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全;靳三庆;王钟兴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九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堆积的影响.方法 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OLETF鼠40只,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同系健康对照LETO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预防组于8周龄起以六味地黄丸2.4mg/kg每天1次灌胃给药,其余两组以等量清水灌胃.监测体质量,定期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测血糖,分批宰杀分离并称量腹部脂肪.结果 随病程进展,OLETF鼠内脏脂肪/体质量逐渐高于LETO组(P<0.05),在40周龄六味地黄丸预防组内脏脂肪/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减少OLETF鼠内脏脂肪的堆积.
作者:薛耀明;罗仁;朱波;张燕;潘永华;李晨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12年间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其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包括12例单纯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13例在心脏病基础上引发的感染心内膜炎;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3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作者:蔡开灿;王文林;王振康;王武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以针对HER-2/neu癌基因表达蛋白为靶点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Herceptin作为靶向载体,制备188Re标记的放射免疫治疗剂(188Re-Herceptin),观察其在体外对HER-2/neu癌基因高表达的SKBR-3乳腺癌细胞株的靶向结合性及抗癌作用.方法 188Re对Herceptin的标记采用直接标记法,取不同放射性活度的188Re-Herceptin与SKBR-3乳腺癌细胞共同培养,以MTT法测定其对单层培养的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相对抑制率(IC50).结果 188Re-Herceptin在体外可明显抑制SKBR-3细胞,且其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188Re标记的正常鼠IgG(nmIgG)和188ReO4-的抑制作用较弱.188Re-Herceptin组的IC50(76.1×104Bq/L)明显低于188Re-nmIgG组(139.2×104Bq/L)和188ReO4-组175×104Bq/L.结论 188Re-Herceptin具有明显的抑制体外培养SKBR-3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可进一步用于乳腺癌的放射免疫导向治疗.
作者:李贵平;张一帆;汪勇先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肿瘤相关性抑郁动物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行为及生化指标.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于接种肿瘤细胞前后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分养大鼠抑郁症模型,制备大鼠肿瘤相关性抑郁模型.采用开场试验检测大鼠的行为性抑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马5-羟色胺(5-HT)含量,同时监测体质量、皮下肿瘤大小,糖水消耗试验.结果 大鼠接受慢性应激后出现显著的抑郁,表现为在中央区域活动显著减少,总的活动路程减少,休息时间延长和活动时间缩短,在停止应激后的第12 d抑郁仍维持较高程度.抑郁大鼠糖水消耗量减少.抑郁模型组海马5-HT分别为(239.6±11.4)、(237.9±14.4)、(196.7±17.2)ng/g均低于肿瘤对照组(292.9±20.2)ng/g;4组大鼠均生长肿瘤.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肿瘤相关性抑郁的动物模型,荷瘤鼠存在明显的行为性抑郁及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是研究抑郁对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影响的理想平台.
作者:崔彦芝;韩亚光;罗荣城;杨海青;姜达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喉癌的精确分期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分析喉癌的CT表现,探讨CT对喉癌分期的作用及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 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在同一条件下行CT检查的喉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例,年龄范围39-84岁,平均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8岁.采用薄层、屏气技术.扫描范围自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在常规横断面基础上行多平面重组.结果 声门上型16例(占31.4%),声门型29例(占56.8%),声门下型癌0例,跨声门型6例(11.8%).CT诊断T1期11例,T2期17例,T3期10例,T4期13例.喉癌的CT分期与临床分期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加上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喉部结构及病变浸润的范围与程度,可为横断面像提供很好的补充,使CT对喉癌的定位与分期更为可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作者:李贻卓;吴秋良;黄子林;魏一飞;钟锐;陈林;梁少萍;吴沛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Cl4喂养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肝实质局部注射同种BMSCs(肝损伤移植组),或不行细胞移植(肝损伤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前、BMSCs移植术后6 h、1周、5周取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肝损伤大鼠造模后肝内出现弥漫性分布的点片块坏死,肝血窦充血明显,弥散性炎性细胞浸润.BMSCs移植组大鼠移植术后6 h肝内坏死、充血、炎性细胞等改变与肝损伤对照组组织学改变基本类似,移植术后1周、5周上述组织学改变逐渐好转,但BMSCs移植组较肝损伤对照组好转更明显.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BMSCs有助于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损伤的肝组织.
