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应用经阴道行配子输卵管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报道

陈士岭;邢福祺;孔令红;陈东红;陈思梅

关键词:配子输卵管移植,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不孕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经阴道配子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至少一侧输卵管正常的不孕症.方法 29例均用超促排卵方法,经阴道向输卵管内插管注入卵母细胞和精子,其余卵母细胞行体外受精培养,于取卵后48 h将胚胎移入宫腔内.结果 29例患者共32个治疗周期,每周期平均植入卵子数(3.4±0.9)个,植入胚胎数(3.3±1.1)个.32个周期中12次妊娠(37.5%),其中宫内孕8次、输卵管妊娠4次;2次胚胎停止发育,6例已足月分娩.结论联合应用经阴道配子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至少一侧输卵管正常的不孕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妊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用于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技术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1989年国外首次将微波辐射应用于电镜制样技术中,通过热传递产生瞬间热使切片上的抗原抗体极性分子随微波期进行高频振动,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内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加速了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此前微波多用于包埋前的组织固定、脱水及包埋的超薄切片染色,而对微波在胶体金标记方面的研究较少.有报道应用微波辐射进行快速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但其电镜图像金颗粒显示不清,很难辨认,偶有金颗粒也是散在胞质中;实验材料亦局限于动物或细胞培养,不利于临床免疫电镜诊断技术的开展.针对上述原因,我们改进微波在胶体金标记方面的技术,并应用于垂体腺瘤病人的术后标本进行胶体金标记,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姜秀英;侯友贤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移位经口内镜取出1例报告

    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易发生金属支架移位,支架游离后一般可经肛门排出,经口内镜成功取出的病例,国内报道较少.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王江云;陈勇;于成福;李彦豪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利用缝匠肌改善髌骨切除后的伸膝装置

    目的利用缝匠肌加强髌骨切除术后病人的伸膝功能.方法游离缝匠肌中、下2/3段,止点不切断前移,改善髌骨切除后的伸膝装置.结果共治疗10例,全部随访,平均随访2年11个月,伸膝肌力约增加Ⅱ级,能够较好完成10~15℃的伸膝.结论利用缝匠肌改善髌骨切除后伸膝功能的方法创新、效果确实、操作简单.

    作者:陈秋生;朱立新;陈霞;余斌;舒小秋;张辉;谢炳贤;陈斌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用HPLC 检测大鼠肠系膜离体血管网灌流液中胰岛素样物质

    目的探讨血管自分泌或旁分泌功能.方法将大鼠的肠系膜血管网分离并进行体外灌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natograpjy,HPLC)分析测定SD大鼠肠系膜血管网灌注液中是否具有胰岛素样物质分泌.结果大鼠肠系膜血管网具有合成分泌类胰岛素样物质的功能.结论建立了HPLC分析检测类胰岛素的方法,提示该方法准确快速,仪器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重现性好,回收率高.

    作者:赵清;叶绿;王泽仿;杨德立;张永生;周峻岭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ase与心肌功能的调控

    心肌的损伤及心功能的异常都伴随着Ca2+代谢的严重障碍,而心肌细胞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及其Ca2+-ATP酶(Ca2+-ATPaSe)是调节钙代谢重要的物质,了解SR、Ca2+-ATPase的结构、功能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与心肌功能的关系,对调控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群清;孙耀昌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电压钳位法检测细胞内钙振荡

    目的建立一种电压钳位技术检测细胞内钙振荡的方法.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钳位法检测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微量注射CaCl2诱发的振荡电流.结果振荡电流持续1 h以上,并分别被注射EGTA和肝素以及细胞外灌流氮氟灭酸所取消.结论结果提示该振荡电流为钙诱发的振荡电流.以同样的方法也能测得氨甲酰胆碱激动表达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膜之大鼠脑胆碱受体而产生的振荡电流.

    作者:陈厚昌;蒋毅萍;陈中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NO前体-左旋精氨酸相关肽对大鼠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血浆NO、cGMP、PGI2的影响

    目的观察左旋精氨酸相关肽(L-ArgX)对大鼠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服L-ArgX 61.4mg/kg@b@w及对同体积空白对照液,每日1次,共8 d.8 d后观察大鼠血小板聚集(比浊法)、血栓形成(丝线法)及血浆NO、cGMP、PGI2浓度的变化(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结果 L-ArgX可显著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形成,使血浆NO、cGMP浓度升高,血浆PGI2浓度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ArgX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机制可能由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代谢通路(NO-cGMP pathway)所介导,此外尚可能有其它作用机制参与.L-ArgX可视为一种NO前体,具有抗凝血作用.

