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玉;郭爱华;刘志锋;刘瑜;刘靖华;邓鹏;李志杰;刘亚伟;姜勇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从我院药品管理数据库中提取2005年门诊病人处方,就抗感染药物处方基本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人次比例、各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比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5.50%;联用抗感染药物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全年平均为26.79%;抗感染药物占总金额全年平均为15.94%;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全年大于6个月的前10名品种是:口服利巴韦林、头孢呋辛酯片、口服头孢克罗、口服头孢拉定、口服克林霉素、口服克拉霉素、口服阿奇霉素、头孢他美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针;各类抗感染药物使用人次比例前5名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抗病毒类.结论 我院门诊应用抗感染药物基本合理,但还存在有些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过高、一线药物比例较低、个别抗菌药物使用较为集中等问题.
作者:李桃;佃少娜;罗宇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兔眶距增宽修复重建手术的动物模型,研究了解眶距增宽矫正后眶周骨骼愈合及内眶距变化的规律.方法 4-6月龄新西兰兔16只,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全部16只兔在眶内移术后即刻和术后12周分别进行内眶距测量,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即刻内眶距平均0.74 cm,术后12周平均内眶距为0.96 cm,有显著性差异(P<0.01).X线和组织学检查见骨愈合处明显新骨生成,眶距增宽复发明显.结论 使用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技术可成功缩窄兔内眶距,是一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袁强;柳大烈;袁继龙;单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基于细胞穿透肽靶向细胞核运输的蛋白表达载体,并研究其蛋白转导功能.方法 在带His标记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ET14b-HE(pET14b-His-EGFP)基础上,利用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依次含细胞穿透肽(CPP)、连接子、核定位信号(NLS)序列和EGFP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T14b-HC(L)NE(pET14b-His-CPP-Linker-NLS-EGFP);经酶切、测序鉴定载体构建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宿主菌,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后、用Ni2+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透析、过滤除菌后加入培养的真核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其在活细胞的蛋白转导功能.结果 酶切、测序证实载体构建成功,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有效表达;蛋白转导实验可见融合蛋白可快速穿透细胞膜并进入细胞核,并且这种内化转导功能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成功构建了基于细胞穿透肽的蛋白表达运输载体,建立了可携带外源蛋白进入细胞浆及细胞核的运输系统,为研究蛋白或多肽的细胞内功能以及运输药物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工具.
作者:李海玉;郭爱华;刘志锋;刘瑜;刘靖华;邓鹏;李志杰;刘亚伟;姜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确定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对左侧结肠癌梗阻患者Ⅰ期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上预防吻合口漏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4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术后扩肛组和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3个组,观察梗阻性左侧结肠癌梗阻患者一期切除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结果 术后扩肛组、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自术后3 d,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组组患者各指标开始显著低于术后扩肛组(P<0.05).结论 经肛吻合口上下双管引流能有效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间接反映了该法可以促进左侧结肠癌伴梗阻患者一期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可做为预防吻合口漏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世雄;吴印爱;郑镇木;刘献堂;龙江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体外培养,观察雌、孕激素对其瘦素受体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卯时留取卵泡液,分离颗粒细胞体外培养,培养至第3天加入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或孕酮,继续培养2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将颗粒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经流式细胞式检测其瘦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所检测各浓度17-β雌二醇、孕酮均能增强颗粒细胞瘦素受体蛋白的表达,17-β雌二醇作用高峰浓度为1μg/ml,孕酮作用高峰浓度为1 ng/ml.结论 雌孕激素在体外可增强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瘦素受体蛋白的表达,提示瘦素可能参与卵巢功能的调节,为深入研究瘦素在卵巢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新宇;李文玲;张金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Cl4喂养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肝实质局部注射同种BMSCs(肝损伤移植组),或不行细胞移植(肝损伤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前、BMSCs移植术后6 h、1周、5周取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肝损伤大鼠造模后肝内出现弥漫性分布的点片块坏死,肝血窦充血明显,弥散性炎性细胞浸润.BMSCs移植组大鼠移植术后6 h肝内坏死、充血、炎性细胞等改变与肝损伤对照组组织学改变基本类似,移植术后1周、5周上述组织学改变逐渐好转,但BMSCs移植组较肝损伤对照组好转更明显.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BMSCs有助于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损伤的肝组织.
作者:刘胜军;方驰华;陈小伍;戎祯祥;朱达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运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复方蒲公英灌肠液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定性和定量方法,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利用RP-HPLC方法,梯度洗脱测定10批样品.色谱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分析柱(5 μm,250mm×4.6 m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磷酸盐缓冲液(磷酸调pH为3.2),流动相A梯度洗脱(10%-80%乙腈),分析时间40 min,时间为0、38、40 min,A(%)为10%、80%、80%;柱温35℃;流速:0.7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10批复方蒲公英灌肠液样品得到的色谱指纹图谱有23个共有峰,可作为定性鉴别的指标峰;通过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紫外光谱比较,3、4和8号峰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咖啡酸和阿魏酸,复方蒲公英灌肠液中咖啡酸的含量为(63.7-136.8)μg/ml.结论 复方蒲公英灌肠液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可结合咖啡酸的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产品的质量.
