氮苯;对硝基偶氮苯再用硫化钠还原得到对二胺基偶氮苯;对二胺基偶氮苯和甲基丙烯酰氯进行酰化反应得到对二甲基丙烯酰胺偶氮苯.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确定其结构,用紫外光谱测其光谱性质.合成路线优化,产率高.
作者:陈清元;何蕴韶;游文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因素在诱发轮状病毒(RV)肠道外扩散中的作用,为研究肠道病毒肠道外扩散的机制,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健康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氨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分别经灌胃和腹腔两种途径接种RV;健康昆明小鼠相继灌胃接种产毒性大肠杆菌和RV,制作肠道混合感染小鼠模型;猝死小鼠,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初步调查RV腹泻合并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健康状况,检测TNFα、IL-2及锌、铁、铜、铅、钙、锰、镁7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 光镜下:免疫低下组心、肝、肾,混合感染组肝、肾组织有病理改变;原位杂交:免疫低下腹腔注射RV组、肠道混合感染组肾小管均呈阳性.原位PCR:肠道混合感染组肝、肾,免疫低下腹腔注射组心、肝、肾、胰呈阳性;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多数存在免疫与营养方面的异常.结论 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营养素不足可能是诱发和/或加重RV肠道外扩散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