    作者:周忠江;叶海燕;吴赛珠;孟素荣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抑肽酶对犬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大剂量抑肽酶保护血小板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犬随机分组,实验组给予大剂量抑肽酶,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血浆血栓烷B2、血小板活化标记蛋白-140分子数、血小板膜糖蛋白Ib.结果大剂量抑肽酶可降低CPB过程中血浆血栓烷B,含量和血小板活化标记蛋白-140分子数,保护血小板膜糖蛋白I b,但不影响血小板计数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论大剂量抑肽酶可能从以下两方面保护血小板功能:(1)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保护血小板膜糖蛋白I b,保护血小板粘附功能.(2)抑制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A,,减少血小板活化,从而保护血小板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

    作者:钱希明;李中学;冯树声;王庆深;蒙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目的评估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使用场强为0.35 T(特斯拉)的超导型MR成像仪(SE系列,多回波技术)对全部病例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 mmol/kg@b.w.,静脉注射.结果 8例中,7例位于颈髓内,只有1例位于胸段.MRI成像中所有病例均显示受侵脊髓弥漫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T1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5例行Gd-DTPA增强T1加权成像,所有病变呈现一伴随囊腔的界限清楚的强化肿块.全部病例均见迂曲的血管流空现象.结论 MR图像可多平面成像,适于评估脊髓肿瘤.Gd-DTPA增强MR成像能在大的囊变区精确确认多血管的肿瘤病灶.

    作者:林曰增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病毒抗原的免疫酶标记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病毒抗原进行鉴定及定位研究.方法应用抗-HCV核心区和NS3单抗及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技术对丙肝患者PBMC进行免疫酶标记.结果光镜免疫酶染色,HCVAg强阳性的PBMC内常规电镜首次发现其胞质空泡中直径50~80 nm具有双层膜的球型HCV颗粒和正在芽生病毒颗粒,均被免疫电镜酶反映产物特异性标记.结论免疫电镜证实,常规电镜所见病毒颗粒确为丙型肝炎病毒.从而为HCV感染PBMC并在其中复制提供了确切的形态学证据.

    作者:陈佩兰;李琳;李娟;刘超英;陈良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Jak1的表达

    目的探讨Jak基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Jak1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 h在栓塞侧梗死区神经元可见少量Jak1蛋白阳性表达,24 h达高峰.梗死周边区表达显著,表达持续时间达1周.结论 Jak1在脑缺血后表达增加,表明JakI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病理过程.

    作者:谢惠芳;刘振华;田时雨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恒河猴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种植ePTFE人工血管后置换髂总动脉的实验研究

    15只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0例,其人工血管均经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种植;对照组5例,其人工血管均未经任何处理.实验组、对照组手术方法相同.将长6 cm、直径3 mm 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近端与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远端与髂总动脉行端-端吻合.术后当日、1周及4周,所有恒河猴均行静脉法数字减影造影术,术后4周行彩色B型超声波检查,然后取出所有对照组及9例实验组恒河猴腹腔内之人工血管,标本送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表明,术后4周,对照组人工血管均不通畅,而实验组有8条人工血管通畅良好.B超见全部对照组及1例实验组人工血管腔内形成血栓,实验组8条通畅之人工血管均保持较高的血流量.扫描电镜见实验组全部人工血管腔内均有一层完整融合的内皮细胞单层,而对照组人工血管腔内未见有内皮细胞.

    作者:潘明新;王晓阳;何红兵;潘玉先;杨继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

    我院自1 994年4月~1 998年6月采用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红;谭积颜;周蔚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康复医学住院医师临床培训方案的探讨

    康复医学涉及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但并非临床医疗的延续和重复,它从人的整体功能出发,不仅关心躯体的病变,也涉及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除应用一般的医疗技术外,主要采用专门技术进行综合治疗,促进功能恢复.这些决定了康复医师培训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占重要位置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康复医学住院医师临床培训的原则和实施方案探讨如下.

