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蓉;刘俊田;甘伟杰;王维蓉;韩纯洁;刘瑜;方志远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作者:尹玉竹;谌小卫;李小毛;侯红瑛;史众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实用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7例,对照组43例,采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量其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舒张早、晚期大运动速度Em、Am及Em/Am比值;采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晚期大血流速度E、A、E/A比值和等容舒张时间.结果 2型糖尿病组Em和Em/Am比值明显减低、A增高、E/A减低、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m/Am与E/A具良好相关性;PW-DTI和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对2型糖尿病患者组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94.81%、79.22%(P<0.005).结论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与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均可检测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能够识别假性正常化模式,提高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从而为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更早期的诊断依据.
作者:郭津含;唐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利用新的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分析平台-Phyre系列软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53基因的第282位密码子点突变后的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 表明16HBE肺癌细胞株p53基因第282位密码子出现一个G→T的点突变,其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CGG)→亮氨酸(CTG).由于氨基酸的极性改变,可能破坏了p53蛋白与DNA结合面β-发夹结构上的接触,导致p53的H2螺旋与DNA大槽结合的不稳定.
作者:都昌胡;徐军;钟南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药效物质基础,为双黄连粉针剂更合理的应用和更广泛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各种理化、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双黄连粉针剂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绿原酸、咖啡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丁、黄芩苷和葡萄糖.结论 除绿原酸、咖啡酸和黄芩苷外,其他4种化合物均系从该制剂中首次分得.
作者:吕本强;邢学锋;罗佳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笔者自2001年~2005年自拟中药方治疗妊娠期皮肤瘙痒症,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霍彬;曹海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精氨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后者注射等量溶剂;7 d后上述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精氨酸治疗组及盐水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精氨酸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L-精氨酸1 g/kg,盐水治疗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d后动物安乐死.观察动物血浆蛋白、精氨酸及葡萄糖浓度,动物体质量、摄食量及饮水量.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减少、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摄食量及饮水量增加;与盐水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体质量及血糖无显著变化,摄食及饮水量明显减少,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增加;除精氨酸水平升高外,正常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上述其他参数无变化.结论 精氨酸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症状,但对血糖及体质量无影响.
作者:吕伟明;雷尚通;张强;张赟建;王深明;石汉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表现,提高FNH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及1例病变未见明显增强,其余病灶均有明显强化,6例在多排CT上可以看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及延迟期病变呈略高、等或略低密度.20例病灶中,13例伴有中心瘢痕,延迟期均有强化,7例未见中心瘢痕.其他特殊的影像表现有:多FNH结节2例,假包膜样强化2例,钙化1例,中心坏死1例.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多排CT对显示FNH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有较强优势,可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作者:许鹏君;许乙凯;陈大朝;戴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四环素诱导性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HGF cDNA全长序列,定向克隆于四环素诱导性真核表达载体pBI-L多克隆位点MluⅠ和SalⅠ之间,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 重组pBI-L-HGF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序列正确.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人HGF四环素诱导性真核表达载体pBI-L-HGF,为今后临床开展HGF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调控的基因治疗策略.
作者:任淑婷;于琳华;徐长福;高广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吡柔比星和其他化疗药物的对胃癌组织温热协同作用,探讨化疗药物与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36个病例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建立人胃癌组织体外立体培养作用模型,MTS-PMS比色法检测组织培养物活性以了解化疗药物以及温热化疗的抑瘤效果.HE染色研究评价药物对胃癌组织在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结果 顺铂、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对胃癌组织的杀伤均具有较强的温热协同关系(P=0.000),吡柔比星单独处理和温热协同处理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其他3种药物抑制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柔比星和温热协同处理效果与胃癌病例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0),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HE染色表明,吡柔比星和温热处理后,胃癌组织大部崩解,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胞浆散失.结论 THP对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王晓光;傅军;郑航;李国新;罗荣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从我院药品管理数据库中提取2005年门诊病人处方,就抗感染药物处方基本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人次比例、各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比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5.50%;联用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6.79%;抗感染药物占总金额全年平均为15.94%;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全年大于6个月的前10名品种是:口服利巴韦林、头孢呋辛酯片、口服头孢克罗、口服头孢拉定、口服克林霉素、口服克拉霉素、口服阿奇霉素、头孢他美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针;各类抗感染药物使用人次比例前5名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抗病毒类.结论 我院门诊应用抗感染药物基本合理,但还存在有些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过高、一线药物比例较低、个别抗菌药物使用较为集中等问题.