作者:李亦蕾;晏媛;谭亚非;许重远;陈志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载体介导表达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基因以及表达的hBDNF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AD模型神经元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 使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了hBDNF基因,并且构建了携带hBDNF基因的rAAV病毒载体(AAV-hBDNF),使用病毒载体转染Aβ诱导损伤的海马神经元.使用MTT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凋亡变化,同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BDNF蛋白以及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 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对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了有效的转染,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表达的BDNF对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在BDNF治疗组表现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高和有效地维持了[Ca2+]i平衡.结论 表达的BDNF通过抑制Aβ依赖的细胞内钙超载和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效地保护神经元抵抗Aβ神经毒性引起的凋亡.
作者:刘朝晖;马东亮;靳辉;马延兵;胡海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精氨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后者注射等量溶剂;7 d后上述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精氨酸治疗组及盐水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精氨酸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L-精氨酸1 g/kg,盐水治疗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 d后动物安乐死.观察动物血浆蛋白、精氨酸及葡萄糖浓度,动物体质量、摄食量及饮水量.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减少、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摄食量及饮水量增加;与盐水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体质量及血糖无显著变化,摄食及饮水量明显减少,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增加;除精氨酸水平升高外,正常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上述其他参数无变化.结论 精氨酸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症状,但对血糖及体质量无影响.
作者:吕伟明;雷尚通;张强;张赟建;王深明;石汉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内皮型NO合酶(eNOS)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北方地区(汉族:北京,天津,河北)296例IgA患者、310例正常对照两组人群的eNOS基因第4内含子的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VNTR)4a/b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分析,比较两组间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eNOS基因的可变串联复序列表现为eNOS4a/4a,eNOS4b/4b,eNOS4a/4b 3种基因型.IgA肾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eNOS基因4a/b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NOS基因内含子4 VNTR多态性与IgA肾病血管病变的发生无明显关联.该多态性在IgA肾病遗传因素中的地位尚难以确定,其参与IgA肾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可能存在种族或地域异质性.
作者:洪权;丁瑞;陈香美;吕杨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本研究以内源性锂作为肾脏近端小管钠重吸收的标志物,研究哇巴因-高血压鼠在高血压发展期间,肾脏钠转运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阐明哇巴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80只80-10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和哇巴因组(n=40).每日分别给予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i/kg或哇巴因27.8 μg/kg,每周测量收缩压及体质量各1次.分别于饲养2、4、6和8周后分4批处死动物.处死前1周置于代谢笼中,测定各组每只大鼠摄食量.收集血清及24h尿,测定血清和尿中的钠、锂和肌酐浓度,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钠排泄分数、锂排泄分数及远端肾小管钠重吸收率(FDRNa).结果 两组的体质量及食物摄入量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2周时,哇巴因组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哇巴因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并以一种剂量依赖的方式升高,7周后,血压不再继续升高,处于维持阶段.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血压与治疗前的基础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清钠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2、4、6周时哇巴因组的锂排泄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周和6周时,哇巴因组的FENa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哇巴因组的钠排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哇巴因组近端小管钠重吸收的增加,同时伴随着钠排泄的减少.2、4、6周时哇巴因组的钠排泄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远端小管起了一定的代偿作用.8周时,两组的锂排泄分数,钠排泄分数及FDRN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哇巴因可以使哇巴因-高血压鼠肾脏近端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肾排钠减少,导致其压力利钠关系改变,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葛蘅;吕卓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病历知识库是开发电子病历和临床辅助诊断系统的基础,病历大都以带格式的形式出现.采用框架表示法和产生式表示法相结合,可实现病历的表示和存储.病历知识库结构由综合数据库、病历规则库、知识获取模块和人机接口组成,将每一病历规则拆分成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并分别占据一条记录.病历知识获取是知识库建立的关键和难点,可选取规范病历,借助知识编辑器来实现.模糊匹配算法是诊断推理的主要依据,对病历中非文本型数据的匹配计算,如影像,可采用数组转换的方法解决,病历模糊匹配主要通过病历内容比较,阈值计算、加权平均来实现.
作者:沈亚诚;舒忠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实用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7例,对照组43例,采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量其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舒张早、晚期大运动速度Em、Am及Em/Am比值;采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晚期大血流速度E、A、E/A比值和等容舒张时间.结果 2型糖尿病组Em和Em/Am比值明显减低、A增高、E/A减低、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m/Am与E/A具良好相关性;PW-DTI和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对2型糖尿病患者组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94.81%、79.22%(P<0.005).结论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与二尖瓣血流多普勒频谱均可检测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能够识别假性正常化模式,提高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从而为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更早期的诊断依据.
