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凤
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为引起重视,笔者就其预防浅谈自己的体会。 1 熟悉药理、合理用药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1.1 掌握用药特征,避免滥用药物 病人明确诊断后,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药理特点,选用药效可靠、方便安全的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对久病年老体弱或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合并感染时,应选用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国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粤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病毒标记物(HBVM)不同模式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7 348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每一HBVM模式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以HBsAg阳性率高(92.58%),然后依次为抗-HBc(88.34%)、HBeAg(44.26%)、抗HBe(41.83%)、抗-HBs(3.93%);HBVM模式共有26组,其中以“大、小三阳”模式为主,共占71.39%。
作者:胡南;龙尧;庞超;何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通过本院1989~1999年收治28例的诊断以及再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经确诊后进行再手术治疗,除1例因手术失机效果差外,余治疗效果满意,优良率为89.3%,有效率为96.4%。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1) 诊断错漏;(2) 手术适应证掌握不准确;(3) 手术方法选择欠妥或欠熟练。复发后及时诊治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冯燕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输卵管银夹术术后并发持续性下腹痛的原因和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80例术后出现下腹痛的病例施行入院观察和治疗研究。结果与结论:术后并发下腹痛的原因主要是:(1)术前或术中感染未及时处理导致输卵管、卵巢等炎症发生;(2)银夹部输卵管管腔内积液、扩张、管壁变薄、血管受压、血运障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脱落,并发盆腔炎症;(3)盆腔静脉瘀血症;(4)银夹质量差或规格不符,或处理不当至术后银夹脱落或半脱落后与周围组织粘连刺激盆腔器官引起下腹痛。应针对上述原因加强组织管理和对计生人员的教育,严格质量管理,以杜绝一切可能产生并发症的因素。
作者:张雁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的变性、损伤等有关,而椎体终板的异常X线表现是椎间盘变性的重要征象之一。本文是对72例经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用X线检查终板诊断椎间盘变性。 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本组72例经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其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年龄为19~69岁。平均41.3岁。病程长22 a,短2个月,平均5.4 a。单纯腰痛16例,有腰痛伴腿痛56例。单侧下肢放射状麻痛56例,双侧下肢放射状麻痛4例,有跛行5例。
作者:任蓬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改良的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CDT)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8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实施三叶钳暴露气管腔、直视下插入气管导管的改良法PCDT;记录操作时间、切口大小、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128例中92例康复出院,死亡36例(因脑疝、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非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所致)。128例的手术操作时间(11.5±4.2) min,切口长度(1.5±0.2) cm。128例中出现皮下气肿4例(均为机械通气的患者),另有2例切口感染和1例操作中出血。出院前未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气管狭窄和声音改变等远期并发症。所有存活患者的切口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4 d内愈合,且无明显疤痕。结论:改良的PCDT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作者:刘新;姚华国;邵义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Hela 细胞细胞周期和R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4、20和100 μ mol/L槲皮素处理培养的Hela细胞3 d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通过体外核转录实验测定总RNA聚合酶活性和RNA聚合酶Ⅱ活性。结果:Hela细胞经槲皮素处理后,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增加并呈现量-效关系,显示槲皮素有阻断Hela细胞周期于G1期作用;总RNA聚合酶活性和RNA聚合酶Ⅱ活性均受抑制,并呈现量-效关系。结论:槲皮素阻断Hela细胞周期于G1期与抑制RNA聚合酶活性有关。
作者:侯敢;黄迪南;祝其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拆式缝线是否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26例(28眼)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术后随访6~24个月,检查记录术眼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全部形成前房,眼压控制在4~14 mmHg,滤过泡扁平或良好,随访期保持功能性滤过泡21眼。全部术眼均无伤口漏和滤过泡漏,手术成功率达92.8%。结论:丝裂霉素-C可提高高眼压状态下术后眼压控制率,而联合可拆式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汤伟民;江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精细包皮环切术对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效果。方法:设计包皮切除长度,作出标志,仅切除包皮皮肤而不伤及皮下组织,临皮缘用3-0丝线精细缝合,术后免拆线。