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省人民医院2005年门诊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与分析

李桃;佃少娜;罗宇芬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 药物利用, 门诊病人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从我院药品管理数据库中提取2005年门诊病人处方,就抗感染药物处方基本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人次比例、各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比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5.50%;联用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6.79%;抗感染药物占总金额全年平均为15.94%;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全年大于6个月的前10名品种是:口服利巴韦林、头孢呋辛酯片、口服头孢克罗、口服头孢拉定、口服克林霉素、口服克拉霉素、口服阿奇霉素、头孢他美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针;各类抗感染药物使用人次比例前5名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抗病毒类.结论 我院门诊应用抗感染药物基本合理,但还存在有些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过高、一线药物比例较低、个别抗菌药物使用较为集中等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雌孕激素对人卵巢颗粒细胞瘦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体外培养,观察雌、孕激素对其瘦素受体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卯时留取卵泡液,分离颗粒细胞体外培养,培养至第3天加入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或孕酮,继续培养2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将颗粒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经流式细胞式检测其瘦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所检测各浓度17-β雌二醇、孕酮均能增强颗粒细胞瘦素受体蛋白的表达,17-β雌二醇作用高峰浓度为1μg/ml,孕酮作用高峰浓度为1 ng/ml.结论 雌孕激素在体外可增强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瘦素受体蛋白的表达,提示瘦素可能参与卵巢功能的调节,为深入研究瘦素在卵巢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新宇;李文玲;张金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精氨酸对糖尿病的作用观察

    目的 观察精氨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后者注射等量溶剂;7 d后上述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精氨酸治疗组及盐水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精氨酸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L-精氨酸1 g/kg,盐水治疗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d后动物安乐死.观察动物血浆蛋白、精氨酸及葡萄糖浓度,动物体质量、摄食量及饮水量.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减少、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摄食量及饮水量增加;与盐水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体质量及血糖无显著变化,摄食及饮水量明显减少,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增加;除精氨酸水平升高外,正常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上述其他参数无变化.结论 精氨酸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症状,但对血糖及体质量无影响.

    作者:吕伟明;雷尚通;张强;张赟建;王深明;石汉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Cl4喂养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肝实质局部注射同种BMSCs(肝损伤移植组),或不行细胞移植(肝损伤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前、BMSCs移植术后6 h、1周、5周取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肝损伤大鼠造模后肝内出现弥漫性分布的点片块坏死,肝血窦充血明显,弥散性炎性细胞浸润.BMSCs移植组大鼠移植术后6 h肝内坏死、充血、炎性细胞等改变与肝损伤对照组组织学改变基本类似,移植术后1周、5周上述组织学改变逐渐好转,但BMSCs移植组较肝损伤对照组好转更明显.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BMSCs有助于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损伤的肝组织.

    作者:刘胜军;方驰华;陈小伍;戎祯祥;朱达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大豆异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低度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SIF)对膳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低度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以初步阐明大豆异黄酮改善肥胖性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高脂饲料诱导的IR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3个SIF组(50、150及450mg/kg·b.w.).各组给予相应受试物1月,禁食过夜后股动脉采血处死各大鼠,分离肾周及睾周白色脂肪.酶法检测各组动物空腹血糖,放免法检测空腹血胰岛素IL-6及TNF-α,酶免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抵抗素与脂联素含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50mg/kg·b.w.与450mg/kg·b.w.组的内脏脂肪/体质量比、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TNF-α及抵抗素含量明显降低;450 mg/kg·b.w.组能明显降低血清IL-6及提高脂联素的含量;3个SIF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SIF具有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大鼠体内脂肪沉积、调整脂肪源低度炎症介质的分泌而实现的.

    作者:陈世伟;张立实;张红敏;冯晓凡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细胞穿透肽核靶向运输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蛋白转导功能的研究

    目的 构建基于细胞穿透肽靶向细胞核运输的蛋白表达载体,并研究其蛋白转导功能.方法 在带His标记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ET14b-HE(pET14b-His-EGFP)基础上,利用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依次含细胞穿透肽(CPP)、连接子、核定位信号(NLS)序列和EGFP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T14b-HC(L)NE(pET14b-His-CPP-Linker-NLS-EGFP);经酶切、测序鉴定载体构建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宿主菌,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后、用Ni2+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透析、过滤除菌后加入培养的真核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其在活细胞的蛋白转导功能.结果 酶切、测序证实载体构建成功,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有效表达;蛋白转导实验可见融合蛋白可快速穿透细胞膜并进入细胞核,并且这种内化转导功能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成功构建了基于细胞穿透肽的蛋白表达运输载体,建立了可携带外源蛋白进入细胞浆及细胞核的运输系统,为研究蛋白或多肽的细胞内功能以及运输药物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工具.