作者:刘胜军;方驰华;陈小伍;戎祯祥;朱达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创建一种新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清中异丙酚浓度,为临床上快速准确的监测异丙酚血药浓度提供科学实用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20%高氯酸沉淀血清样品后,混匀离心取上清液50μL进样分析.分析柱为Diamonsil(R)C18(250mm×4.6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冰醋酸调pH=4.0),流速1.0mL/min,荧光激发波长为276nm,发射波长为310nm.柱温为室温.结果 当测定浓度范围为0.05-10μg/mL时,异丙酚与内标麝香草酚的峰面积之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5),低检出浓度50ng/mL,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在4.78-6.59之间,明显小于15%.结论 改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异丙酚浓度具有准确高效、灵敏快捷等特点,适用于科研和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监测.
作者:范莹盈;徐礼鲜;文爱东;张惠;刘春然;李薇;每晓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CD40表达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非诺贝特对TNF-α诱导的HUVECs的CD40mRNA和细胞表面CD40表达的影响;用明胶酶谱法测定TNF-α对HUVECs的MMP-2、MMP-9活性的影响以及非诺贝特对它们的作用.结果 非诺贝特在5×10-5,1×10-4和2×10-4mol/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著降低CD40mRNA和细胞表面CD40的表达(P<0.01),以1×10-4mol/L的非诺贝特的效果为明显;浓度为2×10-4mol/L时,非诺贝特并没有进一步降低CD40mRNA和细胞表面CD40的表达.非诺贝特能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中MMP-2和MMP-9活性的增加.结论 非诺贝特能降低TNF-α诱导的HUVECs的CD40表达,并且能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中MMP-2和MMP-9活性的增加.
作者:林蓉;刘俊田;甘伟杰;王维蓉;韩纯洁;刘瑜;方志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新鲜气体流量(FGF)对不同类型麻醉机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全麻下拟行脑部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60岁.根据使用麻醉机的类型随机分为两组: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A组);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B组),每组20例.在FGF为1 L/min时调整每个病人的设定潮气量(VTs),使A组病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8-42 mmHg,B组病人PETCO2维持在30-35 mmHg,VTs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固定不变.两组呼吸频率均为12/min,I∶E为1∶2.20 min后依次调整FGF为2、3、4、5、6 L/min.每次FGF通气20 min,每5 min观察记录吸入潮气量(VTi)、呼出潮气量(VTe)、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肺顺应性(C)和PETCO2.结果 A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均随之增大,而PETCO2随之减少,且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基本不变(P>0.05);潮气量、Vte均与FGF呈直线相关关系(P<0.05).B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PETCO2、肺顺应性的变化非常小,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FGF对潮气量补偿型和非补偿型麻醉机的实际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不同.当FGF增加时,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的输出潮气量随着增加,PETCO2则减小,其他各通气相关参数都会发生改变;而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的各通气相关参数不会随着FGF的改变而改变.
作者:靳三庆;陈明全;王钟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作者:尹玉竹;谌小卫;李小毛;侯红瑛;史众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哇巴因对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哇巴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给予哇巴因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测量收缩压.4周后,对两组动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予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评估心功能,透射电镜观察心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哇巴因4周后,两组间血压尚无显著差异.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哇巴因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以及左心室质量增加,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A值、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哇巴因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降低,左心室舒张压升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畦巴因组大鼠心肌细胞肿胀,肌纤维断裂,Z线消失,线粒体增生肿胀,部分空泡化,细胞间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哇巴因可引起大鼠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此效应发生在血压升高前,提示哇巴因可能有直接的心肌损害作用.
作者:姜馨;郭宁;吕卓人;任延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肝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为生物人工肝及肝细胞移植等找到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分别用HGF、FGF-4、HGF+FGF-4诱导H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以未加诱导因素的HMSCs、L-02人肝细胞株为阴、阳性对照组.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在不同诱导分化阶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AFP和CK18,并用图像分析法计算HMSCs的分化比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AFP、ALB的表达;RT-PCR检测AFP和ALB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 HMSCs经诱导向肝样细胞转化,变成纺锤形、不规则圆形或多角形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各诱导组均可检测出AFP和CK18表达,图像分析表明HGF+FGF-4联合诱导分化的AFP、CK18阳性率高,HGF次之,FGF-4则较弱;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发现各诱导组AFP、ALB均为阳性表达,而阴性对照组则为阴性表达;各诱导组RT-PCR均可检测出AFP和ALB mRNA的表达,而阴性对照组则没有表达.结论 HGF、FGF-4、HGF+FGF-4均能诱导H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分化的肝样细胞能分泌肝细胞特异性产物AFP、ALB、CK18等.以HGF+FGF-4诱导H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的阳性率高,HGF次之,FGF-4则较弱.
