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罕见的脾囊肿1例

江卓辉;袁远程

关键词:白细胞, 非寄生虫性囊肿, 副脾, 比率, 剖腹探查术, 医院就诊, 术中发现, 术后, 上腹疼痛, 脾切除术, 囊性肿物, 病理检查, 标本, 血常规, 外伤史, 脾囊肿, 抗生素, 后腹膜, 地市级, 肠鸣音
摘要:患者,女,34岁,因反复左上腹疼痛7个月于2000年6月5日入院,曾先后多次到地市级、省级医院就诊,未确诊。无外伤史。体查:体胖,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示RBC 4.30×1012/L,HGB 133 g/L,PLT 173×109/L,WBC 5.1×109/L,分类小型白细胞比率0.277,中型白细胞比率0.151,大型白细胞比率0.572。彩色B超示左侧后腹膜与左肾窝间囊性肿物,CT检查提示副脾囊肿。于2000年6月9日上午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脾上极有一球形囊肿并与脾蒂粘连,直径约12 cm,呈浅黄色;副脾存在,未发现副脾肿物。遂行脾切除术。术后标本穿刺抽出澄清、浅黄色液体。标本送病理检查示“脾真性非寄生虫性囊肿”。术后常规用抗生素,第7天拆线,治愈出院。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肌瘤患者术中快速输注3种不同晶体液对酸碱平衡影响的比较

    目的:观察生理盐水(9 g/L)、复方醋酸钠平衡液、50 g/L 葡萄糖生理盐水3种晶体液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肌瘤36例分为3组,每组12例,A组输注生理盐水(9 g/L),B组输注50 g/L 葡萄糖生理盐水,C组输注复方醋酸钠平衡液。均以20 mL/(kg*h)速度输注。各组除输上述晶体外无其他任何液体或血液输入;术中监测血气、电解质及乳酸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A组与B组pH值明显下降,而Na+、Clˉ、碱剩余(BE)绝对值明显升高。C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快速输注生理盐水(9 g/L)和50 g/L 葡萄糖生理盐水可产生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而复方醋酸钠平衡液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极小。

    作者:邓烈华;李立志;邵义明;刘新;姚华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2例中老年猝死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中老年猝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对其猝死病因、发病表现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1980~1999年32例35岁以上中老年猝死患者猝死前心电图并结合病史进行分析。结果:这些猝死患者68.7%有冠心病史,猝死前记录到的心电图均表现异常且多为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结论:冠心病是中老年猝死发生的主要病因,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是其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一旦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警惕猝死发生的可能。

    作者:李国佩;黎以斌;岑凯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脂质体转染反义PKCα对CNE-2Z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观察脂质体转染反义PKCα对CNE-2Z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法转染反义PKCα,以MTT法测细胞生长。结果:(1)脂质体浓度为2.000~8.000 mg*L-1时,随着脂质体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指数逐渐降低(P<0.05);但当浓度为1.000 mg*L-1时,其对细胞生长似无影响。(2)在4.000~16.000 mg*L-1的范围内增加转染的反义PKCα的浓度,细胞生长指数逐渐降低(P<0.001)。结论:小剂量脂质体转染反义PKCα可抑制CNE-2Z生长,反义PKCα的剂量与细胞生长抑制呈量效关系。

    作者:鲍波;何志巍;陈南岳;黄培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病因诊断的分析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进行诊断与分析。方法:对51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51例患者中12例(23.5%)晕厥发作时间与检出心律失常时间一致,且晕厥与心室停搏>3.0 s有关。结论:本方法可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获得可靠的病因诊断。

    作者:冯晓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广泛肝动脉-门静脉瘘误诊1例

    患儿,男,12岁。因发现HBsAg阳性4 a,面色灰暗3 a,腹水2月入院。于4 a前体检时发现HBsAg(+),HBcAg(+),抗-HBc(+),多次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正常或稍高,经治疗无好转,并逐渐出现消瘦、乏力、精神及食欲差。曾在多间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给予护肝、干扰素、输血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近2个月出现腹胀。体查:消瘦、面色灰暗,精神疲倦,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口唇粘膜稍苍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肝右肋下未触及,脾左肋下3 cm,质中,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5.8 μ mol/L,直接胆红素1.1 μ mol/L,间接胆红素4.7 μ mol/L,总蛋白59 g/L,白蛋白37 g/L,球蛋白22 g/L,白/球比值1.7,AST 37 U/L,ALT 66 U/L;B超示肝大小正常,肝内光点粗,腹水8.4 cm,脾肋下2.5 cm;食管钡透示轻度食管静脉曲张。给予护肝与支持治疗,但病情无好转,腹胀明显加重。肝穿病理检查:显示多数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少数肝细胞有胆色素沉着,无纤维化、结节。再行彩色B超检查:显示门静脉左支血流量呈逆向流动,右支呈双向,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后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显影,门脉血流逆流,脾大,回声均匀,腹水。下腔静脉造影显示肝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动脉期肝静脉早期显影。复查肝功能蛋白在正常范围,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成立。确诊后第3天在数字减影下行肝动脉-门静脉栓塞术,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腹部隆起明显消退,术后1周腹水征消失,精神明显好转出院。1月后复查,患儿精神食欲好,体检肝脾不大,无明显的腹水征。