    作者:张建宏;范建中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联合应用经阴道行配子输卵管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报道

    目的联合应用经阴道配子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至少一侧输卵管正常的不孕症.方法 29例均用超促排卵方法,经阴道向输卵管内插管注入卵母细胞和精子,其余卵母细胞行体外受精培养,于取卵后48 h将胚胎移入宫腔内.结果 29例患者共32个治疗周期,每周期平均植入卵子数(3.4±0.9)个,植入胚胎数(3.3±1.1)个.32个周期中12次妊娠(37.5%),其中宫内孕8次、输卵管妊娠4次;2次胚胎停止发育,6例已足月分娩.结论联合应用经阴道配子移植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至少一侧输卵管正常的不孕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妊娠.

    作者:陈士岭;邢福祺;孔令红;陈东红;陈思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基因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目的制备基因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rhCNTTF)单克隆抗体.方法利用rhCNTF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3株抗r hCNT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CA2、CA6和BB11.结果三株抗体类型均为IgG2a,免疫印迹试验证明为特异性抗CNTF的单克隆抗体:抗体相加试验表明三株单抗是针对CNTF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作者:张亚莉;苏瑾;车小燕;林来兴妹;周俊岭;赵青;王小宁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评价其放射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对1 9例鼻咽低分化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放疗前、中、后进行了多次颈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其血供变化情况.结果 (1)血供好的淋巴结退缩率高.(2)在上颈部淋巴结直径大于4厘米的患者的中下颈测得多个血流分级Ⅲ或V级的直径小于1厘米的淋巴结,放疗60 Gy时,血流均为Ⅱ级以下.(3)颈部淋巴结接受76~80 Gy照射后残存的无血流的淋巴结中未见肿瘤细胞.结论 (1)血供是影响放射效应的重要因素.(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帮助判断是否有触诊未及和CT扫描观察不到的小的颈部淋巴结.建议:若上颈淋巴结直径大于4 cm,中下颈剂量应达60 Gy为好.(3)颈部淋巴结接受剂量70 Gy后,若淋巴结残存,局部补量6~10 Gy.

    作者:卜俊国;高秀荣;肖明星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核黄素对大鼠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

    目的观察核黄素对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烧伤对照和烧伤治疗组,后二者30%的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治疗组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核黄素,在不同时相对肠粘膜丙二醛(MDA)二胺氧化酶(DAO)作动态测定,同时对肠粘膜形态学作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并以单纯烧伤和正常大鼠为对照.结果治疗组动物肠粘膜丙二醛含量下降较烧伤组显著(P<0.01),而二胺氧化酶水平较烧伤组明显升高(P<0.01),伤后肠粘膜充血、出血、肿胀及粘膜缺损明显减轻.结论严重烧伤后核黄素的早期运用,可减轻肠粘膜缺血、缺氧及脂质过氧化损害,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肠粘膜的完整性.

    作者:荣新洲;肖光夏;黎鳌;周一平;李志清;陈惠英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mRNA在纹状体边缘区的转录分析

    纹状体边缘区(Marginal djvision,MrD)由舒斯云教授于1988年首先发现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该区域与学习、记忆有关,并提出其可能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为证实这一假设,本研究在大鼠脑组织切片中对边缘系统特定标记分子-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Limbic system-associated mcmbrane protein.LAMP)mRNA在该区域的转录进行了测定.实验取雄性SD大鼠10只,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剖开胸腔,切开右心房,将穿刺针通过左心室进入升主动脉,4℃生理盐水冲洗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30%蔗糖中沉底后,应用冰冻切片机-20℃下切片,厚度为30μm.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LAMP的mRNA转录进行测定.原位杂交所用探针由含53个碱基的寡核苷酸构成,其序列取自大鼠LAMP的cDNA第918至970个核苷酸,由中科院上海生化所DNA合成室合成,应用地高辛标记,杂交完毕后,应用NBT显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作者:王钧;舒斯云;包新民;李胜修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缺血性急性肾衰肾小管上皮细胞微丝的改变及其机制

    目的了解缺血时肾小管上皮细胞(TEC)微丝的改变,并探讨此改变的机制.方法用双肾蒂钳夹法建立缺血性急性肾衰模型,采用电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5、1 5和45 min时TEC微丝肌动蛋白的改变,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结果缺血5 min即有细胞微丝肌动蛋白的损害,微绒毛融合、断裂,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微丝损伤加重,极性丧失,由细胞尖端分布变为胞浆内弥漫分布,微绒毛消失,与此同时细胞内ATP水平也迅速降低,微丝紊乱程度与ATP的下降呈一致.结论肾TEC微丝结构和极性的改变可能与细胞内ATP水平相关.

    作者:罗正茂;林沁;张训;侯凡凡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