作者:谢金敏;陈建锋;高毅;姚坤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SIF)对膳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低度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以初步阐明大豆异黄酮改善肥胖性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高脂饲料诱导的IR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3个SIF组(50、150及450mg/kg·b.w.).各组给予相应受试物1月,禁食过夜后股动脉采血处死各大鼠,分离肾周及睾周白色脂肪.酶法检测各组动物空腹血糖,放免法检测空腹血胰岛素IL-6及TNF-α,酶免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抵抗素与脂联素含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50mg/kg·b.w.与450mg/kg·b.w.组的内脏脂肪/体质量比、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TNF-α及抵抗素含量明显降低;450 mg/kg·b.w.组能明显降低血清IL-6及提高脂联素的含量;3个SIF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SIF具有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大鼠体内脂肪沉积、调整脂肪源低度炎症介质的分泌而实现的.
作者:陈世伟;张立实;张红敏;冯晓凡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对小牛胸腺DNA的损伤.方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光谱两种分析方法观察DNA的超微结构变化和吸收光谱的改变.结果 单一重铬酸钾不能诱导DNA断裂,但将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按一定比例和浓度混合同时作用于DNA时,则可以诱导小牛胸腺DNA断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当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共同作用DNA时,其大吸收峰呈增色效应.结论 从形态学和光谱学角度佐证了谷胱甘肽在引发铬(Ⅵ)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并导致人体细胞癌变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豫峰;蔡继业;赵秋香;杨培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对孕34-36+6周合并胎膜早破的患者,比较引产与观察两种方法,何者更为合理.方法 对孕34-36+6周并胎膜早破产妇46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催产素引产组(25例)及观察组(21例).结果 两组胎膜早破时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无显著差异,母亲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延长(P<0.01),新生儿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认为孕34周以上合并胎膜早破积极引产处理是安全的,可以降低母亲及新生儿发病率.
作者:吕小燕;彭朗鸣;尹春艳;李秋玲;胡玉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自愿要求剖宫产孕妇心理状况,产后出血的发生,以及处理对策.方法 120自愿要求剖宫产孕妇和62例有医学指征需要剖宫产手术的孕妇,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孕妇的心理状况,同时观察其产后出血量.结果 (1)两组孕妇存在焦虑情绪,而要求剖宫产组的焦虑状态超过有手术指征剖宫产组;要求剖宫产组孕妇存在抑郁倾向;(2)两组孕妇在对分娩恐惧及惧怕疼痛两点上有差别;(3)两组产后出血无明显差别.结论 自愿要求剖宫产孕妇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通过对社会因素的调查,有目的 的引导孕妇对分娩的正确认识,缓解她对分娩的心理压力.
作者:梅志雄;郑军生;许成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大鼠肝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细胞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保护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肝缺血预处理的模型.随机分成3组:①为正常对照组,②缺血再灌注(IR组);③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IP+IR组).术后在分析各组肝组织Fas及FasL蛋白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ALT及AST的活性.并在电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Fas及FasL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而IP+IR组轻度增高.IR组ALT及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而与IR组比较,IP+IR组ALT、AST活性明显较低(P<0.05).电镜下观察到IR组肝细胞形态出现明显的凋亡损伤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细胞Fas及FasL蛋白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损伤.
作者:庄永敬;徐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吡柔比星和其他化疗药物的对胃癌组织温热协同作用,探讨化疗药物与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36个病例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建立人胃癌组织体外立体培养作用模型,MTS-PMS比色法检测组织培养物活性以了解化疗药物以及温热化疗的抑瘤效果.HE染色研究评价药物对胃癌组织在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结果 顺铂、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对胃癌组织的杀伤均具有较强的温热协同关系(P=0.000),吡柔比星单独处理和温热协同处理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其他3种药物抑制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柔比星和温热协同处理效果与胃癌病例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0),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HE染色表明,吡柔比星和温热处理后,胃癌组织大部崩解,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胞浆散失.结论 THP对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王晓光;傅军;郑航;李国新;罗荣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位于右心房并向上下腔静脉延伸、部分与左心房壁相连,镜下为弥漫性增生的异型淋巴细胞,瘤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间有瘤巨细胞.细胞核呈泡状,核膜厚,可见清晰的核仁.免疫组化CD20(++)、CD79a(+).结论 原发性心脏恶性淋巴瘤罕见,病因学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绝大多数为B细胞系淋巴瘤,预后较差.
作者:吴正蓉;翁德胜;丁彦青;韩慧霞;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2005年,应用带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足底内侧岛状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5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3例,足背动脉岛状皮瓣3例,跟外侧血管岛状皮瓣2例.结果 1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远端2 cm坏死,皮瓣面积大为8 cm×15 cm,小为3 cm×4 cm,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 带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苏顺清;戴新明;朱雁;莫伟胜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