    作者:李海玉;郭爱华;刘志锋;刘瑜;刘靖华;邓鹏;李志杰;刘亚伟;姜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法对左侧结肠癌梗阻患者Ⅰ期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确定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对左侧结肠癌梗阻患者Ⅰ期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上预防吻合口漏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4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术后扩肛组和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3个组,观察梗阻性左侧结肠癌梗阻患者一期切除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结果 术后扩肛组、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自术后3 d,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组患者各指标开始显著低于术后扩肛组(P<0.05).结论 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能有效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间接反映了该法可以促进左侧结肠癌伴梗阻患者一期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可做为预防吻合口漏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世雄;吴印爱;郑镇木;刘献堂;龙江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颈椎前路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颈椎弯曲稳定性和植骨水平拔出力的变化.方法 12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照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柱状植骨前路CSLP钉板系统内固定.两组标本均在固定前后行弯曲稳定性实验,测定C4-C6固定节段在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6个自由度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同时在固定前后行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测定植骨块的水平拔出力.两实验均行组内和组间固定前后t检验.结果 椎弯曲稳定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固定后,C4-C6节段在6个自由度的稳定性均较固定前增高;组间对比,实验组屈曲和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与对照组相当,伸展稳定性较对照组增强,左右侧弯稳定性则弱于对照组.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两组固定后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均较固定前显著提高,但实验组固定后植骨块的POS则明显不及对照组.结论 路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弯曲稳定性和较高的植骨稳定性,同时具有许多促植骨融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优点.

    作者:张健;贺西京;李浩鹏;王栋;赵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病毒载体介导BDNF基因表达在大鼠神经元AD模型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载体介导表达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基因以及表达的hBDNF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AD模型神经元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 使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了hBDNF基因,并且构建了携带hBDNF基因的rAAV病毒载体(AAV-hBDNF),使用病毒载体转染Aβ诱导损伤的海马神经元.使用MTT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凋亡变化,同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BDNF蛋白以及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 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对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了有效的转染,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表达的BDNF对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在BDNF治疗组表现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高和有效地维持了[Ca2+]i平衡.结论 表达的BDNF通过抑制Aβ依赖的细胞内钙超载和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效地保护神经元抵抗Aβ神经毒性引起的凋亡.

    作者:刘朝晖;马东亮;靳辉;马延兵;胡海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9种柴胡属植物的核糖体ITS序列及其在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9种柴胡属药用植物rDNAITS序列的差异和规律,寻找可准确鉴定柴胡类药材的分子性状.方法 PCR扩增ITS序列,测序,DNAssist vetsion 2.2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计算同源性.结果 柴胡属植物ITS序列与外类群ITS序列比对同源性均小于75%,序列间两两比对同源性均大于88%,同种植物则大于99%.结论 ITS序列作为柴胡类药材鉴定依据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靠性.

    作者:谢晖;晁志;霍克克;吴炳义;潘胜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细胞增殖的作用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G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2 h腹腔注射川芎嗪(80 mg/kg,1次/d),术后4 h腹腔注射BrdU(50 mg/kg,1次 /d),分别于缺血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SGZ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 脑缺血7 d,缺血同侧SGZBrdU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14 d达峰值,21 d减少(P<0.01).川芎嗪组7 d时,缺血同侧SGZ BrdU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7、14和21 d,缺血同侧SGZBrdU阳性细胞数均增加显著(P<0.01),至21 d仍保持高水平.结论 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SGZ的细胞增殖可能有持续促进作用.

    作者:邱芬;刘勇;张蓬勃;田英芳;祁存芳;赵建军;杨杰;肖新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作用致小牛胸腺DNA损伤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目的 研究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对小牛胸腺DNA的损伤.方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光谱两种分析方法观察DNA的超微结构变化和吸收光谱的改变.结果 单一重铬酸钾不能诱导DNA断裂,但将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按一定比例和浓度混合同时作用于DNA时,则可以诱导小牛胸腺DNA断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当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共同作用DNA时,其大吸收峰呈增色效应.结论 从形态学和光谱学角度佐证了谷胱甘肽在引发铬(Ⅵ)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并导致人体细胞癌变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豫峰;蔡继业;赵秋香;杨培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改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异丙酚浓度

    目的 创建一种新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清中异丙酚浓度,为临床上快速准确的监测异丙酚血药浓度提供科学实用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20%高氯酸沉淀血清样品后,混匀离心取上清液50μL进样分析.分析柱为Diamonsil(R)C18(250mm×4.6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冰醋酸调pH=4.0),流速1.0mL/min,荧光激发波长为276nm,发射波长为310nm.柱温为室温.结果 当测定浓度范围为0.05-10μg/mL时,异丙酚与内标麝香草酚的峰面积之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5),低检出浓度50ng/mL,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在4.78-6.59之间,明显小于15%.结论 改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异丙酚浓度具有准确高效、灵敏快捷等特点,适用于科研和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监测.

