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PSA、FPSA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意义

黄红;周仲佑

关键词: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骨转移, 骨显像, 放射性核素
摘要: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F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随访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7例前列腺癌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 925~1110 MBq行SPECT全身骨显像和PSA、FPSA的检测,观察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并与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结果:骨显像发现54例骨转移瘤,阳性率62.1%.在接受2~6次骨显像随访的前列腺癌患者中,第1、2、3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癌分别为28例(32.2%)、14例(16.1%)、9例(10.4%);第4~6次被确诊骨转移癌各有1例(1.1%).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PSA和FPSA均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治疗随访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列腺癌在行骨显像随访时,联合检测PSA、F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后评估有互补作用.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82例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的经验.方法:对8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52例在感染期进行手术治疗,而另30例在感染控制期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均得到1a以上的随访.结果:8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通过手术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 在感染期和感染控制期接受手术的患者,痊愈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期和感染控制期以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均可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但在感染期治疗可减轻患者痛苦和减少医疗支出,对患者更为有利.

    作者:彭峰;莫宋平;陈振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肌肤按摩佐治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肌肤按摩佐治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方法:120例新生儿硬肿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56例.两组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复温、补充热量及液体量处理,治疗组予肌肤按摩治疗局部硬肿,对照组予输血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循环等传统方法治疗硬肿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肌肤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玉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草酸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草酸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1例耐药的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用草酸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应用,紫杉醇15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应用,每3周为1周期,连用2~4周期以上;对照组用顺铂(DDP) 20mg/m2静脉注射,第1~5天,5-Fu 0.5 mg/m2第1~5天,3周为1周期,连用2~4周期以上;治疗结束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81例均可评价疗效,每例患者均可顺利完成2周期以上化疗.试验组有效率为72.5%(2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21/41);试验组的平均生存时间(12.1±2.8)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9.9±2.6)个月;且试验组的Ⅲ~Ⅳ白细胞下降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5.0%、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紫杉醇联合草酸铂方案比5-FU联合DDP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明显增加,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作者:林大任;黄河;李明毅;谭洁媚;刘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K19、PCNA和P53在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CK19、PCNA、P53在甲状腺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甲状腺病变(甲状腺乳头状癌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乳头状增生14例,甲状腺瘤10例)中CK19、PCNA、P53蛋白的表达.结果:CK19在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阳性表达,多为强阳性;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乳头状增生中3例阳性,呈小灶性阳性,阳性表达者为伴有真乳头的乳头状增生;10例甲状腺瘤中4例阳性,呈小灶性阳性和点状阳性表达,阳性表达者为增生活跃的小滤泡腺瘤和不典型腺瘤.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30例PCNA阳性, 多为中等或强阳性表达, 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4例PCNA阳性, 10例甲状腺腺瘤中3例PCNA阳性,多为弱阳性, 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表达比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15例P53阳性,多为弱阳性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瘤中P53均呈阴性表达,经两两比较的z检验,三种病变中的P5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局灶性CK19阳性可见于良性病变,弥漫性阳性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有助于隐匿性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和甲状腺组织内是否存在微小转移灶的判断.PCNA对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起参考作用,P53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

    作者:吴俊辉;温文;关弘;昝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3例子宫切除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妇科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并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1、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无明显差别,但教育1个月或3个月后,治疗组的抑郁状态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子宫切除后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吕小玲;林妙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9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对症、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53例,有效3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0%.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c=4.051,P<0.05).两组血糖均比治疗前下降,且以观察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以中药益气养阴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曾庆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AF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比较AFP阳性患者(>20ng/mL为阳性)与AFP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并追踪观察AFP阳性者的AFP变化与肝功能及HBV DNA之间的关系.结果:13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AFP阴性者73例,血清AFP阳性者57例, AFP阳性者的AST、ALP、GGT较AFP阴性者高(P<0.01或<0.05).28/31例(90.3%)AFP阳性者的DNA阳性.49/57例(85.9%)AFP阳性者的AFP呈短期一过性升高,随着肝功能的恢复,AFP逐渐恢复正常;另有8例AFP持续升高超过90d,其中3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演变为肝癌.结论:对AFP异常的乙肝患者,应动态监测其AFP的变化.