结果:56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继发出血及感染,术后阴茎外形美观。结论:该术式对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患者可获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育周;詹前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遗尿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对遗尿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单疗效不一。目前尚无一完善的方法可用。为寻求遗尿症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90年7月以来,笔者采用盐酸丙米嗪加葱白硫磺散敷脐治疗遗尿症4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本组70例均为1990年~1999年在本院诊治的遗尿症患者(年龄4~15岁,男45例,女25例,病程2~13 a)。全部病例的尿常规、脊柱X线摄片、脑电图检查均正常。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6±2.99)岁,平均病程(4.01±2.44)a;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42±3.47)岁,平均病程(4.27±2.78)a。
作者:李云胜;朱湘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刺五加对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眼压已控制的原发青光眼62例(7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38眼),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3个疗程,和对照组31例(34眼)停用一切有助于恢复视力和视野的药物,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视力、视野变化。结果:治疗组视野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视力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改善原发性青光眼视功能损害。
作者:刘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G-6-PD缺陷发生率,探讨以脐血筛查及早期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措施对降低其发病率的作用。方法:对我院产科出生的17 960名活产婴作脐血G-6-PD活性检测,对缺陷者施予早期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措施并随访,观察健康教育前后高胆红素血症和急性溶血症发病情况。结果:17 960例中,检测出G-6-PD缺陷1 099例,缺陷率为6.1%。随防G-6-PD缺陷312例中,无1例发生急性溶血。采取预防措施前后,本院出生的新生儿G-6-PD缺陷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分别为1.8%(43/2 370)和0.9%(25/2 67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G-6-PD缺陷本地区常见,脐血筛查及早期健康教育对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钟柏茂;朱婉娴;潘永晃;徐晓娟;赵青;蔡冬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报道2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细分析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病例的临床情况。结果:1例早发现,给予及时治疗,疗效满意;另1例因发现较晚,治疗不及时,治疗效果差。结论:某些药物如OKT3/ATG/ALG,或激素、硫唑嘌呤会增加CMV视网膜炎发病机会,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CMV视网膜炎的治愈有意义。
作者:李斌;韩修武;管德林;韩志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类能介导细胞/基质粘附的糖蛋白。虽然早在150多年前人们就观察并报道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一种复杂的细胞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但直至本世纪80年代,细胞粘附分子的机制才被逐渐阐明;细胞粘附分子除参与免疫调节、免疫损伤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外,还在炎症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对机体的防御功能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发挥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2~4]。近几年,有关淤胆性肝疾病时胆汁淤积致肝的损伤、功能障碍及感染与细胞粘附分子的关系,国内外文献已有不少报道,本文就细胞粘附分子及其在淤胆性肝疾病中的表达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缪辉来;林木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新式剖宫产术式(Stark)的特点。方法:对新式剖宫产观察组(n=132)与传统剖宫产(Pfannenstiel)对照组(n=132)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分别为(25.3±6.5) min和(40.2±7.8) min]、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分别为(5.2±3.8) min和(13.9±5.2)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2±48) mL和(232±52) mL]、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8.3±7.2) h和(24.6±5.9) h]及术后病率[分别为4.5%和11.4%]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具有缩短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病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张肇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缺血性心脏病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以指导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随机调查40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患者,分别于入院第2天和心衰稳定5~7天各抽血2 mL,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cTnⅠ水平。结果:CHF组血清cTnI水平为(1.16±0.7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0±0.08)μg/L(P<0.001);CHF组阳性者治疗前cTnI水平为(1.38±0.75)μg/L,治疗后cTnI水平降低为(0.35±0.11)μg/L,P<0.001;血清cTnI水平随心力衰竭的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cTnI持续阳性者,其预后不佳。结论: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患者存在心肌细胞损伤或坏死,血清cTnI水平是反映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严重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同时可识别其高危患者。
