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高蕾;白岚;南清振;杨希山;尹瑞雪;刘晓霞

关键词:肠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 受体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p55,TNFR-P55)表达的数目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分期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91例大肠癌组织、81例癌旁组织及13例正常肠粘膜标本中TNFR-p55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TNFR-p55表达比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显著增高,癌旁组织TNFR-p55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在大肠癌组织中,TNFR-p55表达与浆膜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呈负相关,即肿瘤侵及浆膜或有淋巴结转移时TNFR-p55表达低.同时,Dukes A期和B期患者TNFR-p55表达显著高于Dukes C期.结论检测TNFR-p55的表达对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趋势及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胆胰管疾病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炎症及其它胆胰管病变的MRCP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胆胰管结石的MRCP表现为胆胰管高信号胆汁、胰液内大小、形态不同的低信号改变,肝内胆管结石可见结石局部胆管撑大表现,胆总管结石可见倒量杯口状低信号改变;胆管癌阻塞端可显示为截断状或鼠尾状改变;胰头癌可见胆总管下段突然变窄或移位;胆管炎除见肝外胆管轻度扩张表现外,胆总管下端形态基本正常;胰腺炎可显示为串珠状胰管扩张、假性囊肿.本组MRCP定性诊断率为88.1%.结论 MRCP在胆胰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全显跃;梁文;虞春堂;曾盛;贾洪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5岁幼儿3指离断再植1例报告

    儿童手受伤机会较成人少,加之血管纤细、菲薄、吻合难度大,因此有关儿童断指再植的文献报道很少[1~7],幼儿多指离断再植更为罕见.我科收治了1例3指离断的1.5岁幼儿,行断指再植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立军;相大勇;裴国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TCA、支架植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确诊为ICM心力衰竭患者44例,按有无行介入冠脉再通治疗(PTCA)分为内科药物治疗组(简称常规组)和PTCA、支架治疗组(简称介入组).常规组20例行内科综合治疗,介入组24例均行PTCA,必要时放置支架.结果经28.1±20.9(1~102)月随访,两组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介入组心功能改善和左室、左房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常规组则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常规组再住院次数明显高于介入组,分别为4.8±1.2次和2.1±0.8次,且常规组总住院费用高于介入治疗组,并有6例死亡(33.3%),死因多为顽固性心力衰竭;而介入组仅有2例死亡(14.3%),且均非心力衰竭所致.结论 ICM心力衰竭为一进展性疾病,预后差,常规治疗效果一般,病死率较高;PTCA、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对于EF<40%的患者成功率较高,也较安全.

    作者:李公信;傅向阳;刘映峰;钱学贤;赵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部位麻醉术中异丙酚自控镇静研究

    目的研究部位麻醉术中异丙酚自控镇静(PCS)的临床应用方法及具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手术病人30例,使用Graseby镇痛泵静脉给药,每次给药量为8mg,20s完成,无锁定时间,病人可根据需要按压给药按扭,直至满意.每5 min记录一次镇静程度、呼吸通畅程度、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结果异丙酚PCS起效时间为(2.9±1.4)min.在360次记录中无一镇静过度.所有病人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道通畅度均未受影响.在PCS初5 min内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均较多(P<0.05),随后明显减少并趋稳定.血压、心率均较稳定.95%病人对此方法评价好,愿接受.结论异丙酚PCS具有安全、可靠,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可应用于部位麻醉病人术中镇静.

    作者:陈仲清;徐建设;古妙宁;邓荣建;王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椎间隙感染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探讨椎间隙感染的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以及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在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后,分别在术后1、2、4、8、12、16周,取兔椎间盘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学变化.结果椎间隙感染早期导致髓核软骨样细胞破坏核溶解,高尔基体消失、胶原纤维破坏,晚期以结缔组织增生,椎体间融合,用抗生素治疗时破坏减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增生性反应病理过程,与椎间盘组织自身免疫相关.