    作者:黄湘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神经生长因子诱导PC12细胞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PC12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建立体外神经元样细胞周期的研究模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NGF诱导及50μg/L NGF诱导不同天数PC12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1)不同质量浓度NGF诱导PC12细胞7d,细胞百分比G0/G1期升高,S和G2/M期降低,25,50,100μg/L NGF诱导组与阴性对照组,50与25,100μg/L NGF诱导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50μg/L NGF诱导PC12细胞不同天数的细胞百分比,G0/G1期从诱导第1天始升高,至7d达到高,9d又有下降,S期从诱导第1天开始降低,至7d低,9d又有上升,诱导1,3,5,7,9d与基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G2/M期从诱导3d降低,至7d降至低,9d又有升高,诱导3,5,7,9d与基础组比较,P<0.01.G0/G1期、S期、G2/M期细胞百分比,诱导9d与诱导7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未经NGF诱导的PC12细胞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经NGF诱导的PC12细胞逐渐减少增殖,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0/G1期,趋向于神经元样分化,50μg/L NGF诱导7d的PC12细胞可用于神经元样细胞周期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梅寒芳;谢朝阳;祝其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术前访视法护理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访视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接受术前访视)和对照组(n=61,未接受术前访视),并对患者围手术期存在紧张焦虑心理、对手术室环境有陌生感、误带物品入室、对手术及体位情况的了解、术前晚睡眠足7 h、对手术室人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心理护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者分别为41、14、5例,对照组则分别1、5、5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81.93,P<0.01).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存在紧张焦虑、对手术室环境有陌生感、误带导电物品入室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手术及体位情况了解、术前睡眠足7h、患者对手术室人员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术前访视能有效缓解围手术期焦虑,提高手术安全性,增进了护患感情,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平娟;李权辉;陆彩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氧氟沙星混合滴耳液并鼓室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氧氟沙星混合滴耳液并鼓室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使用0.3%氧氟沙星混合滴耳液(含0.3%氧氟沙星滴耳液10滴,0.1%地塞米松滴眼液5滴,3%硼酸酒精5滴)并鼓室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8例.结果:本组痊愈46例占79.3%,有效率达96.5%,其中治疗1-5次即干耳者占72.4%.结论:氧氟沙星混合滴耳液并鼓室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操作简单,疗程短,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郁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15例

    目的:了解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疗效.方法:经后腰入路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15例.结果:14例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60~17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50~250 mL,平均70 mL.患者术后1d即可下床活动及恢复进食,住院5~12 d,平均7 d.1例中转开放手术,7d拆线出院.结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疾病微创、安全有效,是肾上腺疾病手术的首选方法.

    作者:吴保忠;单炽昌;杨帝宽;冯钢;张勇强;刘明建;张启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丁丙诺啡舌下片单用与联合针刺治疗海洛因戒断症状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索疗效好、副作用小、经济的海洛因依赖脱瘾治疗方案.方法:将80例海洛因依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丁丙诺啡舌下片,治疗组给予丁丙诺啡舌下片(剂量减半)加针刺,观察两组的脱瘾疗效.结果:在控制戒断症状方面,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次少(χ2=11.429,P<0.01),症状相对轻微.结论:针刺联合丁丙诺啡舌下片治疗海洛因依赖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赐聪;林伟鹏;张建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遂溪县未婚流动人口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遂溪县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方法:将1999-2004年于我院临床接诊治疗264例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264例未婚女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殖器官感染,性病5例(1.8%).不知道避孕套67人(25.4%),使用避孕套67人(25.4%),对药物流产认识不全者有227人(86.0%),发生早孕92人(34.9%),宫外孕7人(2.7%);终止妊娠75人(28.4%),自购药物流产63人(23.9%).结论:流动人口未婚女性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人群,正处于性活跃的年龄,但文化程度较低,生殖健康知识严重缺乏.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生殖健康意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水平.

    作者:张月容;李凤清;许梅;杨树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加味乌梅丸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加味乌梅丸与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为该难治病症提供简便、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将10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分别接受中药加味乌梅丸、SASP连续系统治疗2个月,以临床表现、大便常规、结肠镜或钡灌肠等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及半年后复发率.结果:中药组痊愈39例(70.9%),显效8例(14.5%),有效6例(10.9%),无效2例(3.6%),总有效53例(96.4%),复发2/39例(5.1%);对照组分别为17(32.1%)、11(20.8%)、8(15.1%)、17(32.1%)、36(67.9%)、7/17(41.2%).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乌梅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无副作用,优于SASP;且组方固定,无须辨证分型,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邱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91例青年脑梗死的临床与MRI分析

