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聪;何岳林
热性惊厥(FS)是儿科常见而重要的急症。有关患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钠水平的关系,文献已有不少报道,但在治疗处理时又常被忽视,为引起重视,现将我科所遇的134例FS患儿血清钠浓度的变化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1.1 病例及分组 入选条件:(1) 发病至入院未超过3 d;(2)未接受补液治疗包括口服补液;(3)所有原发病例均为上感或轻型肺炎;(4)惊厥者均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1]。FS组134例,男80例,女54例,其中单纯性FS 112例,复杂型FS 22例,年龄6月~6岁,平均(2.5±1.3)岁,入院体温低38℃,高41℃,平均(39.0±0.9)℃。对照组(发热而无惊厥发作者)共63例,原发病种亦均为上感或轻型肺炎,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6月~7岁,平均(2.5±1.5)岁,入院体温低38℃,高40.2℃,平均(38.8±0.8)℃。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温及病情等均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焕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裸鼠、金黄地鼠及SD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正常值。方法:采用锥板式粘度计对裸鼠、金黄地鼠、SD大鼠全血粘度进行同步检测,并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出各组Casson粘度(CV)及Casson(CY)屈服值。结果:三种鼠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检测值相近,裸鼠组检测值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差异显著性(P<0.01),大鼠值高,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显著意义。三种鼠Casson粘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Casson屈服应力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结果提示三种动物红细胞变形能力基本相似,但涉及多种细胞外因素的红细胞聚集性则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班兴敏;周磊;黄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以7.5 MHz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30例60只健康人眼晶体及62例100眼白内障晶体进行观察,目的在于观察白内障声像图特点及高频彩超在白内障手术适应症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30例健康人是指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1.0,年龄25~73岁。62例白内障患者均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男40例,女22例,年龄6~78岁;其中双眼38例,单眼24例,共100只眼。根据病因分类:老年性51例,外伤性4例,先天性2例,继发性5例。
作者:张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为引起重视,笔者就其预防浅谈自己的体会。 1 熟悉药理、合理用药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1.1 掌握用药特征,避免滥用药物 病人明确诊断后,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药理特点,选用药效可靠、方便安全的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对久病年老体弱或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合并感染时,应选用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国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类病人行手术时的麻醉有其特殊之处,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出现许多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就此类病人的麻醉处理作一综述。 1 术前处理[1] 术前慢阻肺病人主要是对症处理及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慢阻肺病人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气短、喘息,桶状胸,双肺底或肺野可有湿性罗音及(或)干性罗音等。术前的对症处理一方面可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肺的代偿能力。术前处理包括:停止吸烟,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抗菌药的应用,支气管扩剂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祛痰、氧疗,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康复治疗(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和精神治疗和教育等)。正确评估慢阻肺病人可预知肺功能受损程度和代偿能力,以及麻醉的危险性,警惕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评估慢阻肺病人主要根据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即EFV1%),其指标可以反应气管阻塞程度。EFV1%≥70为轻度,EFV1%<69>50为中度,EFV1%≤50为重度。
作者:陈武;陈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有或无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100例更年期女性按有或无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分为有症状组(50例)有无症状组(50例),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两组患者进行HRV的对比分析。结果:有症状组的SDNN、rMSSD、PNN50及HF较无症状组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更年期女性有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HRV降低,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功能降低。
作者:凌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主编:梁念慈副主编:龙尧(常务)朱家勇 周克云编委:(排名不分先后)莫丽儿 吴志华 李永全 周磊 吕端远 刘锋孙宏 王伯章 刘仪 王惠英 梁念慈 博志刚凌光 周克元 陈群 汤少明 朱家勇 罗少军唐慰萍 王宗锐 孙宁 周光纪 吴铁 陈小毅赖琴英 龙尧 陈孝文 麦铁江 唐德燊 李应勇林木生 郑德 张光休 韩清韵 刘维蟠 邢永前李青南 留国勋 孙显斌 陈铭珍 夏小明李普云 阎农 攀明 王立伟 谢华 衬垦黄培青 王晖 李子丰 刘新光 苏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严重的化疗反应常危及患者的生命。自1998年至2000年本科有11例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患者用5-氟脲嘧啶(5-FU)和更生霉素(KSM)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等严重化疗反应,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均逐渐康复,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为妊娠绒癌患者,年龄25~47岁,首次化疗者9例。本组11例均用5-FU、KSM二联化疗,疗程8 d。停药1周内均出现骨髓明显抑制现象,其中伴消化道反应、口腔粘膜溃疡、腹痛腹泻、发热者9例,白细胞低者为0.1×109/L,同时伴有血小板下降,均告病危。
作者:徐河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分析中老年猝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对其猝死病因、发病表现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1980~1999年32例35岁以上中老年猝死患者猝死前心电图并结合病史进行分析。结果:这些猝死患者68.7%有冠心病史,猝死前记录到的心电图均表现异常且多为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结论:冠心病是中老年猝死发生的主要病因,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是其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一旦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警惕猝死发生的可能。
作者:李国佩;黎以斌;岑凯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对20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行羊膜阴道移植成形术,效果满意,现就其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年龄19~28岁,均确诊为先天性无阴道,其中4例有卵巢、子宫,但无宫颈、阴道;15例有卵巢,有痕迹子宫,无阴道;1例为男性假两性畸形,无卵巢、子宫、阴道,有睾丸。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半年,只有1例因不坚持放置阴道模型失败。
作者:邱锡坚;黄亦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吗啡类毒品中毒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如抢救不及时,患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近年我科用纳络酮治疗吗啡类毒品中毒7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25岁。就诊时均神志不清,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呼吸浅慢,口唇、指(趾)端明显紫绀。瞳孔缩小如针尖,对光反射迟钝。应用纳络酮治疗后均神志转清,其中1~10 min清醒者4例,10 min后清醒者2例,30 min后神志转清者1例。7例均治愈出院。