    作者:吴敬聪;何岳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刺五加注射液对原发性青光眼视力视野保护的疗效

    目的:观察中药刺五加对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眼压已控制的原发青光眼62例(7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38眼),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3个疗程,和对照组31例(34眼)停用一切有助于恢复视力和视野的药物,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视力、视野变化。结果:治疗组视野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视力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改善原发性青光眼视功能损害。

    作者:刘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动静脉缺损33例

    目的:寻求四肢大血管损伤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自身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缺损33例。结果:术后随访1~4 a,除2例失败外,31例血供通畅,肢体存活并功能良好。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缺损是有效、快捷、经济的治疗方法,近期并发症少,远期通畅率高,可减少肢残率。

    作者:李海平;陈友明;邓海棠;龙朝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广东医学院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

    主编:梁念慈副主编:龙尧(常务)朱家勇 周克云编委:(排名不分先后)莫丽儿 吴志华 李永全 周磊 吕端远 刘锋孙宏 王伯章 刘仪 王惠英 梁念慈 博志刚凌光 周克元 陈群 汤少明 朱家勇 罗少军唐慰萍 王宗锐 孙宁 周光纪 吴铁 陈小毅赖琴英 龙尧 陈孝文 麦铁江 唐德燊 李应勇林木生 郑德 张光休 韩清韵 刘维蟠 邢永前李青南 留国勋 孙显斌 陈铭珍 夏小明李普云 阎农 攀明 王立伟 谢华 衬垦黄培青 王晖 李子丰 刘新光 苏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期刊编辑部稿件处理 Visual FoxPro 6.0应用程序的设计及应用

    目的: 编写稿件处理应用程序,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 利用微软公司新推出的Visual FoxPro 6.0可视化编程技术编写稿件处理应用程序。结果和结论: 实践应用表明,该软件可大大地减轻了编辑人员的工作负荷,实现了“无笔”稿件处理自动化,可显著提高编辑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作者:龙尧;倪少凯;邓丽琼;陈庆山;戴世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做好入院评估的初步体会

    入院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阶段,是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并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打基础,故做好入院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 具体做法  把收集的资料在印制的评估表上打勾、填写、评估表大致包括一般资料、生活状况及习惯、护理查体、心理社会方面、专科情况等。使用的方法有问诊(提问式交谈)、观察、护理体查、查询相关记录。

    作者:李娟;曾风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行外科术时的麻醉处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类病人行手术时的麻醉有其特殊之处,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出现许多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就此类病人的麻醉处理作一综述。  1 术前处理[1]  术前慢阻肺病人主要是对症处理及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慢阻肺病人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气短、喘息,桶状胸,双肺底或肺野可有湿性罗音及(或)干性罗音等。术前的对症处理一方面可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肺的代偿能力。术前处理包括:停止吸烟,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抗菌药的应用,支气管扩剂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祛痰、氧疗,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康复治疗(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和精神治疗和教育等)。正确评估慢阻肺病人可预知肺功能受损程度和代偿能力,以及麻醉的危险性,警惕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评估慢阻肺病人主要根据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即EFV1%),其指标可以反应气管阻塞程度。EFV1%≥70为轻度,EFV1%<69>50为中度,EFV1%≤50为重度。

    作者:陈武;陈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极低出生体重儿39例的医护体会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存活率。方法:对39例VLBWI精心施护,精确计算喂养热量及液体量,合理使用温箱以控制体温,有效的呼吸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等系列治疗。结果与结论:39例中,治愈20例,好转自动出院5例,死亡14例,病死率35.9%。精心施护,合理的喂养,控制体温,有效的呼吸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可以提高VLBWI的存活率。