    目的:总结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MRI改变.方法:回顾分析91例15~45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MRI梗死灶部位和数目.结果:31~45 岁者占73.6%,15~30 岁者占26.4%;腔隙性脑梗死为青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占38.4%,大动脉粥样硬化次之占22.0%;梗死灶分布多见于单侧基底节区占47.3%,分布于脑叶的梗死灶次之占24.2%.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饮酒和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及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及早发现病因并予充分治疗对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建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液灌流抢救50例药物或毒物重度中毒的施护

    目的:总结血液灌流(HP)技术抢救重度药物和毒物中毒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灌流器选用一次性使用炭肾(YTS-200型)对50例药、毒物重度中毒患者除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外分别给予血液灌流,灌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50例中,除2例死亡外,其余48例抢救成功治愈出院,治愈率达96%.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加强血液灌流的各项护理是血液灌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作者:肖生翠;梁燕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97例脑肿瘤患者的视觉保持测验评估指标分析

    目的:分析脑肿瘤患者的视觉保持测验(VRT)评估指标特点,寻找其规律性.方法:对97例脑肿瘤患者进行VRT测试,并与同期入院的相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作比较.结果:与健康体检组比较,脑肿瘤和脑梗死患者的VRT 错误总分[(9.54±3.65)和(13.55±4.61)]明显增高,VRT正确总分[(4.25±1.73)和(2.39±0.56)]明显降低;同时脑肿瘤患者的VRT 错误总分又显著低于脑梗死患者,VRT正确总分则显著高于脑梗死组(P均<0.05或<0.01).左、右半球脑肿瘤患者的VRT 错误总分和VRT正确总分接近(P均>0.05);错误分项指标组间比较中,除了右半球组位置错误明显高于左半球组外(P<0.05),其余各项VRT测试指标均无明显差别.顶叶脑肿瘤患者的VRT 错误总分明显高于非顶叶脑肿瘤患者,VRT正确总分明显低于非顶叶患者(P均<0.01);错误分项指标组间比较中,顶叶组患者的遗漏错误和大小错误等指标明显高于非顶叶脑肿瘤患者(P<0.01).大、小病灶组脑肿瘤患者VRT 错误总分和正确总分接近(P均>0.05);错误分项指标组间比较中,除大病灶组遗漏错误明显高于小病灶组(P<0.01),其余各项VRT测试指标均无明显区别(P均>0.05).结论:脑肿瘤患者可伴有视觉记忆和视觉认知能力改变,其特征与病灶位于顶叶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郑斌;彭彪;罗冬冬;陈凡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清β-HCG对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效果判定的价值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β-HCG在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治疗后疗效观察的价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守性治疗输卵管妊娠145例,其中药物治疗组62例(A组),单纯保守性手术38例(B组),保守性手术加术中输卵管局部注射甲氨蝶呤(MTX)10mg 45例(C组).治疗后定期监测血清β-HCG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A组中保守治疗成功58例,4例保守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B组36例治疗成功,2例发生持续异位妊娠;C组45例均治疗成功.C组术后血清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B组(P<0.01),B组则短于A组(P<0.01).治疗前血清β-HCG浓度高者,行保守性手术(B、C组)治疗后降至正常所需时间长,但在A组中无明显相关性;各组停经天数、包块大小、腹腔内积血量均与治疗后血清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连续监测血清-β HCG对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后疗效观察及预防持续异位妊娠极为重要.手术中采用输卵管局部注射MTX可缩短术后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作者:郭秋琼;高飞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声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vWF含量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7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超声治疗组则加用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2次抽血测定患者血浆GMP-140、vWF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GMP-140、vWF及低切粘度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以超声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减轻,超声治疗组减轻更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中GMP-140、vWF及血液流变学可能共同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康复过程,超声治疗能降低其含量指标,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陈小江;朱育昌;阳小云;梁学标;黄迪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泛昔洛韦分散片处方的研究

    目的:观察泛昔洛韦分散片中不同组分对处方的影响,并应用正交设计对处方进行优化.方法:以分散均匀性为考察指标,对影响分散片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优化处方.结果:不同PVPP用量之间比较崩解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PVPP用量为10%时,崩解时间短.而崩解剂内外加比例和粘合剂浓度对崩解时间无影响.分散片的处方选择PVPP用量为10%,崩解剂内外加比例为5∶5,粘合剂浓度为2%.结论:优化处方的泛昔洛韦分散片的体外溶出度明显优于普通片剂.

    作者:陈华土;林志绣;张少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