作者:黄基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心药房是药剂科重要部门,也是留医部药物供应中心,它担负全院留医病人用药的调配和发放。本文就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中心药房的管理浅谈几点体会。 1 实施措施1.1 中心药房工作实施 撤消病区小药柜,实行小量常备急用固定数量药品,但品种和数量不宜多,以方便抢救病人和晚上急用即可。(1) 病房的麻醉药品存有小量基数,由护长或专人负责加锁保管,中心药房负责定期检查核对。(2) 各科住院病人用药均由中心药房药学人员摆药核对完毕后由当班领药护士领回科室,再核对才发到病人身上。
作者:张泽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科“四病防治”的重点之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病率仍较高。治疗缺铁性贫血通常采用每日3次口服铁剂的方法,但由于给药次数多,胃肠道反应多,许多患儿和家长都难以坚持治疗,以致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们试用小剂量、间断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9月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体检保健婴幼儿,按1989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患儿116例,年龄6~24个月,男60例,女56例,均为足月儿,出生体重2.5~4.0 kg,外周血红蛋白(Hb)~120 g/L 92例,~90 g/L 22例,~80 g/L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
作者:刘莉;吴柱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46岁,农民。因畏寒发热、全身酸痛4 d,皮肤巩膜黄染伴尿少2 d入院。入院时体查: T 39.1℃,P 106次/min,R 24次/min,BP 14/9 kPa,神清,全身皮肤深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双眼结膜充血,巩膜深度黄染,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肝肋下2.5 cm,质中,有触痛,肝区有叩击痛,脾可触及,双小腿腓肠肌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 WBC 12.2×109/L,血沉86 mm/h,BUN 28.6 mmol/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1291 U/L,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记物均为阴性。显凝试验阳性(1∶800)。入院后诊断为钩体病(黄疸出血型)伴中毒性肝炎,按常规予青霉素钠、激素、肾安等综合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于住院第5天有明显出血倾向,加用止血药物及输血等治疗无好转。于住院第6天凌晨出现心慌烦燥,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咯粉红色血痰,双肺散在湿罗音,考虑存在肺弥漫性出血,遂加用镇静药,吸氧,大剂量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等处理,病情未改善。病人神志不清,极度发绀,血压测不到,喉头可闻痰鸣,双肺满布大量湿罗音,考虑为肺弥漫性出血致下呼吸道梗阻,病情垂危,即作紧急气管切开术。约10 min内顺利完成气管切开术,从气管套管中不断吸出粉红色不凝的液体约250 mL后患者呼吸改善,紫绀减轻,血压回升,神志转清,双肺湿罗音明显减少,但套管内仍不断有血性液体溢出,间断自套管内吸出血性液体约400 mL,继续输新鲜血、使用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及止血药等,2 h后气管套管内血性渗液明显减少,病人呼吸渐平顺,双肺呼吸音清,5 h后气管套管内已无血性渗液,病人呼吸平顺,神志转清,经24 h治疗后肺弥漫性出血已得到控制,病情渐好转。于气管切开术后第3天开始堵管,观察24 h无异常反应后拔管,继续综合治疗4周病人黄疸消退,治愈出院。
作者:廖晓辉;赖成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36岁,孕3产1疤痕子宫。因停经35 d,药流后1个月,人流术阴道大出血1+ h,于2000年5月3日晚6时入院。末次月经2000年2月29日,停经35 d在我市某医院尿检 HCG(+),并行药流术。术后仍感有恶心等早孕反应,于5月3日再次到我市某医院B超检查示:宫内妊娠,并于当日下午行人工流产术,刚一吸宫,立即阴道大出血,约2000 mL,即予宫颈注射宫缩素10 U,即用纱布压迫止血,阴道流血停止,经抗休克治疗后叫我科出诊接回。入院体查:T 36.9℃,P 88/min,R 20/min,BP 12/8 kPa,神清,面色苍白,重度贫血貌。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妇检:外阴(-)。阴道畅,有积血,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增大如孕 50+ d大,双侧附件(-),B超示:(1) 人流术后。(2)宫腔下段异常回声,考虑胎膜组织残留,血 HCG 9.5 IU/L。入院后阴道流血不多,给予输液、输血,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3 d后,在双管输液,静滴宫缩素备血下行清宫术,术前检查子宫增大如孕80 d大,宫体粘连于腹壁,宫腔深12 cm,宫口松,用8号吸管刚一吸宫,又有大量新鲜血从宫口涌出,约700 mL,即予宫颈注射宫缩素20 U,麦角碱0.2 mg,再用纱布填塞宫颈压迫止血,阴道流血减少,停止手术,输血400 mL。术后血压 16/7 kPa。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病人为“宫颈妊娠”而致大出血,即行全宫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80 d大,下段疤痕处有少许粘连,未见子宫穿孔,子宫反折腹膜以下增大明显,如桶状,血管丰富,组织脆软,切除子宫剖面肉眼见子宫内膜光滑,膨大宫颈内可见部分胎盘组织附着及血块,宫颈明显扩张,未见胚胎。病理报告:宫颈妊娠。住院12 d痊愈出院。 宫颈妊娠是一种少见的威胁生命的异位妊娠,常误诊为宫内孕流产。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因为宫颈妊娠颈管不易收缩,胎盘附着面的血窦不易关闭,常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所以宫颈妊娠一经诊断,必需及时清除妊娠产物,应用宫缩剂,宫颈填塞纱块压迫后仍不能止血,即行全宫切除术。
作者:陆伟琼;王海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