作者:李桃;佃少娜;罗宇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12年间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其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包括12例单纯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13例在心脏病基础上引发的感染心内膜炎;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3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作者:蔡开灿;王文林;王振康;王武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揭示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蛋白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特点及规律.方法 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构建包含20例正常成人肺组织、15例胚胎肺组织、100例肺癌原发灶及其相应的55例淋巴结转移灶的765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该芯片中TTF-1蛋白的表达.用Leica 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试组织芯片上TTF-1蛋白的表达强度.结果 胚胎肺泡上皮细胞核TTF-1阳性单位(PU)值小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不同类型肺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均小于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肺腺癌和肺小细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均大于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肺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大于肺大细胞癌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肺的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均大于其癌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P<0.001,P<0.05);肺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与其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基本相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癌细胞核TTF-1的PU值(P<0.001);癌细胞胞核TTF-1的PU值与肺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患者性别无关(P>0.05);TNMⅡ-Ⅳ期癌细胞胞核TTF-1的PU值大于Ⅰ期(P<0.001).结论 TTF-1的表达量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肺癌细胞核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并依次减少;肺癌细胞核TTF-1的表达具有癌组织类型差异性,腺癌和小细胞癌相对较高,鳞癌和大细胞癌极少;TTF-1胞核高表达的肺癌易发生转移,TTF-1胞核高表达的肺的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癌细胞为具有明显转移能力的肺癌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白晓燕;申洪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9种柴胡属药用植物rDNAITS序列的差异和规律,寻找可准确鉴定柴胡类药材的分子性状.方法 PCR扩增ITS序列,测序,DNAssist vetsion 2.2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计算同源性.结果 柴胡属植物ITS序列与外类群ITS序列比对同源性均小于75%,序列间两两比对同源性均大于88%,同种植物则大于99%.结论 ITS序列作为柴胡类药材鉴定依据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靠性.
作者:谢晖;晁志;霍克克;吴炳义;潘胜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本研究以内源性锂作为肾脏近端小管钠重吸收的标志物,研究哇巴因-高血压鼠在高血压发展期间,肾脏钠转运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阐明哇巴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80只80-10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和哇巴因组(n=40).每日分别给予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i/kg或哇巴因27.8 μg/kg,每周测量收缩压及体质量各1次.分别于饲养2、4、6和8周后分4批处死动物.处死前1周置于代谢笼中,测定各组每只大鼠摄食量.收集血清及24h尿,测定血清和尿中的钠、锂和肌酐浓度,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钠排泄分数、锂排泄分数及远端肾小管钠重吸收率(FDRNa).结果 两组的体质量及食物摄入量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2周时,哇巴因组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哇巴因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并以一种剂量依赖的方式升高,7周后,血压不再继续升高,处于维持阶段.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血压与治疗前的基础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清钠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2、4、6周时哇巴因组的锂排泄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周和6周时,哇巴因组的FENa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哇巴因组的钠排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哇巴因组近端小管钠重吸收的增加,同时伴随着钠排泄的减少.2、4、6周时哇巴因组的钠排泄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远端小管起了一定的代偿作用.8周时,两组的锂排泄分数,钠排泄分数及FDRN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哇巴因可以使哇巴因-高血压鼠肾脏近端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肾排钠减少,导致其压力利钠关系改变,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葛蘅;吕卓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喉癌的精确分期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分析喉癌的CT表现,探讨CT对喉癌分期的作用及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 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在同一条件下行CT检查的喉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例,年龄范围39-84岁,平均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8岁.