作者:郭津含;唐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新鲜气体流量(FGF)对诱导期异氟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49岁,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FGF分别为1、2、3 L/min;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异氟醚挥发器设定浓度(Co)分别为1%、2%,依次记为Ⅰ 1、Ⅰ 2、Ⅱ1、Ⅱ2、Ⅲ1、Ⅲ2(1、2分别代表Co为1%、2%)6个亚组.气管插管后分别在不同FGF下吸入不同浓度的异氟醚,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麻醉诱导前、插管后每3min记录一次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BIS,同时记录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例数,呼吸道异氟醚的吸入浓度(CIiso)和呼出浓度(CEiso).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刺激病人,观察完毕开始手术.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发生.结果 不同组别、不同亚组、不同时间点BI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CIiso和CEiso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0.904和R=-0.893.低血压的发生例数在Ⅲ组和Ⅰ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1组与Ⅱ2组、Ⅰ 1和Ⅰ 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无1例使用阿托品.手术后访视无1例术中知晓.结论 在完成麻醉诱导到手术开始,中等FGF(1-3 L/min)下吸入1%或2%异氟醚都能使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相对低流量(1、2L/min)下吸入异氟醚的低血压发生例数要比相对高流量时(3L/min)少.FGF、Co越高,麻醉深度加深越快,同时对血压的影响越大.
作者:陈明全;靳三庆;王钟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位于右心房并向上下腔静脉延伸、部分与左心房壁相连,镜下为弥漫性增生的异型淋巴细胞,瘤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间有瘤巨细胞.细胞核呈泡状,核膜厚,可见清晰的核仁.免疫组化CD20(++)、CD79a(+).结论 原发性心脏恶性淋巴瘤罕见,病因学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绝大多数为B细胞系淋巴瘤,预后较差.
作者:吴正蓉;翁德胜;丁彦青;韩慧霞;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笔者自2001年~2005年自拟中药方治疗妊娠期皮肤瘙痒症,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霍彬;曹海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12年间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其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包括12例单纯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13例在心脏病基础上引发的感染心内膜炎;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3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作者:蔡开灿;王文林;王振康;王武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肝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为生物人工肝及肝细胞移植等找到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分别用HGF、FGF-4、HGF+FGF-4诱导H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以未加诱导因素的HMSCs、L-02人肝细胞株为阴、阳性对照组.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在不同诱导分化阶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AFP和CK18,并用图像分析法计算HMSCs的分化比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AFP、ALB的表达;RT-PCR检测AFP和ALB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 HMSCs经诱导向肝样细胞转化,变成纺锤形、不规则圆形或多角形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各诱导组均可检测出AFP和CK18表达,图像分析表明HGF+FGF-4联合诱导分化的AFP、CK18阳性率高,HGF次之,FGF-4则较弱;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发现各诱导组AFP、ALB均为阳性表达,而阴性对照组则为阴性表达;各诱导组RT-PCR均可检测出AFP和ALB mRNA的表达,而阴性对照组则没有表达.结论 HGF、FGF-4、HGF+FGF-4均能诱导H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分化的肝样细胞能分泌肝细胞特异性产物AFP、ALB、CK18等.以HGF+FGF-4诱导H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的阳性率高,HGF次之,FGF-4则较弱.
作者:谢金敏;陈建锋;高毅;姚坤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对小牛胸腺DNA的损伤.方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光谱两种分析方法观察DNA的超微结构变化和吸收光谱的改变.结果 单一重铬酸钾不能诱导DNA断裂,但将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按一定比例和浓度混合同时作用于DNA时,则可以诱导小牛胸腺DNA断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当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共同作用DNA时,其大吸收峰呈增色效应.结论 从形态学和光谱学角度佐证了谷胱甘肽在引发铬(Ⅵ)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并导致人体细胞癌变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豫峰;蔡继业;赵秋香;杨培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喉癌的精确分期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分析喉癌的CT表现,探讨CT对喉癌分期的作用及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 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在同一条件下行CT检查的喉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例,年龄范围39-84岁,平均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8岁.采用薄层、屏气技术.扫描范围自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在常规横断面基础上行多平面重组.结果 声门上型16例(占31.4%),声门型29例(占56.8%),声门下型癌0例,跨声门型6例(11.8%).CT诊断T1期11例,T2期17例,T3期10例,T4期13例.喉癌的CT分期与临床分期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加上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喉部结构及病变浸润的范围与程度,可为横断面像提供很好的补充,使CT对喉癌的定位与分期更为可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作者:李贻卓;吴秋良;黄子林;魏一飞;钟锐;陈林;梁少萍;吴沛宏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