    作者:蒋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精细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56例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精细包皮环切术对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效果。方法:设计包皮切除长度,作出标志,仅切除包皮皮肤而不伤及皮下组织,临皮缘用3-0丝线精细缝合,术后免拆线。结果:56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继发出血及感染,术后阴茎外形美观。结论:该术式对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患者可获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育周;詹前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28例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的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CDT)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8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实施三叶钳暴露气管腔、直视下插入气管导管的改良法PCDT;记录操作时间、切口大小、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128例中92例康复出院,死亡36例(因脑疝、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非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所致)。128例的手术操作时间(11.5±4.2) min,切口长度(1.5±0.2) cm。128例中出现皮下气肿4例(均为机械通气的患者),另有2例切口感染和1例操作中出血。出院前未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气管狭窄和声音改变等远期并发症。所有存活患者的切口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4 d内愈合,且无明显疤痕。结论:改良的PCDT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作者:刘新;姚华国;邵义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白内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析

    笔者以7.5 MHz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30例60只健康人眼晶体及62例100眼白内障晶体进行观察,目的在于观察白内障声像图特点及高频彩超在白内障手术适应症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30例健康人是指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1.0,年龄25~73岁。62例白内障患者均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男40例,女22例,年龄6~78岁;其中双眼38例,单眼24例,共100只眼。根据病因分类:老年性51例,外伤性4例,先天性2例,继发性5例。

    作者:张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院外监督对维持糖尿病长期稳定的作用

    目的:探讨院外监督在维持糖尿病长期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对1995~1998年在我院治疗达到理想控制水平出院的126例患者随机分A组(n=64例)和B组(n=62例)。A组每月通过电话、书信或上门拜访形式联系1次,监督患者按医嘱坚持治疗:B组则无监督。出院满1 a后对两组保持理想水平、坚持糖尿病饮食、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糖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组在保持理想水平、坚持糖尿病饮食、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糖4项指标均明显高于B组(65.0%vs29.2%、61.7%vs25%、86.7%vs47.9%、68.3%vs22.9%),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院外监督对维持糖尿病长期稳定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督促患者坚持糖尿病饮食、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查血糖来实现。

    作者:关彩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34例热性惊厥患儿血清钠浓度的变化

    热性惊厥(FS)是儿科常见而重要的急症。有关患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钠水平的关系,文献已有不少报道,但在治疗处理时又常被忽视,为引起重视,现将我科所遇的134例FS患儿血清钠浓度的变化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1.1 病例及分组  入选条件:(1) 发病至入院未超过3 d;(2)未接受补液治疗包括口服补液;(3)所有原发病例均为上感或轻型肺炎;(4)惊厥者均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1]。FS组134例,男80例,女54例,其中单纯性FS 112例,复杂型FS 22例,年龄6月~6岁,平均(2.5±1.3)岁,入院体温低38℃,高41℃,平均(39.0±0.9)℃。对照组(发热而无惊厥发作者)共63例,原发病种亦均为上感或轻型肺炎,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6月~7岁,平均(2.5±1.5)岁,入院体温低38℃,高40.2℃,平均(38.8±0.8)℃。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温及病情等均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焕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之管见

    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为引起重视,笔者就其预防浅谈自己的体会。  1 熟悉药理、合理用药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1.1 掌握用药特征,避免滥用药物  病人明确诊断后,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药理特点,选用药效可靠、方便安全的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对久病年老体弱或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合并感染时,应选用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国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64例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吸入用药的依从性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吸入用药依从性,并观察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方法:对64例哮喘患者均给予布地奈德(普米克)气雾剂,通过门诊复诊及随访进行布地奈德气雾剂用药依从性调查。结果:完全遵从医嘱用药者47例(依从率为73.4%),不同程度的未遵从医嘱用药(依从性不佳)者17例(占26.6%),两者哮喘症状复发率分别为21.3%和64.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吸入用药依从性不佳是哮喘易复发、病情控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赵惠莉;曾兆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喉乳头状瘤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喉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43例患者均于支撑喉镜下以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其中单纯手术(SA组)29例,手术+微波或射频处理、鸦胆子油涂布创面综合治疗(SC组)11例,手术后以干扰素治疗(SI组)3例。结果:总治愈率53.5%。SA、SC、和SI组的治愈率分别为41.4%、81.8%和66.7%。SC组治愈率高于SA组(P<0.05)。结论:小儿喉乳头状瘤手术治疗后结合微波或射频处理创面、鸦胆子油涂布等综合措施可提高疗效。

    作者:崔德威;刘咏;章诗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