作者:王爱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G-6-PD缺陷发生率,探讨以脐血筛查及早期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措施对降低其发病率的作用。方法:对我院产科出生的17 960名活产婴作脐血G-6-PD活性检测,对缺陷者施予早期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措施并随访,观察健康教育前后高胆红素血症和急性溶血症发病情况。结果:17 960例中,检测出G-6-PD缺陷1 099例,缺陷率为6.1%。随防G-6-PD缺陷312例中,无1例发生急性溶血。采取预防措施前后,本院出生的新生儿G-6-PD缺陷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分别为1.8%(43/2 370)和0.9%(25/2 67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G-6-PD缺陷本地区常见,脐血筛查及早期健康教育对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钟柏茂;朱婉娴;潘永晃;徐晓娟;赵青;蔡冬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科“四病防治”的重点之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病率仍较高。治疗缺铁性贫血通常采用每日3次口服铁剂的方法,但由于给药次数多,胃肠道反应多,许多患儿和家长都难以坚持治疗,以致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们试用小剂量、间断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9月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体检保健婴幼儿,按1989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患儿116例,年龄6~24个月,男60例,女56例,均为足月儿,出生体重2.5~4.0 kg,外周血红蛋白(Hb)~120 g/L 92例,~90 g/L 22例,~80 g/L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
作者:刘莉;吴柱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遗尿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对遗尿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单疗效不一。目前尚无一完善的方法可用。为寻求遗尿症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自1990年7月以来,笔者采用盐酸丙米嗪加葱白硫磺散敷脐治疗遗尿症4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本组70例均为1990年~1999年在本院诊治的遗尿症患者(年龄4~15岁,男45例,女25例,病程2~13 a)。全部病例的尿常规、脊柱X线摄片、脑电图检查均正常。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6±2.99)岁,平均病程(4.01±2.44)a;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42±3.47)岁,平均病程(4.27±2.78)a。
作者:李云胜;朱湘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多侧孔硅胶支架管在无尿流改道尿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天性尿道下裂37例(年龄2~18岁),在尿道成形术中均采用多侧孔硅胶导管经尿道引流尿液,不作近侧转流。结果:37例中有29例为一期治愈,3例出现尿道皮肤瘘(1例自愈),5例尿道外口狭窄(4例尿扩术后好转);随访2个月~2 a,效果满意。结论:多侧孔硅胶支架管有利于尿道成形术的成功,减少创伤,并不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许志坚;李普云;袁子彦;柳建军;洪伟平;陈明;吴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1],临床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已成为安全可靠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我院自1992年12月以来应用RFCA共治疗此类患者17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2年底以来行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1~65岁,平均35.1岁,病史3~40 a(平均16 a)。发作室上速频度为每天1~2次到每年2~3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到4 d不等,发作时心率为136~250/min,有4例因心率超过200/min而出现头晕、乏力、血压下降,余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入院后经各种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1例,合并有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的1例,余均无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变的依据。所有病例入院后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5 d以上,然后做食道电生理检查和心内电生理标测。经标测17例患者中预激综合征11例(显性预激5例,隐匿性预激6例;左侧旁道7例,右例旁道4例),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6例。
作者:邹少清;蔺佩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缺血性心脏病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以指导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随机调查40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患者,分别于入院第2天和心衰稳定5~7天各抽血2 mL,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cTnⅠ水平。结果:CHF组血清cTnI水平为(1.16±0.7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0±0.08)μg/L(P<0.001);CHF组阳性者治疗前cTnI水平为(1.38±0.75)μg/L,治疗后cTnI水平降低为(0.35±0.11)μg/L,P<0.001;血清cTnI水平随心力衰竭的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cTnI持续阳性者,其预后不佳。结论: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患者存在心肌细胞损伤或坏死,血清cTnI水平是反映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严重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同时可识别其高危患者。
作者:黄基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常用四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呋辛钠的含量及其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注射用水、5%葡萄糖、0.9%氯化钠及5%葡萄糖氯化钠在室温下(25~30℃)配伍稳定,0~6 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实验提示此药物在弱酸条件下较为稳定,其实验结果可供临床配伍使用参考。
作者:吴玉玲;陈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类能介导细胞/基质粘附的糖蛋白。虽然早在150多年前人们就观察并报道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一种复杂的细胞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但直至本世纪80年代,细胞粘附分子的机制才被逐渐阐明;细胞粘附分子除参与免疫调节、免疫损伤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外,还在炎症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对机体的防御功能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发挥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2~4]。近几年,有关淤胆性肝疾病时胆汁淤积致肝的损伤、功能障碍及感染与细胞粘附分子的关系,国内外文献已有不少报道,本文就细胞粘附分子及其在淤胆性肝疾病中的表达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缪辉来;林木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326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LVH 126例,非LVH者200例,所有患者均行Holter检查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随访2 a。结果:高血压合并与不合并LV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76.2%和39.5%(P<0.01),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4.8%和1.0%。结论:高血压LVH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并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作者:吕世权;冯爱芬;武伟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