    作者:陈斌;靳安民;李奇;朱立新;刘成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p55,TNFR-P55)表达的数目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分期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91例大肠癌组织、81例癌旁组织及13例正常肠粘膜标本中TNFR-p55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TNFR-p55表达比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显著增高,癌旁组织TNFR-p55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在大肠癌组织中,TNFR-p55表达与浆膜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呈负相关,即肿瘤侵及浆膜或有淋巴结转移时TNFR-p55表达低.同时,Dukes A期和B期患者TNFR-p55表达显著高于Dukes C期.结论检测TNFR-p55的表达对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趋势及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蕾;白岚;南清振;杨希山;尹瑞雪;刘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静脉孔区骨巨细胞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因头痛、呕吐2月,声嘶、吞咽困难十余天于1998年11月25日入院.查体:左周围性面瘫,左耳传音性耳聋,左角膜反射迟钝,左半面部感觉减退,左软腭抬举无力,舌前2/3味觉减退,伸舌左偏,口角右歪.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左颈静脉孔区占位病灶,大小4.4cm×2.9cm×4.1cm,明显强化,边界尚清,伴骨质破坏.入院后在神经安定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肿瘤染色丰富,呈团块状,由左枕动脉、左咽升动脉及左椎动脉肌支参与供血,左乙状窦、颈静脉完全闭塞.采用300μmPVA经导管分别超选于左枕动脉、左咽升动脉分支实施栓塞,瘤染色基本消失.栓塞后3d,在全麻下取左乳突后切口行肿瘤切除术,见肿瘤侵犯乳突内岩锥中外1/3、颈静脉孔周围颅骨,累及硬脑膜及整个乙状窦,并突入硬膜内,瘤组织呈鱼肉状,出血不多,仔细分离并保留后组颅神经,将肿瘤组织及受累颅骨次全切除.病理报告:骨巨细胞瘤Ⅰ-Ⅱ级.术后一目,病人突发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后症状缓解.两周后复查头颅CT,示肿瘤少许残留,行X-刀治疗.经抗炎、对症处理,病人精神、饮食好转,发声、吞咽恢复正常,左软腭抬举有力,面瘫、左耳听力障碍等症状未加重.

    作者:汪求精;柯以铨;李铁林;徐如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种新型脂质体的制作方法

    目的制备独立于药物的新型脂质体.方法在脂质体悬液中加入骨架物,冻干,制成超微孔分子膜,遇水即可成脂质体.结果和结论冻干法制备的脂质体便于运输、贮存,药物包裹简易.

    作者:胡俊;章康;冯筱榕;陈永鹏;刘定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多发性脑膜瘤(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Ⅰ期和分期手术对多发性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多发性脑膜瘤16例,手术均按Simpson分级行Ⅰ、Ⅱ级全切除,其中Ⅰ期手术切除13例,分期手术3例.结果 16例随访1~7年,复发3例,其中2例为分期手术病例.结论手术治疗仍是多发性脑膜瘤佳治疗方法,无论是双发还是多发病例,好行Ⅰ期手术全切除,防止新病灶产生和肿瘤复发.

    作者:欧阳辉;邱炳辉;漆松涛;黄胜平;方陆雄;张嘉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南方战区海军某部队外出训练时腹泻病原体分析

    目的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检出致泻病原体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9.83%,病原体顺位依次为A组轮状病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构橼酸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出率.结论 A组轮状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作者:吴敏;陈清;徐鹏辉;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腓肠肌神经有创H反射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建立有创H反射动物实验模型,为术中行选择性神经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神经肌电图仪检测5只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40~260g)腓肠肌内、外侧头的细一支神经终支,诱发肌电H反射.结果 H波形态大部分为双峰波,潜伏期2.2~3.5ms,时限0.1~0.2ms.腓肠肌外侧头神经终支结果与内侧头相同.结论该模型获取数据稳定,结果精确,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手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武钢;徐达传;桑显富;鲍光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轻度过度通气下施行CO2气腹对呼吸和动脉血气的影响

    目的观察轻度过度通气下施行CO2气腹对呼吸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术前快速诱导麻醉,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吸入N2O、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全麻,硬膜外间断给药.分别在诱导前5 min、气腹前1min和气膜后5、10、20、30、40、50、60min及放气后5 min记录各监测值,同时采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气腹开始后20~60min,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Co2排出量(VCO2)较气腹前显著升高.气腹开始后,pH值逐渐降低,30 mm时较诱导前显著降低;PaCO2逐渐升高,60min时较诱导前显著升高,但PETCO2、VCO2、PaCo2及pH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在气腹初期,气道压(PAW)较气腹前显著升高,而呼气分钟通气量(MVE)较气腹前明显降低.结论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及气腹前适当过度通气的呼吸管理方式在LC中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梁仕伟;林春水;古妙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强度毫米波对血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低强度超高频电磁波的细胞生物学非热效应,为后续实验确定理想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方法取35例健康人血样(每例共20 m1)分为3组,分别采用8 mW/cm2(n=12)、5 mW/cm2(n=12)及2 mW/cm2(n=11)3档照射强度进行用低强度毫米级电磁波(波长8mm,频率37.5 GHz)照射,照射时间分别为15、30和60min.结果血液在低强度毫米波照射下,血流动力学特性指标,包括血液粘度及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微波对血液有非热效应作用,微波的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都可以影响其效应.