    作者:范莹盈;徐礼鲜;文爱东;张惠;刘春然;李薇;每晓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DNA单核苷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DNA单核苷酸钠注射液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确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8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DNA单核苷酸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和中位症状消失时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9.54%,治疗组总有效率95.45%(P=0.049),对照组和治疗组中位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9.5和6.5 d(p=0.035).治疗组中2例患者出现血压偏低、轻微头晕,休息后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加用DNA单核苷酸钠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作者:曾智桓;雷达;周万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观察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2005年,应用带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底内侧岛状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5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3例,足背动脉岛状皮瓣3例,跟外侧血管岛状皮瓣2例.结果 1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远端2 cm坏死,皮瓣面积大为8 cm×15 cm,小为3 cm×4 cm,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 带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苏顺清;戴新明;朱雁;莫伟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吡柔比星在体外胃癌组织温热化疗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比较吡柔比星和其他化疗药物的对胃癌组织温热协同作用,探讨化疗药物与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36个病例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建立人胃癌组织体外立体培养作用模型,MTS-PMS比色法检测组织培养物活性以了解化疗药物以及温热化疗的抑瘤效果.HE染色研究评价药物对胃癌组织在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结果 顺铂、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对胃癌组织的杀伤均具有较强的温热协同关系(P=0.000),吡柔比星单独处理和温热协同处理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其他3种药物抑制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柔比星和温热协同处理效果与胃癌病例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0),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HE染色表明,吡柔比星和温热处理后,胃癌组织大部崩解,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胞浆散失.结论 THP对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王晓光;傅军;郑航;李国新;罗荣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目的 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实用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7例,对照组43例,采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量其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舒张早、晚期大运动速度Em、Am及Em/Am比值;采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晚期大血流速度E、A、E/A比值和等容舒张时间.结果 2型糖尿病组Em和Em/Am比值明显减低、A增高、E/A减低、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m/Am与E/A具良好相关性;PW-DTI和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对2型糖尿病患者组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94.81%、79.22%(P<0.005).结论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与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均可检测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能够识别假性正常化模式,提高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从而为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更早期的诊断依据.

    作者:郭津含;唐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不同新鲜气流量对诱导期异氟醚药效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新鲜气体流量(FGF)对诱导期异氟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49岁,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FGF分别为1、2、3 L/min;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异氟醚挥发器设定浓度(Co)分别为1%、2%,依次记为Ⅰ 1、Ⅰ 2、Ⅱ1、Ⅱ2、Ⅲ1、Ⅲ2(1、2分别代表Co为1%、2%)6个亚组.气管插管后分别在不同FGF下吸入不同浓度的异氟醚,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麻醉诱导前、插管后每3min记录一次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BIS,同时记录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例数,呼吸道异氟醚的吸入浓度(CIiso)和呼出浓度(CEiso).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刺激病人,观察完毕开始手术.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发生.结果 不同组别、不同亚组、不同时间点BI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CIiso和CEiso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0.904和R=-0.893.低血压的发生例数在Ⅲ组和Ⅰ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1组与Ⅱ2组、Ⅰ 1和Ⅰ 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无1例使用阿托品.手术后访视无1例术中知晓.结论 在完成麻醉诱导到手术开始,中等FGF(1-3 L/min)下吸入1%或2%异氟醚都能使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相对低流量(1、2L/min)下吸入异氟醚的低血压发生例数要比相对高流量时(3L/min)少.FGF、Co越高,麻醉深度加深越快,同时对血压的影响越大.

    作者:陈明全;靳三庆;王钟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作者:尹玉竹;谌小卫;李小毛;侯红瑛;史众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12年间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其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包括12例单纯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13例在心脏病基础上引发的感染心内膜炎;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3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作者:蔡开灿;王文林;王振康;王武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哇巴因对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索哇巴因对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哇巴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给予哇巴因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测量收缩压.4周后,对两组动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予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评估心功能,透射电镜观察心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哇巴因4周后,两组间血压尚无显著差异.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哇巴因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以及左心室质量增加,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A值、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哇巴因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降低,左心室舒张压升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畦巴因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肌纤维断裂,Z线消失,线粒体增生肿胀,部分空泡化,细胞间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哇巴因可引起大鼠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此效应发生在血压升高前,提示哇巴因可能有直接的心肌损害作用.

    作者:姜馨;郭宁;吕卓人;任延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