采用薄层、屏气技术.扫描范围自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在常规横断面基础上行多平面重组.结果 声门上型16例(占31.4%),声门型29例(占56.8%),声门下型癌0例,跨声门型6例(11.8%).CT诊断T1期11例,T2期17例,T3期10例,T4期13例.喉癌的CT分期与临床分期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加上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喉部结构及病变浸润的范围与程度,可为横断面像提供很好的补充,使CT对喉癌的定位与分期更为可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作者:李贻卓;吴秋良;黄子林;魏一飞;钟锐;陈林;梁少萍;吴沛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因素在诱发轮状病毒(RV)肠道外扩散中的作用,为研究肠道病毒肠道外扩散的机制,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健康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氨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分别经灌胃和腹腔两种途径接种RV;健康昆明小鼠相继灌胃接种产毒性大肠杆菌和RV,制作肠道混合感染小鼠模型;猝死小鼠,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初步调查RV腹泻合并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健康状况,检测TNFα、IL-2及锌、铁、铜、铅、钙、锰、镁7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 光镜下:免疫低下组心、肝、肾,混合感染组肝、肾组织有病理改变;原位杂交:免疫低下腹腔注射RV组、肠道混合感染组肾小管均呈阳性.原位PCR:肠道混合感染组肝、肾,免疫低下腹腔注射组心、肝、肾、胰呈阳性;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多数存在免疫与营养方面的异常.结论 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营养素不足可能是诱发和/或加重RV肠道外扩散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妊娠合并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到其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其发生,以降低广东省的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在全省乡镇以上有产科的医院登记所需数据,并逐级上报汇总后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2001-2002年妊娠合并肾病的发生率为2.05/万;不同级别和经济水平地区的妊娠合并肾病的发生率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孕产期保健和高危妊娠管理、加强基层产科人员的培训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妊娠合并肾病,从而预防其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作者:赵庆国;田丰莲;李兵;夏建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载体介导表达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基因以及表达的hBDNF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AD模型神经元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 使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了hBDNF基因,并且构建了携带hBDNF基因的rAAV病毒载体(AAV-hBDNF),使用病毒载体转染Aβ诱导损伤的海马神经元.使用MTT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凋亡变化,同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BDNF蛋白以及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 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对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了有效的转染,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表达的BDNF对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在BDNF治疗组表现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高和有效地维持了[Ca2+]i平衡.结论 表达的BDNF通过抑制Aβ依赖的细胞内钙超载和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效地保护神经元抵抗Aβ神经毒性引起的凋亡.
作者:刘朝晖;马东亮;靳辉;马延兵;胡海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对孕34-36+6周合并胎膜早破的患者,比较引产与观察两种方法,何者更为合理.方法 对孕34-36+6周并胎膜早破产妇46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催产素引产组(25例)及观察组(21例).结果 两组胎膜早破时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无显著差异,母亲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延长(P<0.01),新生儿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认为孕34周以上合并胎膜早破积极引产处理是安全的,可以降低母亲及新生儿发病率.
作者:吕小燕;彭朗鸣;尹春艳;李秋玲;胡玉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创建一种新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清中异丙酚浓度,为临床上快速准确的监测异丙酚血药浓度提供科学实用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20%高氯酸沉淀血清样品后,混匀离心取上清液50μL进样分析.分析柱为Diamonsil(R)C18(250mm×4.6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冰醋酸调pH=4.0),流速1.0mL/min,荧光激发波长为276nm,发射波长为310nm.柱温为室温.结果 当测定浓度范围为0.05-10μg/mL时,异丙酚与内标麝香草酚的峰面积之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5),低检出浓度50ng/mL,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在4.78-6.59之间,明显小于15%.结论 改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异丙酚浓度具有准确高效、灵敏快捷等特点,适用于科研和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监测.
作者:范莹盈;徐礼鲜;文爱东;张惠;刘春然;李薇;每晓鹏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