    作者:吴瑛;赖声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流行病SIR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流行病SIR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得出了SIR模型的几个重要指标.Vsate是决定流行病是否发生的阈值;Imax是当流行病发生后被感染者的大数目;Rtotal是被感染者得到免疫后恢复为正常人的全部人数.另外,得到了一个全局稳定的平衡点.

    作者:颜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诊断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BMD)是一种等位基因X-连锁隐性遗传病,本文综述了D/BMD基因的定位、结构、突变和致病机理,并重点阐述了目前对D/BM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几种基因诊断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刘咏梅;封志纯;方振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心病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

    冠心病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并非罕见病,诊断并不困难,但3种疾病同时存在,它们相似的临床表现往往造成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此类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滕云;吴宏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其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5只)和常温常湿组(3只),分别于火器伤后4、8、12、24h进行大体观察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高温高湿组6~8 h后较常温常湿组伤道及肌肉变色区明显扩大,肢体肿胀加重,挫伤区色泽暗红,肌肉无收缩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征象;而常温常湿组12~24 h伤道始出现臭味.光镜及电镜观察到高温高湿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常温常湿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性加重,而常温常湿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损伤均有减轻趋势.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救治时更应强调早期彻底清创.

    作者:赵东升;裴国献;魏宽海;罗炳德;王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结核性脑膜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5岁,因左额部胶质瘤术后3个月复发二次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无发热、咳嗽、盗汗,颈无抵抗,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化验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头部CT示左额叶混杂密度不均匀强化,左例脑室前角受压明显、肿瘤复发.行二次开颅,切除肿瘤,病理报告星形细胞瘤Ⅱ-Ⅲ级,术中静点噻吗灵3.0g,预防感染,术后青霉素960万U、磺胺嘧啶纳4.0 g联合应用.第2天开始发热、盗汗、头痛、项抵抗,体温持续38.5℃,高为39.5℃.腰穿,测脑压380.0mmH2O,脑脊液常规:浑浊,细胞总数3.85×109/L、白细胞2.95×109/L,多核90%,单核10%;生化:血糖3.51mmol/L,蛋白质1.16g/L,Cl112.0mmol/L,细菌培养阴性,考虑为颅内感染,改用噻吗灵6.0g分两次静滴.后体温降至37℃,头痛减轻,颈仍有抵抗.2d后腰穿复查脑压210.0mmH2O,脑脊液常规:微浊,细胞总数9.50×108/L,白细胞1.30×108/L,多核40%,单核60%;生化:糖3.27mmol/L,,蛋白质1.09g/L,Cl118.0mmol/L.3 d体温又升至38.6℃,并盗汗.结核菌素试验(++++),血液、CSF结明试验阳性,结核杆菌PCR阳性、血沉40.0 mm/h.血常规:白细胞8.5×108/L,多核35%,单核65%,CSF培养阴性,考虑为结核性颅内感染.异烟肼0.8静脉滴注,1次/d;链霉素25mg肌肉注射,1次/d;利福平0.6mg口服,1次/晚;吡嗪酰胺0.5mg口服,3次/d.1周后体温正常,无头痛,颈无抵抗,复查腰穿:脑压190.0mmH2O,脑脊液常规:微浊,细胞总数2.0×107/L,白细胞1.0×107/L,生化:糖2.85mmol/L,蛋白质0.48 g/L,Cl 128.0mmol/L,血沉12.0mm/h.病人10d后出院,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半年,随访2年,无脑肿瘤复发及结核性脑膜炎复发.

    作者:周青;周敬安;王利清;刘策;王君;解放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分子调节机制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成分中的限速亚单位,是端粒酶活性调节的主要部分.细胞通过调节c-Myc、SP1、Mad、锌指蛋白2(MZF-2)、甲基化等调节hTERT的转录水平,或通过hTERT mRNA的不同剪切方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等转录后途径调节hTERT.

    作者:庞建新;吴曙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FMMU白化豚鼠DNA指纹图研究初报

    目的研究FMMU(第一军医大学的英文缩写)白化豚鼠遗传特性,为培育FMMU白化豚鼠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方法以M13mp18单链DNA为探针,对FMMU白化豚鼠及普通花色豚鼠的DNA指纹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MMU白化豚鼠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DNA指纹图完全一致,其平均带数为23.4,有品种特征带趋向,两个随机个体具有完全相同DNA指纹图概率为5.5×106.结论 DNA指纹图能准确反映FMMU白化豚鼠遗传变异度以及与花色豚鼠的遗传差异.

    作者:王洪涛;顾为望;高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